美国大学生的饥饿青春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shucheng05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挨饿,10%无家可归
  无家可归——一个月没有固定住所
  这些数字基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Sara Goldrick-Rab教授的研究。她在2015年年底调查了分布在美国各地的7所社区学院的4000多名学生,发现平均20%的学生挨饿,10%的无家可归。非裔、亚裔、拉美裔学生的这些比例更高,非裔学生无家可归的比例达到20%。美国两年制的社区学院以招收25岁以上的成年人为主,走读比例高,录取时不设门槛,交了学费就能上,他们面临“忍饥挨饿 无家可归”双重挑战。
  调查对“无家可归”的操作性定义,是该学生在接受调查前的一个月里没有固定住所。这个学生也许住在车上,以车为家(我的一个朋友,他的车后座上堆满了东西,连后车窗都完全被遮住了);也许因飓风、火灾等被撤离而住在过渡房里;也许住在由教会或慈善机构提供的避难所里(通常还提供热粥、澡房、洗衣间);也许借住在朋友或亲戚的沙发上;也许住在废弃的大楼里;也许完全露宿街头……假设一个学生睡在自己的车上,去避难所吃饭、洗澡、换衣,然后上课,同学们估计不会察觉其无家可归者的身份。
  调查对“忍饥挨饿”的操作性定义,是该学生经常或总是感到饥饿,得在花钱购买食物或其他开支上做取舍。这里的其他开支除了学费,还包括课本费、交通费、医疗保险、房租、伙食费等,还得加上“机会成本”(上学失去了能带来收入的工作机会、上学要花钱请人来带孩子或照顾老人、上学不能再领取失业保险或享受其他福利,等等)。这些隐形的开支或成本有时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即使给学生全免学费,也不能把他们继续留在学校里。根据大学委员会(the College Board)2016年的最新估计,在两年制社区学院读书的成本里70%都是来自于这些生活上的开支。
  回溯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不设门槛”的开放式入学。美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到大众再到普及,“美国梦”的基本构成元素之一就是人人都能上大学。在2016年的总统竞选上,希拉里又打出了“由政府来背学生贷款”这张牌,如果真的实施,恐怕会有更多无家可归或忍饥挨饿的人来上大学。从高校层面看,尤其是靠学费收入来维持运营的机构,更有动力扩大招生规模。至于学生及其家庭所面临的种种经济或生活上的挑战,大多数都不在学校考虑的范围内。从学生个人层面看,一张大学文凭成为获得稳定且体面工作的敲门砖。他们想要脱离无家可归或忍饥挨饿的处境,当一个护士或汽车修理工,也得向雇主出示自己接受相关培训的文凭或证书。因此只要学校的大门是敞开的,他们就愿意尝试。
  饥饿的同学无处不在
  既然开放式入学的政策方向不会改变,学校扩大招生规模的动力不会减退,个人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尝试不会停止,那么学生在迈进大学校门时,既带来了他们的奋斗梦想,也带来了他们所面临的种种挑战。而一旦这些学生的比例上升到10%或20%,就会发出声音,争取权利,让校方不得不考虑为其配置更多的资源,提供更多的支持。
  以在美国有32个校区的常青藤技术(the Ivy Tech)社区学院为例,它在印第安那州的校区里就设置了“食品柜”(Food Pantry),由全校师生捐献蔬菜罐头、奶酪通心面等可长期存储的食物,免费提供给饿肚子的学生。它还每年拿出25000美元设立了“紧急救助金”(Emergency Aid),为学生提供200到300美元的小额救急资金。
  这种挑战是否仅限于两年制的社区学院?四年制大学的情况又如何?
