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江湖

来源 :散文海外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aclam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辣椒
  我小时候,老家徐州乡下有句话很流行:窝头就辣椒,越吃越添膘。那时几乎家家吃红薯窝头。新出锅的窝头黑亮亮的,中间的凹坑里放一勺辣椒泥,就(掺和)着吃,哧哧溜溜的吸气声中,不知不觉,一筐窝头就被全家人消灭掉了。
  徐州乡下的窝头很大,赛过拳头,这么大个的窝头,其他地方不知有没有。那时生活困难,一天到晚只有红薯吃,不免让人厌烦,需要菜肴相佐才咽得下,俗称“哄饭”,即利用菜的好味道把饭骗进肚子里之意。但蔬菜更少见,有时只有辣椒。即便只有辣椒,它显然也是称职的。辣椒之称职,全在其辣,当舌头被辣得不知所措时,窝头赶来救驾,一般不怎么细嚼就急着咽了下去。此情景,像是辣椒和舌头合谋设下的圈套。有时我还觉得,辣椒对待窝头之类的食品,不但是哄,还有强制驱动之效,类似乡村母亲对孩子所用的教育方法,总是准备了两手措施:香是好言相勸,辣是巴掌侍候,不论好言的效果如何,巴掌肯定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辣椒通常是调味品,在穷人的菜谱中,却永远是第一选择的正菜。
  辣字在中国出现得较早,《广雅》:“辣,辛也。”《通俗文》:“辛甚曰辣。”但这时的辣味多指花椒、姜、茱萸等,与辣椒无关。因辣椒原产南美,明末才传入我国,最初叫“番椒”,因其味辣,改为辣椒。它冠得了中国的这个辣字,也从此修改了中国人对辣的感受,颠覆了我们传统的辣味观。有时我觉得,许多品种的辣椒外形很像毛笔头,它也真的重新书写了辣字在中国的新篇章。
  辣椒,提升了辣的速度、深度和广度。在辣椒输入之前,中国的辣,就我们的味觉感知而言,速度要慢得多。辣椒对人味蕾的俘获速度,没有哪种香辛料可以相比。辣椒的外形像火苗,它本身就给人以动感。而在吃的时候,辣味却更像闪电,它一瞬间劈开了你味觉里迟钝、黑暗的部分,甚至惊醒了你身体里最偏僻角落里的细胞。
  但辣椒与中国传统的香辛料也并非水火不容,相反,有时还结合得很好,比如跟花椒结合就生出了麻辣。麻辣,该算是辣的一个分支吧。自从辣椒踏入国门,花椒的辣意已被夺去,就只剩下麻了。这麻,在麻辣里已只能处从属地位,像辣的跟班,替辣上下左右打点关系,比如麻痹麻痹味蕾等等,使辣更得以长驱直入。
  除了麻辣,尚有香辣、酸辣、糊辣以及红油味、陈皮味、鱼香味、怪味、家常味、荔枝味、酱香味的辣等等,这些都是辣大大小小的支系。辣椒的原辣有凌厉的成分,浮躁,愤怒,莽撞,不负责任。合成后的辣就不同了,香辣是聪明伶俐,家常辣是温良淳厚,红油辣是雄健放达,糊辣是大智若愚,酱辣是满腹诗书……
  能吃辣是一种口福,只有那些口腔有了相当承受力的人,才真正识得辣滋味,也才能真正理解辣的层次、分支与内涵。人们对辣味的层层范围的突破和领悟,也仿佛对应着对生活各个层面的理解。辣椒,像微型的人生教科书。
