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开出智慧的花

来源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方法和技巧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多种能力。通过有效的引导,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不懈求知的乐园、思维碰撞的天地、培育才智的平台。
  关键词:初中语文;有效引导;思考时间;思考空间;和谐氛围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05-0035-02
  
  在新课标背景下实施语文教学,给了很多语文教师尝试和探究的空间,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知识、提高技能、掌握方法、陶冶情操,这是值得我们每个语文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
  教师要想真正的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巧妙引导、启发是学生提高学习语文兴趣的关键。在引导中教师与学生的思想得以交流,思维的火花得以碰撞。学生的思维因教师的引导而活跃,学生的回答因教师的引导而精彩。一堂好的语文课不是让预设的教案牵着学生走;也不一定要把所有的教学任务全部完成,有可能因为学生的讨论交流而延长了时间;不是一定要让学生得出教师准备好的答案,只要能说得有理。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议论,敢于怀疑,勇于创新。充满趣味、充满智慧的课堂引导,会让语文课真正实现师生对话,教师和文本对话,学生和文本对话。这样的课堂不会死气沉沉,这样的课堂一定会趣味多多,这样的课堂一定会精彩无限!
  
  一、课前精妙的设计
  
  每一节课教师都要精心准备,不仅仅要充分研读教材而且要充分备学生。问题设计是否由浅入深?每一次的提问学生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有怎样的答案?而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能否给予深层次的引导……总之这样的思考是课前必须做的。也只有这样的准备才会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在讲《在山的那边》时,课前我为引导学生突破文中的山和海的象征意义而进行了精心的问题设计:上课伊始,出示2009年华东师大的一张录取通知书,由此讲起了学生有关树立理想而后实现理想的故事。这样既感染了学生又为其理解课文的象征意义做了铺垫。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后,通过朗读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诗的两节当中都写到了哪两种自然景观。(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之上做到整体感知)2.找出两节诗中表明时间的词。(为后文理解象征意义作铺垫)3.在明确第一节中的山和海后,联系作者的创作背景,分析第二节中的山和海还是现实中的山和海吗?从而引导学生对山和海的象征意义作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这样的问题设计层层深入,学生的回答也就水到渠成。
  而当自己的精心设计没有出现预期的效果时,更需要教师做到有放有收。放是让学生按照他们思考提出的新观点、新问题去交流,去探讨。要做到合理的引导,教师必须有充分的准备来应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当然教师不能让学生信马由缰、海阔天空的去说,必须能回归课堂,让思维关注文本。
  
  二、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在大力推行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背景下,还学生真实的语文课堂,必须还给学生与文本交流的充分时间,让学生的思想和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时间。现在还有很多教师为了能让语文课堂所谓的“活”起来,不“冷场”,还没等学生读完、看完,就急着让学生回答问题,以期待着学生的精彩回答。而当学生答不出来时,教师便会垂头丧气。试问学生在未熟知文本的情况下怎能回答上来,除非是“天才”,要么就是课前有所“安排”。我们必须好好反思,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必须建立在给学生以充分时间的基础上,只有把时间给了学生,我们的课堂才会有实效,才会引出学生的汩汩清泉。
  
  三、还学生提问、交流的空间
  
  改变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局面,让学生有话说,有问题问,还给学生一个真正的空间,应该是我们每位教师努力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形成。
  比如:我在讲张晓风的《行道树》这一课的时候,就让学生大胆的提问。由于本课中的字词存在较深的意味,如果直白地告诉学生肯定达不到锻炼学生思维的目的。于是我把提问权交给学生。令我意象不到的是,学生居然提出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也是我在备课时所未想到的。比如学生认为:“‘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这句话可以作为本课的中心句。”据此学生展开了讨论,通过分析,学生们对行道树的形象有了更鲜明的认识:行道树为何忧愁,又为何快乐?从而突破了课文的难点。又比如学生提出:“老师,为什么结尾部分选择一个早起的孩子出现,而没有选择一位老人,或是其他人,此处是不是作者精心安排的,有没有深意?”问题提出后,让我感到非常欣喜,因为通过这样的发问,让我看到了学生的智慧。通过师生分析,得出此处可能有两个用意:1.用以讽刺当时的人们,因为人们对环境的污染这一现象,表现出太多的麻木与冷漠。只有孩子还没有变得冷漠。2.此处也寄托了作者的希望,希望孩子们能爱护行道树,爱护环境。课前我真的没有想到这样发问、这样探究,能收到如此有意义的效果。
  只有还给学生足够多的提问和交流的空间,才会让师生真正的交流,让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出智慧的花朵。
  
