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我国经济产业升级的要求下,煤炭企业转型势在必行,传统粗放的开采必须得到有效遏制。本文分析了我国煤炭企业转型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从五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措施。以其我国煤炭企业能顺利完成战略转型的任务。
关键词:煤炭企业;转型;战略发展
当前,我国煤炭企业的发展遇到了重大瓶颈,一是煤炭资源开始枯竭。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至今,煤炭企业经历了疯狂的发展,也遭遇过低谷。经过二十年的时间,煤炭储量在急剧下降,开采技术难度越来越大,优质煤炭储量更是告急。二是煤炭被广泛的使用,对环境造成了重大污染。我国雾霾是世界上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尤其每年冬季,整个北方都笼罩在阴影中,雾霾是人类健康的杀手,所以,煤炭的使用量必须减少,那么,煤炭企业就必须转型。第三是国家政策要求。为了改善生存环境,保护空气,国家已经开始在多行业限制煤炭的使用。2017年,中央要求北方地區不得用煤炭取暖,虽然最后因为天然气供应不足而没有得到贯彻执行,但是限制煤炭在某些行业使用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了。目前,煤炭企业面临着内部产能问题、社会需求以及环境要求的诸多问题,煤炭企业必须思考该如何转型。但是,煤炭企业转型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只有积极应对转型所面临的困难,并一一解决,才能让煤炭企业的发展更长远、更健康。
一、我国煤炭企业产业转型所面临的问题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煤炭资源紧缺,国际、国内煤炭行业市场情况复杂,都为我国煤炭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沉重的压力。要想实现产业转型,我国煤炭企业必须跨过重重障碍。在进行产业转型时,我国煤炭企业面临以下问题。
在经济形式和环境保护的两个要求下,我国煤炭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煤炭企业的长远发展就必须从转型的基础上着手,当前,我国煤炭企业转型正面临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转型方向不明确
我国煤炭企业该如何转型,要转型成为什么样的企业,是煤炭企业转型前必须考虑的。传统煤炭企业在开采上不注重环境的保护、无节制的开采,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国家前些年对煤炭企业的现代化做了不少努力,但许多企业还在使用国家已经明令禁止的人工爆破的柱式方法与设备开采煤炭,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我国还有许多中小型企业不具备转型的能力,无论从规模上还是技术上都不能满足企业转型的需求。这些问题都对煤炭企业顺利转型造成了巨大困扰和阻挠。
(二)政策支持力度小
我国国煤炭企业面临的政策环境比较复杂。通常,煤炭企业都面临着土地问题、环境问题,这些问题都阻碍着企业的发展与转型。一是缺少转型资金,企业转型必须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如生产设备的更新、先进人才的引入。地方政府没有建立完善的人才引入机制,仅仅依靠企业自身,很难做到上述几点。二是我国煤炭企业大多处于西部偏远地区,本身不具备形成产业集群的条件,企业也无法通过自身的努力完成这些工作,没有政策的支持,煤炭产业集群就不可能形成。三是煤炭企业品牌形象的树立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政府的帮助。
(三)产业转型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任何产品,都要求供给满足需求。煤炭企业的转型也必须满足这以要求,转型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否则转型就必然得到失败的结果。当前,我国煤炭企业转型在没有调研市场就急于引进资本,新项目不断上马,看起来百花齐放,但实际收益却不容乐观,这不但浪费了经济投资,也浪费了资源,让企业转型雪上加霜。另一方面是传统的管理理念在企业转型中已经不能胜任,陈旧的管理方法在管理过程中造成人员配置不合理、资金不能有效利用等新问题。
二、实现煤炭企业产业转型及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一)解放思想,激活产业转型原动力
李克强总理曾在政府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以煤炭、钢铁为代表的能源行业,产业转型必须从优从快。作为传统能源行业的代表之一,作为全国使用量最大的能源类型,煤炭企业必须从思想根源上认识到产业转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解放思想必须摆脱旧思想的束缚与桎梏,要放眼世界和未来,积极学习“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对经济建设的新要求。解放思想必须大胆创新,积极学习新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让煤炭企业具有市场竞争力,充满活力。解放思想必须积极面对新问题和新挑战,要不畏艰难,要有迎难而上的大气魄。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四中全会上支出,我们要“撸起袖子加油干”。煤炭企业转型,要在党中央的指导和带领下,一往直前,用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明确转型方向,加快转型建设。从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增光添彩。
(二)政府助力促转型
