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丁抽楔,走进文言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zhan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教学具有其特殊性,因为文言不同于现代汉语,其字词含义、语法结构、篇章结构以及所展现的历史画卷与精神内涵等都与现代存在一定差异。这种差异导致文言学习的晦涩性与复杂性,使得文言教学存在较大掣肘。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对趣味性强的新事物比较感兴趣,文言则像是“老古董”,显得枯燥呆板,导致初中生对文言学习产生畏难甚至抗拒心理,文言于是成为广大初中生语文学习的“绊脚石”。然而,受应试教育理念束缚,部分教师仍然采取灌输式教育法,学文言变成单纯的背文言,不懂就问变成不懂就背,这显然不符合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为突破该现状,笔者将从培养兴趣、朗读背诵、创设情境以及情感渗透这四个方面来探究如何实施行之有效的文言教学策略。
   一、兴趣培养,对文言“一见倾心”
   “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亚里士多德如是说到。挖掘文言的趣味性能为文言学习增色不少。所谓万事开头难,因而,当学生刚开始接触文言时,教师则应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文言教学模式,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文言学习的兴趣。
   以《咏雪》一课为例,《咏雪》是初中生学的第一篇文言,篇幅相对较短且容易理解,生动而富有趣味。教师可充分利用该文特点,开启一个学文言的好开端。课堂伊始,教师为学生展现几幅雪景图,然后如此设疑:同学们,你们看这漫天的雪花,像是什么?学生可能回答“鹅毛大雪似鹅毛”“堆积山顶的雪似云朵”“地上厚厚的雪似棉被”“天上悠然而落的雪似蒲公英”等富有想象力的答案。待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这样引导:“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咏雪》这一篇课文,看看古代才女谢道韫和她的哥哥将雪比作什么。”并继续说到:“今人写文章用现代汉语,那么古代人写文章用什么语言呢?”——“古代汉语。”“你们觉得文言也就是古代汉语难吗?”——“难!”。“其实文言也不那么难,就比如古代的很多单音节词可以翻译成现代的双音节词,例如古代的‘寒’可翻译为‘寒冷’,‘集’可翻译成‘集会’,只需稍加思考就能找出相应现代词语,你们小学不就学过《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伯牙鼓琴》等文言篇目吗?要相信自己,既然小学都能学,初中应该更能学。”接下来,教师便要求学生按照课标内容自主预习该篇文言。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学习第一篇文言课文时就让学生感受到文言的趣味,并鼓励学生战胜文言学习的小困难,能够让学生在第一时间爱上文言文,增强学好文言的自信心。当然,兴趣也可以逐渐培养,通过丰富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弄懂文言、爱上文言。
   二、读书琅琅,让文言余音绕梁
   文言文一般具有句式整齐,音韵和谐,骈散结合,对仗工整,言简意赅等优点,读来朗朗上口、气势如虹,往往能让读者心生慷慨,令听者为之一振,营造出团结愉快的学习氛围。朗读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学生对文言的理解与记忆,促使学生在朗朗书声中进入文言审美境界。
   例如,在进入《三峡》一文的朗读环节时,教师首先以身作则,声情并茂地朗诵这篇课文,通过语调语速的转换展示作者心境以及外物环境的变化,为学生树立朗读榜样。然后要求学生在以下问题情境进行朗读: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三峡景物的?三峡的山与水各有什么特点?作者采取哪些手法来写景?以上问题解决后,教师为学生播放《三峡》的朗读视频,视频情境最好是能与文章内容相对应的三峡风光。毕后,教师让学生再齐读几遍课文,鼓励学生在朗读时想象相关图画,仔细体味作者情感。除上课或自习时朗读课文,教师还可为学生安排这样一个环节:于每节语文课前背诵一篇文言文,短篇如《咏雪》《记承天寺夜游》等则一次背完,长篇如《小石潭记》《岳阳楼记》等则分两次背完,尚未背下课文的同学允许打开书朗读。朗读之前,教师适当提醒学生朗读并不是简单地用声带发声,还需要用心发现与思考问题——“巘”怎么读?这一段描写的是山还是水?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描写景物的吗……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朗读带领学生进入文言音乐领域的审美境界,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音韵之美。在一遍遍的朗读过程中,学生对生字词的读音及其含义的记忆强化,语感逐渐提升,文化积淀在此丰厚。
   三、创设情境,使文言视听可及
   创设情境是除全篇翻譯外,最能帮助学生理解文言内容的语文教学手段之一。文言相对现代汉语而言语言晦涩,语法结构相对复杂,仅仅靠记忆字词含义是碎片式的学习,可能存在学生只对每一个字词的理解,但全然不知文章主题是什么,创设情境则能有效加强学生对文章的整体认知。
