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想象力的培养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ke_z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象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美国的学者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言:“想象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象,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象,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象,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经过想象推测,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
其他文献
课堂不应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应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舞台;不应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应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应是师生一道探究知识的场所;不应是教师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应是教师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以上几句话看似简单,却对我们中学语文教学工作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它无疑是在启示我们:让自己充满教育智慧,引导学生共同进行探究式学习,去构筑一个语文课堂的动态空间。我们应当用新的教育思
期刊
“绿色”,是自然的颜色,健康的颜色,和谐的颜色。象征着春天和希望,象征着生命和活力,象征着一种返璞归真、自然的和谐境界。如今,“绿色”是一个非常流行的词语,“绿色”已不仅是一种颜色,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精神的象征。而“绿色”一词运用于教育领域,则衍变为一种教育思想,一种人文化的教育,一种课堂教学的新境界。   《语文课程标准》引发我们对传统语文教学的思考,我们应该给学生怎样语文课堂?我们应该创设
期刊
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如何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合作学习呢?   一、小组合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组合作是充分发挥学生伙伴的作用,引导伙伴尽自己所能给对方精神上的鼓励和学习上的帮助,及时进行生活、思想上的交流和沟通,让彼此充分体验身边伙伴的关爱,能够更加勤奋地学习,快乐地生活,实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成长。例如在《两
期刊
我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认为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定向、定量、定度的让学生自己讲语文课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有益的。它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让学生讲语文课的可行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不仅要给学生以语文基础知识,而且要训练他们的智力,提高他们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既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是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
期刊
一、考情分析  压缩语段题是高考中的一个重点测试内容,能力层次为D级。历年的高考题中都有这类题型,如果把作文看作扩展的话,压缩语段仍将继续出现。  二、考点诠释  压缩语段就是将内容丰富的长语段,按要求浓缩成语言简洁、意思明了的短语段甚至一句话。它主要考查学生对信息的快速阅读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其题型大致有:拟观点;拟电报稿;拟标题;拟一句话新闻;概括主要内容等。  三、解题指导  
期刊
语文专题训练是语文学科知识的运用、检测、整理和总结,能够针对性地反映学生们对某一专项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这种训练可以强化学生们的知识记忆,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专题训练要力求科学有效,单纯的练和讲是不能达成这个目标的,因此更需要学生们自觉积极参与,杜郎口教学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借鉴。本文探讨的就是基于教学实践的语文专题训练中学生主体的自主合作学习策略。   我们在教学实
期刊
佛说:爱是一盏灯,照亮别人,也温暖自己。捧一颗爱心上路的人,一生也都将生活在爱里。  ——题记   今天,同事打电话说到体委“献血”,我一听“献血”精神亢奋,一直都想献血,可每次都因为情况特殊而未能如愿以偿,这次机会一定不能再错过。把各项工作安排妥当,我急忙跑到采血点去完成这项光荣的使命。   九月的正午,太阳并不是很热,在我前面排队的有十来个人,大家的热情都很高。我填完表、量完血压、拿了表进
期刊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能力”。学生写完作文以后要修改,既要考虑作文内容,又要考虑语言文字表达,把自己的作文改得更好些。让学生学会修改作文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改和互改能力呢?经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一、作前“三问导写”,作后“三问导改”   学生作文草稿拟好后,要求学生根据板书上的三个问题(要写什么?为什
期刊
诗歌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是艺术的灵魂;特别是古代诗歌,她是历史给予后人的宝贵财富。她能提升语言,陶冶情操,培养美感,开发思维,健全人格。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足见诗歌在古代教育中的地位。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古代诗歌更应该发挥出独特作用。  考察现状,古诗教学却存在着观念陈旧、形式单调的问题。在教学中,往往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反复咀嚼后的强行灌输,缺少学生主动探求,使他们失去了学诗的乐趣。
期刊
巴尔扎克说:“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成功的细节背后,是作者体物入微的观察和审美能力,是一种思想、情感的深厚积淀,是一种高超的艺术技巧。如果说思想是一篇记叙文的灵魂,那么形象生动的细节描写则可以说是记叙文血肉丰满、立体可感的关键了。   1.细节描写有细微才有血肉   细节,犹如人体之血肉,没有了它,人就失去了生命。那么细节何处寻?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在微风里,送来枫叶蝶。正所谓“一花一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