  加州的公立大学系统就像一个金字塔,底层是各种两年制的社区学院,中间是四年制的加州州立大学(23个校区46万名学生),顶层是包括伯克利在内的加州大学(10个校Ix25万名学生)。从招生规模更大的加州州立大学来看,根据近期对近5000名学生的抽样调查和对100多名师生的访谈,在过去一年经历过无家可归的学生为10%,饿过肚子的学生为23%。从录取分数更高的加州大学来看,早在2010年对本科生进行调查时就发现,23%的学生为了省钱而不吃饭,这一比例在2014年上升到26%。来自伯克利的学生代表Sadia Saifuddin在校期间连续关注了这种现象三年,她说:“学费上涨后,我的很多同学都面临挑战。他们要么得延长打工时间,要么为了付房租而不得不饿肚子,甚至还被迫休学。我觉得没有一名学生该为花钱买一本教科书还是吃一顿饭而进退两难。”由此可见,四年制大学里面临同样挑战的学生人数也不少。
  加州公立大学系统面临这样的挑战,并不令人意外。在政府拨款上,虽然美国很多公立大学都得勒紧腰带过日子,但是没有哪个州的公立大学在经费削减幅度上能与加州相比。仅2012年的预算,加州州立大学与加州大学合起来就被砍掉了6.5亿美元。这么大的经费缺口,一部分被转嫁到了学生身上,导致了学费上涨。
  此外,加州的校园多元化更为明显,就整体而言,少数族裔在经济方面的挑战比白人学生更为突出。即使在加州人口中占比较高的亚裔,也存在分化——既包括中国、印度等技术移民的后代,也包括越南、老挝等难民的子女;既有人在硅谷“淘金”,也有人在街头混帮派。在文化传统上,加州也是嬉皮士、反越战游行等运动的发源地。我的一个好友从哈佛去伯克利读博,穿过校园总能看到不少嬉皮士打扮的无家可归者,与波士顿风雪交加的寒冬相比,在加州阳光下露宿街头也没那么可怕。
  在哥大蹭饭
  经费缺口、种族多元或风气自由,这些都不能让学校对无家可归或忍饥挨饿的学生视而不见。在23个加州州立大学校区里,已有11个专门立项来解决学生的吃饭问题,其中长滩校区的紧急干预项目,除了供应一日三餐,还为学生提供短期住房与紧急救助金,并对接校内外的各种相关资源。加州大学总校长在2015年为每个校区拨款75000美元,提供短期救助,她还联合10个校区的校长发起“全球食物行动”(Global Food Initiative),让加州大学的学生除了吃饱,还要吃好,并将把这一行动推广到美国以及世界的其他地方。目前,7个校区设有为饿肚子的学生提供的免费“食品柜”,还有2个正在筹建中。2009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发起了“刷饭卡”活动,由学生自愿捐出饭卡里没有用掉的余额,请同学吃饭。这项活动推广到4个加州大学的校区,以及8所美国大学的校园。   在推广“刷饭卡”活动的校园里,有一所大学可能让人跌破眼镜,那就是哥伦比亚大学。哥大学生也有吃不上饭的?答案是肯定的,有人因饿肚子在教学楼里晕倒,有人一天三餐都泡麦片,有人计划着参加超市奶酪试吃活动,还有人参加免费吃喝的校园聚会……这些都发生在哥大校园。2014年春天,Facebook上出现“在哥大蹭饭”(CU Meals Share)的页面,哥大学生自愿发布类似“今晚6:30我可以帮人在Ferris食堂刷饭卡”的信息。同年10月,两名哥大本科生还开发APP,专门配对肚子饿的学生以及能帮他们刷饭卡的志愿者。后来校方也参与进来,规定每名哥大学生都可在网上申请吃饭的紧急救助金,每学期每人最多6顿。但6顿饭还远不能解决这些学生面临的挑战,校方也正计划提供类似于“校长助学金”的资助,可用来支付看病的费用、购买过冬的大衣、在食堂关门的假期里有钱吃饭……尽管哥大没有类似无家可归或忍饥挨饿的调查,但是这些举措说明,哥大肯定存在这样的群体。
  除了哥大,常青藤联盟的其他校园也有学生面临同样的挑战。
  电影《风雨哈佛路》(Homeless to Harvard)就是基于无家可归的女孩LizMurray被哈佛录取的真实故事改编。虽然这样的故事凤毛麟角,但哈佛、哥大或其他常青藤高校都会录取在逆境中不放弃的学生。哈佛在2014年开发了一款名叫“鞋带”(shoestring)的APP,专门告诉学生如何在校园里少花钱,甚至不花钱。用“鞋带”代表省钱过日子的具体起源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因为鞋带又细又长还不结实,有人说是英国的囚犯用鞋带把鞋子扔到监狱外的树上求施舍,还有人说是因为一根鞋带坏了,另一根还能用来捆东西。
  此款APP最受学生欢迎的功能就是校园里便宜美食的地图,里面被推荐的美食都在10美元以下,包括教堂门口每天早上不要钱的咖啡,期末复习时本科生院长到国书馆亲手给熬夜的学生发的晚餐,体育馆出来的那条小路上5美元的匹萨,最近风靡校园的素食餐馆里3美元的早餐三明治,哈佛广场上新开的超市里每周三5美元的寿司……除了食物,此APP还提供学习、日常生活、娱乐、兼职工作、理财这五方面的信息。每个方面都配上一句轻松幽默的口号——“当学霸真的不用花钱”“成为你宿舍里最能挣钱的人生赢家”“不管你的钱包是否厚实,聪明地理财都很重要”……
  责任编辑:尹颖尧
其他文献
