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种典型湿地基质脱氮潜在能力与微生物学机制研究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rtim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比较3个典型湿地的脱氮潜能,探讨微生物学机制。[方法]在湿地中实地采样,测定基质脱氮能力,通过高通量及实时定量PCR分析微生物学机制。[结果]黄河三角洲自然湿地(YRD)更有利于NO.-3的去除,东汶河人工湿地(DWR)与小湄河河流湿地(XMR)更有利于NH.+4的去除。DWR中nobL的拷贝数最高,而在YRD与XMR中差异不大;YRD基质中amoA的拷贝数低于DWR和XMR中。β-变形菌(β-Proteobacteria)在DWR和XMR中的相对丰度最高,而YRD中γ-变形菌(γ-Proteobacteria)最高。蓝藻细菌(Cyanobateria)在DWR和XMR群落中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结论]虽然YRD中反硝化菌的数量最少,但是γ-Proteobacteria较高的丰度导致反硝化能力较高;而DWR与XMR具有较多的硝化和反硝化细菌,但是基质类型更有利于发生硝化反应。
  关键词 湿地;微生物群落;功能基因;脱氮;环境因素
  中图分类号 S1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8)23-0035-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potential capacity of denitrification in three typical wetlands and study the microbiology mechanism. [Method] Collecting samples in situ, to determine nitrogen removal capacity of substrate and study microbiological mechanism by means of qPCR and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analysis. [Result] YRD was more conducive to removing NO.-3, while DWR and XMR were more conducive to removing NH.+4. DWR had the highest copy of nobL, whil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YRD and XMR. YRD had the lowest copy of amoA.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βProteobacteria in DWR and XMR was the highest, while in YRD was γProteobacteria. Cyanobateria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DWR and XMR. [Conclusion] Although YRD has the lowest copy of denitrifying bacteria, the high abundance of γ Proteobacteria leads to strong denitrifying ability. DWR and XMR have more nitrifying and denitrifying bacteria, but the type of substrate is more conducive to nitrifying reaction.
  Key words Wetland;Microflora;Function gene;Denitrification;Environmental factor
  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的生态系统。湿地在种群、生态系统和全球生态3个不同等级尺度上都有重要的生态功能,被称为“生物超市”“文明的发源地”和“地球之肾”[1]。湿地有2种基本类型: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2]。根据系统内的水力水流特性,人工湿地分为表流人工湿地和潜流人工湿地两大类[3]。表流湿地与自然湿地相似,在饱和土壤基质上有浅层水面覆盖流动(通常小于60 cm深)[4],也是工程应用较多的一种湿地类型。
