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森瓷器:历经300年的“点白成金”工艺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junsy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是德国迈森瓷厂诞生300周年。在300年中迈森瓷厂经历了11场战争和6种社会体制,但即使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迈森瓷厂的生产也从未间断过,甚至时至今日仍然保持着全手工制作的生产方式。凭借着这历史悠久且持续到现今的工艺,“迈森瓷器”成为了德国传统高档商品的贵族。据世界著名的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评定,“迈森瓷器”至今在德国传统高档商品中是第二大知名品牌,仅次于保时捷跑车。在周年庆祝之际,迈森瓷厂最早的厂址阿尔布雷希特堡将再现瓷城的辉煌。从即日起至10月31日阿尔布雷希特堡为“迈森瓷器”的周年庆祝专门举办了一个名为“点白成金(White Gold)”的特展,以多种媒介为观众生动地重塑阿尔布雷希特堡当年被用作工厂时的生产条件和当时的艺术创造力,使人们能充分了解“迈森瓷器”被誉为“白色黄金”的那段历史及其发展。一些经过特选的迈森瓷器厂的古董产品也回到其诞生的地方参加祝寿活动,使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堡摇身变为瓷器的宫殿。
  
  物理学家与炼金匠师发明欧洲瓷器
  
  众所周知,瓷器是中国最引以为傲的工艺品。早在汉代瓷器便已被发明,到宋代,中国瓷器业已初具规模,并已有零星的产品传入了欧洲。16、17世纪,随着欧洲航海业的发展东西方的通商更为频繁,来自东方各国的奇珍异宝源源不断地运抵欧洲,其中就有不少中国瓷器。对当时的欧洲而言,中国瓷器不仅是名贵的日用器皿,也是时尚的艺术珍品,因此特别受上流社会的追捧,西欧皇室和宫廷更是兴起了收藏中国瓷器之风。随着皇室贵族们对瓷器的痴迷,单是收藏远东而来的瓷器已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欧洲的君王们甚至下令让国内的能工巧匠研制仿造东方瓷器的方法。虽然早在13世纪末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著写的《马可·波罗游记》中已较为详尽地记载了中国瓷器及其制作方法,这为欧洲工匠们研制瓷器提供了不少的材料,但当时欧洲也只能用一些精巧的彩色陶器以及佛罗伦萨研制出的梅第奇软质瓷(Medici porcelain)来仿制中国瓷器。直到18世纪初期,德国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内科医生又兼哲学家的哲尔浩斯(Ehrenfried Walther yon Tschirnhaus)研制出了一种硬质瓷,成为了欧洲瓷器的发明先驱。这种硬制瓷经后人的进一步研制后,便成为了现在人们耳熟能详的迈森瓷器(Meissen porcelain)。
  哲尔浩斯在一系列的实验中,发现在不同的温度中将多种的硅酸盐与泥土混合能制作出类似中国及日本的硬质瓷器。大约在1704年左右他为此还向波兰国王兼萨克森公国侯爵奥古斯特二世(Augustus II The Strong艉议兴建一家瓷器厂,但最终被驳回。同年哲尔浩斯成为了年仅19岁的炼金师弗里德里希·伯特格尔(Johann Friedrich B■ttger)的部门督管。而这位声称自己能从一文不值的材料中炼出黄金的伯特格尔并不热衷参与哲尔浩斯研制瓷器的项目,最后还是在1707年迫于侯爵的压力之下才勉强地开始帮助哲尔浩斯的工作。让伯特格尔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正因为他参与了哲尔浩斯的工作才使自己能在欧洲历史中千古留名,成为影响欧洲瓷器发展史的标志性人物。1708年哲尔浩斯去世一周后,帮助了哲尔浩斯研究制瓷器近一年的伯特格尔公然向奥古斯特二世宣布自己能制作出瓷器。他将一种出产于施内贝格(德国萨克森州位于埃尔茨山脉西部的一城市)的瓷土、烧石膏和石英作为原料。经过不停的试验,当伯特格尔把这些原料按照恰当的比例用1300多度的高温加热时,他发现了制造硬瓷的正确配方,制成了一种质地坚硬而细致的瓷,与当时备受推崇的中国外销瓷非常相近,这便为欧洲瓷器史正式揭开序幕。因着伯特格尔制瓷的成功,奥古斯特二世于1709年下令在位于迈森伯特格尔实验室所在的阿尔布雷希特堡中,修建欧洲第一家瓷厂——全名为“波兰国王和萨克森侯爵瓷厂”的迈森瓷器厂。1710年6月6日,“欧洲第一家陶瓷厂”正式开工,生产出著名的迈森瓷器。
  