  辣椒也用来喻人,《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外号就叫凤辣子。但在乡村,说小姑娘是辣椒,指其泼辣美艳,无贬义,且“椒”“娇”同音,自有一份宠爱在里面。光阴环田绕户,夏露秋霜里,这些农家的女儿次第成熟,最后,都要换上一身大红的衣裳。这些小美女,缀在深深浅浅的绿叶中,呼吸相闻,笑语盈盈,如此活泼可爱,在秋风中难得有正正经经站稳身子骨的时候。
  辣椒可以从夏初一直种到秋末。在乡下总有成畦的辣椒,但也有不少零零星星种在房前屋后的,只要有一个容得下脚的小空隙,辣椒就可以生长。辣椒从夏初长出角儿来就可以吃,吃到叶子黄落了,还挂有许多红艳艳的小灯笼。冬天,大地萧索,或大雪封门,挂一串串辣椒在屋檐下,那艳艳的红有持久的暖意。
  辣椒在最后彻底成熟的时候都是红的,那红,是用汗水一点点喂大的红,也是更切合田园生活深意或乡村女儿的红,类似亮亮的面颊上的红,或者红头巾的红,当然,也是能把日子照料得火红的红。
  葱
  小葱是怀旧的菜。我早晨散步,步行穿过天津新村到南艺门口,一路上,卖葱油饼的摊子不下七八家,空气里弥散着葱花香气。看着身边买了饼边走边吃的学生,我仿佛又回到了青年时代。
  在小区门口或狭窄的街道边,卖葱、蒜的小贩也让我感到亲切。他们大都是皖北人。我是徐州人,听口音,他们类我的乡亲。
  葱油饼要热吃,所以,做葱油饼的铺子前大都不设桌凳,但有豆脑的除外。一块葱油饼加一碗豆脑,热热地吃着,晒在身上的阳光也暖了起来。若是豆汁更佳,一大碗,再来一大碗,吃得心情定下来,早晨也不显得那么匆忙了。
  葱油饼是饼的美梦,因为葱香,面也跟着香得像得了要领,格外浓郁。
  做葱油饼的是葱花。葱花以小葱为佳,因其香气更浓。小葱炒鸡蛋也很好吃,且做法简单,把葱切碎和鸡蛋打在一起,加一点盐,下锅炒熟就OK了。我小时候家里很少能吃到肉,小葱炒鸡蛋就是最好的菜。但鸡蛋也不能常吃,通常要用来换零钱,买油盐酱醋,如换到豆腐,就吃小葱拌豆腐。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这歇后语人人会,就像小葱天天吃。
  小葱是葱的童年,吃小葱也容易回味童年。童年一晃就过去了,只有菜摊上的小葱鲜灵灵依旧,卖菜农妇的背影也依旧像祖母。
  葱的品种甚多,小的时候几乎是一样的,及至长大,各不相同。长大了叫大葱。最大的葱据说能长到近两米高。如此魁梧的葱我没有亲眼见过,毛主席诗“海酿千钟酒,山栽万仞葱”,要用这种葱作比才好。
  上中学时,班里新来了插班生,山东人,喜吃煎饼卷大葱。那种煎饼,直径总在七八十厘米,葱则粗如胡萝卜,卷起来金灿灿的,端得威风凛凛,直如武松打虎的哨棒。他吃相亦威风,左一口,右一口,中间一口,腮帮子鼓得老高,甜脆之声动人心魄,引得我们直咽口水。不久混熟了,他再带了煎饼大葱来,大家便一拥而上,分而食之。后来我有机缘在鲁南赴宴,亦有煎饼卷葱,煎饼已裁为巴掌大小,葱亦一段段切成粉条粗细,大家很文雅地吃,而少年时代那种壮观的吃法,已多年不见。
  山东大葱天下闻名,尤以章丘为佳,莱芜鸡腿葱、寿光八叶齐也很有名。但山东葱来到南京的超市,由于长途运输,即使剥掉一两层皮,也还是显得老,口感也粗,有人戏称为“大老粗”,已失了山东精神。
