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解法突破高考地理过程类试题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ib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以高考试题考查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教学目标为中心,围绕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翼”考查要求,对地理过程类的地理试题从依时过程、预估过程、耦合过程三个角度进行剖析,并总结出答题规律,最后通过模拟题实践,层层深入,逐步提升,为高中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分解法;地理;过程类;规律
  高考地理过程类试题是指考查地理事物或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1],强调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时间、空间变化特征。这类试题属于动态考查地理事物或现象,理论性强,答案严谨、递进性强,一般难度较大。主要考查角度有三个:一是依时过程,即某地理事物或现象在一定的时间内发展、变化规律;二是预估过程,即根据某地理事物或现象过去、现在的特点预估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过程;三是耦合过程,即某地理事物在不同时间、空间上与地理环境其他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一、试题呈现
  (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综测试题第37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
  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如图1所示,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
  (1)指出玄武岩台地形成以来因流水侵蚀而发生的变化。
  (2)根据侵蚀程度,指出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的先后次序,并说明判断理由。
  (3)说明玄武岩台地上有平顶山、尖顶山分布的原因。
  二、解题技巧
  第(1)题,属于依时过程类,可分解成以下阶段进行分析:一是玄武岩台地形成后的特征——地形平坦、相对完整;二是外力流水侵蚀,开始侵蚀较小,随时间推移,侵蚀面越来越大,台地面积越来越小,才有了尖顶山、平顶山等地貌。思维导图如图2所示。
  第(2)题,属于耦合过程類,该题打破常规认知,难度很大,一般认为地貌的形成过程是先内力、再外力,一是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故内力作用被称为大自然的“塑造者”;二是在外力作用(如风化作用、流水作用、风力作用,冰川作用等)下发生破碎、搬运、堆积等变化,使地表趋于平坦,故外力作用被称为地表形态的“雕刻师”。但本题问的是“指出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的先后次序”,可分解成两个阶段:一是岩浆形成的玄武岩地形单元,由于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地形单元比较平坦;二是外力侵蚀下的玄武岩地理单元,形成的时间越早越容易被外力侵蚀得支离破碎、面积小,相反,形成的玄武岩地形单元越晚越完整,地形越平坦。思维导图如图3所示。因此,根据侵蚀程度可判断,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得最早,其次是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最后形成的是构成台地的玄武岩。
  第(3)题,既有依时过程,又有耦合过程。可分解成两个阶段,一是早期岩浆形成的玄武岩台地在外力作用下形成山地(平顶山、尖顶山);二是后期岩浆形成的玄武岩未能完全覆盖残留山体(平顶山、尖顶山),形成新的台地。也就是说,玄武岩台地和其上的平顶山、尖顶山是在不同时期形成的。思维导图如图4所示。
  参考答案:(1)台地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面积变小
其他文献
反思这几年的语文教学,帮助学生爱上语文,使他们愿学语文,乐学语文,是学生学好语文的最有效的途径。正如孔子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怎样帮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乐之者”呢?    一、帮助学生明确学习语文的目的和意义    对于大多数的中学生来说,语文学习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从而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为此目的而引发的学习动机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属于受
历览中国古代文学,多少文人墨客总是饮酒就想起了诗文,赋诗作文又想起了酒。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是杜牧《江南春》中的诗句。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也有“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的诗句。酒与诗文似乎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总能从一部浩瀚的中国文学史中闻到一股浓浓的酒香,即使在语文课本中,我们也可初步领略一番酒香四溢的古诗文韵味。    一、借酒消愁。以解其忧    唐代散
[摘要]本文根据对我校在校生形体、机能、身体素质方面的测试,并参照1995年全国学生体质调查数据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其目的是为了掌握学生的体质状况,把握好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并为培养素质高、身体好的优秀人才提供有价值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身体素质 机能 发育    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体育总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摘 要:地理过程是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随时间推移而出现的动态变化,地理过程是近些年高考的高频考点。文章以 2018—2020 年高考全国卷关于地理过程类试题为例,从考查方式的多样化进行解析,并提出地理过程的备考策略:夯实必备知识、提升关键能力,构建地理过程演变模型,把握不同尺度的要素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有效地应对地理过程类试题。  
现行高中英语教材(SEFC)中的课文话题广泛,体裁多样,表达形式活泼,这无疑为英语写作的教与学提供了许多优秀的范文材料。在阅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活化教材与教法,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可以从阅读教学的三个过程人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具体教学步骤和方法如下:    一、阅读前的演讲导入    在课文教学前布置演讲题目,首先让学生以小组为活动单位。收集与课文
一、说教材:本课内容在模块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监督权作为公民的政治权利,学生在第1课第2框已初步接触。这节课是对监督权的具体展开和深入。也是对前面学习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承接。通过对公民如何参与民主监督进行概说,启示我们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也是整体上把握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①识记公民的监督权谁监督、监督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而我们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善当学生的“经纪人”,让学生能很好地与社会融合,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以实践长知识,以知识助实践,从而达到知行统一、行中求知、知以导行的良好教育效果。    一、树立正确的“经纪观念”    1 服务观念。艺人的身份决定了其总是站在高高的舞台上接受鲜花和掌声。此时经纪人就是
说理能启迪学生,表扬能激励学生,批评能警示学生,关心能感化学生,而发现却能唤醒学生。教育是一门综合艺术,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为师者不仅要善于说理,恰当运用表扬批评艺术,关心爱护学生,更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用发现去唤醒学生的自觉意识,用发现培育学生的高尚动机,用发现革除学生根深蒂固的陋习,用发现点燃成功的火焰,用发现抚慰心理的伤痕,用发现找到最有效的教育契机。    一、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要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目前,文学教育的核心——诗歌教学逐步引起人们重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激发人的创造力,而目前诗歌教学的公式化,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发掘与提升,这就需要对诗歌教学进行改革。如何让学生从诗歌中去发现美、欣赏美,如何有效带动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能从读诗中发挥自己独特的想像力和鲜明的个性,成了诗歌教学改革的核心。因此
摘 要:文章以“中国的土地资源”为例,从调动参与式教学主体、营造创造性学习氛围和构建开放性发展平台三方面,提出以情境导入、角色扮演、集体对话三种方式开展参与式教学活动,通过活动有效性分析,明确参与式教学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大有可为,利于教学的长效性。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国的土地资源  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指出“将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