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提高新闻节目的整体质量,是每个电视台面对的很具体的课题。我认为,在整组节目的编前新闻采访和具体的编排工作中,都要贯穿编辑意识,将编辑意图渗透到采访、写作、编排的全过程。这样,才能发挥整档新闻节目的综合优势,使得整档新闻具有主线脉络清晰、节奏强弱均匀、层次分明有序、信息量大、权威性强的特点。
为加强电视新闻的编辑意识,本文就新闻的真实性问题和新闻的传播效果以及舆论引导三个方面谈谈新闻编辑意识的重要性。
宏观真实与微观真实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不言而喻的。真实性包含着新闻中的事实必须真实,新闻报道的总体必须真实。事实真实称微观真实,总体真实称宏观真实。大千世界,信息如潮,如何筛选和组织新闻信息,这是编辑记者要共同完成的。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地方台的新闻节目,整组节目安排了大部分的反面报道:如某某地方发生一起凶杀案,某某镇发生一起特大火灾……虽然这一条条的新闻,每一条都是真实的,但是将这些内容安排汇总在一组的新闻节目中,却失去了总体真实。因为当受众接受了一个接一个的反面信息,就会使他们感觉到这个社会到底是怎么了?漆黑一团,黑暗面占了主导地位。因为这整组节目反映的不是时代的主流。因此,编辑意识非常重要,要组织好报道,选择好内容。
编辑是信息传播的中介,是精神文化积淀与传播的把关人。所以,一档综合性的新闻节目,在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编辑要统筹兼顾,时政类、工农业经济类、科教文卫类、政法社会类的报道都是新闻节目的主要内容。各系统的信息,正反两方面的信息要总体把握,强调信息量大,正反面有比重。
按照这种既求微观真实又求宏观真实的理念组织报道,新闻的权威性、真实性、可信度才会得以确立,一个电视台在群众中的威信才会确立。
传播效果与社会意识
电视台的新闻节目的播出,要讲究传播效果。新闻传播效果就是指新闻信息不仅被接收者所接收,而且被接收者所接受并对他产生影响。要达到这种理想的传播效果,编辑意识同样非常重要。编辑必须了解其传播的每一条信息,对社会有多大的影响,其报道形式、播报时间,都不是随心所欲的。
因此,在强调新闻传播效果之前,首先要确立编辑应有清醒的社会意识这样一个概念,即编辑应掌握:①国家的法律政策规范;②人们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③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④社会潜在的信息需求。按照这四个方面来权衡每一条信息的传播价值与如何播报。
在明确了编辑的社会意识之后,再来论述新闻节目的传播效果,就更加具体了。当前大众传媒竞争的加剧,受众在信息传播系统中地位的上升,迫使新闻节目追求尽可能大的新闻信息量,尽可能高的新闻价值和尽可能完美的编排艺术,从而使新闻节目按照受众的接受心理确立自身的传播定位,实现或尽可能实现较好的传播效果。
要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编辑意识主要是解决新闻节目的受众角度和编排形式两大问题。
受众角度的理解。一个电视台播放的新闻节目是想让观众接收以至于达到接受的效果。广播、电视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也说明了新闻媒介代表了党的利益和人民的愿望。因此,新闻节目的采制要从受众的角度、百姓的角度来考虑。要反映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事,要选择人民群众感兴趣的话题,要瞄准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时时刻刻把人民群众是否需要,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标准来选择新闻,从而达到联系与沟通的功能。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锁住频道”,关注新闻。而目前,会议新闻、领导活动,庆典剪彩等与群众关系不大,官话套话连篇的电视新闻仍然充斥屏幕,这不能不说是电视新闻的毒瘤。
编排形式的艺术。我们强调新闻节目的编排艺术要很好地达到传播效果,就是要求在节目中渗透编辑意识,体现一个台的新闻主张,总体策划整档节目。在具体的操作中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特殊事件、重大新闻为主干组合编排的新闻节目,另一类是以常态报道为主要内容的新闻编排。这些好的编排,编辑意识非常明确,特别是一些获奖作品,值得我们同行在日常编排中学习、借鉴。
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
新闻媒体借用新闻手段对社会舆论能起到引导和监督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控制、引导舆论向既定的方向发展。为了实现引导舆论,一般的做法有三种。
有选择、有重点地传播某些新闻,对接收者的认知判断和价值评判进行诱导,以激起传播者所希望的某种社会舆论。比如,最近一段时间的中小学生减负报道,让接收者认知学生必须减少过重学业负担,提高素质教育。
利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如通过某一权威人士或由某一群众,甚至编辑部直接出面,就某一重大问题发表意见或看法,以达到共识,形成较为统一的舆论。
把存在于某一特定环境或局部中的比较集中的,而又与社会全局有密切关系的意见加以传播、扩散,以引起社会的大反响,从而强化成一种社会舆论。比如工程质量问题、安全生产问题,都是将某一地区或某一较典型的事件的报道扩散,从而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这些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通过编辑的意图来完成的。
揭露黑暗、抨击时弊是为了追求光明。在当前的社会上,时时刻刻都将发生一些稀奇古怪、不符合发展趋势的事情。作为编辑,要正确地判断、思考,以便选择地开展批评性报道。同时,正确把握正面报道与舆论监督的辩证统一关系,处理好报道的分寸、力度、口径、时机等问题,使舆论监督发挥好传播广、影响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舞钢市广播电视局)
