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鄂伦春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近年来中国现代化步伐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快,鄂伦春族音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冲击。一方面,鄂伦春族的传统民歌因诸多原因,面临着后继无人和濒临失传的尴尬局面,现状不容乐观。另一方面,人们又欣喜地看到,时代的变革和新传媒手段的兴盛,为民歌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被人们称为“原生态”的鄂伦春族音乐,已经受到社会各界人士普遍关注。鄂伦春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将会迎来又一个人们期待的春天。
  在中国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每个时代都能够捕捉到民族民间音乐的掠影,其根植于民众的生活中,贯穿于音乐历史发展的全程,是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鄂伦春族音乐最初没有文字记录,仅仅靠民间艺人口传心授,一代代地传承下来。因此,研究鄂伦春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梳理其发展的源流与历史脉络,研究其各种艺术形式,发掘其艺术价值,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梳理是鄂伦春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工作
  儿歌《勇敢的鄂伦春》(老版本)写道:“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面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呀一匹烈马,一呀一杆枪,獐狍野鹿满山满冈打呀打不尽。”这是一首在20世纪50年代曾经流行全国的鄂伦春族民歌。它反映出鄂伦春人勇敢、彪悍的性格,反映了他们的狩猎生活。“鄂伦春”在本民族语言中是“生活在山林中的人们”的意思,现共有8 000余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呼玛、逊克、爱辉、嘉阴等县,亦有一些分布在内蒙古的鄂伦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鄂伦春族人过去生活在山林之中,世代以狩猎为生,过着漂泊不定、四处迁徙的生活。从20世纪50年代起,鄂伦春族人开始了定居生活,目前他们养猎并举,并从事农业、林业和手工业等多种经营。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清代通用满文,现通用汉文。黑龙江流域是鄂伦春族的历史摇篮,其族源与传说中的玄夷有关。鄂伦春族人原住在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一带。17世纪,沙俄侵略劫掠,迫使他们南迁到大、小兴安岭地区。鄂伦春人信仰萨满教,崇拜各种自然物、图腾和祖先,相信万物有灵。
  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一方人又创造了一方的民歌。因为民歌不是某一位作曲家的作品,不可能体现任何作曲家的个人风格,它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所以民歌及其流行地和当地的地理情况密切相关。在古老的游猎生活中,鄂伦春族人以其特有的民族风格,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传统音乐文化,揭示了其在特定历史阶段所经历的痛苦与欢乐。他们以歌颂、悲愤、希望与追求等复杂的情绪,不同程度地呈示出鄂伦春族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诸多不同社会生活的缩影。由于鄂伦春族音乐保留了大量古代文化信息,它们不仅有着极高的音乐价值,也是历史学、语言学、文学、民俗学、民族学等学科重视与研究的宝贵资料。只有了解了鄂伦春族的发展史,了解了鄂伦春族在历史长河中所经历的风风雨雨,人们才能理解鄂伦春族拥有强悍生命力的缘由。正因如此,鄂伦春族音乐才能历久弥新,成为现当代人们表达情感和生活感受的方式之一。
  二、鄂伦春族音乐形态的传承与发展
