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许多知识的获得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或者认真观察。但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轻实验重讲解的弊端。许多教师认为,做实验要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还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也有许多学生在实验中由于操作不当,导致实验失败,由此教师还需要再次演示或指导,无法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新课程下的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化学实验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化学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调查结果显示,凡是有实验的课,学生总是十分兴奋,思维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就是说绝大多数学生都喜欢化学实验,通过实验能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现象的神奇和实验成功的喜悦,将化学教学中的抽象与形象进行平衡。
为了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方面的功能,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实验改革意识:
一:做好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感知的特殊形式,通过化学实验观察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理解那些不易掌握的知识,激发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实验的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得到提高。因此,培养学生正确客观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在实验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但因为演示容器大小、药品用量、观察位置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无法观察到完整的实验现象。如果有条件,可以利用实物投影仪,把反应中表现出来的现象清晰地展现在屏幕上,有利于学生认真、细腻、有序的观察。比如在演示钠与水的反应实验时,我们通过实物投影仪,全班的学生都可以真实、清楚地观察到钠块在水中反应的现象。这样既增强了观察效果,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观察的能力。
二、设计分组试验,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所谓熟能生巧,只有让学生经常与实验见面,经常动手使用仪器,练习操作,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现在大部分学校的实验室设备都比较完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其资源,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熟练地掌握操作技能、技巧;然后巩固验证,加深和扩大他们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做实验的过程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组织好每一次的学生分组实验。要求学生在实验前认真阅读实验内容,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步骤、操作过程和实验时应注意的事项,写好预习报告。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笔写,其实验内容便成竹在胸,避免实验操作盲目性;参照预习报告做实验便于克服学生看书做实验慢的陋习,使之集中精力于操作的练习,更有利于培养操作能力。
学生动手实验时,教师必须及时防止和纠正在实验操作上的错误,帮助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当学生做不出理想的实验效果,教师就应及时地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找出操作上的错误后,有时间的话,重新操作,保证实验现象明显,效果良好。学生动手操作,掌握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技能后,坚持经常练习,久而久之就能熟能生巧。事实证明,通过组织分组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三:联系生活实际,设计趣味实验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是使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经常有学生反映,化学内容不难,总是记不住课本或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这种问题常常是由于不专心引起的。在学习原电池的原理的时候,,我先设计了一般的原电池,但效果并不太好,接着,我把电解液换成了苹果,电流计也发生了偏转,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接着在铜片和锌片中间连接一个从废贺卡上拆下来的微型音乐喇叭,然后插在苹果的不同位置,美妙的音乐和奇妙的实验使学生们非常欣喜,进入了学习心理的最佳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大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揭示奥秘的兴趣。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一些趣味性实验,效果就很理想。
四:做探究试验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在新教材版本中,都安排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试验。科学探究的特点之一是要求学习者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而在教科书里,对探究的问题没有给出明确解释或结论,学习者只有通过自身的亲自探究,才能寻找问题的答案或完成探究任务,从而从中受益。我们用的是人教版的版本,我就以其中的一个例子为例讲述一下我是怎么处理的。在必修二70页有两个探究试验,我认为安排得比较恰当。1.用食醋浸泡有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的暖瓶或水壶可以清洗其中的水垢。这是利用醋酸的什么性质?通过这个事实能比较出醋酸与碳酸的酸性强弱吗?这个实验不需要做,大部分学生都了解这一常识。但原因不一定知道。既然除水垢了,肯定发生反应了,让学生试着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又让学生回忆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取,学生很容易想到强酸和弱酸盐反应生成弱酸和强酸盐的原理,这两个反应原理类似,学生大多能总结出醋酸酸性比碳酸酸性强。一步步分析,自然而然地也个问题就解决了,并且为第二个实验探究作了铺垫,2.设计一个比较醋酸与碳酸的酸性强弱的试验,以验证你上面所得的结论。学生可以分组讨论,很容易得出原料醋酸与碳酸钠溶液或碳酸氢钠溶液(选比较常见的),接下来是实验验证,可以实验室实验,最好进行分组试验,这样效果可能更好些。在强调学生动脑、动眼,动手的同时还要强调学生动笔记下来,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化学概念,能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并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掌握一些相关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的科学方法。