煤炭企业转型,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政府的帮助。在新形势下,地方政府要积极布局,为煤炭企业转型提供优秀的平台。一是建设煤炭工业产业园,通过资金帮助和技术支持、政策引领等方法,完善煤炭工业产业园的硬件配置以及相关配套设施。二是加快煤炭产业的集群化。传统煤炭企业走的是挖煤、卖煤的老路子。煤炭产业转型要建设采煤、运输、洗煤、煤化油、市场销售等“一条龙”的产业集群,拓宽煤炭及制品的市场,提高煤炭企业转型的效率。三是助力煤炭企业树立煤炭企业的品牌形象。品牌美誉度的建设,有助于煤炭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吸引客户。政府对煤炭企业的品牌保护,能让煤炭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如虎添翼。
(三)优化环境,引入资本带动转型
由于煤炭储存地理位置的关系,我国煤炭企业长久以来都给人们留下“土”、“落后”等映像,煤炭从业者也通常被人认为是文化程度低、素质不高的人群。所以,煤炭企业的转型必须从企业与管理者自身做起,管理者要积极学习新理念、新知识,企业要面向现代化,要做到包容并蓄、自由开放。打造优秀的环境,制造良好的投资氛围,注重企业诚信建设,引入社会资本,有助于煤炭企业扩大规模,增强影响力。
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可以积极进入资本市场。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体系已经逐渐完善,金融环境良好,煤炭企业可以运用金融手段,进行多元化投资,保证资金的高效运用。企业多元化发展,让企业有更大的选择和更多的机会。
三、结束语
我国煤炭企业经过二、三十年无节制的发展之后,必须积极转型才能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才能适应环境的要求,才能持续健康的发展。如何让我国煤炭企业高效、平稳的转型,不仅仅是煤炭企业应当思考的问题,更是全社会共同面对的问题。我国煤炭企业转型要实事求是,要以市场和环境为向导,以企业自身条件为基础,解放思想,完善产业集群,合理运用金融手段,促进企业的转型,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许明丽.新常态下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煤炭,2015,(03):30-32.
[2]Junwei X U. Exploration on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Coal Enterpri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vercapacity[J]. Industrial Safety &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2017.
[3]牛克洪.未来我国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新方略[J].中国煤炭,2014,(10):5-10.
[4]张十川,詹倩.探索新形势下的煤炭企业转型发展之路[J].中国煤炭,2014,(03):131-133.
[5]Yu X. Prospects and Functions of QC Group i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al Enterprises[J].Modern Industrial Economy & Informationization,2017.
作者简介:
朱小刚,淮北皖淮投资有限公司。
关键词:煤炭企业;转型;战略发展
当前,我国煤炭企业的发展遇到了重大瓶颈,一是煤炭资源开始枯竭。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至今,煤炭企业经历了疯狂的发展,也遭遇过低谷。经过二十年的时间,煤炭储量在急剧下降,开采技术难度越来越大,优质煤炭储量更是告急。二是煤炭被广泛的使用,对环境造成了重大污染。我国雾霾是世界上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尤其每年冬季,整个北方都笼罩在阴影中,雾霾是人类健康的杀手,所以,煤炭的使用量必须减少,那么,煤炭企业就必须转型。第三是国家政策要求。为了改善生存环境,保护空气,国家已经开始在多行业限制煤炭的使用。2017年,中央要求北方地區不得用煤炭取暖,虽然最后因为天然气供应不足而没有得到贯彻执行,但是限制煤炭在某些行业使用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了。目前,煤炭企业面临着内部产能问题、社会需求以及环境要求的诸多问题,煤炭企业必须思考该如何转型。但是,煤炭企业转型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只有积极应对转型所面临的困难,并一一解决,才能让煤炭企业的发展更长远、更健康。
一、我国煤炭企业产业转型所面临的问题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煤炭资源紧缺,国际、国内煤炭行业市场情况复杂,都为我国煤炭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沉重的压力。要想实现产业转型,我国煤炭企业必须跨过重重障碍。在进行产业转型时,我国煤炭企业面临以下问题。
在经济形式和环境保护的两个要求下,我国煤炭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煤炭企业的长远发展就必须从转型的基础上着手,当前,我国煤炭企业转型正面临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转型方向不明确
我国煤炭企业该如何转型,要转型成为什么样的企业,是煤炭企业转型前必须考虑的。传统煤炭企业在开采上不注重环境的保护、无节制的开采,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国家前些年对煤炭企业的现代化做了不少努力,但许多企业还在使用国家已经明令禁止的人工爆破的柱式方法与设备开采煤炭,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我国还有许多中小型企业不具备转型的能力,无论从规模上还是技术上都不能满足企业转型的需求。这些问题都对煤炭企业顺利转型造成了巨大困扰和阻挠。
(二)政策支持力度小