“南开草木志”是一款用来快捷获取植物信息的APP。如果你信步南开校园,邂逅一株曼妙的植物却不知其芳名,打开南开草木志,根据观察到的植物特征勾选相应选项,可以获取植物的资料。  这个应用设计的基础是南开植物的大量信息,而这些信息的来源归功于一位植物发烧友宫乐。他背着相机逛遍了南开校园,给校园里的每种植物拍摄了图片,添加了信息,让南开的一草一木都有了自己的名片。  桃非桃  宫乐是南开大学植物学专业研
学霸港仔:誓要登顶学术巅峰  Steven是我的一位香港朋友,操着一口北京腔的普通话,是个比蓝猫淘气还会问问题的同胞。都说打破沙锅问到底,你要是不告诉他究竟,他把厨房拆了也不为过。Steven是个学霸,但他不是那种眼里只有学习的学霸,他求知欲爆表,对于任何事物都怀有求知欲。心理學专业的他本科毕业后毫不犹豫地续读了本校研究生,继续专研心理学三年。当时我们都在想,在全国最强的心理学院苦读了七年心理学,
“幽兰人不知,品味足高已,花非花也。一个在自然中画画的野小子。”  李理在微博简介中这样描述自己。  16年前,他是师出名门、天赋极佳的国画学生,擅长自然山水画创作。  不过,18岁,他一头扎进大自然,成立了黑豹野生动物保护站,  与黑鹳为友,与候鸟作伴,以画养站,用水墨回报自然。  经过李理和其野保团队的共同努力,  在16年间,房山地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濒危物种黑鹳由3只繁育到60余只,  成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主持召开文艺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习近平在这次讲话中提到了很多好书,让我们一起看看习近平在讲到这些书时是怎样说的。  《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写道,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当时古代希腊、古代中国、古代印度等文明都产生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文
在梁启超的《新史学》(1902年)中,中国古典史学的传统被批评是“二十四姓之家谱”。后来唐德刚反驳说,我国史学是源出于“谱牒之学”,早见于甲骨文中,此后在国家强于社会的封建和帝制时代,“谱史合一”是个必然现象,基督教的旧约,伊斯兰教的可兰经都是从家谱开始的,西方的现代史,不超过三百年,梁对中西比较史学半瓶子醋,所以才会有此启蒙期的哗众之言。  梁启超的意思显然是在宣扬“民气”,提升民众的地位,但唐
“我希望能在大西北开始新的生活,无论多么艰苦。我从小在农村长大,性格直率,心思单纯。实话说,北京呆了四年,我还是没能融入这座城市。我懂它越多,恐惧它就越多。北京,好像总是比我成长得更快。我向往简单的生活,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2年7月,毕业前一天,北大南门外的一家小餐馆里,22岁的康小真如是说。  名校生进沙漠  这家小餐馆是437宿舍经常聚会的地方。那次是四位兄弟毕业前最后一次聚首。小真没有
古人讲﹁乐合同﹂,一个学校的校歌具有彰显精神气质,  体现历史文化,凝聚校友认同之功能。清华最早的校歌是英文的,由一位美籍女士所作,  这与其最初作为留美预备学校,校园文化具有浓厚的西式氛围不无关系。  (一)  同学少年肝胆相亲,荟萃一堂豪爽。  我歌于斯汝其和予,斯校一时无两。  广播令闻树立荣名,群雄莫与争衡。  谓予不信请君来临,会当赞和同声。  同声同声会当赞和同声。  噫清华嘻清华吾校
从小到大,父母、老师总是一味地要求我们做到“拔尖、优秀”,  但成长中的现实似乎又反向教育着我们去认清一点,那就是再努力、再有天赋的人,也不是事事都能做到优秀。  接受了这么长时间“成功学”教育的我们,该如何坦然接受自己终将成为一个普通人?  有主角光环吗?给我来一打  曾经,我以为自己是被上帝亲吻过的那个苹果。我作文写得又快又好,别人还在为800字苦恼时,我已经轻轻松松写满了方格纸;我朗诵比赛拔
园子里爱书的人尚有许多,从始至今热情不灭,终究是一场不散的狂欢。王悦告诉记者:﹁你知道晨读的感觉吗?那就像坐着火车,去自驾游的时候沿途看风景,读过去一个个剧本,哪里感兴趣,你就会停下来。排戏,找到一个触动自己的点,坐下来支起了画架,便真的画了一幅画。对真心喜欢风景的人来说,应该是两种体验都希望有的。  团体读书时代,在清华不可阻挡。  团体读书时代  “‘爱读夜’从2015年秋季学期开始筹建,到现
智能手机普及、网络技术进步,自媒体早就不是新鲜事,最近大家又玩起了直播。大量的直播APP和网站出现,网民们直呼2016直播元年到来。不经意间,“你丑你先睡,我美我直播”“我正直播,你还不来围观吗”成了流行语,各个平台直播的分享链接刷爆朋友圈,直播科技的不断进步也正在影响着和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改变着我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直播的“洪荒之力”来得如此猛烈,我这个研究僧也不小心被撞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