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淘“金”—织“网”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qiang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华罗庚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就是把薄的书读厚了,也能把厚的书读薄了。读文学书是这样,读数学书也是这样,如何充分发掘教材,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经验对一些数学知识做深度思考,掌握本质的东西,就是把书“读薄”了;在这个基础上再把新旧知识及相关课外知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系统构建知识体系,就能深化对新知的理解,这也就相当于把书“读厚”了。只有这样真正把数学知识读懂了,才能使学生在数学方面获得更大发展。
  【关键词】读“薄” 深度思考 读“厚” 合理建构
  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读书惟髓才是精华。读懂数学书的过程,就是由“薄”讀到“厚”,再由“厚”读到“薄”的过程。它如“淘金”一般,必须一遍遍反复“淘”,深入其中,抓住核心,多思、深思、会思,理解其中意思,直至剩下的都是“金”。
  一、把书读“薄”——“理解”是知识建构的基石
  (一)“淘”——点燃思维激情
  把数学书读“薄”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过滤、凝练和“蒸馏”,直达知识本质的过程,它侧重于数学知识的深度。小学生学习新知后一般比较容易遗忘,主要原因是教师在学生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没有给予学生深度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过程被简单化了,导致学生思维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对所学知识不能深入理解,缺少整体构建。因此,教师应积极营造“学习场”,引导学生学会深入思考,主动建构。
  1.巧设学案——启思
  任何知识都必须经过学习者亲身体验、不断思考和主动建构才能有深刻理解,才能真正读懂。让学生依据自身经验去主动探究、思考、发现,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就能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教师设计如下学案,请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乘法运算律》探究性学习
  (1)写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式,口算结果。
  算式:
  先算:
  再算:
  最后算:
  (2)写出用竖式计算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用竖式计算出结果。
  算式:
  竖式:
  先算:
  再算:
  最后算:
  (3)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出结果吗?
  算式:32×102
  先算:
  再算:
  最后算:
  (4)观察以上3题的计算过程,我发现
  通过以上自主探究性学习,学生在观察、比较中逐步发现本质的东西,初步感受知识间存在着联系。发现有规律存在,就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2.交流分析——善思
  把脉知识的本质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都决定于人的思维深度,而思维往往在相互传递和交流过程中才能获得最大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尽可能给予学生思考交流的机会和时间,通过适时引导,促进学生学会观察发现,比较归纳,帮助学生牢固掌握一些本质的东西。
  (二)“调”——点亮思维色彩
  根据数学知识特点,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适度调整,便于学生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数学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1.举例验证——“促思”
  给学生一个深度思探的平台,尤其给教学巧于“留白”,学生就会绘描出更美的思维“图案”。因此引导学生根据疑问和猜想主动进行举例验证等研究,就能够在“思辨”中加深体验,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2.创新归纳——“巧思”
  思维的制高点,就是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创新思考。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提供一定的思维情境,给予学生思维拔节的空间,通过对同类事物或规律进行概括,引发学生深度学习,最终实现创新。
  二、把书读“厚”——“联系”是知识建构的“桥梁”
  把书“读厚”侧重于读书的宽度,要求对相关联的知识点作横向沟通,以架构立体式的知识网络,优化自我视野结构。教师需依据学情和教材特点系统了解或搜集与之相关的一些知识,融入新知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建构,那么学生获得的知识就会更多,对新知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一)“唤”——有机联系
  学者布莱基曾说过:“组织得好的石头能成为建筑,组织得好的社会规则能成为宪法,组织好的词汇能成为精彩的文章,甚至美丽的诗篇。”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很多新知识都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唤醒记忆,打开储备
  数学知识间是相互联系的,一般前面的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因此充分发掘新知与旧知间的连接点,打开学生已有知识储备,走进最近发展区,就能有效降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难度。
  2.复习回顾,寻找联系
  放眼现在的数学课堂,大容量、高密度的信息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学效果,丰富了数学课堂,提升了课堂品质。如今更多教师在追求扎实教学的同时,都把一些与本课相关的内容系统地融入了课堂教学,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力,其中常见的就是复习与回顾。一般来说,数学教学中的复习回顾能很好地在新知与旧知之间架起一道“彩虹”,为新知的教学起一定的铺垫作用。
  如,在《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一课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两次回顾:
  (1)首次回顾: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法、列表法——列举、假设、替换、倒推)
  通过首次回顾,勾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用的多样化策略,丰富了学生的感知。
  (2)课中回顾:在以往学过的知识中哪些用到了转化的策略?
