氤氲透骨,课课生香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ple419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节公开课是讲《记承天寺夜游》,课是这样安排的:由咏月诗引出,简介背景,师范读、生齐读,疏通文意,由本课的表达方式引出本课结构。老师把重点放在本课结构上,通过概括明确本课结构:①叙夜游之事。②描庭下之景。③议淡泊之志。
  课一贯而下,层次清晰明了,似乎十分完美。可细一思考,总觉得有较大遗憾。这篇文章短小而精悍,出自文学大家苏轼之手,自古以来就为人所称道。难道仅仅因为这篇文章的结构精巧、写法独特吗?似乎不足以解疑释惑。深入下去,这篇文章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经世治国的理想受到严重挫败,既而友朋疏离,内心孤闷,一晚看如此皎洁月光,不禁情难以堪,寻朋友、赏月光,人生得失竟然释怀。再追问一下,是什么让作者释怀的?这个问题就大得多了。文章结尾说:“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答案原来在这里。中国人的人生建构基本上是由两大哲学思想支撑的,一是儒学,二是释、道。达者儒学经世,退者释、道修身。大多数文人两者兼备,在一定时期相互转化。如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愤而辞官归隐田园,这可能是魏晋时尚使然。到了唐代,代表者是王维,官做得很好,后半生几近于半官半隐了。这样的人很多,不一一列举了。看一下苏州、扬州等地的园林,就知道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架构了。
  这样说来,苏轼的忧虑排遣方式并不新潮,他是中国文化大背景下的一个普遍的表现。那么讲课是不是应该把中国文化中很重要的“闲适”讲出来呢?我看很有必要的。唯有这样,我们才不仅是为学哪一篇文章而学,语文课的文化传承功能才能真正得以体现,我们的语文课才会变得厚重。
  如何去讲出这个“闲适”?我看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老师引导下的学生自我体味、感悟,老师不要规定很多的定式、框架,不要讲得太多,语文课就应该如一杯淡茶,任它慢慢飘香,我们只要动员孩子静下心来,深深呼吸——我们的传统文化从来就不是一种急躁的文化、一种模式固定的文化。比如可以由结尾处的一个“闲”字荡开来,京剧中诸葛亮有一句唱词——“我本是卧龙岗上一散淡人”,老师可以介绍这种文化现象,当然,学生能够说出来更好。因痛生闲,因闲才孤枕难眠,才去欣赏月光,陶醉其间。
  由此思考去,我们现在的语文课,人为雕琢的痕迹太浓。课堂可能经过精心设计,大家你一铲、我一琢,最终会出来一“绝世美人”。可惜,我们可能错过了许多。
  这也不是新观点,大家都知道。问题是我们如何去做,课堂上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供推介,而不是靠语文老师个人文化功底、教育机智、借机发挥来达到课堂的目标。具体的模式还不是很成熟,但是语文学科的具体走向倒是可以拿来一说的。
  语文课一定要把读放在首位。这个大多数老师可以做到,但是遇到长篇的文章,许多老师望而却步,朗读匆匆而过,忙不迭地直奔主题。有位老师讲《幽径悲剧》,让学生反复地读,耗费了许多时间,听课的老师昏昏欲睡,似乎不成功,可是孩子就是在这种不急不躁的清香四溢的课堂上来体味文本的魅力的。
  语文课要抓点带面。课堂上扣住一个点,让孩子生发开去,吃透这个点就可以了,然后再引导学生探讨作者达成这个目标的方式方法。比如,上文提到的,由“闲”字提领课堂,由文化思考引发作者的方式、方法岂不更好?
