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位直肠胃肠间质瘤误诊为直肠黏膜下感染一例

来源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ka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男,62岁,因“肛门部肿块胀痛2个月加重半个月”于2011年4月15日入院.专科检查:肛门外观未见异常;指诊:截石位3点处肛旁2 cm触及—指向肛管的条索状硬结,肛内可触及黏膜下肿块,表面光滑质韧,未及全貌.肠镜示:距肛缘3 cm处见一肿物,表面黏膜正常,未见肛瘘内口,见图1;病理活检:直肠肛管黏膜示中度急、慢性炎。

其他文献
淋巴结转移情况是直肠癌最重要的预后因素之一。据文献报道,新辅助放化疗后,淋巴结的获取数目会有所下降,从而影响准确地进行肿瘤分期。本研究旨在探讨专利蓝染色对淋巴结获取数目的影响,评估更多数Et的淋巴结获取是否具有预后意义。
期刊
目的 探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淋巴漏的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2年2月间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收治的19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出现淋巴漏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9例患者淋巴漏均发生于术后2~4 d,均先采用早期禁食、肠外营养、24 h持续静滴生长抑素等保守治疗及腹腔引流管低负压吸引,其中8例引流液显著减少,经保守治疗6~10d治愈;10例引流液减少并稳定至200 ml/d左
目的 探讨少儿胃癌的诊断及治疗以提高诊疗水平.方法 总结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胃外科于2011年12月17日收治的1例经胃镜确诊的少儿胃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查阅1995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发表的关于少儿胃癌的文献,具体检索福建医科大学图书馆网页MEDLINE、EMBBASE及The 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检索词为“Children/Pediatric gastric
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主办的第12届全国胃肠外科学术会议,定于2012年9月21-30日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本次大会将重点围绕胃肠外科疾病规范化治疗及其最新研究进展,广泛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作专题报告,并采用精品手术录像演示等多媒体展播形式.结合典型病例和临床外科医师所关注的核心问题,邀请知名专家和与会者深入研讨。
期刊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胃腔外胃楔形切除术(ELWR)治疗胃胃肠间质瘤(GIST)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11年6月间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接受腹腔镜ELWR治疗的31例胃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1例胃GIST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65.5岁.肿瘤位于胃底22例,胃体前壁9例;肿瘤直径(3.3±1.5) cm.所有患者均成功施行了ELWR,无一例
先天性食管闭锁(congenital esophageal atresia,EA)是胚胎时期在食管发育过程中空泡期发生障碍引起的畸形,常可因食管气管间的分隔不全而形成食管气管瘘,发病率为1/4000~1/2000[1].关键词:先天性食管闭锁;术后并发症;治疗效果
腹腔镜用于瘤体直径小、恶性程度低的胃的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治疗已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肯定,而腹腔镜胃腔外局部切除是最常用的手术方式[1].但对于靠近贲门或幽门腔内生长的胃GIST,由于显露困难,常规的胃腔外切除存在着一定的技术难度,易引起贲门或幽门狭窄.关键词:胃肠间质瘤,胃;腹腔镜;外科手术
美国疾控中心正式发布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指南已有10余年,而去年根据大量研究结果再次发布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更新,主要针对减少污染、减少污染的影响、改善机体防御机能等方面进行阐述.本文对此更新作一解读,以利于外科医生改进临床实践,进一步减少手术部位感染。
目的 评价内镜下组织黏合剂注射治疗胃底静脉曲张的远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至2011年12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内镜下组织黏合剂(α-氰丙稀酸烷基酯)注射治疗的169例胃底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 169例患者中男性128例,女性41例,年龄37~85(平均56.8)岁.169例患者中131例注射组织黏合剂1次,38例注射2次或2次以上,平均1.12次/例
继首届中美胃肠疾病高峰论坛于2011年4月在广州成功举办后,第二届中美胃肠疾病高峰论坛将于2012年6月15-17日在广州举行。会议由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美国克利夫兰医院消化病中心及国际医学继续教育中心、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中华胃肠外科杂志》共同举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