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乏味的老书”过时了吗

来源 :阅读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916579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乏味的老书”真的已经过时了吗?这是维基百科的创立者之一拉里·桑格针对克莱·舍基的“老书过时论”提出的反驳。
  舍基是一位研究互联网技术社会和经济影响的美国作家,他认为,人们忧虑互联网使人浅薄,“重点在于一种非常特殊的阅读:文学阅读”“文学变成了整个生活方式的代名词”。但是,互联网正在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生活,使得那些以前被世人看重的“单一、陈旧和精英”的伟大著作失去了影响,因为对今天的读者来说,那些老书太乏味了。
  针对这种看法,桑格提出,经典著作和经典阅读所需要的那种深度阅读和思考在今天并没有过时,仍然是人文教育的重要部分。如何认识经典著作在互联网时代的意义,其实也是互联网时代需要怎样的阅读的问题。
  今天的互联网阅读与传统的经典阅读方式完全不同,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互联网阅读偏好娱乐和消遣,也偏好短小和有趣。为了迎合这种阅读趋向,不少教育工作者就算没有放弃阅读经典,也不再坚持阅读经典的传统方式(仔细、反复阅读,记笔记、写心得或落笔成文),而代之以所谓的“悦读”。
  阅读经典经常是苦读,不是悦读,凭的不是一开始就有兴趣,而更多的是求知的意愿和意志。这也就是为什么伟大的人文学者和经典阅读实践者列奥·施特劳斯说,阅读经典需要有经验的读者指导刚开始的读者。在《什么是人文教育》一文中,施特劳斯写道:“人文教育是文化教育或以文化为目标的教育。人文教育的产品是有文化的人。”人文教育的关键是老师,“老师们自己是学生,而且必须是学生。却不能如此无限推延,最终必须有那些不再是学生的老师。那些不再是学生的老师是伟大的心灵。因为事关重大,可以说得更明白一点,他们是最伟大的心灵。这样的人是极少见的。在课堂里几乎没有遇到他们的可能。……这样的人只能在伟大的著作中遇上。人文教育因此便是仔细阅读伟大心灵留下的伟大著作”。
  如果一个学生拿起一本经典,先已经在情绪上排斥,那是“乏味的老书”,感觉不到阅读的愉悦,那么他是否就有了不阅读的理由呢?老师该不该迁就这样的学生说,不想读就算了,反正是过时的,甚至是政治不正确的老书?
  今天,学生们有太多要学的东西,时间和精力上顾不过来,那是一个有限资源支配的现实问题。但是,许多重要的著作,没时间阅读,或因为没有精力而缺乏阅读兴趣,不等于这些著作不值得阅读。更不等于必须等到学生们先有了兴趣才要求他们去阅读,因为兴趣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不能培养起学生有思想和审美价值的阅读兴趣,那是老师的失职。
  互联网时代让我们对“经典”有了新的认识。“经典”是一个概念,不是特指哪一些书,或者哪一种书。一个阅读经验粗浅的人,你给他一个“经典”的概念,他想到的也不过是卡通书、连环画,而绝对不可能想到莎士比亚或汤显祖。当我们把一个实例归入某一个概念之后,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个概念,了解与这个概念有关的其他信息。当我们把一个动物归入“狗”这个概念时,我们就可以设想这个动物会吠叫和撕咬,当然我们会用自己的经验来添加关于狗的其他信息。
  “经典”的概念也是这样,我们读了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看到人因为过度骄傲或自信而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灾难,理解到这是文学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人类社会历史上的一个多见现象。如果我们把索福克勒斯的这个剧归入“经典”,那么我们便形成这样的概念:经典有深刻的思想、表现永久的主题、帮助我们思考人性和人类的基本问题。为什么要读经典呢?因为经典能训练我们的深度阅读能力,而且,我们可以用自己熟悉的经典文本来设立一些有用的审美和认知标准。
  经典的概念为我们如何去阅读理解一本书提供了一个框架。当你在经典阅读的课堂上捧起《红楼梦》的时候,经典的概念可以让你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细读、分析、讨论、深入理解、计划写一篇论文,等等。对于没有这个概念的读者,《红楼梦》不过是一本“好看”“有趣”的故事书或闲书,与消遣娱乐,看电视剧《红楼梦》没有什么区别。由此可见,没有什么是适用于所有人,在任何认知环境中都被认可的“经典”。
  在互联网时代的阅读中,最重要的不是阅读或不阅读这部或那部老书或经典,而是阅读者必须具備自主意识和价值判断,而自主意识与价值判断只能在深入思考的阅读中才能得到培养。就学习知识而言,重申个体读者的深层阅读,也就是要求减少纯娱乐消遣的“悦读”和信息采集式的“忙读”,停止浅尝辄止的“懒读”和囫囵吞枣的“瞎读”,回到慢读、细读和精读。通过思考将阅读的体会形成一个能够融会贯通的认知和理解的体系,并在修正和完善的过程中孕育出有创意和想象力的独特见解,这就是个人可以拥有的知识。
