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融中的山乡

来源 :甘肃教育督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jpttk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发生在中国农村的合作化运动,打破几千年来农村世代相袭的生活方式,放弃世代相传的发财梦,变私有为公有。如果说土改是天翻地覆,合作化则是脱胎换骨。为了反映农村这一巨变,周立波为时数年,用他的笔触静静地反映着中国大地上的又一次“巨变”。笔者着眼于《山乡巨变》中的景观描写,进而以此出发,考察在“山乡巨变”的时代,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通过这样的思考,希望对于在这部作品中的民间文化的表现及其影响有一个前奏式的铺垫,实现一种补充。
  “山乡巨变”的时代,不仅仅至于社会政治领域两条路线的斗争,更有两种文化的对立,进而一种实现对另一种的压制。建国初,各级政府将消灭封建迷信势力、祛除封建迷信思想当做建立新文化、新政权的重要措施。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民间文化仅仅狭隘的局限于农村、农民。
  在《山乡巨变》第一部第一章“入乡”中,作者有一段以邓秀梅的视角进行的关于土地庙的实写:“她抬起眼睛,细细观察这座土地庙。庙顶的瓦片散落好多了。屋脊上,几棵枯黄的稗子,在微风中轻轻地摇摆。墙上的石灰大都剥落了,露出了焦黄的土砖。”这本是一段普通的人文景观描写,显露出的是一种衰败气象。但当观察者是拥有这样一种特定社会身份的邓秀梅时就显露出一种特定的政治意味了。土地庙的现状是现实政治斗争的产物,曾经作为封建迷信的表征被新政权打压了。作者在这里非常客观的描绘了当时农村的实貌。新社会的当家人——农民因为物质财富的匮乏,对于自己的信仰、精神依靠只能以听之任之的态度。此等景观,也正面反映出农村民间文化载体的衰败、瓦解之象、之势。
  新中国的成立,社会性质的转变,革命任务的转化给社会的各个方面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农民对于与自己切身利害有关的土地公、土地婆及其神祠的置之不理,这是一个不可忽略的事件。我们试做简单的比照:“土地菩萨掌管五谷六米的丰歉和猪牛鸡鸭的安危,那些危害猪牛鸡鸭的野物都归他们管。农民和地主都要来求他们保佑。每到二月二,他们的华诞,以及逢年过节,人们总要用茶盘端着雄鸡、肘子、水酒和斋饭,来给他们上供,替他们烧纸。”这描绘的应该是建国前的场景。
  “如今,香火冷落了,神龛子里长满了枯黄的野草……。”这种迥异的文化场面,折射出了当时时代对待这种寄托着农村、农民精神旨归的载体以及被它们所代表的民间精神文化的态度。态度决定行动。我们不能认为建国短短的五六年时间,广大的农村、农民会有颠覆性的思想转变。以前是精神寄托的土地庙、土地公及土地婆现在就成为封建迷信了,以前祈求丰年好收成如今就不了,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思维现在依旧残存,更遑论六十年以前广大中国土地上的农民。
  执政党和政策的推行者是将其视作封建迷信并予以彻底清除的。所以我们看到当邓秀梅在看完神龛子两边的对联时笑了,“心里想到:好大的口气。”这样的场景,这样的态度使得民间文化在整个《山乡巨变》中始终犹如一股潜流暗涌与社会政治层面之下。《山乡巨变》的时代,农业合作化运动要解决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开展受到过各种阻力。
  自然景观是民间文化形成的客观条件之一,是民间文化展示的“舞台”,是民间文化成长的“因”;人文景观是民间文化的产物,是民间文化的“果”,作品中的土地庙就是民间文化中的人曾经的精神寄托。因与果的交互作用,全面的展示民间文化。有着作者深层的思考与关怀,即作为外在的势力而存在的政治运动对于民间文化的全方位“入侵”。民间文化的处境体现为自然景观的惨遭破坏与人文景观的冷漠实在这样的二元存在。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山乡巨变》的情感基调没有《暴风骤雨》那么热烈,相对平淡的多的原因之一吧。
  
其他文献
随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深入贯彻落实,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机构开设了普通话训练课程,意在帮助学生提高普通话的应用水平和人际交往能力,进而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笔者注意到,目前各地普通话训练课程的一般情况是班额大,课时少;学生基础不同,方言各异,授课者也有“不好教”之感。对此,笔者拟结合自身实践做些探讨。    一、充分了解普通话训练的影响因素  普通话训练是一种语言的学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环节,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是培养语文素质的重要途径,本文作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采取了分类指导的方法,成效显著。  首先,对学生作文准确的分类,为科学的指导做准备。学生的作文由于水平各不相同,写出的作文有优点也有缺点和不足。教师对写作有优点的学生应及时表扬、激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使他们变被动的“要我写”为主动的“我要写”。对学生的不足处也
期刊
