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背景下传统活动的文化变迁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yaowenwo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背景下,传统活动的文化变迁是一个动态概念,对构建村民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生活、促进村镇和谐、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发展当地旅游经济都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笔者通过文献资料与田野调查,在城市化的背景下对历史长河中的“接姑姑迎娘娘”活动进行了调查和研究,揭示了走亲活动的文化变迁特点。在城市化背景下,走亲信仰活动也发生着与时俱进的变化。
  一、“接姑姑迎娘娘”活动的历史记忆
  (一)“姻亲成亲”:历史姻亲关系下的走亲信仰活动
  在山西洪洞羊獬村,每年都有规模宏大的亲情往来的活动,被称为“接姑姑迎娘娘”的走亲活动。每年农历三月三,羊獬人前往历山接姑姑;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历山人要前往羊獬镇迎娘娘。“接姑姑迎娘娘”的走亲活动据当地人所说已经延续四千多年了,始于尧舜时期,千年来一直持续,从未中断过,甚至于在20世纪的某些特殊时期,也总有“姑姑”“娘娘”的信众在为走亲活动奔走。
  主角“姑姑”“娘娘”,是尧帝的两个女儿娥皇与女英在当地人口中的不同叫法。大致的传说如下。羊獬村原名周府村。一天,一只母羊生出了一只名叫“獬”的独角羊,是一只能分辨善恶的神兽。尧带着怀孕的妻子前来视察,妻子在生獬之地分娩了二女儿女英,生而神异。尧王便举家搬来居住,改村名为“羊獬”。后来娥皇与女英共同嫁与了历山的孝子,名为舜。这就是“接姑姑迎娘娘”活动的传说故事,其中涉及的地名羊獬,成为活动的出发点。羊獬人是二位女神仙的娘家人。历山则是二位女神娥皇、女英的婆家,是走亲活动的重要环节。千百年来,最重要的维系纽带就是羊獬与历山的姻亲关系。羊獬人作为尧的后代比历山人作为舜的后代要虚长一辈,但在现实生活中长幼辈分之分又非常繁琐,所以大家在活动中统一称呼“亲戚”,形成了社会姻亲关系下的走亲信仰活动。
  早期的方志文献中没有明显的关于“接姑姑迎娘娘”活动的记载,直到明朝万历年间才有关于帝舜与其二位妻子的神祠记文。到了清朝顺治年间,有碑碣实物作为证据显示有关于“接姑姑迎娘娘”的活动记录,这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的记载。以《尚书·尧典》中记载的堯舜、《九歌·湘夫人》中的舜与二妃为原型,连接羊獬、西乔庄、历山、万安等地,维系形成了传说信仰圈,在传说信仰的影响之下,产生了相应的神性崇拜活动。在各地历史姻亲关系的维系下,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地愿意为“接姑姑迎娘娘”活动奉献自己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当地人认为二位姑姑也尽自己的神力保佑着这一方土地和人民。
  (二)村民日常生活公共空间的传统信仰活动
  关于“接姑姑迎娘娘”活动的具体记载、线路规划、活动形式的文献记载记录比较少,比较有价值的也是砌于万安娘娘庙厨房墙壁上的一块方碣。它的发掘让人们意识到万安娘娘庙里有关走亲活动的公共财产是从清朝康熙年间就有的,体现了“接姑姑迎娘娘”走亲活动在村民日常生活公共空间占有一席之地。
  除此之外,每年农历三月三的时候,两地人民都要组织威风锣鼓迎来送去,沿途彩旗招展,各家各户门口都摆放香案、供品、香炉,各家各户争相施舍茶饭,热情接待。同时,两地还要集会唱戏五至七天,如同正月一样。这样盛大的集会,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每次走亲活动开始之后,尤其是在历山和万安的庙会,附近村民都赶来娘娘庙里上香,一早开始,庙前庙后各色人等络绎不绝,在庙后或者庙前的道路两侧摆满各种小吃、货品、游戏的摊位,形成非常热闹的庙会集市,使得大量的商贩、手工业者在庙前后做买卖,既为走亲的乡众提供服务,又能为自己的生活提供保障。
  “接姑姑迎娘娘”的活动作为村民日常生活公共空间的信仰活动,不但从精神方面给了村民心灵慰藉,同时还为村民的物质生活提供了保障。
  二、特殊时期“接姑姑迎娘娘”活动的守护传承
  (一)特殊时期的走亲活动
  “接姑姑迎娘娘”从尧舜时代一直持续到现在,中间从未中断,尤其是在特殊时期,各个信众更是发挥自己的能力来维系这项信仰活动。
  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参加走亲活动的人数比较少且比较松散,规制并不完善。虽然受到战争的影响,但该有的环节一点都不少,如放铳环节,据当地村民描述:在路上,“不要响铳不要响铳,底下埋着地雷着哩,你这震上不得活啦!我们就不咧,一下子四五十鞭就响开了,嘭嘭嘭,让那北门的开开了,从北门里走了。从后亲戚越过越红火。一直弄到日本人把这个庙烧没了,把庙烧得什么都没了。”
  如此看来,在抗战时期,的确是有人在那样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依然坚持着自己的信仰。除了放铳环节,信众还尽量丰富供品的式样。村民深信如果毁坏庙宇、神像甚至是相关的庙产等行为,都会遭受到二位姑姑的惩罚,轻则伤身,重则丧命。但是,在特殊时期由于受到政策的影响,村民们不得不拆毁寺庙,破坏庙产,但在拆毁之前,一定有个跪拜的仪式,祈求得到二位姑姑的原谅。村民们认为只要诚心祈祷,就不会受到姑姑的报复,体现了走亲活动神性崇拜的因素。
  (二)转型时期的走亲活动