  长久以来水体中氮素累积一直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湿地中的无机氮主要有氨氮(NH.+4)、亚硝酸盐(NO.-2)和硝酸盐(NO.-3)[5]。湿地脱氮主要包括微生物氨化、硝化-反硝化以及植物吸收和物理化学转化,如沉淀和离子交换等[6]。其中微生物转化是最重要的去除过程,占60%以上[7]。氮转化的相关微生物功能基因主要有氨单氧酶(amoA)、膜结合硝酸还原酶(narG)、含铜亚硝酸还原酶(nirK)、含cd1的亚硝酸还原酶(nirS)和一氧化氮还原酶(nosZ)。研究表明,氨氮去除率受amoA控制,硝态氮去除率受narG基因影响[8]。
  不同湿地类型对氮去除效果差异较大。据报道,湿地通过氨化作用去除氮的量为0.004~0.530 g/(m.2·d),通过硝化作用去除氮的量為0.010~2.150 g/(m.2·d),通过反硝化作用去除氮的量为0.003~1.020 g/(m.2·d)[9]。按照湿地形态学分类,我国的湿地类型主要为自然湿地、人工湿地和河流湿地。笔者研究了3种湿地类型基质的潜在脱氮能力,利用荧光定量PCR和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了其微生物学机制,以期为工程中湿地类型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选址与采样
  试验选取山东省内3处典型的湿地类型:①东营的黄河三角洲湿地(YRD,山东省最大的自然湿地),②蒙阴的东汶河湿地(DWR,人工湿地),③聊城的小湄河湿地(XMR,河流湿地)(图1)。采用梅花取样方法,每个湿地取3个土样(0~20 cm深),将收集的每个土样在除去根系和有机物后混合均匀,然后立即放入密闭的塑料袋中保鲜并转移到实验室,4 h内进行进一步的样品处理。   1.2 理化性质分析
  取样时,分别使用温度计、pH计(PHS-3C)和溶解氧仪(HQ30d 53LEDTM,HACH,USA)测定温度、pH和溶解氧(DO)。使用1 mol/L的氯化钾溶液提取基质中NH.+4、NO.-3和NO2.-,测定其含量。另外,使用重铬酸钾氧化法确定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TOC)。
  1.3 潜在氮去除试验
  转移5 g基质样品到100 mL经氩气冲洗过的玻璃瓶中,并加入50 mL氩气清洗过的去离子水。随后,将样品分成3组并进行不同的处理,分别是:①对照组,②添加NO.-3 组,③添加NH.+4组。将上述装有样品液的烧瓶放置于暗处,室温下培养24 h。在试验开始(加入氮源后0 h)和末尾(加入氮源后24 h)取水样分析系统中氮和有机物的转化。其中,水样经离心分离并过0.45 μm滤膜后测定样品中的NH.+4、NO.-3和NO.-2含量。
  1.4 样品DNA分析
  使用土壤DNA提取试剂盒(MoBio,USA)提取总群落DNA。DNA浓度和纯度用超微量分光光度计(Nano-Drop Technologies,USA)进行分析。选取amoA、AOA、amx、nobL、narG、nirK、nirS和nosZ进行qPCR,具体方法见参考文献[10],所有的样品测量都设3个平行。每次qPCR试验都包含1个阴性对照。在上海源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Shanghai,China)進行高通量测序。
  2 结果与分析
  2.1 湿地水质和基质的理化性质
  3个湿地的温度相似。从表1可以看出,3个湿地上覆水pH为8~9,说明3个湿地都偏碱性。其中YRD的pH最大,碱性最强,其次是DWR。而3个湿地上覆水DO差异较大,DWR的DO最高(3.63 mg/L),而XMR的DO只有1.68 mg/L,可能是因为XMR和YRD的土壤为致密黏壤土,DWR为沙子,空隙比较大,利于基质中DO的传输[10]。3个湿地上覆水中,YRD的NH.+4、NO.-2、NO.-3和TOC浓度都是最低的,这与YRD是天然湿地,几乎没有污水排入有关。城市污水导致人工湿地中氮和TOC的浓度变高[11]。DWR中NH.+4、NO.-2、NO.-3浓度高于XMR,这是由于DWR用于净化污水处理厂出水,而XMR是河道湿地,植物种类繁多,能够摄取水中NH.+4、NO.-2和NO.-3等污染物[12]。DWR中TOC浓度略低于XMR,这可能是因为DO在DWR中的浓度比XMR高1.95 mg/L。与此同时,XMR湿地中植物较多,在秋末冬初会腐烂,进而导致XMR内的TOC浓度升高。水中较高的氮含量导致在基质中相应含量较高,比如DWR基质的NO.-3浓度最高,达1.59 mg/kg,然而在YRD和XMR中并未检测到NO.-3(表2)。这是由于DWR地表水中DO较高,抑制了反硝化细菌的作用,造成NO.-3浓度升高。在3个湿地基质中,NH.+4浓度与DO呈负相关,而NO.-2几乎无法检测到。这可能是因为湿地基质DO较低,从而抑制了硝化细菌的活性。
  2.2 潜在氮去除试验结果