  ①数的转化
  ②形的转化
  ③数形结合   通过第二次回顾,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被唤起,学生在回忆过程中对转化的策略和意义加深了理解,深切感受到转化策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广泛运用以及与所学数学知识间的紧密联系。
  (二)“串”——有效建构
  数学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掌握得更好,也只有這样,我们才能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要促进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我们不妨对教材做一些分析研究,把握教材中有紧密联系的内容,并帮助其合理建构知识体系。
  1.质疑拓展——巧妙建构
  质疑拓展强调的是一种体验,是一种由内至外的自我教育提升。有些数学知识通过质疑、思考、交流的方式,学生就能了解其中的联系,把握知识内在的本质,获得更多知识和技能,整体实现学习力的自我提升。
  如在《3的倍数的特征》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请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提出了关键的问题:2和5的倍数的特征只要看数的个位,为什么3的倍数要看各位上数的和?这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很好地沟通了2、3、5的倍数特征间的联系与区别。
  2.记忆再现——合理建构
  为使学生熟记一些数学知识,并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我们需要帮助学生进行有效思考回顾,通过直观形象的记忆再现、梳理,体会知识间的联系,把脉知识体系。
  三、把书读“薄”——“融合”是知识建构的“效应”
  1.“合”——形成体系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是有机联系的。教师可引导学生将知识进行分类梳理,并把相关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深化理解。
  2.“织”——完善体系
  对知识整体把握,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之系统化,就能延续学生的思维过程,简化记忆。数学中许多内容都有密切的纵横联系,教师进行教学不仅要钻研教材,熟悉所教知识,更要熟悉整个小学阶段与之相关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地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的整体性,建立具有层次的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在五年级下册教学了认识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等知识后,教师就应帮助学生把有关分数的知识进行系统复习,同时结合以往学过的与分数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归类,使学生“编织知识网”,进一步完善其认知结构。
  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就是在这样一个个把数学书读“薄”—读“厚”—再读“薄”的过程中,学生提升了自我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能力,学会了系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而通过构建完整的“知识网”,学生就能清晰把握很多复杂知识间一些本质的内容。读数学书的真谛和要义唯在于:由“薄”而“厚”,再由“厚”而“薄”,如此循环往复,则境界全出。
其他文献
中国传统诗词是世界文学中最独特而美好的表现形式和文化遗产。一首好诗,常常蕴藏着一份心情,一个故事甚至一段历史。  笔者前不久再次执教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在研课的过程中,改变以往要求学生能够解释字词、理解诗意、熟练背诵等所谓“有效”的教学模式,着重关照语文情境的创设与优化,审美情趣的培育与提升,经典文化的濡染与传承,引领学生触摸古诗蕴含的精神和文化。  片段一:感受西湖美景,重吟诵,轻描述
摘要:育人先育德,将传统文化引入语文课堂浸润学生心灵,开启师生智慧,结合教材进行融汇、渗透是重要途径。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司马光》一课的教学中,通过带领学生读故事、讲故事,唤醒了中华传统故事在童年阅读生活中的记忆,将孩子的故事梦与传统优秀故事文化紧紧连接在一起;透过《司马光》一文,了解司马光一人,走近历史先贤,感悟这一类人群的美好品质,学人物,学做人;咀嚼语言文字,了解小古文的独特与奇妙,感受汉语
引子:一节阅读交流课  本学期学校推荐书目中的《父与子》是一本漫画集,学生阅读兴趣浓厚,阅读交流课上,学生们积极性空前高涨,个个抢着上台讲自己最喜欢的故事,台上是眉飞色舞,台下是笑声不断,我注意到连平时从不发言的小琴也举起了手,尽管还有些犹犹豫豫……  在掌声中,小琴略显羞涩地走上讲台,她带给大家的故事是《生发水》:“爸爸买来一瓶生发水,期待自己能长出浓黑茂密的头发,临时有事,他把生发水放在桌上。
【摘要】儿童是天生的自由者和探索者,儿童的世界充满童真、童趣。教育应站在儿童立场上,从儿童出发,发现和引领儿童。基于“儿童立场”的信息技术微课堂,尊重儿童的天性,恪守儿童立场,以其短小、精悍、趣味的内容和自主、灵活、便捷的方式,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生的学习引向移动化、自主化、泛在化和个性化。  【关键词】微课 儿童立场 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儿童是单纯的、感性的、好奇的、富有情感的,将微课应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数学课程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大领域。比较这四个领域的内容和要求,“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要求不够明晰,只有相应的框架性目标与个别案例,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模式较少,因此成为新课程实施的难点之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
【摘要】古诗作为我国的一种特定的文体,自有其悠久的历史、鲜明的特点和永恒的魅力。好的古诗具有“诗中有韵”“诗中有画”“诗中有意”三个特点。根据这样的文体特点,古诗教学中,教者可引导学生读出古诗之“三美”——音美、形美、意美,切实提高古诗教学成效。本文以王安石《元日》教学为例,阐述了以上思考与实践。  【关键词】古诗教学“三美”  “文体有别,教法各异”。语文教学中,教师须有敏锐的文体意识,才能真正
活动区活动以游戏为基点,相对于集体教学活动而言,目标隐藏在环境和材料之中,显得更为宽松、自由,孩子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去选择材料,自主学习,并积累丰富的经验。同时,活动区的“三自”即自由、自发、自主,意味着每个孩子都是在自己的水平上,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进行活动,需要教师对不同个体的孩子给予不同的指导。同时,孩子的成长,就像是成长中的稻穗,漫长而美丽。但现实并非如此,一个个鲜活的事例无情地告诉
徐 斌 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工程”培养对象,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特聘专家,人大复印资料《小学数学教与学》编委。  1992年获江苏省小学数学优质课比赛第一名,2000年获全国小学数学观摩课评比一等奖。曾应邀为全国第五届小学数学学术年会上观摩课,在《小学数学教师》等20余家刊物发表论文400余篇,应邀到全国20多个省、市、区讲学400余次。教育事迹在《人民教育》“名师人生
【摘要】2016年,教育部提出了关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基于数学学科的特点,在素养引领下的数学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思维品质。本文围绕思维深刻性这个主旨,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实例,阐述了关于如何培养思维深刻性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 数学思维 深刻  2016年,教育部提出了关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核心素养中对于习近平总书记于教师节在北京八一学校的讲话而指出:“教师要做
2013年秋,我在台北新生国小观摩了该校郑济仁老师执教《翠玉白菜》(选自台湾南一书局出版的国语六年级上册教材第五课)的教学过程。以下是他的教学活动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中目标简约明了,过程简单朴实,师生合作探究,学习扎实有效。对照两岸小学语文学习的目标与评量、时间与内容。笔者有三点启发:  学习目标清晰——“来这里”  从活动设计中可以看出,本堂课学生需要达成的能力指标有三项。为了达成目标。师生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