  早期的白瓷到“迈森蓝”青花瓷
  
  在迈森瓷器厂生产的早期,主要包括两种类型的瓷器产品。一种是在德国被称为“B■ttgersteinzeug”的“红瓷”(它是用粘土和红色玄武土在高温下烧制出一种朱红色炻器,又称它为“玉瓷”,但这种炻器还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只是一种质地坚硬的非陶、非瓷、非石的物质,有点类似中国的紫砂陶,后人称其为“伯特格尔炻器”)。这种瓷器精致且非常硬,但相当易碎,器皿身上的装饰通常是用模铸而成,器皿外表均做抛光处理。此类的瓷器主要以巴洛克银器和中国瓷器的样式为仿造对象。另一种,则是于1713年迈森厂向市场投放的,施有釉和彩绘的硬质白瓷。这一时期的迈森瓷器,虽然在质地上已经能与中国瓷器媲美,但是在艺术设计上则相去甚远。为此奥古斯都二世于1719年请来顶级的画家和雕塑家到工厂,为迈森瓷器创造革命性的新设计和色彩。此后,“迈森瓷器”以生产出各式各样形状、颜色和装饰而闻名。至于迈森多彩的瓷器发展历史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人物,则非迈森瓷厂总管贺罗特(Johann Gregorius H■roldt)莫属。他在1723年将搪瓷画引进到瓷厂中,为“迈森瓷器”向多彩瓷器的转变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另外,由于贺罗特精通中国情调的图案设计,并把欧洲本土的花木、虫鸟和历史场景移植进这种情调之中,他设计的图案很快征服了整个欧洲。之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整个欧洲瓷器制造业都受迈森瓷器风格的影响。甚至时至今日,贺罗特的瓷器绘本仍然是迈森瓷厂创作的基础摹本之一。
  谈到迈森的彩色瓷器,不能忽略的还有由画师乔基姆(Johann Joachim K■ndler)引进的闻名于世的“迈森蓝”(Meissen Blue,是一种钴蓝色kobaltblau釉)。由于当时中国的青花瓷一直是欧洲市场的珍品,因此研制青花瓷的制作也成了迈森瓷厂想要试图超越中国瓷器的又一重要项目。大约在1736年,迈森瓷厂开始可以稳定地掌握钴蓝色釉下彩的技术,但制成的瓷器中青花的呈色依旧生硬呆板,并不自然。经过多年的实验,迈森瓷器厂终于在18世纪40年代左右,在掌控钴蓝色釉下彩的技术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瓷器上的青花呈色不再是呆板生硬,而是浓淡相间清丽雅致。1745年,乔基姆还创作出标志着欧洲瓷器工艺技术里程碑的钴蓝色釉“洋葱花饰”(Zwiebelmuster,事实上“洋葱花饰”里没有洋葱,“洋葱”之名起于19世纪,可能因为图中石榴与洋葱形似,传误下来。整个图绘以圆形、八角和四方,三种几何样态对称。外缘上12个从花到果的图形,构成三个四方,象征“存在”的和谐状态。以桃、石榴和柑桔三种花列在中间,象征长寿、多子和佛性,从中国花卉转借而来)。与此同时匠师们也逐渐能用“迈森蓝”生动地描绘宫廷或港口场景、动物、 花卉等图案。随着300年来的发展,这家欧洲第一个瓷器厂除了将“迈森蓝”运用得灵活自如外,还创造出多种不同颜色的陶瓷釉,至今共有1万种不同的颜色,其中有400种常用于“釉上彩”瓷器。
  
  历经300年的“白色黄金”及象征贵族血统的交叉蓝宝剑
  
