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5·30事件”

来源 :商务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studybitcc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易成本过高,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真正的守法者“玩不起”了
  
  5月30日,财政部宣布自当日起上调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由0.1%调整为0.3%。市场随之震荡,跌势异常凶猛。
  中国股市终于开始调整了,建议大家慎重地对待年内的行情,当政策面发生突变,市场剧烈震荡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关注风险,防范市场“过度调整”。
  从5月30日到6月1日,A股市场“惨烈”收场,大盘跌幅8%,但是个股跌得很惨,累计跌幅超过交易所规定的“异动”标准、并且发布异动警示的股票,达到820只;下跌家数、点数,以及当周成交量,双双刷新记录。
  6月4日,两市超过半数的股票跌停;6月5日,上证探到了本轮下跌的底部3404点,沪深两市在盘中只有25只股票是红盘,1000多只股票“撞板跌停”。
  在私下场合,人们已经用“股灾”形容“5·30事件”;直到6月5日下午收市,在网络博客和其他言论渠道,仍然充斥着各种传言与猜测……
  市场调整,只说明在短期内,大资金对于印花税的上升相对谨慎。在我看来,印花税的上调,是一个长线的利空因素。在股票与资金“双管制”市场里,对苦苦挣扎过来的人来说,谁能想得到交易税的上调,将会为这个市场带来什么?
  首先,根据业内计算:截至5月30日,5月份平均每天成交额为3169亿元;如果以后的成交额保持这个水平,每个交易日股民要缴纳印花税19亿元;2006年,共有240个实际交易日,今年相差不會很多,那么,计算到明年的5月底,仅仅印花税一项,可以达到4560亿元——相当于2006年国家总税收的13%。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以当前真实的散户交易成本计算,在沪深股市,现在只须交易56次以后,你的交易金,就被吞蚀完毕。举例来说,如果你的本金有两元钱,每次拿出一元钱为交易金,买卖股票,算你不亏不赚,那么交易56次以后,你的交易费用累计,大约就是一元钱。
  其次,2006年,上市公司的利润总和为3892亿元,其中属于流通股部分的利润只有大约800亿元。也就是说,2006年上市公司的全部利润尚且不够交付印花税。
  交易成本过高,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真正的守法者,确实玩不起,特别是当趋势走熊的时候,个别券商就会重新走上与客户“对赌”的老路,甚至“私设盘房”。其中的风险之大不言而喻。
  其三,5月23日,出于对股市、股民负责,财政部、国税总局联手出面辟谣,语调坚定地告诉大家,“不会调高印花税”。然而,就在辟谣后的“第7日”,调高印花税的政策竟然在30日零时宣布“开始实行”,颇有点神出鬼没的味道,以“半夜鸡叫”的手段给了市场一个猝不及防。
  我们的国家,特别是政府机构,更应当维护市场的大环境,严格各项制度,在任何路段,前车“猛踩刹车”之前,必须示意一下后车,必须给个信号,防止后车追尾,发生重大交通事故。
  可以这么说,以我们今天的技术条件,完全可以满足更高的信息管理。再重要的政策也应当有一个提前量,否则,市场就会失去方向,失去节奏与步调,进而失去信心。
  当然,市场总会有突发事件,但我们可以借鉴海外的经验,比如“9·11事件”发生时,华尔街以长期休市来应对。我们也要有危机意识,也有必要建立相应的休市条款,建立安全机制、“熔断机制”。该休市时必须休市,从而把不可预见的外界冲击所带来的市场波动降至最小。
  其四,在社会心理学上,有一个解释,我们称其为“退场效应”。比如有很多人参加一个大型聚会,时间持续已经很久,但大家表面上仍然保持社交的礼仪,谁都不好意思提议先走。正在这时候,看见主人起身,这时,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总算可以结束了,于是纷纷起身告辞,然后一哄而散。事后主人说,“其实我只是想去洗手间而已。”
  在我看来,“5·30事件”也触发了非常类似的退场效应,市场之所以发生短线风险,这就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如果大家都这么想了,只需要一件看上去非常不起眼的小事,甚至比印花税更小的小事,也足以将其触发。
  其五,在我国,长期以来资本市场一直都受“歧视”。表面上看地位似乎无可挑剔,但是实际上股市并不“受宠”,也不“当家”,“5·30事件”就是最新的证明。
  对于我国如此庞大的低档产品制造能力、无限供给的劳动力、对自然资源无限制的消耗力以及近乎于病态的分配体制,已经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接近于“空白”的国内消费需求;除了中国股市,所有的行业都在消费人民币,这就等于是从中国股市借钱出去。如果中国股市就此走熊,再也借不出钱的时候,就会摧毁最后的消费资源。