我国国煤炭企业面临的政策环境比较复杂。通常,煤炭企业都面临着土地问题、环境问题,这些问题都阻碍着企业的发展与转型。一是缺少转型资金,企业转型必须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如生产设备的更新、先进人才的引入。地方政府没有建立完善的人才引入机制,仅仅依靠企业自身,很难做到上述几点。二是我国煤炭企业大多处于西部偏远地区,本身不具备形成产业集群的条件,企业也无法通过自身的努力完成这些工作,没有政策的支持,煤炭产业集群就不可能形成。三是煤炭企业品牌形象的树立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政府的帮助。
(三)产业转型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任何产品,都要求供给满足需求。煤炭企业的转型也必须满足这以要求,转型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否则转型就必然得到失败的结果。当前,我国煤炭企业转型在没有调研市场就急于引进资本,新项目不断上马,看起来百花齐放,但实际收益却不容乐观,这不但浪费了经济投资,也浪费了资源,让企业转型雪上加霜。另一方面是传统的管理理念在企业转型中已经不能胜任,陈旧的管理方法在管理过程中造成人员配置不合理、资金不能有效利用等新问题。
二、实现煤炭企业产业转型及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一)解放思想,激活产业转型原动力
李克强总理曾在政府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以煤炭、钢铁为代表的能源行业,产业转型必须从优从快。作为传统能源行业的代表之一,作为全国使用量最大的能源类型,煤炭企业必须从思想根源上认识到产业转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解放思想必须摆脱旧思想的束缚与桎梏,要放眼世界和未来,积极学习“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对经济建设的新要求。解放思想必须大胆创新,积极学习新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让煤炭企业具有市场竞争力,充满活力。解放思想必须积极面对新问题和新挑战,要不畏艰难,要有迎难而上的大气魄。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四中全会上支出,我们要“撸起袖子加油干”。煤炭企业转型,要在党中央的指导和带领下,一往直前,用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明确转型方向,加快转型建设。从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增光添彩。
(二)政府助力促转型
煤炭企业转型,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政府的帮助。在新形势下,地方政府要积极布局,为煤炭企业转型提供优秀的平台。一是建设煤炭工业产业园,通过资金帮助和技术支持、政策引领等方法,完善煤炭工业产业园的硬件配置以及相关配套设施。二是加快煤炭产业的集群化。传统煤炭企业走的是挖煤、卖煤的老路子。煤炭产业转型要建设采煤、运输、洗煤、煤化油、市场销售等“一条龙”的产业集群,拓宽煤炭及制品的市场,提高煤炭企业转型的效率。三是助力煤炭企业树立煤炭企业的品牌形象。品牌美誉度的建设,有助于煤炭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吸引客户。政府对煤炭企业的品牌保护,能让煤炭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如虎添翼。
(三)优化环境,引入资本带动转型
由于煤炭储存地理位置的关系,我国煤炭企业长久以来都给人们留下“土”、“落后”等映像,煤炭从业者也通常被人认为是文化程度低、素质不高的人群。所以,煤炭企业的转型必须从企业与管理者自身做起,管理者要积极学习新理念、新知识,企业要面向现代化,要做到包容并蓄、自由开放。打造优秀的环境,制造良好的投资氛围,注重企业诚信建设,引入社会资本,有助于煤炭企业扩大规模,增强影响力。
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可以积极进入资本市场。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体系已经逐渐完善,金融环境良好,煤炭企业可以运用金融手段,进行多元化投资,保证资金的高效运用。企业多元化发展,让企业有更大的选择和更多的机会。
三、结束语
我国煤炭企业经过二、三十年无节制的发展之后,必须积极转型才能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才能适应环境的要求,才能持续健康的发展。如何让我国煤炭企业高效、平稳的转型,不仅仅是煤炭企业应当思考的问题,更是全社会共同面对的问题。我国煤炭企业转型要实事求是,要以市场和环境为向导,以企业自身条件为基础,解放思想,完善产业集群,合理运用金融手段,促进企业的转型,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许明丽.新常态下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煤炭,2015,(03):30-32.
[2]Junwei X U. Exploration on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Coal Enterpri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vercapacity[J]. Industrial Safety &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2017.
[3]牛克洪.未来我国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新方略[J].中国煤炭,2014,(10):5-10.
[4]张十川,詹倩.探索新形势下的煤炭企业转型发展之路[J].中国煤炭,2014,(03):131-133.
[5]Yu X. Prospects and Functions of QC Group i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al Enterprises[J].Modern Industrial Economy & Informationization,2017.
作者简介:
朱小刚,淮北皖淮投资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