  通过研究试验前后水样中氮浓度变化,可以确定不同类型湿地基质对氮的转化能力。从图2a可以看出,YRD和XMR对照组中氮的浓度几乎不变。而DWR中NO.-3的浓度从0.15 mg/L增加到0.86 mg/L,这可能是由于DWR基质中含有NO.-3释放的结果。从图2b可以看出,添加NO.-3后,YRD中NO.-3的浓度从5.86 mg/L降低到355 mg/L,而NO.-2的浓度从0.02 mg/L增加到0.85 mg/L,说明YRD中硝酸盐变为亚硝酸盐,这是反硝化的第一步[13]。而DWR和XMR中,添加NO.-3反应前后,NO.-3几乎没有变化,可能跟其本身NO.-3累积,而DO相对较高比例与反硝化反应的发生有关。从图2c可以看出,在添加NH.+4后,XMR的NH.+4浓度降低最多,达3.50 mg/L,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浓度分别增加了2.30 mg/L和0.70 mg/L。这可能是由于XMR发生了部分硝化反应。DWR的NH.+4浓度从4.80 mg/L下降到3.00 mg/L,而NO.-3浓度从0.41 mg/L提高到1.60 mg/L,表明发生了硝化过程[14]。虽然XMR中消耗的NH.+4量最多,但是在XMR中发现了NO.-2的积累,说明在XMR中硝化反应进行不彻底,这可能是由于XMR中DO浓度不足以进行完全硝化反应。而在YRD中,基本未检测到NH.+4浓度变化。
  2.3 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
  图3a代表了反硝化过程相关基因,在3个湿地中narG和nosZ的拷贝数没有显著差异,而DWR与XMR中narG的拷贝数高于YRD。虽然YRD中反硝化细菌的数量比DWR中少,但在添加硝酸盐的试验中表明,YRD更容易进行反硝化。结果表明,与反硝化有关的功能基因的数量与湿地基质的反硝化有一定的关系,但并不绝对。反硝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硝酸盐浓度、不同植物种类的残留、O2的缺失、反硝化剂的存在、覆水的存在等[15]。图3b显示DWR中的nobL拷贝数为1.2×10.11 copies/g,而在YRD与XMR中nobL拷贝数约为3.0×10.9 copies/g。这可能是因为DWR的DO浓度高于另外2个湿地,相对有利于硝化细菌的生长。通过比较3个不同的湿地厌氧氨氧化基因的拷贝数,发现YRD的AOA拷贝数(3.0×10.8 copies/g)低于DWR(4.0×10.9 copies/g)和XMR(3.5×10.9 copies/g)。
  2.4 高通量测序结果
  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DWR、XMR和YRD底泥样品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图4显示在门水平上,3个样品中相对丰度最高的2个菌种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分别为60.0%(DWR)、56.0%(XMR)和61.0%(YRD);其次是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分别为12.0%(DWR)、21.0%(XMR)和20.0%(YRD)。此外,具有光合作用的蓝藻细菌(Cyanobateria)在DWR和XMR群落中也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相对丰度分别为8.5%和67%,而该类光合细菌在YRD中的相对丰度仅有0.2%。图5a是样品群落中变形菌门的进一步分析结果,DWR和XMR中的主导变形菌为β-变形菌(β-Proteobacteria),而YRD中的主导变形菌为γ-Proteobacteria。图5b对拟杆菌门进行了进一步划分,从图中可以看出,3个样品群落中的主导菌种均为拟杆菌(Bacteroidia)和未定地位的拟杆菌(Bacteroidetes incertae sedis),但XMR样品中这2类菌种的相对丰度之和明显大于另外2个样品。结合图4与图5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γ-变形菌(γ-Proteobacteria)导致了YRD中较好的反硝化能力[16],而β-Proteobacteria和Cyanobateria造成了DWR和XMR较好的硝化能力[17-18]。   3 结论
  虽然YRD中反硝化菌的数量最少,但是较低的DO和γ-Proteobacteria较高的丰度导致了反硝化能力较高;而DWR与XMR具有较多的硝化和反硝化细菌,但是较高的DO和β-Proteobacteria和Cyanobateria更有利于发生硝化反应。
  参考文献
  [1] WOOD A.Constructed wetlands in water pollution control:Fundamentals to their understanding[J].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5,32(3):21-29.