  鄂倫春族音乐形态主要包括“赞达仁”“吕日格仁”“摩苏昆”和“萨满调”四种。
  “赞达仁”是歌谣的意思,在鄂伦春语中是指除歌舞曲以外的歌曲。“赞达仁”可分为两类,一类旋律高亢刚健、悠扬跌宕,节奏自由或采用散板,类似于汉族的山歌,故有人称为长调赞达仁,如《站在高山上歌唱》。第二类赞达仁则和汉族的小调类似,节奏较规整,曲调也比较平和,有人叫短调赞达仁。《打猎归来》便是一首典型的短调赞达仁。“吕日格仁”由一人领唱即兴编词,众人应声只唱衬词。这种歌舞多在晚间举行,在林中空地烧起篝火,大家围着火堆边歌边舞。“摩苏昆”是鄂伦春族的长篇叙事歌曲,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专曲专用,一首曲调只用来演唱一个故事;另一种是通用的曲调,不论唱哪一个故事都可以用这类曲调。“摩苏昆”往往有数十行甚至上百行歌词,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所以它的曲调常有变化,可伸长也可缩短,速度可快可慢,用来表现不同的情节和不同的人物。表演“摩苏昆”时说唱结合,有对环境的描述,也有人物的对白。“摩苏昆”的曲调和赞达仁中的叙事歌接近。“萨满调”是指萨满在请神、跳神、祭祖、葬礼等活动时唱的歌。其包括歌唱性的和舞蹈性的两类曲调。旋律具有神秘、粗犷的性质,节奏多变,用许多特殊的衬词,如“德米德”“可尼那”“也各呀”等。萨满调多用抓鼓伴奏,是一领众和的形式。
  “赞达仁”上句的核心音调多为角一徵一羽―徵一角(mi—sol—la—sol—me),下句移低五度重复为羽—宫—商—宫—羽(la—do—re—do—la),采取反8型旋律线和以宫、商、角三个音为核心。“吕日格仁”的核心音调是宫—商—角—商—宫(do—re—mi—re—do)。许多鄂伦春族民歌都是对上述两个核心音调进行绕唱的产物。这两个核心音调不止在鄂伦春族民歌中出现,在阿尔泰语系其他民族的民歌中也很常见。
  近现代以来,我国出现了许多由民歌改编和创作的歌曲,有的在原有曲调上填入新词,有的在音乐上有了新发展。这些都赋予民歌新的艺术生命。由王垦填词的《勇敢的鄂伦春》,不但在鄂伦春族中传唱,而且流传于全国各地。再如由臧汝新填词的《清清的沾河》,也广泛流传于鄂伦春族猎民之中。
  三、结语
  对于音乐而言,任何时候都无法脱离时代背景。当代鄂伦春族音乐发展出一些新趋势,值得人们关注:一方面,新民歌发展如火如荼,为古老的民歌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另一方面,鄂伦春族音乐在社会转型时期面临尴尬的境地,是坚守传统进行传承,还是大胆改革创新,这一问题专家和学者见仁见智,争议颇多。在社会转型、民族音乐文化日渐多元化的今天,鄂伦春族音乐在适应时代发展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被推上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因此,笔者呼吁,要大力保护传统文化,保护鄂伦春族音乐,尤其是原生态民歌。
  (黑河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黑龙江省鄂伦春族传统音乐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9B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其他文献
喝火令·无题  雪浸窗前树,风吹鬓上霜,夜寒萧瑟指犹凉。谁记那年痴语,心底各成殇。  梦许三生愿,情延几世长,旧盟前誓两彷徨。纵笔书笺,纵笔泪千行,纵笔素词填就,醉醒又何妨。  喝火令·冬韵  瑞雪纷纷落,寒风缓缓吹,遍山枯叶落成堆。微露暗香红影,墙角数枝梅。  有梦三分约,无缘一念悲,但将心事付余晖。寄予冥思,寄予泪偷垂,寄予百千情愫,亦盼阮郎归。  喝火令·醉雪  雪色三分浅,梅香一盏深,假山
期刊
黄埔军校  曾经热血沸腾处,  寂寞长洲空校场。  集合精钢淬锋刃,  扫除军阀灭豺狼。  阋墙兄弟御其侮,  对阵同窗攻忒忙。  胜负民心虽已定,  是非功过费思量。  巢湖云水湾重阳登高感怀  远山隐约抹娥眉,  向晚西风送爽归;  夕照千层金浪细,  霞光万里彩云飞。  蛩鸣旷野黄花瘦,  雁叫长空柿子肥。  兴尽悲来老将至,  登高把酒醉微微。  升金湖冬日  大渡霜微黄草深,  湖风飒飒
期刊
我的父亲,宋传举,1940年生,家住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向城镇的一个小山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父亲,小学文化,中等身材,长着浓浓的眉毛,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总是闪着严厉的目光,如果不是当时的生活所迫,凭他对工作的一股执着,也一定会学有所成。  父亲为人忠厚老实、乐于助人,无论谁家有了困难他都会义无反顾地帮助。他也是我们村红白喜事的大管家,能干上这一“职务”的可不是一般的人,这可能也是村里人对他
