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道德哲学的二律背反及解决

来源 :学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hu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康德哲学无疑在西方哲学上处于“显学”的地位,而道德哲学作为康德整个哲学的核心更是如此,他意欲以自由为核心,以道德律为理念建立起一种“应该”的道德哲学。在《实践理性批判》中他便探讨了意志的规定根据和至善如何可能的问题,尤其是关于三大悬设的问题,一直以来饱受诟病,但如何正确的理解三大悬设,以及实践理性的诸问题,不仅对全面理解康德有帮助,而且对于我们现代人如何“出于”道德而行为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至善;至高的善;幸福;三大悬设
  一、道德律
  道德和与之相匹配的幸福问题,一直受到了古今中西的哲学家和思想家的探讨。如何才能够行道德之事,以及如何才能配享幸福的问题在康德这里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康德认为,追求幸福乃是一个有理性的存在者的合理要求,那么既然每一个个体都在追求幸福,那么是否可能将幸福作为普遍性法则加以遵守呢?康德否定了这种观点,由于幸福的不确定性和个体性,不能作为一种普遍法则去追求,因为极有可能出现一部分人的利益和幸福是建立在另一部分人的不幸和苦难之上。
  康德提出作为意志的规定根据的只能是“道德律”。他表明:“行动的一切德性价值的本质取决于道德律直接规定意志[1]。”这就是说要行道德的事情是完全不需要借助于感性和诸多情感的中介来进行的,而仅仅需要道德律直接规定我们的意志,否则我们做事情就是为了别人的赞扬而满足我们的某种欲望,或者是为了体验做好事的快感。而这样即便是做了道德的事情,也不纯粹,因为正如康德说:“为了道德律之故,以及为了使道德律获得对意志的影响,必须不寻求任何另外的有可能会缺少道德律的动机[1]。”就是说我们仅仅只是按照道德律所规定的那样去行动,不但要“符合道德”,更要“出于道德”,不能掺杂一丝一毫的其他爱好、兴趣甚至是利益的动机,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出于道德的事情。
  康德还提出了有关道德律的三种“变形公式”——普遍法则、人是目的和自律原则。首先,要做到“使你的意志的准则在任何时候都能夠同时被看成是一条普遍立法的原则[1]”。康德区分了准则和法则,所谓的准则就是针对于个人主观的,带有经验性;而法则却是对于任何有理性者都使用的,具有普遍性。康德在此处强调的是希望将人的实践行为的准则看成自然的法则一样,具有普遍性,而不是只针对某个个体而言的;其次,“要把每一个有理性者当作是目的,而不仅仅是手段[1]”。在社会一系列的交往中,我们必须由于每个人的人格性而将每个人本身当作目的,他们并不是受我们利用的主观目的,而其自身就成为一个客观目的,于是就进入到了“目的王国”之中;最后,“每一个理性存在者的意志都是一个普遍立法的原则[1]”。道德律并不是外界强加的,而是人的自由意志自己立法所制定的。可以说自律才是道德的最高原理,在一个目的王国中,每一个存在者都服从道德律。
  二、道德和幸福的二律背反
  康德在此批判了历史上对于德福问题解释的两大学派——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亚学派。对于前者,认为只要通过准则能够使个人获得幸福,那就是道德,所以对于伊壁鸠鲁主义者来说,幸福就是每个存在物的唯一追求目的,且也只是至善的唯一内容,只有利用不同的手段达到无限的幸福目的链条,到达最高处,这也就自然而然的被称为道德;而斯多亚学派却恰好与之相反,他们将个人的幸福放置或压制在道德之下,甚至完全抛弃。他们的基本观点认为道德是整个至善的核心且唯一内容,只要做到了禁欲和苦修,按照道德去做符合道德的事情,那么至于幸福的获得是无可厚非的。