  [2] 唐小平,黄桂林.中国湿地分类系统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3,16(5):531-539.
  [3] 籍国东,孙铁珩,李顺.人工湿地及其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2):224-228.
  [4] SAEED T,SUNG Z.A review on nitrogen and organics removal mechanisms in sub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s:Dependency on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operating conditions and supporting media[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2,112:429-448.
  [5] 卢少勇,金相灿,余刚.人工湿地的氮去除机理[J].生态学报,2006,26(8):2670-2677.
  [6] 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Office of Water.Sub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A technology assessment[J].Ecological engineering,1993,2(4):382.
  [7] LEE C,FLETCHER T D,SUN G Z.Nitrogen removal in constructed wetland systems[J].Engineering in life sciences,2009,9(1):11-22.
  [8] ZHI W,YUAN L,JI G D,et al.Enhanced longterm nitrogen removal and its quantitative molecular mechanism in tidal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s[J].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5,49(7):4575-4583.
  [9] REDDY K R,D’ANGELO E M.Biogeochemical indicators to evaluate pollutant removal efficiency in constructed wetlands[J].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7,35(5):1-10.
  [10] LIU J N,YANG Z C,YU W J,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nitrogen transformation and its related genes:Comparison among riparian,marsh,and fullscale constructed wetlands[J].Desalination and water treatment,2016,57(46):21806-21816.
  [11] 孫红英.人工湿地高氮水平下植物多样性对温室气体释放的效应及机制[D].杭州:浙江大学,2013.
  [12] 李林锋,年跃刚,蒋高明.植物吸收在人工湿地脱氮除磷中的贡献[J].环境科学研究,2009,22(3):337-342.
  [13] 陆松柳,胡洪营.人工湿地的反硝化能力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8,24(7):63-65.
  [14] 张政,付融冰,顾国维,等.人工湿地脱氮途径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生态环境,2006,15(6):1385-1390.
  [15] 熊飞,李文朝,潘继征,等.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的效果与机理研究进展[J].湿地科学,2005,3(3):228-234.
  [16] AHMED Z,LIM B R,CHO J,et al.Biological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moval and changes in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in a membrane bioreactor.Effect of different carbon sources[J].Water research,2007,42(1/2):198-210.
  [17] PENG Y Z,ZHU G B.Biological nitrogen removal with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via nitrite pathway[J].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2006,73(1):15-26.
