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在高中生在学习态度、能力、兴趣等方面都出现了不同的差异,如果一味统一要求,那么一定会造成部分学生学习困难,很难完成或根本完不成学业,因此很有必要实行分层教学。
[关键词]高中数学 分层教学 理论和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2(a)-0030-0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适应的条件,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个体,既要面向全体学生,追求整体素质的提高,又要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功创造条件。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必须探究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神圣使命。
作为高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也不尽相同。尤其是县级高中,受县域经济的影响很大,近年来部分优秀生源外流,生源出现了严重不足,加之基础教育薄弱,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导致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能力的差距很大,这给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带来负面影响。现行的初高中教材衔接不紧密,初中阶段的教学方法是与其年龄段不符的题海战术、疲劳战术,导致部分学生早已出现了厌学情绪,更有甚者是迫于家长的压力勉强上完初中,当这些学生到了高中阶段,学习上的困难就凸现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仍采用“一把尺子”,不考虑学生个体需要,不顾学生之间的水平差异,而仍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势必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也就不能很好地贯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原则,更不利于学生的充分发展,更不可能使学生达到个性化发展,最终将会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量体裁衣”,实行“分层次教学”。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智力,调动每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形成良好的品格,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今后的终生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分层次教学是根据人们的认识规律,利用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完成适应认知水平的教学任务,进行因材因人施教,逐步递进,以便“面向全体,兼顾两头”,逐渐缩小学生间的差距,达到提高整体素质的目的。当然,这会加大教师的工作量,给我们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我们将为之付出更多的心血。而这正与我们的职业相符,因为我们是人类的工程师,我们肩负的是培养祖国的建设者的重任。
要想较好的完成分层教学的任务,就必须从最基本的备课做起,设计好教案。好的教案设计必须有好的课堂教学来实行。课堂情况会随时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所以课前准备再好,若没有好的课堂教学来实施,也会成为一纸空谈。课堂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调动每名学生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中既要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可以抓住中间,兼顾两端;砸牢基础,适当延伸;由简到繁,减少落差;老师精讲,注意观察;适当、适度提问,师生互动;注意提问技巧,莫使学生尴尬,以免伤了学生自尊心,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回答多以鼓励为主,即使是错的答案,仍需找出亮点,予以肯定。作业的布置既要注重课堂效果的巩固,使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处于“跳一跳,够得着”的境地,又要给水平较高的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
一堂课无论多么精彩,时间也仅仅45分钟,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授的知识也是有限的,所以课后教师要做好补差、补缺、提高工作,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及时解决课上来不及解决的特殊问题或极少数人的个别问题。给学困生补差、补缺,巩固课上所学;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加竞赛讲座,把知识引向深入,开阔视野,进一步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可进一步使学困生“吃得了”,能奋发向上,也能使学优生“吃得饱”,开拓发展空间,真正做到学有所成,学有所获,从而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
月考既是对学生学习状况的检查,又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因此在每一次月考的试题设计上,要以课本习题模式为主,要着重于双基的考查,同时注意试题的区分度,对于学优生可以以附加题的形式考查能力。或者根据上次月考的结果,明确每个人的目标,争取都上一个档次。这样一来,基础差的学生有成就感、有奔头,基础好的学生知道自己有不足,有很高的上升空间,不敢有丝毫放松。使每个人都能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又能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总之,在现在的形势下实行分层次教学既体现了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又适应学生的需求,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但人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活动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不能指望一节课、几节课就能很好的解决,学生成绩很快就能提高,到达很高的层次。必须通过长期艰难的努力,师生共同奋进,确保在不同阶段完成适应认识水平的教学任务,逐步递进,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数学 分层教学 理论和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2(a)-0030-0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适应的条件,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个体,既要面向全体学生,追求整体素质的提高,又要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功创造条件。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必须探究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神圣使命。
作为高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也不尽相同。尤其是县级高中,受县域经济的影响很大,近年来部分优秀生源外流,生源出现了严重不足,加之基础教育薄弱,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导致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能力的差距很大,这给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带来负面影响。现行的初高中教材衔接不紧密,初中阶段的教学方法是与其年龄段不符的题海战术、疲劳战术,导致部分学生早已出现了厌学情绪,更有甚者是迫于家长的压力勉强上完初中,当这些学生到了高中阶段,学习上的困难就凸现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仍采用“一把尺子”,不考虑学生个体需要,不顾学生之间的水平差异,而仍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势必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也就不能很好地贯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原则,更不利于学生的充分发展,更不可能使学生达到个性化发展,最终将会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量体裁衣”,实行“分层次教学”。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智力,调动每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形成良好的品格,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今后的终生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分层次教学是根据人们的认识规律,利用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完成适应认知水平的教学任务,进行因材因人施教,逐步递进,以便“面向全体,兼顾两头”,逐渐缩小学生间的差距,达到提高整体素质的目的。当然,这会加大教师的工作量,给我们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我们将为之付出更多的心血。而这正与我们的职业相符,因为我们是人类的工程师,我们肩负的是培养祖国的建设者的重任。
要想较好的完成分层教学的任务,就必须从最基本的备课做起,设计好教案。好的教案设计必须有好的课堂教学来实行。课堂情况会随时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所以课前准备再好,若没有好的课堂教学来实施,也会成为一纸空谈。课堂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调动每名学生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中既要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可以抓住中间,兼顾两端;砸牢基础,适当延伸;由简到繁,减少落差;老师精讲,注意观察;适当、适度提问,师生互动;注意提问技巧,莫使学生尴尬,以免伤了学生自尊心,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回答多以鼓励为主,即使是错的答案,仍需找出亮点,予以肯定。作业的布置既要注重课堂效果的巩固,使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处于“跳一跳,够得着”的境地,又要给水平较高的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
一堂课无论多么精彩,时间也仅仅45分钟,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授的知识也是有限的,所以课后教师要做好补差、补缺、提高工作,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及时解决课上来不及解决的特殊问题或极少数人的个别问题。给学困生补差、补缺,巩固课上所学;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加竞赛讲座,把知识引向深入,开阔视野,进一步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可进一步使学困生“吃得了”,能奋发向上,也能使学优生“吃得饱”,开拓发展空间,真正做到学有所成,学有所获,从而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
月考既是对学生学习状况的检查,又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因此在每一次月考的试题设计上,要以课本习题模式为主,要着重于双基的考查,同时注意试题的区分度,对于学优生可以以附加题的形式考查能力。或者根据上次月考的结果,明确每个人的目标,争取都上一个档次。这样一来,基础差的学生有成就感、有奔头,基础好的学生知道自己有不足,有很高的上升空间,不敢有丝毫放松。使每个人都能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又能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总之,在现在的形势下实行分层次教学既体现了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又适应学生的需求,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但人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活动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不能指望一节课、几节课就能很好的解决,学生成绩很快就能提高,到达很高的层次。必须通过长期艰难的努力,师生共同奋进,确保在不同阶段完成适应认识水平的教学任务,逐步递进,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