  当然,如果股市自身的发展有问题,那就不是跌不跌、或是押大还是押小的问题,而是其他性质的问题了。
其他文献
在8月25日召开的全国城市住房工作会议上,厦门市的保障性住房经验得到了国家建设部和其他兄弟省市一致认同。从那天之后,“厦门蓝本”的称呼不胫而走。  “在会上介绍完经验后,许多兄弟省市的领导都来和我讨论厦门保障性住房的模式创新问题。”厦门副市长裴金佳9月19日在他的办公室接受《商务周刊》的专访时这样总结概括“厦门模式”的价值所在,“大家为什么关注厦门模式?我想主要是因为它的可操作性强,政府既解决了政
期刊
“如果人生只有一块,那么兴奋时就很兴奋,失败时也很沮丧。现在我有好几块,哪块不愉快了就可以放下,所以我非常乐观。”  ——王巍       王巍以一种最放松的姿态,坐在自己位于光华长安大厦8层办公室的沙发里,脸上的笑容与头顶上方的照片相映成辉。在这个陈列着书籍、奖杯和画框的房间里,最引人注目的却是王巍在各处登山的纪念照。据说,现在许多客户常常习惯性地认为王巍又登山去了,转而与公司其他负责人联络。“
期刊
接手SAP中国业务的李文俐试图给这家德国公司更多的色彩    从1997年的清华大学南门小楼,到2007年的嘉里中心,10年间,通晓中国市场规则并且颇受全球CEO孔翰宁欣赏的SAP大中华区总裁西曼,时常提及的字眼是“快速成长,客户满意”。现在,快速成长既是西曼任职的起点,也终于成为西曼在该职位上的结果。    5月,SAP公司公布其中国区本年第一财季实现45%的业务增长,并在保险、消费品、工程建筑
期刊
生活中的弗兰克·汉兹里克喜欢登山和骑自行车。2005年秋天,他在珠穆朗玛峰脚下到达了海拔5200米的高度。“这是我生命中到达的最高海拔。”弗兰克·汉兹里克讲述自己在珠峰南坡露营地的经历,满脸都是难以抑制的兴奋。  当然,作为Wi-Fi联盟(WFA)的董事总经理他更乐于讲述在空旷的野外随时用嵌有Wi-Fi技术的笔记本电脑处理电子邮件的乐趣,而在露营地与同事进行远程视频沟通,使他更加坚信Wi-Fi的美
期刊
无论是英语、粤语还是普通话,无论是物质、心理还是精神上的需求,一起组成了一个港人的“本我”身份。局外人担心这会让他人格分裂,但其实人家自己却把它当作一种丰富感,甘之若饴,并成长得更为健康    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不仅600万港人和13亿国人关注,西方媒体的报道和评论也蜂拥而至。见仁见智之中,对回归10年后的香港现状和这颗东方明珠的未来,都很有些一言难尽的味道。  最典型的莫过于《时代》周刊亚洲版
期刊
一家纯软件公司借助外部资源杀入电子商务市场    “简单就是力量!”  5月21日,纳斯达克上市公司九城网络技术集团的CEO王双,指着会议室墙壁上的几个大字对《商务周刊》记者说。  被王双称为“简单”的,是九城最近针对电子商务市场推出的“垂直搜索+增值服务”新商业模式。    该商业模式建立在九城旗下的B2B国际贸易平台沱沱网之上。4月底,九城斥资2700万美元收购了国内B2B电子商务垂直搜索网站
期刊
10年前的那次“行政调控”,确实曾套牢了一部分当时来自海外的“热钱”,由此诱发、至少也是加剧了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    10年前的1997年,是农历“牛年”,也是令人难以忘记的一年。  1996年末,股市遭遇“12·16(《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事件”,大盘三天之内开出三个跌停板。整体而言,与12月的最高点相比,深市最高跌幅达到38%,沪市最高跌幅达到31%,两市市值较11月跌去2
期刊
中国核电用三十年的时间走过了“三轮引进”之路:中国核电在1980年代的第一轮发展中确立了以“引进+国产化”为主的路线;1990年代,又经历了以纯粹购买电容为目的第二轮引进;虽然与引进并存的自主发展走了20年,它却被进入21世纪之后的新一轮核电发展计划彻底放弃了,2D02年末至2003年初所确定的新一轮核电发展路线。再一次是依靠对外引进,而且是比前两轮引进更彻底的全盘引进。  国外核电巨头鲸吞着中国
期刊
● 国际投机者们认为或希望人民币升值,期待着不用生产一个螺丝就获得巨额利润。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 我建议中国企业不仅可以从巴西进口商品,将生产线安置在巴西可能会更节省成本  ● 美国曾经提出过构建美洲自由贸易协定的设想,但大多数南美国家对其提出的条款根本不满意。直到现在,美洲自由贸易协定没有任何进展  ● 我们一直认为自由贸易协定将为我们的经济发展拓宽领域。我们很清楚,作为发展中国家,首要任
期刊
首席财务官(CFO)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这是一项针对欧洲、美国和亚洲的741名CFO进行的最新调查发掘出来的“公开秘密”。由《CFO Europe》杂志、鹿特丹管理学院和北卡罗来纳州杜克大学合作进行的这项调查发现,CFO们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离职——他们抱怨说,自己一方面正承受着来自CEO和董事会越来越大改善业绩的压力,另一方面,滿足监管机构不断增加的要求也令人厌烦无比。    CFO们的悲观在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