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问题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k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现象、物理知识源于自然,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联系紧密。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能高效地学习知识与技能,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在学生初步知道科学探究的主要因素以后,教师适当引导他们去探究身边的物理现象、物理问题,对学生进一步掌握课本知识、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等方面均大有益处。
  一、贴近生活有力说明物理有趣和有用
  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衣、吃、住、行等方面均包含有丰富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而教材由于其局限性是不可能把这些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一一列举出来的。为此,作为教者,应深思熟虑,针对学生现有知识,引导学生去探究一些生活中的问题,结果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如在学习了摩擦力后,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人走路时,摩擦力的方向如何?我让学生按小组分工去探究这个问题,并把过程和结果书写出来。后来,学生的答案让我惊喜:人走路时运动方向向前,而人走路时脚是向后蹬的,有向后运动的趋势,故摩擦力的方向应向前,与人的运动方向相同。“人走路”是很平常的事,却隐含着物理知识。有的学生还告诉我他的“秘密”:“老师,我从分析人走路时摩擦力的方向,理解了自行车前、后轮摩擦力的方向为何不同。”又如在学习了物态变化后,我给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南方的春天有一种现象,若吹南风,阴冷的室内的地面和墙壁常常会冒出水珠,我们俗称为“回南天”,那么,这些冒出来的水珠是原来室内水蒸气形成的,还是刚从室外吹进的水蒸气形成的?有何办法去证实你的判断?再如人们吃饭时要使用筷子,用筷子夹菜时实际上是使用杠杆,请找出支点和力臂等等。
  的确,一些常见的物理现象往往就发生在人们身边,生活中人们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了某些物理知识。教者应启发学生,通过科学探究,去弄清原因,明白道理。这样,物理课就不但会有趣,而且相当实用。
  二、贴近生活便于培养观察能力
  物理学家的成长史告诉人们,细心观察往往有“重大”发现。牛顿就是发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然后发现“万有引力”定律;阿基米德是在洗澡时仍思考“皇冠真假”问题,观察到“溢水”才发现“阿基米德原理”;奥斯特是在一次实验中发现小磁针的细微偏转,从而首先找到电和磁之间的联系——“电流的磁场”……这些物理学家的“发现”故事,无不告诉人们细心观察的重要性。如探究水的沸腾,在水烧开前和烧开后,均有气泡从水里冒出,但两种气泡上升过程的大小变化是不同的,如果不注意观察就容易忽视。又如夏天吃冰棍时,会看到冰棍冒出“白烟”;修筑水泥路时,每隔一段距离,路面均要留有空隙等等,都要细心观察,才能“发现”。有了“发现”,才有对学问的思考。
  当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不要只限于“看”,有时候“听”和“闻”也有用处。如判断西瓜是否成熟,是根据音调来判断的,即拍打西瓜,由于不同声源,通过听觉就能区分它们的音调不同;“响水不开,开水不响”也是通过听觉来判断的;“闻”到自己喜欢的食物气味,就会食欲大振,这是分子运动的结果等等。教者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醒他们留意身边发生的事例,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学生的观察能力就会逐步提高,探究问题的意识也会不断增强。
  三、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学习知识,掌握理论,要通过社会实践去检验,并为社会服务,才能做到活学活用。探究问题要从学生身边熟悉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开始,让学生不断认识和理解物理规律,把物理知识和研究方法与生活、生产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物理不能脱离生活。从而使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还能让学生学会关心生活、关注社会。如“茶壶”是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用具,壶嘴和壶身构成连通器,壶盖上留有小孔是为了使壶内外大气压相等而便于出水。学生在懂得上述原理后,可引导他们去讨论“壶嘴和壶身为何一样高”,再引申到“去商店买茶壶时如何辨别茶壶是否合格”,还可以让学生探索“表演‘茶艺’的专用茶壶为何壶嘴特别长”。又如“热机”,它为人类的进步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作用,但热机的快速发展,却使人类面临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可引导学生去“探索燃料的合成或利用太阳能转化为驱动力”等等。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教者应加强科学、技术、社会学的教育,注重学科间的渗透、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的融合,让学生客观了解科学的社会功能,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从而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为社会服务,真正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责任编辑 罗 峰
其他文献
本文阐述了黑龙江省电力勘察设计研究院信息化建设的现状、目标、措施和效果,表明了信息化建设是提升设计单位核心竞争力的极为重要的手段之一。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要引进构建学习型组织的理念和方法,形成学习共同体,让教师在合作交流中分享学习的成功,实现个体的自我发展。  一、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共同体的价值  教师是教育实践的直接承担者和教育变革的实施者,一切教育变革和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参与,而教师发展水平又直接决定了教育改革的成败。为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构建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步伐,自2001年秋季开始我校推行新课程,使用新教材。特别
一个平等有效的课堂教学,除了教师有效讲授和有效提问之外,还要有教师的良好的倾听习惯。教师的倾听是教学的一种重要行为,是获取新的教学资源的基本途径。教师在关注如何提出一个好问题时,更要注重准确分析与评价学生的回答,并用学生的回答生成新的更深层次的提问,把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要很好的做到这些,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将学生的声音甚至是学生的错误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  一
2005年7月,我在北京三联书店看到《建筑师不是描图机器》一书(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立时被这凝重的书名吸引住了。我看清了作者,竟是曾为我所执业的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
读书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是文化传承的通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因此,我结合课堂教学,开展了“读书与责任”的系列读书活动,旨在通过系列读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激发学生浓厚的读书兴趣。  一、以课内教学为主导,加强课外阅读拓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课内我注重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首先从朗读入手,通过研读、范读、导读,牵住学生的心,激发他们的阅读情感,使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
陶行知在晓庄中学当校长的时候,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高年级的同学在“欺负”一个低年级的学生,于是他就叫高年级学生放学后到办公室找他。放学后,当陶行知回到办公室时,那名学生已在
2011年,地铁一号线的运行将宣告正在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的杭州进入地铁时代。交通的升级加速了城市化,二者共同催生大量"卫星城"和城市综合体,带来地铁上盖物业综合体等崭新的建
一、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1.通过“小管家”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动手能力。班级管理提倡“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教师把班级的公物管理一一落实到人,如“谁负责阳台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改稿)》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多元感受和理解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忽视甚至扼制了学生对语文材料的独特体验。  一、语文教学不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现象  1. 以教材的预设规范学生的认识  教材编制与教师的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处理好这两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地图以其形象、直观、简明、生动的特点,加深了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空间理解。只要学生能做到经常读图、用图,就会逐步掌握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在学习地理时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掌握读图方法  要学会读图,就要掌握好地图的基本知识,熟悉图表语言,明确有关概念。地图符号是表达地图内容的点、线和图形,各种符号不仅表示地形、地物的位置、性质,其中,图名、比例尺、方向、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