期刊
我刚刚来烟台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烟台的出租车遍布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在这个海滨城市,无论你在哪,无论有多晚,绝对不愁回不了家,只要你站在路边等,不出五分钟绝对,会有出租车在你面前经过,这也大概是这座海滨城市的温馨之处。  大概是靠海的缘故,烟台的冬天特别冷,对于我这个极其怕冷的人,出门往往是打出租,次数多了,渐渐地对出租车这个行业多少有些了解。  我们这的人打车时多喊出租车司机“师傅”,听起来显得
期刊
一、云纹概述  云纹(如图1),是我国古代寄托人们美好心愿和祝福的代表装饰纹样。云气飘逸奇幻,令人神往,游弋于山间、苍穹。人们认为云气能向仙人传达心意乃至为升天的必备条件。  《河图帝通纪》曰:“云者,天地之本也。”我国古代农耕文明发达,水是生命之源,水、雨、云周而复始,生生不息。云与雨相连,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生活,这使云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得到升华,人们对其充满希冀和敬畏。  云又与“运”谐音,
期刊
第一天报到的时候,我就发现了它。  只有它是不管不顾走直线的,它就是猫大爷,我们这栋宿舍楼的王。整个学校都散发着青春的气息,和夏末的阳光搅拌在一起,蠢蠢欲动。我也是蠢蠢欲动的一份子,但我有贼心没贼胆,我自认为是一个很守规矩的大一新生。  平日里,猫大爷随心随性,我羡慕它好歹是个猫王,和它比起来,我觉得自己活得像只地沟鼠,灰头土脸的。它从不刷门禁,天天刷它的存在感,它在宿舍的楼道里、墙角边、屋顶上自
期刊
我的家乡在广东梅州。我这样说,未免会让父亲不高兴。父亲是四川中江人氏,母亲是正宗梅州客家人,然而按照中国传统,我必然是随父亲的,应该算四川人才对。但我出生在梅州,长在梅州,说一口地道客家话,四川话却是一句也说不准,久而久之,在各种文件上填籍贯的时候,自然而然就变成了梅州。  小时候对家乡的感觉,没有大爱也没有大不爱,现在想来,竟是类似于一种漠然。或许终究觉得自己还是有异于梅州本地人,所以并不能真正
期刊
民俗学是新文化运动后建立的一门学科,是对我国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的一种文学表现。民俗学的出现让文学创作者在创作民俗文化作品时能够更深层地塑造和反映民俗文化意蕴的人物形象、事件及审美意境,激发读者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和爱好。  民俗文化是对我国五千年来历史和文化的承载与继承,民俗学作为民俗文化的体现形式,它是对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的一种融合,在中国现当代文化作品创作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民俗与概要文学  
期刊
李清照  马蹄腾起狼烟  小毛驴引路 宋词南飞  那些词都长得很瘦 一生住在爱宫里  与愁闲 斗茶猜书 与思泪 赏花唱和  有时候那叹息 掺了羊毫与失眠  滴到苍苍的宣纸上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地溟漫开了  琴棋 书画 金石 酒 打马  像一群小鸡 跟着她  静静聆听心底的声音  从春 到秋  意象 韵脚 灵气 上阕与下阕  关切地辗转反侧  这是她后半生 自己的夜愁  她的愁 
期刊
“工匠精神”是当代社会最需要的精神品质,传统工艺是传承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蕴含了一定的哲学思想与美学追求。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工匠精神的弘扬一脉相承,没有工匠对工艺的精益求精,就没有卓越的品质体现。本文以南通蓝印花布技艺为例研究其所蕴含的工匠精神,具有现实价值与意义。  一、传统工艺的价值与工匠精神的解读  传统工艺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所需,承载了特定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