  改革开放以后,全国各地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羊獬人民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春风,开始重建、修缮各地在战争中受到破坏的庙宇。20世纪90年代初,唐尧故园以及历山舜庙开始进入修复的正轨。同时,当地的民俗精英李学智老人开始为“接姑姑迎娘娘”活动奔走,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为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寻求各地民俗学者的帮助,为“接姑姑迎娘娘”活动的“申遗”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任何一项信仰活动能在如此久远悠长的时间里坚持下来,并且发展出自己的特色,有赖于世代奉献的人民群众。在他们看来,他们反而需要感谢神明的庇佑,正是因为二位姑姑,他们才能生活得更加安然满足。
  三、城市化背景下的走亲活动的文化变迁
  (一)走亲活动的路线变迁
  走亲活动的路线在各学者中一直都存在争议。根据当地的身世传说与灵验传说来看,很多村镇都在当地的传说信仰圈中,但是却没有在这次的田野调查的路线图中看见这几个村镇,如今年的路线图:羊獬—北马驹—赤荆村—赵村—西乔庄—兰家节—神立庙—西犬头村—韩家庄—杨家庄—万安—东梁村—新庄—西李村—白石村—杜戍村—洪堡—屯里—羊獬。   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传说故事里提到的车辐村,即娥皇、女英争大小传说故事中被多次提到的村镇已经不在今年的路线中了。根据研究学者的观点来看,车辐村应该是旧线路必经的地方。因此,新旧线路的变迁是确定无疑的。由于文献资料的缺少以及访谈人的口述历史的不确定性,所以目前来确认古线路还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线路发生改变的原因人们却能大致猜到:大概是因为城市化的深入发展、农村道路的整修、走亲信仰活动的交通工具的改变,甚至走亲路线辐射的村镇的经济状况也会受到影响,这样下去,经济没落、交通线路不发达、走亲愿望不强烈的村镇自然就不在走亲活动的考虑范围之内了。
  (二)仪式音声的变迁
  在调查活动中,洪洞三月三“接姑姑迎娘娘”的走亲仪式活动也在慢慢随着时间发生变化,加入了很多现代化的元素。比如以前的铳,由于其危险性还有不环保的原因,现在换成了电子礼炮;出现了电子奏乐与车载音箱,一路为接亲的羊獬人提供欢快的背景音乐;威风锣鼓的演奏队伍的人群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在韩家庄就出现了以小学生表演为主要队伍的演奏方陣,以不同于中青年的豪迈与奔放征服着在场的观众……这都是仪式音声不同以往的变化和与时俱进的表现。
  (三)走亲形式——“云走亲”的出现
  走亲活动最大的变迁是出现了“云走亲”。“云走亲”即没有亲身参与,但是这一路的所见所闻都知道得一清二楚。“云走亲”有主要两种形式:一种是微信的面对面建群功能。在三月初二当天,由活动的总指挥,号召大家通过微信来面对面建群。随着活动的进行,参与人数越来越多,包括很多在外打工,无法回来参与这一盛事的人群。群成员通过小视频来感受现场热烈、虔诚的气氛,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而且,很多学者由于调查的原因,可能会脱离大队,但微信群的存在,掉队的人可以实时了解大队的信息。除此之外,这个微信群也是信息搜集的重要渠道,重要的视频、照片、文字等都可以被获取,非常方便。
  另一种方式就是直播。在当地,使用快手这一直播平台的人不在少数,他们靠手机在直播节目中与朋友、家人,或者是想了解当地走亲习俗的外县人进行直播交流。但缺点是直播展现的范围比较狭窄,获取的信息比较有限,但是对于不能回家的亲人来说,能听一听乡音、看一看接亲的队伍就已经足够了。正是借着网络的飞速发展,村民的传统文化生活才能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连最耗脚力的走亲形式都因网络的原因,可以与远方的亲人实时共享。
  悠悠长河,漫漫历史,随着城市化的愈加深入,传统习俗活动的各个方面深受影响,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回望过去,摸索着“接姑姑迎娘娘”的历史记忆;沉心自省,抚慰特殊时期“接姑姑迎娘娘”的守护人,人们不禁慨叹欣慰,感谢这些践行者与捍卫者。长河过境,沙砾留存,过去的痕迹像化石一样永远存在,就像历史湮没的神话传说故事总会在不经意间从年迈的翁媪的嘴里细细诉说。而变迁永远是大河的主流,不知道什么时候涓涓细流汇进大河,成为大河奔流的动力加持,这也是“接姑姑迎娘娘”活动得以延续的重要的原因。
  (山西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刘璐(1993—),女,山西临汾人,硕士,研究方向:民间文学。
其他文献
李清照  马蹄腾起狼烟  小毛驴引路 宋词南飞  那些词都长得很瘦 一生住在爱宫里  与愁闲 斗茶猜书 与思泪 赏花唱和  有时候那叹息 掺了羊毫与失眠  滴到苍苍的宣纸上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地溟漫开了  琴棋 书画 金石 酒 打马  像一群小鸡 跟着她  静静聆听心底的声音  从春 到秋  意象 韵脚 灵气 上阕与下阕  关切地辗转反侧  这是她后半生 自己的夜愁  她的愁 
期刊
“工匠精神”是当代社会最需要的精神品质,传统工艺是传承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蕴含了一定的哲学思想与美学追求。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工匠精神的弘扬一脉相承,没有工匠对工艺的精益求精,就没有卓越的品质体现。本文以南通蓝印花布技艺为例研究其所蕴含的工匠精神,具有现实价值与意义。  一、传统工艺的价值与工匠精神的解读  传统工艺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所需,承载了特定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实