  迈森瓷厂是欧洲首个能生产出瓷器的厂家,在当时而言其制瓷配方可算是全欧洲独家的,因此瓷厂在制造工艺方面受到了极为严格的保密。据说,当时在这里上班的工人都佩戴宝剑,以便与前来偷盗瓷器秘密的人搏斗。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迈森瓷厂的出品均由手艺高超的匠人们手工制作,每件迈森瓷器都是通过不同的模具倒模制作而成的。瓷器上装饰的花瓣、人物雕像头部的关键部分,都是先把陶土填入模子中成型后,再由工人逐件组合于主体上。几乎每件成品都经过80多道工序,对于一些设计复杂的瓷器来说,制作工程历时几个月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全手工的制作、复杂且严谨的制作工序使得迈森瓷器以超群品质著称,世界各地的上流阶层都为它们而醉心。手工精致,出品珍罕,再加上欧洲王公贵族争相以瓷器装饰宫殿,并以使用迈森瓷器餐具为地位的象征,直接导致了迈森瓷器的价格飞涨。其昂贵程度甚至使迈森瓷器价比黄金,因此“白色黄金”(white gold)成为了其代名词。即使在今天,购买“天价”的迈森瓷器产品也仍是一种奢侈的消费。
  正如现在的名牌商品一样,为防止外人冒用迈森瓷器的名声粗制滥造,1722年迈森瓷厂开始使用商标。据说,迈森瓷厂利用了源自萨克森公国的族徽,象征着其贵族血统的“两把交叉宝剑”的标志做成了其商标(两把交叉的蓝色宝剑,该商标是瓷器在第一遍烧制后,用手工绘制上深蓝色的双剑商标,然后再上釉进行第二遍烧制,以保证其永不褪色)。按迈森瓷厂建厂生产算起,迈森瓷器到今年已历经了300年的历程,在这3个世纪中“两把交叉宝剑”仅有过很小的改动,因此它已成为了世界上至今仍在流通的最古老的商标之一。
  历经3个世纪发展的迈森瓷器,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其生产历史即使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困难时期也从未中断过。而它有史以来所有生产过的模具都被完整地保留着,其模具总数多达到3万种,经不同组合后能制作出的瓷器种类更是多达23万种。迈森瓷器的艺术风格从巴洛克、洛可可、新艺术到现代艺术等等,林林总总可谓贯穿了18世纪至今的欧洲艺术史风格。而且,时至今日迈森瓷厂依然使用完全的手工生产,这种坚持手工操作,坚持精雕细刻的生产,不但让迈森瓷器成为了当今的高档商品,更保持了其传统知名品牌的地位。具有超群的品质保证,还有多种不同艺术样式的彰显,迈森瓷器无疑已是艺术史上的珍宝。难怪乎“迈森瓷器”被人们誉为瓷器界的劳斯莱斯,藏家们为购得这些瓷器精品妆点自己的生活也不惜掷以千金。
其他文献
不同的民族往往使用不同的语言,但人们为了更好地交流不时还会运用身体语言来表示各种意思,其中手势便是最重要的身体语言之一。在艺术作品中,人物摆出的不同手势也具有各种象征意义。  在中国,双手抱拳隐于袖中的敬礼方式与西方人的握手具有相同的含义,表示拳头不会用来攻击对方。这一手势还伴有七种不同程度上自我贬低的姿势,其中最为极端的是跪在地上,反复以头触地。神则根据地位的不同而享有不同程度的敬礼的姿势,皇帝
期刊
清初画家恽寿平赞赏说,此画“凡数十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雄秀苍茫,变化极矣”。“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炉火纯青的纸本水墨技法,匠心独运的神思妙笔,使得这幅《富春山居图》成为从富春江下游两岸真山真水真景色中提炼出来的经典杰作,被列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富春山居图》画成之初,黄公望即题款送给无用上人,于是便有了第一位藏主,从而开始了它迄今660年的坎坷历程。当初无用上人就“顾虑有
期刊
箧中旧藏有曹广桢楹帖,上网检索各种资料简介均作:号蔚叟,湖南长沙人,光绪进士,曾任吉林学政。寥寥几笔,大同小异。可见其名不显。然检索《明清进士题名碑录》则不见曹广桢之名。唯检得光绪十八年壬辰科二甲七十五名进士曹广植,湖南长沙人。“桢”与“植”字形近,当系一人。故知榜名误书,或后改“植”为“桢”也未可知。特为拈出,以为谈助。    粤中名书家曾景充以碑入帖,北笔南意,风骨雄奇,丰神俊爽,论者谓为岭南
期刊