  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永远是个人的知识,其终极价值在于人作为“人”的自我完善和提升。这是人文教育的理念,也是知识值得追求的一种高尚境界。互联网应该帮助我们实现而不是改变这个理念。我们也应该把互联网当作达到这一境界的工具,而不是用它去替代或取消这一境界。
  责编:马京京
其他文献
在人类历史的演化过程中,瘟疫时时与人相随。欧洲历史上更是暴发过多次,14世纪发生的“黑死病”更是让人难忘。由此缘故,西方作家写瘟疫的,当然不止加缪的《鼠疫》一本。比如“黑死病”猖獗的时代,便有意大利作家乔万尼·薄伽丘的《十日谈》,为西方文学史上的名著。此书的写作背景,至少按照作者交代,正是“黑死病”发生的那个世纪。薄伽丘讲的是七女三男为了避疫,躲进了一座山庄。为了消磨时光,各人讲故事度过了十天,于
期刊
《月落荒寺》以一段充满遗憾的男女情事为主线,以典雅的学院派笔触,细密勾勒出都市知识分子与时代同构又游离于外的种种众生相。同时又不断以华美的古典诗词穿插其中,营造出迷离惝恍、亦中亦西的间离效果,其情思蕴藉之处,精妙至于不可言說,是近年来长篇小说中难得的艺术佳构,也是作家躬身向内重新书写这个浮躁时代的再出发。  看完这部作品,我找来德彪西的《月落荒寺》,滴滴点点的钢琴声送来,没有欢快,没有暖意,让我首
期刊
1913年和1917年,李达怀抱实业救国理想,两次东渡日本学习理工科。1918年5月,段祺瑞政府与日本秘密签订丧权辱国的《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后,留日中国学生群情激愤,李达率留日学生救国团到北平请愿不遂。这次挫折让李达毅然放弃理工科学习,全力研读马克思主义。  1923年暑期,李达到上海与陈独秀商议国共合作问题。听到李达在国共合作方式上的意见与自己不一致,陈独秀暴跳如雷。受到这样的刺激后,李达愤
期刊
如果要评选中国历史上活得最美的女人,冠军一定非苏小小莫属。比她长得美的、出身好的,有才华、有名气的女人多的是;可是,却没有人比她更自我、更潇洒。  余秋雨在写西湖时就说过:苏小小要比小仲马笔下的茶花女潇洒浪漫得多,和她相比,中国历史上的其他名妓,都把自己搞得太逼仄太窘迫了,或为了个负心汉,或为了个朝廷,颠簸得过于认真,活得太过沉重。而苏小小的洒脱超逸,使她成为1500多年来,“中国文人心头一幅秘藏
期刊
没有书籍的世界,不可想象。沏一壶老茶,品一卷好书,便是我最爱的美好时光。  我出生在鄂尔多斯,一个以“羊煤土气”(指养羊、煤炭、稀土、天然气)著称于世的地方,以前称作伊克昭盟,极度贫穷落后。  父亲在我七岁时罹患胃癌去世,家里因此欠债800元,这在当时是一个天文数字。  那时候根本没钱去买书,就连课本、作业本的钱,也是靠母亲卖鸡蛋一分分凑出来的。但我对书的热情,并未因贫穷减退。  上初中时,有次在
期刊
北宋传奇状元宰相吕蒙正有一篇流传了上千年的《破窑赋》。如今读来,琅琅上口,其状物之精、明理之深,堪称一代奇文。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鸡两翼,飞不过鸦。马有千里之程,无骑不能自往;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自通。  天上有预测不到的风和云,人也会有早晚遇到的灾祸与喜事。蜈蚣有上百只足,但却不如蛇行走得好。  家鸡翅膀虽然很大,却不能像鸟一样飞行。马虽然能行走千里之遥,但没
期刊
武汉位于中国中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来自热带海洋和极地大陆的气流在此交锋、融汇,使得武汉的植物中,既有四季苍翠的香樟、冬青,又有落叶的银杏、乌桕。郊野、公园,街头、巷尾,更是生长着黄荆、白檀、萝藦、苎麻、堇菜、菝葜、蓬蘽、山莓等丰富有趣的野生植物。  三十年前,我从古都西安来到江城武汉,众多的湖泊湿地,丰富的动物和植物,让我爱上了这座城市。近年来,我利用零散
期刊
1947年出生的吕敬人已经70有余,曾经在上海的里弄和兄弟几个一同打闹的孩子,如今是业内备受尊敬的书籍设计师。老了的他更像一个天真可爱的孩童,谈到喜欢的书时眼里满是希望与人分享的欣喜。讲到书籍设计时,他总是适时地从书架上拿出一本书将设计理念娓娓道来。曾在清华美院与之共事的画家冯远一写道,他是学生们的“笑脸”爷爷,有着“地中海发型”和“万有引力胡须”。  吕敬人,1978年开始从事书籍设计工作,曾赴
期刊
袁枚是清代的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歸。袁枚为文自成一家,与纪晓岚齐名,时称“南袁北纪”,留有《小仓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和笔记小说《子不语》等文学著作。袁枚在吃的方面极有研究,他“吃货”的名气,丝毫不亚于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  美食也有大辞典  辞官前
期刊
鲁迅在今天的时代有点不合时宜、灰头灰脸,《药》《阿Q正传》《纪念刘和珍君》等名作相继从课本里面被删。武侠作家金庸的作品则开始登堂入室,《雪山飞狐》《天龙八部》等被选入课本。人们不禁有疑问,难道金庸能代替鲁迅?  金庸可以说创造了一个武侠小说的奇迹,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小说。保守估计,金庸小说全球发行量超过了3亿册,有关的电影电视超过100多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阅读神话。  对金庸的评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