  这两派的观点截然相反,一派认为道德即幸福,另一派则认为幸福即道德。但总的来说,两派都没有看到道德和幸福这两个概念的独立性,都极端的从一个概念去追求自身和另一个概念之间的同一性,试图将对方纳入自身之中,使其结合成为一个东西。康德不满意两派的做法,所以他不仅批判了两派,而且提出了《实践理性批判》的核心问题:“至善在实践上如何可能?[1]”这在本质上就是德福如何一致的问题,也是《实践理性批判》的“二律背反”问题。
  首先他分析了至善和至高至上的善之间的区别。他认为至高至上的善就仅仅是有理性者在谋求幸福的一个至上条件,即我们符合义务且出于义务的实践行为,这只是至善的一个方面;而至善作为一种圆满和完满的善,要达到它,不仅需要前者,就必须要有第二个方面,以道德为条件的幸福,所以至善就是“德福一致”。但值得注意的,这种一致并不是指道德和幸福处于完全同等或并列的地位,而是有差别的。接下来他着手于消除实践理性领域的二律背反。
  三、三大悬设的设立
  由于人作为有理性的存在者是有限的,所以康德转向于道德的“理念”世界中加以建构和解决,为此他设立了三大悬设——灵魂不朽、上帝存有和自由意志。
  在“灵魂不朽”方面,由于有理性存在者的意志与道德律的完全契合而被称为是神圣性,而这种所谓的神圣性在有理性者的此身此生是不能够达到的,而只能在“无限的进程中”才能够被确立,即我们在此生不仅要趋向于这种神圣性,而且在人的肉体消亡之后,灵魂在彼岸世界还能够继续进行无限趋向和进步,但是这却建立在我们的人格性之上。因为人格性是跨越本体界和现象界之间的,人不仅仅作为动物性的存在,而且作为有理性的存在物并且能够行道德之事。这样的“无限进程”并不是经验时间上的“不朽”,而是在“超越意义上有一个‘过去’、‘现在’、‘未来’之‘延续性’[2]”,仅仅作为实践领域的一个理念,而不具有任何客观实践的对象的意义。
  在“上帝存有”的悬设中,康德解释道:撇开所有的感性和肉体的需要,在某种“无限进程”中得到的只是初步的解决,但还要使得有德之人配享幸福,这就必须要有一个“神圣性”以其“公正”来进行幸福的分配,这就是康德在灵魂不朽之后引出的下一个悬设——上帝存有。因为在道德律本身中是没有任何的根据可以使我们得到与之相应的幸福,而幸福本身亦是如此;但这个“神圣性”能够以其公正性的“力量”来分配幸福,那样才能够达到实践理性的最高目的——至善;同时,一旦设立至善作为目的,那就必然会使得悬设一个完全自由的神圣性的原因——上帝。“至善由于只有在上帝存有的条件下才会发生[1]”,因为在道德上我们作为理性的存在者是有必要去追求至善,甚至达到至善,就必须要悬设上帝存有。在此悬设当中,对于道德和宗教的关系,康德也进行了讨论,他意欲将宗教道德化,即“道德建立在宗教之上”扭转为“宗教建立在道德之上”,这一扭转摒弃了以往盲目信仰上帝得到救赎而变得道德的观念,从而使人们坚信只要按照道德律这一法则去实践,那就会在彼岸世界配享幸福,达到至善。
  由于“灵魂不朽”和“上帝存有”是由思辩理性作为课题提出的,但是如果要解决它们,在思辩理性的领域就必然导致错误——谬误推理和先验幻相,即不能证明“灵魂”可以不朽和“上帝”确实存有。但这个课题可以在实践理性中加以解决。因为在实践理性之中,“自由意志由于道德律的存在而取得了实践的客观实在性,灵魂不朽和上帝存有也因为作为最高善的可能性条件的获得了实践上的客观实在性[3]。”这就使得康德设立了第三大悬设——自由意志。康德所说:“只是通过道德律并为了道德律而悬设了有这样一种原因性存在[1]。”
  《实践理性批判》整体来看,似乎给人一种消极的感觉,但是它的意义和作用却无疑是积极的,尤其体现在有关道德律中,人是自由的,人又是理性的,就可以排除一切情感、利益、爱好等成为自己的立法者来制定有关规定自己行为的道德律。这样的道德律亦可以成为一种理想,而不是空洞苍白无力的抽象概念。在《实践理性批判》的总结中“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1]”,但康德更要强调的是后者——道德律,因为只有道德律才能践有理性的存在者在人格性上无限提升,区别于感性世界的一切生物,并在道德律的遵守中使我们进向无限和永恒,并进向至善。
  参考文献:
  [1][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叶秀山.“哲学”如何“解 构”“宗 教”—论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J].哲学研究.1997(7):20-26.