  再如讲授《桃花源记》这篇课文,跳开中国文化是万万不行的,这篇文章是陶渊明的人生理想,何尝不是广大济世救民的有识之士的理想化的生活?一言概之,这是儒家的大同世界。有位老师开设公开课,仅仅讲出了身处乱世的陶渊明对现实的不满,表达美好的愿望,这是远远不够的。细读文章,微言大义,处处透露出文化气息。比如桃林,为什么是桃林?桃在中国文化中可以说意义非凡,桃是五果之一,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关于它的神话传说有很多,桃是神仙吃的果子,吃了头等大桃,可“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庚”;吃了二等中桃,可“霞举飞升,长生不老”。正因为如此,所以桃又称寿桃。桃还有仙缘,桃枝可以辟邪,等等。为什么是“桃花源”而不是“梨花源”,这是显而易见的。
  再如“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为何重点说桑、竹这两类植物?桑树是为养蚕而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色彩很明显,栽种竹子的意义更不用说了。
  说了老半天,这篇课文如何去讲?依笔者浅见,莫如先说一下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据此品读课文、理解含义,一贯而下,孩子们的收获应该很大。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要放慢节奏,古筝轻抚、檀香氤氲、淡茶四溢、文化浸润。我们都要置身其中,闭上双眼,慢慢体味、感悟。那种制定多个目标,环环相扣,一贯而下,行色匆匆似乎天衣无缝的课堂未必是好的。
  写到这,一股淡茶之香沁入心脾,好了,就到这吧。
  
  (作者单位: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
其他文献
都说学生作文低幼化现象极其严重,那么作为长期战斗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我认为学生作文的低幼化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第一,哭爹喊娘歇斯底里。雷声干嚎,表面激动,实则内心空空。第二,扭捏姿态故作深沉。崇尚小资,怨声泣泣,为赋新词强说愁。第三,平淡乏味低幼弱智。思想懒惰,拒绝成熟,着实让人心焦汗颜。第四,游离华美空洞虚幻。言语浪漫,气势缥缈,不知所云。  解决低幼现象,需要水滴之力,磨杵之功,即“读、看、
摘要:学风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制约学生工作的主要矛盾。学风不仅关系到在校大学生的学习,更关系到毕业生将来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本文以哈尔滨工程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为例,分析指出了目前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加强和改进高校学风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调查;学风建设    一、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问卷分
摘要:随着幼儿教育重要性的日渐凸显,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幼儿教育的问题,比如把学前教育列入义务教育、幼教资源不足、收费标准不统一等问题的范畴之中。本文从社会关注度较少的弱势幼儿角度出发,根据安徽省池州市内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发现弱势幼儿占有较大比例,而且有些弱势幼儿的情况比较严重,弱势幼儿的心理、行为特征和正常幼儿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究其原因,家庭、幼儿园和社会三方都有一定的责任。笔者考虑到弱势幼儿的实
摘要:教师专业化发展就是教师按照工作岗位的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与实践,获得学科专业知识与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取得相应的专业地位,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成长过程。本文介绍了作者在二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将积累的大量、繁杂的资料建立成方便参考、查找的教学档案,从而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专业化发展道路。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学档案   教师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是新课改发展的必然趋势
斯特娜夫人说过:“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能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能获得习惯;播上习惯的种子,就能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能获得命运的收获。”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关系着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我们中队辅导员肩负着教育下一代的重要使命,应该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提高心理素质,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体验生活,树立自主意识,能正确处理并协调好人际关系,在活动中
摘要: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挥音乐学科的素质教育功能,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自主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让学生欣赏、感受、表现和创造美,增强学生的审美观念与人文素养,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音乐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全力促进教学相长。  关键词:高中音乐;优化教法;自主学习;提高效率  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音乐学习的自觉性,大力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
摘要:池莉小说描写的琐碎繁杂的日常婚姻生活,笼罩着一种灰暗庸俗的基调,消解了日常生活的精神向度与诗意化色彩,而在其烦闷不堪的生活状态的背后,却蕴涵着深层审美意义,体现了一种达观而平静的美,体现了时代的“民族性格”,重构了一种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世俗;爱情;婚姻;审美意义;民族性格    在池莉的小说中,缠绵悱恻、花前月下、山盟海誓、志同道合等理想主义的爱情话语成为被消解的对象,神圣而浪漫
笔者从事高中美术特长班教学多年,每当学生专业考试结束,总有一种如释负重的感觉,总想说点心里感受,写点教学体会,也算是对一年来工作的一份总结。高中美术特长生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它既要体现教育的整体性、基础性、又要体现学科教学的适应性、现实性和超前性,以特长促进全面,在提高美术高考升学率的同时,真正地把素质教育引向一个新高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重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目前,建立合乎规律
摘要: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的特殊职务,担负广大学生各方面的教育、指导的责任,其本身也应该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本文从校本培训的角度来分析、阐述推进高校辅导员校本培训的重要性,进而探索新的育人途径。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校本培训;重要性    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推动下,校本培训迅速在全世界风行起来。校本培训内涵的基点:一是以校为本,即以学校为培训组织的基本单位,培训的场所也主要在校内;二是以学校实
“原生态”是一种存在于民间原始的形态。数学教学提倡“简约的教学方式”,还原课堂的“原生态”。新课程改革出来后很多教师流于表面形式,我认为要洗去新课程表面的铅华,以真实的面容来面对,提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只有原汁原味,才能品出教学中的酸、甜、苦、辣。    一、花开的声音  花开的声音,只有在静心等待中才能听到,而在这节课中我似乎听到了花开的声音。上了《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后布置了三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