  山东人自古爱吃葱,《庄子》有“春日饮酒茹葱,以通五脏”,《管子》有“北伐山戎,出冬葱与戎菽布天下”。庄周是山东人,管仲则在齐国为帅。庄周以葱佐酒,管仲以葱佐武力安天下,皆是让人热血沸腾的事,正当得大葱的一个大字。
  葱还宜蘸酱吃,民谚有云:“大葱蘸酱,越吃越壮。”葱辛辣,吃完了,去打场、耘田,一身的力气热辣辣地使。大葱,是切合劳动者精神的菜。
  我还喜吃葱爆羊肉,用鲜嫩的大葱。葱大,才能斜切成块,配羊肉爆炒,大块葱大块肉,看着吃着都爽。
  大葱之外还有香葱。香葱纤细,比筷子还细,有婷婷袅袅意。葱白细嫩白净,稍一用力折断,即滴出乳白色的浆液来。葱可生食,感觉上,香葱又尤宜生食。葱之生食类恋爱,熟炒了像过日子。香葱,一炒就俗气了。
  葱自古多入诗,最有名的是汉乐府《孔雀东南飞》里形容刘兰芝的一句:“指如剥葱根。”千百年来,历代文人想尽了各种招数,如方干《采莲》之“指剥春葱腕似雪”,吴文英《齐天乐》“素骨凝冰,柔葱蘸雪,犹忆分瓜深意”,但再无出其右者,皆为汉乐府的改装版,缺原创新意。
  “指如剥葱根”的葱应该不粗不细才好,太粗如山东大葱,笨了;太细如香葱,妖了。我家乡徐州的小葱多如手指粗,吃,看,都有美人相。宋代徐州诗人陈师道有咏葱诗句“已办煮饼浇油葱”,写得朴实。
  陈师道是朴实的人,朴实的人吃饼,日子过得踏实。若再有青青绿绿的小葱侍候,像有清新美丽的夫人操持家务,再平淡的人间也是天堂。
  (选自胡弦《蔬菜江湖》,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0年版)
其他文献
记录者  我同意这种说法,观念会过时,而事实不会。从前我以为事实是客观存在,其存在本身就足以证明一切,任何的误读、误解、扭曲……最终都会在它铁的质地下败退,所谓水落石出,事实的真相及各个剖面最终都会得以显现。后来发现这信念是天真得可以。  事实固然是客观存在,但所谓的客观,岂不也是一种观念。事实是需要观察者和记录者的,否则,它发生过了可以等于从未发生,存在也可以等于不存在。水落未必石出,假以时日,
期刊
一  在岛上,台风是常客,作为一种强大而具破坏力的气旋性漩涡,它带给海边人家的,尽是麻烦和灾难。谁都畏惧它来,却谁都无法阻挡它来。  它喜怒无常,横行无忌,岛上的人们与其较量了无数次后,倒也习以为常了,台风要来那便来吧,日子照样得过。海岛人的宿命。  从我记事起,一来稍大点的台风,灶间就都是水。灶间位于房屋最后方,而我家屋后是连片的稻田,无遮无挡,台风如猛兽,进攻着咆哮着,似有千军万马要冲进来。斑
期刊
外婆的寺前湾  那日午后去看外婆,她正在竹椅上小憩。已年近八十,身板依旧硬朗,睡意蒙眬中睁开双眼,不知问谁,怎么听不到水声了呢?我笑答,这又不是寺前湾,哪里会有什么水声!寺前湾是外婆的旧居处,在那儿住了几十年。大坝筑在河上,一天到晚水声轰鸣。坝下水被截住,河浅,大石头次第搁一线,就是跳桥,过河不会打湿脚。外婆揉揉眼,喃喃道,不知寺前湾现在怎样。寺前湾现在怎样?这问题我也多次问起,相隔十来里,自外婆
期刊
饥渴之泉  有一些年里,泉水油汪汪的,像森林的眼,从深山里淌到山口处,再从丘陵一直淌到戈壁边上。它们的清凉一直伸进夜晚,伸进地下最深处。够得着一颗柔软的心脏了。  甚至还不甘心,又一直向北流进了沙漠里。泉水在这片大地上的路真长,把各个乡都联系起来。把高处和低处也联系起来。水草就各处长起来,送过去一程一程的风,气息里甘美葱茂。夏有夏的样子,秋有秋的样子。木垒除了几条季节性河流外,也就有了不枯的活命的