   以《马说》一课为例,当解析第一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时,教师首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伯乐指什么?千里马又指什么?等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继续发问:先有伯乐再有千里马真的是说伯乐一定比千里马先出生吗——因为人才只有被识才之人发现时,才能发挥其价值。接着,教师创设故事情境:讲述周文王任用72岁姜子牙、曹操下达“求贤令”等历史故事,或者请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千里马被伯乐发现的故事。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造文言情境,例如在学习《狼》这一课时,教师给学生播放相关动画,借此来帮助学生以可视化、可听化的形式理解课文中的具体情节。另外,角色扮演也可作为创设情境的方式之一,例如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时,教师鼓励学生自告奋勇饰演唐雎与秦王,分别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为大家演一出情景剧,最好能做到台词流畅、表情贴切、动作自然等表演要求。
   如此用创设情境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对文言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加深对课文的整体理解与记忆。与此同时,创设情境的方式可以展现学生个性,激发学生想象力,并在一定程度上释放精神压力。
   四、情感渗透,令文言以情动人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基础学科,肩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情感价值观的重任。初中文言所选篇目多具备较高的思想境界,富含正能量精神,是进行情感教育的优秀素材。在文言中融入情感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修身养性,提高自身格局与思想境界。    例如在学习《岳阳楼记》时,教师如此设疑:当你们站在岳阳楼上,遥望洞庭湖之美景时,你们能想到什么?学生可能回答:“《岳阳楼记》原文”“相似的湖光山色,例如滕王阁与赣江,黄鹤楼与长江”“引发对美好事物的回忆”等等。教师继续引导:“那么范仲淹想到的是什么?”——“忧国忧民”教师于是在此时提出格局一词,告诉学生范仲淹之所以能站在家国角度思考问题,是因为他的阅历以及格局是我们目前所不可及的,并鼓励学生开阔自身格局,树立远大理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添砖加瓦。又例如在学习《隆中对》时,教师询问学生诸葛亮为何最终答应辅佐刘备,毕后,教师引导学生懂得“金诚所至,金石为开”的道理,激励学生树立一个近期小目标——两天内背完《隆中对》,并为之努力奋斗。再例如学习《愚公移山》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既定价值观产生质疑:愚公移山所体现的价值观就完全是正确的吗?于是便可能会有学生在“愚”字上做文章:“愚公之所以愚,是因为他确实不自量力且不懂变通,移山十分消耗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他为什么不考虑修路或者搬家而非要选择难度更大的移山呢?”教师则可在此处做一个总结:“我们应该有自知之明,学会变通,因为在现实世界中,我们无法像愚公一样感动神仙来帮助自己。”
   在情感渗透中,学生对文言内容背后所蕴藏的价值观进行深入思考,这不仅有利于为习作提供观点与素材来源,正确引导还能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走上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道路。
   文言学习有其难度,亦有其奥妙;文言教学有方法,但无定法。为提高学生文言水平,完成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目标,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提出并解决所存在的教学问题,进而完善文言教学策略。更为重要的是,教师需心怀学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着想,通过教书达到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林秋恋.中学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考试周刊,2020(78):33-34.
   [2]徐军年.谈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學的现状与出路[J].新课程,2020(37):66.
   [3]周立峰.关于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开展的思考[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08):17.