期刊
随着近年来中国现代化步伐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快,鄂伦春族音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冲击。一方面,鄂伦春族的传统民歌因诸多原因,面临着后继无人和濒临失传的尴尬局面,现状不容乐观。另一方面,人们又欣喜地看到,时代的变革和新传媒手段的兴盛,为民歌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被人们称为“原生态”的鄂伦春族音乐,已经受到社会各界人士普遍关注。鄂伦春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将会迎来又一个人们期待的春天。  在中国音乐
期刊
达斡尔族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涌现出了众多杰出而又鲜为人知的人物,尤其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在人文社科领域、党政领域、军政领域、文学艺术领域等不同领域都有优秀的代表人物。但不同领域优秀人物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有的人在许多领域均有建树。如奥登挂既是人文社科界的名人,也是著名的学者、作家,在文学领域有很大的成就。他们都为达斡尔族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达斡尔族简介  达斡尔族是中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
期刊
文人画,讲求笔墨情趣,不求形似,但强调神韵。清代文人画教育集中体现在四王、四僧、八怪、海派诸家及其传派的思想和师承中。明末清初人物画家陈洪绶是创新派的代表人物。清代中叶,扬州画派逐渐兴起,文人画教育形态随时代风尚的变化而有了新的内容。晚清成立的“飞丹阁书画会”“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在性质和内容上都有了新的时代变化。另外,清代《芥子园画谱》系统介绍了中国绘画的基本技法,为后世绘画学习提供了重要参
期刊
我国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背景,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有不少文人都留下了智慧的硕果,人们称之为古代文学。阅读古代文学,可以感受文人的博学,其字词选用也十分精心,可以让人体验到文学的魅力。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网络技术在大众生活中的普及应用,古代文学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了多方面的限制。多元文化背景下,可供大众进行阅读的选择正逐渐增多,多元文化冲击下的古代文学传承与发展也遇到了难题。因此,笔者认为,有关
期刊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自西向东依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全长200多公里。沿途两岸奇峰陡立,峭壁对峙,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素有山水画廊的美誉。  11月8日夜晚,晴,朝天门码头  入夜,重庆朝天门码头人头攒动,灯火辉煌。朝天门大桥、千厮门大桥、菜园坝大桥,依次排列在长江和嘉陵江上,如一道道绚丽的彩虹,飞架在美丽的山城。  山城的万家灯火,把整个重庆装扮得无比
期刊
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在西乐传播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它创立《音乐教育》期刊,为当地民众和其他国人提供学习、了解西方音乐理论知识的载体。同时,它在音乐实践领域也发挥着效用,举办各种以西洋音乐为主体的音乐演奏会,让当地民众切实欣赏到有别于中国传统音乐的西洋音乐,二者相辅相成,促进了西方音乐在国内的传播。  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被迫打开了近代化大门,西方列强的入侵,冲击了中国固有的经济政治体
期刊
中国古诗词歌曲是中国古诗词与音乐的结合。在如今的高校声乐教学中,古诗词与歌曲音乐的融合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本文简要叙述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概念,分析古诗词歌曲的特征及其演唱要点,以期为古诗词歌曲的学习提供参考。  一、中国古诗词歌曲概述  所谓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是人们在学习国学的时候需要重点学习的对象,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诗人、词人用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
期刊
国家经济迅速增长与国民生活质量的持续提高,使得国家愈发关注精神文明领域的建设工作,社会群体也热衷参与多样性文化活动。近几年,群众文化得到明显丰富,而美术教育和群众文化的碰撞,不但促使社会群体文化生活趋向多元化,而且也有助于国家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针对美术教育和群众文化的关系展开探讨,以期提供一定的参考。  美术是指占据一定空间或者平面且具备美感的艺术,实施美术教育便是对美术作品、美术艺术与相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