  四、营造和谐的氛围
  
  课堂引导学生学习,启发学生提问,需要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下学习。学生的提问能力其实是一种心理素质、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和语言技能的综合能力。学生在课堂上往往不敢提问,害怕提问不好被老师同学讥笑,或是不知从何而问,久而久之,在课堂上不乐于、不敢于提问。教师要从他们的视角看问题,积极地建立一种平等的“合作者”、“朋友”式的关系。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一种亲切、信任、相互尊重的情感信息,使他们感到老师是最可信赖的。当学生提问题时,教师赞许的目光和专注的神情,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是非常重视的,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对培养和鼓励学生勇敢地提出问题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即使有些同学的问题不能提到点子上、关键处,教师也应该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如果遇到学生认为都懂了,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难点问题,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在自由讨论中尝试解答。这样利用学生资源,生成更多、更新、更有价值的资源。这样的引导更具实效性。
  
  五、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感染学生
  
  语文课堂上,学生思维的运转有时离不开教师充满激情的感染。语文教学是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师应学会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打动学生,用生动、形象、幽默、富于情感的教学语言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火花,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语言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讲究语言节奏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丰富变化,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更好地将教师的情感传达给学生,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情感相沟通。比如当讲《行道树》中的无私奉献精神内涵时,为了启发学生,我在课堂上进行了富有激情的演说,从爱心大使丛飞到十八年如一日扎根彝寨的李桂林、陆建芬夫妇,再到2009年10月25日为救落水儿童而逝去生命的长江大学三名大一的新生,还有刚刚去逝的航天之父钱学森……我富有激情的演说感染了学生,这样点燃了学生们的激情,学生们也说出了自己心目中奉献者的形象。在随后的随笔作业“我心中的行道树”中,我看到了学生们流畅的表达,深刻的感悟,而对于学生的内心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深刻的洗礼。
  教师充满激情的语文课堂是具有活力的,因你的激情,学生思维会更活跃,因你的引导,学生发言会更精彩。
  