  [3]朱高正.朱高正讲康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张政扬(1996.12—),男,汉族,籍贯:陕西泾阳人,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向:思维方式。
其他文献
说起造纸术,小读者都知道它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纸张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你知道吗?有一种不太一样的造纸术,它不仅具备这些共性,还别具个性,能帮我们把春日中的鲜花绿草收集起来,堪称春光收集器。大家知道这种花草纸是怎么做出来的吗?  历史书上的造纸术  远古时代,人类祖先就会利用各种材料作为书写的载体,如石头、骨头、羊皮、竹简……这些材料有的十
期刊
进入五月,温度渐渐地高起来。俗话说,“不玩水,非夏天”。这时候,广场。上的喷泉能为我们带来阵阵凉意呢。世界各地有很多或以唯美著称,或以壮观知名的喷泉。不过,还有一些喷泉,它们非常与众不同,以至于有些另类。  这样的另类中,包含着脑洞大开的创意。  殿春  魔术喷泉  这是一个神奇的水龙头,它位于西班牙。猛一看,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一幅经过修图软件处理过的照片,“修”得还那么假。确实,怎么会存在没有任何
期刊
今年初,《大明凤华》这部电视剧受到关注。它的背景设置在明朝初年,女主角孙若微和男主角朱瞻基的第一次接触,便源于孙若微隐藏的一支弩箭。可以说,正是这支小小的弩箭,给观众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明朝历史画卷。那么,用作远距离攻击的冷兵器,弩箭和弓箭、弩和弓究竟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弓  “峙峪遗址”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峙峪村附近,南北长100米,东西宽15米。据C14同位素年代测定,峙峪遗址的绝对年
期刊
提及洞穴一词,人们总会感到神秘。电影中描述的洞穴宝藏以及守卫的巨蟒,还有各种附加在上面的神秘咒语,在撩起人们对洞穴向往的同时,也加深了一丝丝恐惧。其实,地下洞穴多是由自然原因形成的地下空洞,确实有可能存在岔道多湿滑、未知生物等想象不到的危险。不过,也有一些洞穴不仅不危险,还能让我们的眼睛“吃上顿大餐”,比如这个拥有美丽名字的洞穴——龙舌兰洞。  仿若仙境的地下洞穴  龙舌兰洞,乍一听你可能会认为这
期刊
提到藏羚羊,小读者们可能都有耳闻,它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那么大家知道生活在非洲、同样数量稀少的细角瞪羚吗?它们也是羚羊大家族中的成员,而且,还是动物界中的长跑佼佼者呢。  忆江南  细角瞪羚长啥样  细角瞪羚是瞪羚的一种。瞪羚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呢?这是因为它们的眼睛很大,总像瞪出来一样。而细角瞪羚,顾名思义,它们的角很细。其实,不仅细,还很长:雄性的角可达40厘米;雌性的角微微有点弯曲,在30厘米
期刊
2020年1月27日清晨,当我们睡眼惺忪地滑开手机,一则令人悲痛的新闻映入眼帘:“篮球明星科比因坠机事故不幸去世。’”一开始,很多人认为这是一则假新闻”但随着越来越多的消息证实,我们不得不接受,那个伟大的篮球运动员真的离开了我们。  科比逝世当天,其母队洛杉矶湖人队立即推迟了当轮比赛,其他球队也纷纷用“8秒违例”和“24秒违例”(科比生前所穿球衣为8号和24号)向科比致敬。究竟是什么让人们对科比充
期刊
摘要: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则是现代大学生优质就业不可或缺的能力,亦是当代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创新创业项目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形成创新思维,增强创新意识的有效方式,本文阐述了创新创业的本质,如何选择创新创业项目方向,创新创业项目实施的意义,并展望了开展创新创业训练与创业实践项目对课堂教学、人才培养所起到的预期效果。  关键词:创新创业训练;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  迎合社会发展需求,新兴产业发展需求,
期刊
摘要:随着教学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我校建设高等数学首批在线开放课程,包括启动阶段确定上线名单,课程咨询设计,视频拍摄制作剪辑,课程上传和测试,正式开课阶段5个阶段。  关键词:在线开放课程;高等数学;视频;混合式教学  随着教学信息化进程的推进,近几年将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教学,拓展了教学时空,增强了教学吸引力,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受益面,促进了
期刊
摘要:众所周知,在新课改的相关战略当中,“以人为本”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理念,因为这种理念的涉入,当前国内的诸多教育机构开始了自身的创新改革,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还都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果,根据一定的调查,我们发现,其实“以人为本”的这种基本理念在军校的学生管理当中也是具有一定的成效的,其中包括管理机制更加人性化,学生的管理工作的效率和工作效果都有一定的提升等等。所以,在本文中,将着重的对以人为本的思想进
期刊
摘要:研究型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他顺应了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回归到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原点,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对国家持久而主动的政治认同;有利于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帮助从学生认知转化为学生实践。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要突出问题导向、注重专题化研究和改革教学评价方式,以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