新课程化学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实验内容,只要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开发实验素材,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正确创设研究氛围,注重实验教学的启发性、扩大实验教学的自主性,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并通过亲自实验,体验到成功的乐趣,特别是一些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气氛中,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大大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热情,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新课程下的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化学实验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化学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调查结果显示,凡是有实验的课,学生总是十分兴奋,思维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就是说绝大多数学生都喜欢化学实验,通过实验能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现象的神奇和实验成功的喜悦,将化学教学中的抽象与形象进行平衡。
为了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方面的功能,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实验改革意识:
一:做好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感知的特殊形式,通过化学实验观察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理解那些不易掌握的知识,激发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实验的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得到提高。因此,培养学生正确客观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在实验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但因为演示容器大小、药品用量、观察位置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无法观察到完整的实验现象。如果有条件,可以利用实物投影仪,把反应中表现出来的现象清晰地展现在屏幕上,有利于学生认真、细腻、有序的观察。比如在演示钠与水的反应实验时,我们通过实物投影仪,全班的学生都可以真实、清楚地观察到钠块在水中反应的现象。这样既增强了观察效果,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观察的能力。
二、设计分组试验,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所谓熟能生巧,只有让学生经常与实验见面,经常动手使用仪器,练习操作,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现在大部分学校的实验室设备都比较完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其资源,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熟练地掌握操作技能、技巧;然后巩固验证,加深和扩大他们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做实验的过程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组织好每一次的学生分组实验。要求学生在实验前认真阅读实验内容,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步骤、操作过程和实验时应注意的事项,写好预习报告。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笔写,其实验内容便成竹在胸,避免实验操作盲目性;参照预习报告做实验便于克服学生看书做实验慢的陋习,使之集中精力于操作的练习,更有利于培养操作能力。
学生动手实验时,教师必须及时防止和纠正在实验操作上的错误,帮助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当学生做不出理想的实验效果,教师就应及时地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找出操作上的错误后,有时间的话,重新操作,保证实验现象明显,效果良好。学生动手操作,掌握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技能后,坚持经常练习,久而久之就能熟能生巧。事实证明,通过组织分组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三:联系生活实际,设计趣味实验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是使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经常有学生反映,化学内容不难,总是记不住课本或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这种问题常常是由于不专心引起的。在学习原电池的原理的时候,,我先设计了一般的原电池,但效果并不太好,接着,我把电解液换成了苹果,电流计也发生了偏转,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接着在铜片和锌片中间连接一个从废贺卡上拆下来的微型音乐喇叭,然后插在苹果的不同位置,美妙的音乐和奇妙的实验使学生们非常欣喜,进入了学习心理的最佳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大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揭示奥秘的兴趣。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一些趣味性实验,效果就很理想。
四:做探究试验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在新教材版本中,都安排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试验。科学探究的特点之一是要求学习者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而在教科书里,对探究的问题没有给出明确解释或结论,学习者只有通过自身的亲自探究,才能寻找问题的答案或完成探究任务,从而从中受益。我们用的是人教版的版本,我就以其中的一个例子为例讲述一下我是怎么处理的。在必修二70页有两个探究试验,我认为安排得比较恰当。1.用食醋浸泡有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的暖瓶或水壶可以清洗其中的水垢。这是利用醋酸的什么性质?通过这个事实能比较出醋酸与碳酸的酸性强弱吗?这个实验不需要做,大部分学生都了解这一常识。但原因不一定知道。既然除水垢了,肯定发生反应了,让学生试着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又让学生回忆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取,学生很容易想到强酸和弱酸盐反应生成弱酸和强酸盐的原理,这两个反应原理类似,学生大多能总结出醋酸酸性比碳酸酸性强。一步步分析,自然而然地也个问题就解决了,并且为第二个实验探究作了铺垫,2.设计一个比较醋酸与碳酸的酸性强弱的试验,以验证你上面所得的结论。学生可以分组讨论,很容易得出原料醋酸与碳酸钠溶液或碳酸氢钠溶液(选比较常见的),接下来是实验验证,可以实验室实验,最好进行分组试验,这样效果可能更好些。在强调学生动脑、动眼,动手的同时还要强调学生动笔记下来,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化学概念,能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并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掌握一些相关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的科学方法。
新课程化学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实验内容,只要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开发实验素材,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正确创设研究氛围,注重实验教学的启发性、扩大实验教学的自主性,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并通过亲自实验,体验到成功的乐趣,特别是一些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气氛中,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大大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热情,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