期刊
窄窄小涌,苍苍老巷。须髯飘飘的古榕树浓荫掩映着青石板路,鱼塘边连绵的竹棚子,传来鱼档肉档高高低低的叫卖声……我是在搜索对故乡中山古镇的久远记忆,还是回到了隔洋相望中常常萦绕的梦境?车子到了镇公所楼前我就跳了下来,不愿随车前往祠堂,想用自己迟疑的脚步,丈量一下这段记忆的长度和深度。从小就听长辈说,我的襁褓岁月——从出生到三四岁,就是在古镇度过的。好像还发生过跟着伯娘到水塘边洗衣,若不是堂哥眼疾手快,
期刊
青草籽  从天祝草原归来,我的裤腿和袜子上,沾了许多星星点点的草籽,我小心地把这些草籽摘下来,数了数,一共三十六颗,全部是金黄色,它们闪耀着古朴的光泽,似乎带有灵性。  我把这三十六颗青草籽放到鼻尖上嗅,一丝微甜的气味迅速进入鼻腔,刺激得眼睛亮了一下,眉头皱了一下。草籽的气味让我在瞬间返回天祝草原——先是一轮大月亮照耀美人峰,然后是一朵云栖落在天堂寺的一角瓦檐。  而我努力回忆着这些活蹦乱跳的草籽
期刊
教书的第三年秋天,我们学校分来了一位师范生。这个师范生对我说,我一定要再考出去,考研究生去看更广阔的世界。我们很谈得来,谈到最后才知道他还能踢得一脚好足球,于是我又把那只瘪了多年的足球找出来,用自行车的打气筒打气,好不容易才打了个半饱。球就这么踢了起来,很多学生在放学后都不回家,看着我们在泥操场上对跑着传球。   泥操场的东边长了一丛杂生的苦楝树,大部分是苦楝果落下来长成的,所以我们就用两棵苦楝
期刊
一顿中午饭的辽阔  早饭后,牧家游主人问我上哪里。我说我去明安草原看望诗人毕力格巴特尔,他说他家有上百匹骏马、三百多头羊,壮观得很。这个宽大的圆脸红彤彤的中年男人坚持自己开车送我去。  出发时9点过,到达交接的地方已是中午12点。不习惯一大早就吃大肉,肚子鸣响如鼓。毕力格巴特尔自己驾车,在公路边接到我,方向盘一转,就进入草原。  这才是真正通向草原深处的路,那是碧绿的草丛中两道深深的车辙印子,从前
期刊
那时候我是个梳辫子的小丫头  我在考入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时完全不知道舞台美术是怎么一回事,迎头碰上了《铁甲列车》绘景任务,给我上了一堂严酷的舞台美术实践课。后来我才慢慢懂得了,舞台美术家不是“画室画家”,其创作重在舞台上的实践和体现,是十分“物质化”(指其采用的材料)的“行为艺术”。舞台美术家的宿命是永远隐身幕后。  我于1959年8月3日进剧院报到时,是个15岁的梳着两根辫子的小丫头。舞台美术学员
期刊
江湖的菜和厨中的侠  在食客的世界里,江湖和武侠、码头、恩怨无关;和那些摇橹东去,最终被虚构成小说的梁山无关。一口锅里的江湖,只和民间、游鱼、美食、老饕有关;只和厨中的人、盘里的芬芳、月亮下各种颜色的空酒瓶有关。  那么,江湖里的一尾游鱼究竟有多少种吃法?这个问题就像小姐姐有多少抽丝剥茧的心事,或者只有明月能够说清。我所居住的山城重庆,江河纵横,水源肥美,烹鱼的手段各有短长。鱼的江湖,生煎、红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