  六、教师要勇于尝试,敢于求新
  
  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勇于尝试,敢于求新。对于教材的处理要有自己的观点并能在提升学生能力方面有更多的方法。当我讲古诗《次北固山下》时,在让学生初读古诗之后,改变以往在讲解古诗背景、分析词句的方式,采取了让学生自己从诗中找到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诗句,通过再读古诗去寻找答案。结果大多数学生都能从诗中找到“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然后我又问,这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学生马上说出“思乡”。然后再让学生从诗中找出哪些地方与思乡有关?前面有没有相关的词语。学生不难分析出“客”字。然后,再了解诗人王湾的处境,深入学习“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蕴含哲理的名句,据此让学生深入展开对这首诗的探究。这样让学生由被动改为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加深,思维活跃,成就感倍增。
  总之,在语文课堂上要想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让学习具有实效性,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代办。只有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才会开出智慧的花朵。
  【责任编辑 牛宾国】
其他文献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鸟,你却不会飞。请问,你会自卑吗?  不会呀。并不是所有的鸟都会飞,比如企鹅和鹤鸵,它们也不会飞。相比起来,我觉得自己在外形方面至少还占有优势吧。  你是说自己有长长的脖子吗?  除了长长的脖子,我还有健美感十足的腿。我的身材可以用一個词来形容——完美!  可你们有时候也会啊,比如会把头埋进沙里。  呃……这其实是个秘密。  跑步高手不认  鸵鸟是陆地上奔跑最快的两足动物。它们有力
二十年前,读到伍尔芙,到灯塔去  二十年后,想起伍尔芙,到灯塔去  那盘旋的巨浪,漩涡,曾经构筑  世界的中心,而钟声搭载海鸥的翅膀  那光亮,闪电中的光亮,无法  分辨它的窗口,它的黑暗,它牢狱般的意志  守夜人早已厌倦虚妄的波澜  告别沉船的气息,告别大海的月亮  那巨浪,開始沦陷,吞没它的沉默  沉默中的嘶吼,正拍打着礁岩般的胸膛  午夜,一切归于宁静,安眠曲在海上回荡:  到灯塔去,到灯塔
蒋韵的小说一直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一个另类,或者用她自己的话说是“文坛的孤魂”。她秉承着与世俗格格不入的浪漫主义精神,以一个个散发着古典气息的女性形象切入时代与人性的褶皱深处,思考人类的精神问题。这些女性往往深藏一生的爱恋(《隐秘盛开》里的潘红霞),或者怀有永久的罪责(《晚祷》里的有桃),在记忆的重负与难解的心结中踽踽而行在人生旅途。在蒋韵那儿,爱就是一种与他人无关的个人信仰,罪也会导致漫长的自我惩罚
摘要通过对H市教育突出人才基本情况的调查分析,发现其在性别、年龄、职务、所属学科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均衡状况。结合对H市相关政策内容的解读及相关群体访谈提出改进建议,如政策规定应明确清晰,防止行政偏向;参评条件设定应符合实情,避免过度拔高;科学调控参评结构比例,保护“弱势群体”。  关键词教育突出人才;教育名家;教育领军人才;行政偏向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
一  三十五年前,我刚留校那会儿,在文学界的一次活动中,一位老前辈给我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说是1949年全国第一次文代会期间,代表们在会议间隙时,站成一排小便。那时的小便池不是现在这样的单间,而是沿墙展开的一条水沟,人多了便在这沟边站成了一条流水线。本文要说的这位诗人,这天也在这条流水线上,是这条流水线上的一个作业点。做这种事本来是各自为政,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但人都免不了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偏偏
1      她们在一个动漫主题BBS上发帖子,断断续续写一些虚构故事,用当时流行的英文ID:Nono、Anna。后来为了打字方便,她们称呼对方诺诺、安娜。   那时候的网站十分原始,BBS功能简单,界面粗陋,纯粹只有一行行文字。发帖的人不多,每个帖子都经过字斟句酌。混得久了,能分辨到彼此截然不同的语气和个性。安娜热情,热衷与人交流,喜欢就热烈赞美,看不惯就上去拍砖,风风火火激情洋溢。诺诺有
摘要北京市海淀区在中小学生科学素养评价体系建立和实施方面进行系统探索,确立了包括科学知识与观念、科学过程与能力、科学态度与责任3个一级维度,以及13个二级维度、34个三级维度的《学生科学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并且据此开发分级分类评价工具,为学生科学素养发展提供“体检报告”,充分发挥评价对教学改进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科学教育;科学素养;教学质量监测;思维参与度;中小学生科学素养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摘要:文化在语言学习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运用。如何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导入;内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12-0035-02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任何一种语言的背后都隐含着使用该种语言的民族长期的文化底蕴
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在这一空间上,人类对自身的文化做出了思考,正视历史,探索未来,以展现人文亮点。“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舌尖上的中国》让中国观众对纪录片有了新的认知,产生了比以往更浓郁的兴趣及期待。这一改变促使制作方也相应有了不小调整,在题材上,不再限于央视播放的动物、政治类传统内容;在传播的途径上,也由单一变为多元。而人物纪录片则成为其中展示人文关怀的最佳介质,这同
转眼又是新的一年,屈指算来,本刊已进入改版后的第六个年头。六年来我们最大的变化在于作品的专栏化,从小说到散文、诗歌、言论。“小说坊”作品的高水准自不必多说,其他专栏的文章个性彰显,异彩纷呈也是有目共睹。今年,我们在原有栏目的基础上增设了一个新专栏:口述史。  口述史,它确切地叫做口述湖北当代文学,这原本是省作协的一个文学项目,我们在做这个项目的时候进行了大量的采访,受访者包括湖北当代文坛前辈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