编校:施宇
为加强电视新闻的编辑意识,本文就新闻的真实性问题和新闻的传播效果以及舆论引导三个方面谈谈新闻编辑意识的重要性。
宏观真实与微观真实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不言而喻的。真实性包含着新闻中的事实必须真实,新闻报道的总体必须真实。事实真实称微观真实,总体真实称宏观真实。大千世界,信息如潮,如何筛选和组织新闻信息,这是编辑记者要共同完成的。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地方台的新闻节目,整组节目安排了大部分的反面报道:如某某地方发生一起凶杀案,某某镇发生一起特大火灾……虽然这一条条的新闻,每一条都是真实的,但是将这些内容安排汇总在一组的新闻节目中,却失去了总体真实。因为当受众接受了一个接一个的反面信息,就会使他们感觉到这个社会到底是怎么了?漆黑一团,黑暗面占了主导地位。因为这整组节目反映的不是时代的主流。因此,编辑意识非常重要,要组织好报道,选择好内容。
编辑是信息传播的中介,是精神文化积淀与传播的把关人。所以,一档综合性的新闻节目,在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编辑要统筹兼顾,时政类、工农业经济类、科教文卫类、政法社会类的报道都是新闻节目的主要内容。各系统的信息,正反两方面的信息要总体把握,强调信息量大,正反面有比重。
按照这种既求微观真实又求宏观真实的理念组织报道,新闻的权威性、真实性、可信度才会得以确立,一个电视台在群众中的威信才会确立。
传播效果与社会意识
电视台的新闻节目的播出,要讲究传播效果。新闻传播效果就是指新闻信息不仅被接收者所接收,而且被接收者所接受并对他产生影响。要达到这种理想的传播效果,编辑意识同样非常重要。编辑必须了解其传播的每一条信息,对社会有多大的影响,其报道形式、播报时间,都不是随心所欲的。
因此,在强调新闻传播效果之前,首先要确立编辑应有清醒的社会意识这样一个概念,即编辑应掌握:①国家的法律政策规范;②人们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③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④社会潜在的信息需求。按照这四个方面来权衡每一条信息的传播价值与如何播报。
在明确了编辑的社会意识之后,再来论述新闻节目的传播效果,就更加具体了。当前大众传媒竞争的加剧,受众在信息传播系统中地位的上升,迫使新闻节目追求尽可能大的新闻信息量,尽可能高的新闻价值和尽可能完美的编排艺术,从而使新闻节目按照受众的接受心理确立自身的传播定位,实现或尽可能实现较好的传播效果。
要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编辑意识主要是解决新闻节目的受众角度和编排形式两大问题。
受众角度的理解。一个电视台播放的新闻节目是想让观众接收以至于达到接受的效果。广播、电视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也说明了新闻媒介代表了党的利益和人民的愿望。因此,新闻节目的采制要从受众的角度、百姓的角度来考虑。要反映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事,要选择人民群众感兴趣的话题,要瞄准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时时刻刻把人民群众是否需要,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标准来选择新闻,从而达到联系与沟通的功能。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锁住频道”,关注新闻。而目前,会议新闻、领导活动,庆典剪彩等与群众关系不大,官话套话连篇的电视新闻仍然充斥屏幕,这不能不说是电视新闻的毒瘤。
编排形式的艺术。我们强调新闻节目的编排艺术要很好地达到传播效果,就是要求在节目中渗透编辑意识,体现一个台的新闻主张,总体策划整档节目。在具体的操作中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特殊事件、重大新闻为主干组合编排的新闻节目,另一类是以常态报道为主要内容的新闻编排。这些好的编排,编辑意识非常明确,特别是一些获奖作品,值得我们同行在日常编排中学习、借鉴。
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
新闻媒体借用新闻手段对社会舆论能起到引导和监督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控制、引导舆论向既定的方向发展。为了实现引导舆论,一般的做法有三种。
有选择、有重点地传播某些新闻,对接收者的认知判断和价值评判进行诱导,以激起传播者所希望的某种社会舆论。比如,最近一段时间的中小学生减负报道,让接收者认知学生必须减少过重学业负担,提高素质教育。
利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如通过某一权威人士或由某一群众,甚至编辑部直接出面,就某一重大问题发表意见或看法,以达到共识,形成较为统一的舆论。
把存在于某一特定环境或局部中的比较集中的,而又与社会全局有密切关系的意见加以传播、扩散,以引起社会的大反响,从而强化成一种社会舆论。比如工程质量问题、安全生产问题,都是将某一地区或某一较典型的事件的报道扩散,从而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这些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通过编辑的意图来完成的。
揭露黑暗、抨击时弊是为了追求光明。在当前的社会上,时时刻刻都将发生一些稀奇古怪、不符合发展趋势的事情。作为编辑,要正确地判断、思考,以便选择地开展批评性报道。同时,正确把握正面报道与舆论监督的辩证统一关系,处理好报道的分寸、力度、口径、时机等问题,使舆论监督发挥好传播广、影响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舞钢市广播电视局)
编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