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5-0071-01
知识,其实就是经验,也是学问;教学,其实就是解读经验,也是艺术。认识事物、学习知识从问题开始,有了对某项事物和知识的疑问,才能引发人们去思考,去了解事物,掌握知识;善于从多角度提出富有创意的耐人寻味的问题,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不但学习知识从问题开始,而且系统的掌握知识,又要以问题结束。要系统全面掌握知识,抓住各知识之间的联系;不通过问题方式,是不能把知识联系起来,也是不可能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的。下面就初中化学教学片段,视其一斑。
疑问是知识的源頭。学生在学习“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设问:什么叫“纯净物”?答案是: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必须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是单质还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为它们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
概念是解疑的钥匙。教材中酸的概念是“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酸”。其中的“全部”二字是关键,因为有些化合物,如NaHSO4在水溶液中电离的阳离子有H+,但也有另一种阳离子Na+产生,并非全部是“H+”,所以它不叫酸,因此在讲酸碱的定义时,要突出“全部”二字,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将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就容易理解。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能够提出问题。有关“氧化物”的概念,从正面知道“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吗?为什么?”这样可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讨论式教学中,善于提出问题更显得重要。如果能提出富有创见性挑战性的问题,就能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探讨热情,使学生积极思维,从而达到讨论的目的。要想提出这样的问题,教师必须有深厚的知识功底,能做到游韧有余,并且善于采用多种思维方式,富有创造精神,这样才能不拘泥于教材,提出新颖的富有创意的问题。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都应结合教材知识提供相应的材料,并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达到学习新知识的目的。复习巩固知识的过程中也应善于提出问题以便更好地巩固知识。使知识系统化。因为知识之间的联系属于本质的东西,老师必须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找到知识间的联系,并且形成问题体系。从而把知识联系起来。例如我在让学生复习上册教材时,就采用了这一方法。我首先让学生把各课的主要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把它们写在黑板上,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了两点。一是各课问题都围绕一个中心内容,二是问题一般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展开。
问题教学,确实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是如果运用不当,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在教学中应加以注意。主要有:一是提的问题不能滥,就是东拉西扯,提出一大堆和教材内容无关的问题,这样会使学生思维混乱。不得要领。因为运用提问技能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只能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展开提问,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二是提出的问题不能“太浅”不能提出让学生回答“是”或“否”的,或学生不用动脑筋就能回答的问题。因为这样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养成学生不愿动脑的习惯。三是提出的问题又不能太深,因为学生无法理解,无从思考,也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达不到预期目标。只有提出与教材内容有联系的让学生通过动脑筋能够回答的又富有启发性、创造性的问题,才能逐步引发学生思考,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知识,其实就是经验,也是学问;教学,其实就是解读经验,也是艺术。认识事物、学习知识从问题开始,有了对某项事物和知识的疑问,才能引发人们去思考,去了解事物,掌握知识;善于从多角度提出富有创意的耐人寻味的问题,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不但学习知识从问题开始,而且系统的掌握知识,又要以问题结束。要系统全面掌握知识,抓住各知识之间的联系;不通过问题方式,是不能把知识联系起来,也是不可能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的。下面就初中化学教学片段,视其一斑。
疑问是知识的源頭。学生在学习“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设问:什么叫“纯净物”?答案是: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必须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是单质还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为它们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
概念是解疑的钥匙。教材中酸的概念是“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酸”。其中的“全部”二字是关键,因为有些化合物,如NaHSO4在水溶液中电离的阳离子有H+,但也有另一种阳离子Na+产生,并非全部是“H+”,所以它不叫酸,因此在讲酸碱的定义时,要突出“全部”二字,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将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就容易理解。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能够提出问题。有关“氧化物”的概念,从正面知道“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吗?为什么?”这样可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讨论式教学中,善于提出问题更显得重要。如果能提出富有创见性挑战性的问题,就能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探讨热情,使学生积极思维,从而达到讨论的目的。要想提出这样的问题,教师必须有深厚的知识功底,能做到游韧有余,并且善于采用多种思维方式,富有创造精神,这样才能不拘泥于教材,提出新颖的富有创意的问题。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都应结合教材知识提供相应的材料,并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达到学习新知识的目的。复习巩固知识的过程中也应善于提出问题以便更好地巩固知识。使知识系统化。因为知识之间的联系属于本质的东西,老师必须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找到知识间的联系,并且形成问题体系。从而把知识联系起来。例如我在让学生复习上册教材时,就采用了这一方法。我首先让学生把各课的主要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把它们写在黑板上,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了两点。一是各课问题都围绕一个中心内容,二是问题一般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展开。
问题教学,确实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是如果运用不当,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在教学中应加以注意。主要有:一是提的问题不能滥,就是东拉西扯,提出一大堆和教材内容无关的问题,这样会使学生思维混乱。不得要领。因为运用提问技能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只能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展开提问,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二是提出的问题不能“太浅”不能提出让学生回答“是”或“否”的,或学生不用动脑筋就能回答的问题。因为这样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养成学生不愿动脑的习惯。三是提出的问题又不能太深,因为学生无法理解,无从思考,也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达不到预期目标。只有提出与教材内容有联系的让学生通过动脑筋能够回答的又富有启发性、创造性的问题,才能逐步引发学生思考,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