  
  甘家杰,湖北省安陆市解放路初级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前不久,听了一节观摩课,课题为《像山那样思考》。之后,思虑再三,总感觉有些话要说,有对这篇课文文本内涵的理解,也有对这节语文课堂教学的评判。  在课堂教学中,教者组织学生诵读课文,理顺文章的行文思路,涵咏作者对山、狼、鹿、牧牛人、猎人、自己的所作所为所持的观点态度,研习本文运用的多种表达技巧,理会作者呼唤生态平衡的创作主旨。  从教学设计的层面考虑,正如教者在课后的自述,“文章不太好懂,因为学生不
《中学语文》2014年第6期刊载了严爱军老师《高峰体验理论观照下的精神宴游——透视〈前赤壁赋〉中苏轼的情感特征》一文。严老师认为:《前赤壁赋》在体式上借鉴了汉大赋“主客问答”的结构。“主客”实际上是作者的一体两面。若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客”类似“自我”,面向当下,遵循现实原则;而“主”类似“超我”,面向未来,遵循道德原则。  我们不同意严老师上面的分析。我们认为:“客”是“客”,“苏”是
老舍先生的语言清新纯净、优美空灵,如清水芙蓉,无铅华粉饰,却能清沁肺腑,得无穷妙境。如此佳境,得益于他善用虚笔。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老舍先生巧用设想与想象,化实为虚,营造美妙意境的例子。比如:  ……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偌大一个济南城,在那充满温情的双眸注视下,就这样浓缩成一个乖
一、导入新课  师:文章不是无情物,何必为赋新词强说愁!还是让感性回归吧,写身边事,论平常理,抒心中情!的确,今天我们探讨记叙文升格的方法。  二、探讨方法  师:大家看手上这篇文章。这是一位博大无私的父亲,这是一个在困境中坚定信念的强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父亲的心灵世界。把这篇文章自由朗读一遍,如果让你打分,60分的总分,你给多少分?  生:读了文章《为了你,走下去》后觉得比较感人,但是字
一、教学目标  1.紧扣线索,梳理内容,理清故事情节,感受文章的双线交织之美。  2.品读细节,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体会人物情感。  3.抓住矛盾冲突,赏析情节的“生发——突发——爆发”对于表达主题的作用。  4.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探讨文章的深刻主题和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情节构成,并体会双线交织之美。  2.从细节、情节的突发事件和危
三水多才俊,今朝气更宏。说到教坛的佼佼者,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想到姜堰“二宏”:徐宏寿和丁宏兵,这不仅是因为他们已名声在外,更是因为他们仍志在有为。当他们把一大摞材料送到我身边时,我感受到的就是详实和丰厚。听说他们的新著《经典细读与有效教学》即将出版,我真是打心眼儿里为他们取得的成就而高兴,并乐于铺陈几句,为他们鼓劲!  捧读这本新著的封面,我看到了选题倾心而独到的书名,“经典细读”与“有效教学”关联
杨绛先生的散文舒缓从容、清丽淡雅,虽是一些平淡的白描式的文字却浸润着她对世事的透彻的颖悟,一如李健吾先生的赞誉:“一切在情在理,一切平易自然,而韵味尽在个中矣”。也正是《老王》一文的“韵味尽在个中”,于是阅读者就顺理成章地演绎出一个个的“韵味”:以老王为代表的底层劳动者在不幸生活中不改善良的天性,散发着底层的光芒;抒写在患难中人与人之间彼此理解,相互关爱,追求平等与尊严的人道主义光辉;是自我灵魂的
十年前的1999年,我们迎来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课程改革经过艰苦的摸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语文教育理念到语文教育实践,均发生了很大变化。表现为:初步实现了语文课程功能的转变,体现了语文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密切了语文课程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初步改善,正在逐步建立与素质教育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语文课程资源不断得到开发和利用等等。然而,“语文课程改革在取得长足进
好的语文教材应该做到课程目标内容化、课程内容教材化、教材内容教学化,帮助学生有效达成语文课程目标。其中的教材内容教学化研究指的是对教材内容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探索,研究的主体(研究者)主要有教材编写者、教学研究者和一线教师。本文对这三大主体发表的研究成果进行分类取样,试图将2008年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梳理出一个轮廓。    一、编者的视角:教材内容教学化意图的揭示    分析样本:王荣生、郑桂华主编:
一、研究性学习与语文学科课程的关系   作为课程形态的研究性学习,和语文学科课程既有根本的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研究性学习与语文学科课程的主要区别在于:研究性学习以学生自主选择、应用的跨学科信息及社会实际为内容对象,以学生发现、提出和经历的问题及问题解决过程为目标,以综合学习或实践的诸方法为方法,是一种“实践本位”的课程。语文学科课程是主要以学科知识结构、逻辑为内容范畴和教学次序,以学科领域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