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径悲剧》教学案例与反思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yingxiangsui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背景
  一直以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谓是随堂可见。但最近听了一位教师教授的《幽径悲剧》一课,我有了更深的感触:“育人”的语文课堂不应该只是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中“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注重培养影响孩子一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这才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那么如何在实践中践行这个想法呢?
  二、教学片段及反思
  1. 培养学生自主意识。
  〔片段1〕
  师: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迅速浏览课文,试着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文中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悲剧?
  生1:幽径上的一棵古藤萝被砍了。
  师:砍掉的只是一棵藤萝,怎么会拨动了作者的心弦并称之为“悲剧”呢?
  生2:因为藤萝是很美的。
  师:是的,那么藤萝有多美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有关能表现藤萝美的句子,并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生3:……
  师:这位同学优美的朗读让我们大家感受到了藤萝的美,谢谢她。下面请同学们分析一下作者在这里调动了哪些感觉器官让读者充分感受藤萝美的呢?
  生4:……
  〔反思1〕
  整堂课中,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呈现出来,学生就在忙着寻找答案的过程中结束一节课。教学中以问题來引领课文学习,这是通常的做法。不过,首先,学生们解决的“疑问”是哪里来的?是学生自己自主研读课文发现的?还是教师直接抛给学生们的?其次,提出问题之后,教师是提示引导让学生按部就班地“前行”,还是给予学生充分自主思考的时间与空间?现在,反观教学过程,一方面所有的问题都是来自教师,另一方面,学生在忙于应付教师的提问和提示的同时,似乎根本没有时间去主动思考文本。这样的一种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式,缺失了学生自主的意识与思维。
  那么用问题来引领教学的课堂,怎样才能真正培养孩子们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呢?笔者认为,首先,教师在课前预设时不妨先了解学生初读课文后发现了哪些问题,教师重视并整理筛选这些问题,并把问题带进课堂,这样就使课堂真正成为解决学生问题的地方,也使教学有的放矢。其次,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更多的是为了让学生围绕问题去进行一种自主探究、体验和感悟的过程。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富有个性的独特体验和思考,使得思维得到发散,体验快乐的学习过程。而教师如果处于“不放心”的状态,在语言上频频提示,则会扼杀属于学生的这一切。让学生摸索着走路,也许会碰壁,但会增长他们的学习经验,这无疑也提高了自主阅读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
  2.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片段2〕
  师:本文写的是幽径悲剧,具有强烈的悲剧效果。这个悲剧效果是怎样表现的呢?同学们可按自愿原则就近自行讨论。
  学生讨论中……
  师:哪位同学想说说你的看法?
  生5:文章着力描写了藤萝被毁的惨状,令人触目惊心,烘托悲剧效果。
  师:说得很好!同桌举手了,似乎还想补充,好,你来说说看。
  生6:根干被砍断,花朵还在微笑,这里以乐写悲,更显悲哀。(生5微笑点头表示赞同。)
  师:说得非常对,这是以乐衬悲的写法。
  〔反思2〕
  就上述案例,首先,生5已然与同桌合作讨论过了,但却没有采纳同桌的想法来完善自己的看法,可见他们虽有合作的形式,却并不能真正发挥合作的效用。其次,从教师角度看,教师问的是:“哪位同学想说说你的看法?”教师用了“你”而不是“你们”,这虽然是一个小细节,但反映的是大问题,既然是讨论,就是合作学习的形式,既然合作,合作之后的成果应该是大家的而不是个人的,所以用“你们有什么看法”似乎更合适。
  随着权威时代的结束,信息时代的来临,要想成为一个成功者,必须具有与人互助合作的意识与能力。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学生要“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但就我们现在的“独生子女”来说,由于家庭与社会多种因素,使得他们成为一批比较“自我”的孩子,所以培养他们的互助合作意识与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3. 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片段3〕
  师:文中哪几节写幽径的?
  生7:2~6节。
  师:作者说它是一条怎样的幽径?
  生8:古老、神奇。
  师:怎样古老?怎样神奇?幽径的春夏秋冬景色有什么特点?
  ……
  (师生在热闹的互动过程中,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花去了30分钟。)
  〔反思3〕
  案例中问题的答案在教科书上一目了然,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就是找出这些文字,所以表面上看学生在活动,但实际上是学生在略加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寻找的过程,而不是深入思考与探究的过程。当然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本谈不上什么探究意识了。而且整堂课都在解决教师抛出的大大小小的问题,学生没有问题吗?没有问题,探究意识从何讲起?
  所以,首先,优化问题的设计,调动学生的思维,是激活学生的探究意识的有效手段。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引领课堂教学的主问题,要能打开学生的思维,抛出的问题有思考的含金量。例如,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一下子无法回答上来的问题,逼着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开动脑筋。于老师在此基础上,顺势引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社会渊源,由此认识到课文深刻的社会意义,解决了本文的教学难点。其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谁还能提出问题?”“真的没有问题了吗?”这样的询问时时在提醒学生:要思考思考再思考。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精神,就是探究意识的体现,同时更是培养探究意识的有效手段。
其他文献
科学研究是普通高等教育工作的一项基本内容,它与教学工作一样,同是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二者必须结合。在我院,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是人们普遍关心而又认识不尽一致,没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桩用作抗拔桩,在基础工程中已得到应用。针对目前桩与承台基础连接问题,文章介绍了一种内螺纹连接新技术,通过在桩顶内壁增加内螺纹来提高填芯与桩内壁摩擦
摘 要  语言教学注重语言学习的过程,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理解和学习真实的语言。教师通过设计探究性的语言活动,引导启发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为终身可持续性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  真实 开放 探究性  在语言教学过程中,“输入”与“输出”之间需要经历有效的“内化”过程。开展课堂活动是语言“内化”的主要途徑。为了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推进语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
族谱是我国历史档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极其丰富的人口学、社会学、民俗学、经济史等史料,记载着一姓一族的氏糸来源、世代系统、宗族制度、著名人物传记与事迹以及
以某楼为工程背景进行荷载试验,研究布置溧阳市万兴特种建材有限公司生产的730级高强钢筋混凝土构件结构性能(包含钢筋应力、挠度及裂缝)。
龙吟九州诸子学,砂凝两岳一甲府。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龙砂山南麓,坐落着一所年轻而又古朴的学校——华士实验中学。学校传承并发展原华士实验学校一脉相承的思想文化和精神理
什么是好教育?什么是好人生?好教育与好人生有什么关系?这是笔者一直思考的话题。笔者认为:好教育不只为培养人才,好人生不只是追求成功。如果好教育只是为了培养人才,好人生的标志只是成功,那么,出现“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象便不足为奇,“互害型”社会的根源便可能由此产生。  这一点其实中国古人早就意识到了。孔子有两个有名的学生,一个是颜回,一个是子贡。“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期刊
文章以某厂房工程为例,对其进行检测鉴定,根据鉴定结果,分析裂缝的成因和分布规律,并提出了加固处理措施,为房屋的设计、施工以及事故的防治提供参考。
教学是十分重要的人类文化活动,自然离不开传统。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似乎对自己的教学传统失掉了自信。课堂纪律严明,被认为压抑人性;教师讲授知识,被斥为扼杀个性;要求学生刻苦学习,被视为泯灭天性。诚然,强调自主建构、动态生成、生活体验等等,是现代教学的基本主张,但是,自主建构不能是他主之下的重建重构,动态生成也必然生成于现实的土壤,生活体验更脱离不了时代、地域的文化印记。笔者试图在厘清教学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