  [18] CHEVALIER P,PROULX D,LESSARD P,et al.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moval by high latitude matforming cyanobacteria for potential use in tertiary wastewater treatment[J].Journal of applied phycology,2000,12(2):105-112.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研究“台湾果桑”不同年龄枝条对扦插成活率及生长影响。[方法]采用“台湾果桑”一年生和二年生枝条作插穗,用生根壮苗剂处理后在大田进行扦插,观察测量扦插成活率、苗高和地径生长量,用隶属函数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扦插后二年生枝条的扦插成活率、苗高和地径生长量均明显高于一年生枝条扦插。[结论]在生产中可推广应用二年生枝条进行大田扦插,为果桑产业发展提供优质苗木。  关键词 台湾果桑;枝条
期刊
摘要 [目的]不同基质覆盖料对福建金线莲和台湾金线莲生长的影响。[方法]以福建金线莲和台湾金线莲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基质覆盖料对金线莲株移栽成活率、株高、茎粗、叶片数、基质保水量的影响。[结果]不同栽培基质覆盖料对金线莲成活率、保水量及长势都有影响。台湾金线莲对环境的适应度要强于福建金线莲;覆盖砂石处理的金线莲长势和保水量较好,但叶片数与其他处理无明显差异。[结论]人工栽培台湾金线莲成活率较高、品
期刊
摘要 [目的]以多成分含量為指标,掌握半枝莲不同采收期质量变化规律,确定半枝莲药材的最佳采收期。[方法]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采收期半枝莲中总黄酮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野黄芩苷、野黄芩素、木犀草素、芹菜素等多成分的含量,并以水溶性、醇溶性浸出物为评价指标。[结果]不同采收期总黄酮、野黄芩苷的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7月、9月、5月,不同生长期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开花期、开花前、果实期。其他
期刊
摘要 [目的]开展陇南市马铃薯品种比较试验。[方法]以武薯3号为对照,选用Ln1201、2353、01-9-15-1、系143-白、87、混20、混7、20共8个品种进行试验;通过随机区组试验,筛选出综合表现好的品系。[结果]品系01-9-15-1综合表现好,建议2018年参加甘肃省联合区试及陇南市开展多点试验。品系143-白、混20、87、2353、20、Ln1201、混7需继续试验。[结论]该
期刊
摘要 {目的]筛选出能高效降解氨氮或总氮的菌株。{方法]以北京市南宫堆肥厂的垃圾渗滤液为材料,并从中筛选出一株具有高效降解氨氮能力的菌株,通过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和16SrDNA分子鉴定等方法对其进行种属的鉴定,且对该菌株降解氨氮最适条件进行研究。{结果]通过鉴定发现该菌株属于弗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freundii),命名为弗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freundii)H
期刊
摘要 [目的]综合评价不同油葵品种苗期耐盐性。[方法]利用0.6%盐碱原土对11个油葵品种进行苗期耐盐性鉴定,通过主成分及指标相关分析,选取叶面积、株高、地上部干重、出苗率、出苗指数等5个指标,运用隶属函数法进行耐盐性评价。[结果]苗期耐盐性由强到弱顺序依次为凯福瑞T562、滨葵1号、美大头S567、USA-S668、NWS4564、同庆1号、法兰西529、矮大头9650、S101、凯福瑞S606
期刊
摘要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我国扶贫开发战略的重大转变,产业扶贫是新世纪扶贫开发的主要途径,正确选择产业扶贫模式关系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成败。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从他的经济社会条件和扶贫开发经验而言,无疑选择集体经济产业扶贫模式。集体经济产业扶贫模式的创新,确定组织形态的基础上,选择模式运作的重点项目,设计长效运行机制,确保贫困农牧户在集体经济组织的地位和利益,以此保障精准扶贫效果和精准脱贫成果。
期刊
摘要 [目的]以湖南省为例,研究湖南省各个市的土地利用经济效益以及他们之间的空间耦合关系。[方法]从土地投入与产出的视角来对湖南省14个市区的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进行研究,并借助于耦合协调模型进行空间差异性分析。[结果]湖南省整体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水平并不是很高,在所有的市中,只有省会长沙已经步入了初级协调发展的水平协调度最高,其余的大多市级都是处于濒临失调区间,部分市级处于轻度失调区间;通过空间耦
期刊
摘要 农村水利标识系统的结构体系是一系列农村水利对象的标识之间存在某种逻辑关系或一定的规律,在遵循某一原则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层次结构的农村水利标识体系。农村水利标识系统的结构体系逐渐完善,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村水利建设,笔者对农村水利标识体系的形成背景现状及存在问题,从不同角度提出完善水利标识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水利标识;结构体系;规范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S27文献标识码  A文章
期刊
摘要 菊花主要含有黄酮类、挥发油类、有机酸类等化学成分,具有抗炎、抗病毒、抗菌、抗氧化、抗衰老等药理作用,通过对菊花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行综述,为菊花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 菊花;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 R2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8)23-0009-03  Abstract Chrysanthemum contains flavono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