“连贯”是语言表达中句间排列组合的规则,是语句衔接通畅自然的方法。语言连贯规则在近年高考中常考的主要有以下六种:    一、事理的逻辑性  句子的组合一般有四种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心理顺序,逻辑顺序。前三种较容易,在此不作赘述。逻辑顺序较难,所谓逻辑顺序就是人们的思维顺序。例如(2000年全国高考题)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
期刊
在农村中学的各个班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一群学生:学习漫无目的,读书敷衍应付,缺乏学习动力,没有学习目的,整节课人在教室,心却神游四海。这群学生当中既有学习困难的后进生,也不乏成绩优秀的三好生。对此,教师常常犯难,“这课越来越难教了”、“学生精力老是不集中”。不难看出,农村中学生“厌学”现象已经成了制约农村教育教学工作的瓶颈之一。纠正和克服学生“厌学”现象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学生之间互动合作,
期刊
优化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结构的目的,就是要遵循学生认识发展规律,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快速阅读预习,解决基础知识  初中思想政治属文科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且现行教材内容并不深奥,许多概念、原理等学生读后一般都能理解。初中思想政治的阅读一般要粗读,设计问题,以问题来引导阅读效果比较好。在教改初期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期刊
教师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既要扮演一般社会成员的角色,又要扮演自己的职业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角色转换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教师只有理智地驾驭好自己的情绪、思维和心态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尤其在教育学生这方面,自我调控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现将自己的一点肤浅认识作如下阐述,仅供大家参考。    一、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防止偶然突发事件产生的消极因素影响学生  案例:三月初,前一节课教师拖堂
期刊
学生因厌学而流失是学校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不良现象,是学校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特别是随着免费义务教育的普及,因厌学而致学生流失成了许多农村学校学生流失的主要原因。因此,探析农村学生厌学原因,并采取切实有效地对策,对于巩固“两基”成果,提高义务教育质量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厌学与流失现象产生的原因  学生厌学而致流失并非某一单方面因素引起的,这既有客观因素的影响,也有学生自身的主观
期刊
英语是一门语言实践课,其需要达到的语言技能要靠学生个人的积极参与和反复实践才能达到熟练的境界。英语教师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把学生看成能动的主体,促进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学活动中的情感是多方面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课堂的组织过程都有情感的体现。那么如何运用情感于英语教学之中呢?  一、师生融洽,孕育情
期刊
一、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也是教师实施兴趣教学的前提。体育教学必须努力创造出一种新的学习文化,教师不再是体育知识和体育动作上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上的伙伴,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兴趣教学法实施的重要手段。只有在这种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中,学生才有疑敢问,有话敢说,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教学相长,目标达成效果好。    二、做好课前准备,积极进行兴趣引导 
期刊
电流表电压表在测电阻中的灵活运用  甘肃靖远二中金秀河  伏安法测电阻,其原理是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用电流表测出电流,电压表测出电压,利用计算出电阻。但是有时题目中只有电流表,或只有电压表,另有电阻箱或定值电阻,这时就要相互配合,灵活运用。下面是常用的两种方法。  一、安安法测电阻  若电流表内阻已知,则电流表既可作电流表,也可作电压表以及定值电阻来使用。  1.如图1所示,当两电流表所测得的最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