美秀博物馆(MIHO MUSEUM)在世界博物馆界是个传奇,它是由一个钱永远也花不完的日本老太太建立的;老太太叫小山美秀子,动建博物馆念头时已逾八十岁了,当时她的心气很高,请世界最知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不惜金钱,只求最好。  贝聿铭先生对外宣称,此博物馆为他的封山之作(尽管他后来又封了好几回山)。从草图开始,他多次到日本在现场指挥,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亲自过问,直至落成。我们从下车开始,
期刊
每年6月在瑞士巴塞尔小镇举行的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始于1970年,今年已经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的第41个年头。6月16日,第41届巴塞尔艺术博览会迎来全球37个国家的近300家画廊,展示了2500位艺术家的现代及当代作品,成为一年一度的艺术盛会。但就在开幕前3个多月前的2月25日,巴塞尔博览会的合伙创始人之一恩斯特·拜尔勒(Ernst Beyeler)在瑞士的家中逝世,享年88岁。拜尔勒是一位艺术经销商
期刊
岭南画坛的隐者吴灏,虽数十年不求闻达于主流画界,在自己的艺术天地里自得其乐,其画作却被谢稚柳评价为:“足使青藤却步、苦瓜袖手。”。自称为“岭南派叛徒”的吴灏家学渊源,自幼酷爱艺术,5岁学画,18岁考入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为校长丁衍庸所器重。24岁拜谢稚柳为师,学业精进,绘画上追宋、元水墨,下及明董其昌、徐渭,清八大山人、石涛,直取古人神韵。近日,“大道甚夷——吴灏艺术展”在澳门艺术博物馆举
期刊
百余年来,中国艺术品以各种方式流散到世界各地,其中不乏许多国宝级艺术珍品;近十几年来,不少中国艺术品又以各种方式纷纷从海外归来,而中国坚挺的艺术市场是这些艺术品回流中国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富在深山有远亲”,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与藏家迅速增长的需求使得文物回流已成趋势;另一方面,拍卖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内地货源紧张,群雄逐鹿,促使各拍卖行纷纷走出国门,海外“寻宝”。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艺术品拍卖恢复后的
期刊
打造世界上最奢华古董博览会    创立于1956年的巴黎古董双年展被誉为世界上最奢华的古董博览会,一方面双年展上的所有参展者都是法国国家古董联合会的成员,他们都认同联合会制定的“行为准则”章程,共同坚持藏品真实性以维护联合会在国际上的声誉;另一方面,在欧洲,巴黎古董双年展是最早引入专家审核机制来保证作品的品质的博览会,开幕前所有的展品都必须通过来自全球各地的古董专家审核。2010年的巴黎古董双年展
期刊
中国流失的文物艺术品无数,其中不少是弥足珍贵的国宝。但随着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兴旺,各大拍行纷纷奔赴海外征集流失的文物艺术品,“海外回流”也成为了国内艺术品市场中一道亮丽风景线。近年来“海外回流”身价可谓一路走高,还屡创天价,成为拍卖市场上人气最高的艺术品之一。本刊选取了历年拍出高价的“海外回流”珍品,以飨读者。    米芾《研山铭》    纸本,手卷,1102年作,36cm×136cm  200
期刊
今年春拍,长风拍卖行首次推出的海外回流专场“海外还珠——北美回流中国书画专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此专场所征集的拍品集中来源于北美的华裔藏家,如加拿大华侨顾小坤等,专场中的唐云、程十发等海派名家作品成交价创造多项成交新纪录。身为长风拍卖行副总的张艺涛,在采访中透露,这些年中国经济发展,文物回流已成趋势,加上近年来拍卖行业竞争激烈,群雄逐鹿,内地货源紧张,都促使长风拍卖行“走出去”,而依托自身所握资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