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做少错—这种工作环境,绝对是一些不懂管理的管理者创造出来的,而他们还会怪员工不愿意沟通,态度不够积极。这些管理者的典型表现是不能接受犯错,员工立功得不到表扬,但犯错马上当众受批评。试问在这种工作环境中,员工怎么能积极起来?
创新是一种基因
我任职高管的时候,曾请过一名员工,他是一位经验丰富、很有责任心的员工。但我发觉一个现象,如果我不在,没有给他任何要求,他就一动不动。最后,我忍不住就跟他坐下来沟通了一下,我要知道为什么我不在时,他会什么都不做。
通过沟通,我才知道他的原单位的管理方式就是不能容忍错误的那种,所以他养成这种习惯,少做少错,我不在时,他就什么都不敢做。我后来跟他说:“我们这里不是这种管理方法。我希望员工都能好好发挥,不怕犯错。不尝试不会有创新,尝试就会有可能犯错。如果你不犯错,只能说明你什么都没有做。”
其实,我过去入职思科时,做事情也比较小心,也是担心犯错。有一天,一名同事这样跟我说:“我们的文化是创新,鼓励员工自由发挥,公司有足够的机制保证我们不会犯大错误,其余你就放心去做。如果你过分了,就会有人出来叫停,如果没有人叫停,你就放胆去做吧。”
在思科过去的 12年,我深深感受到什么叫“创新”。创新不是口号,不是某个人多点想法,或发明了一些新产品。创新是一种基因,所有员工的行为都可以带上创新的味道。每次员工来汇报工作进度时,我都习惯说:“这次完成得不错,但是我们必须要记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下次我们必须想法儿做得更好。”我们对所有供应商也是这样要求,永远不能原地踏步。这种基因也会延伸到对业绩的关注上,所以我们每个季度的策略会议必然会问“我们的新机会在哪”,如果没有新机会,企业的业绩就不能持续改善。
学会“直接讨论”
和少做少错一样,“打小报告”在每个公司也都存在。有人说“互掐”与“打小报告”有什么不一样?两者之间的确很像,但是对我来说,“互掐”是死线,“打小报告”属于可容忍范围。有一次,我调岗到一个新的工作岗位,很快我就发觉新团队里有打小报告的坏习惯,我马上安排在员工大会上宣布一个关于“打小报告”的新规矩。
我首先定义了什么叫“打小报告”。在同事互相合作的过程中,因为大家的价值观、做事方法不一样,一点小误会的产生是很难避免的。如果你遇上这些“小误会”,请先不要跑到我这里来“打小报告”。我要求你先与那位同事打招呼,清晰阐述你的“小误会”。如果你的“小误会”得不到让你满意的解决,那你就可以将事情拿到我这里来寻求解决,如果这样,就不算是“打小报告”。我当天宣布的新游戏规矩就是:在来我这里“告状”之前,必须先将意见对当事人提出来,如果得不到合适的处理,再来我这里“告状”。
没多久,有一位同事来“告状”。我首先问他有没有听到我宣布的新的“告状”规矩,他说有。我又问他是否已经与当事人沟通过,他迟疑了一下,最后承认没有。我马上通知秘书将当事人也请到我的办公室来。当事人坐下后,我就对“告状者”说:“你先跟他沟通你对他的意见,我做公证,如果事情得不到妥当处理,我再受理。”
“告状者”最后要求另外找机会先与当事人沟通,然后再来找我。我当然同意这个建议,但“告状者”以后都没有再来告状了。从那之后,我基本上再也没有接过任何“小报告”了。
一把手直接负责团队的工作环境与气氛,如果有“打小报告”的习惯存在,这个一定是CEO的问题,因为这种习惯是在他的容许下才发生的。打小报告说明缺乏互信,还企图互掐,是一种不能容忍的行为。当CEO察觉到这种行为出现时,一定要马上处理,否则很容易被误会成为“默认”。
健康的团队价值观是要鼓励“对事不对人”,任何合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误会都需要“直接讨论”。“打小报告”是一种低效的沟通行为,如果受到姑息,企业的内耗就会开始滋生。
在外企,我观察到这样一种现象:越是基层的会议,大家越客气,都绕着圈说话,但到了高层会议,大家都用一种“brutally honest”(冷酷的诚实)的方法来沟通,甚至可以说“pulling no punches”(绝不手软)。所以高层会议里面,都是针针见血,丝毫不给情面,很多没有进入过高层管理的员工是想象不到的。
作为一名职业经理人,修炼之一就是不断培养自己高效的价值观与行为。学会“直接讨论”,避开“打小报告”,是职业经理人必备的能力。
山头主义新解
在一些企业中,我们还会发现山头主义问题。一个在深圳创业的企业家,有一天找我说,他的公司有一些问题,请我过去看一下。公司很年轻,大家基本上都没有太多管理经验,管理层也都是年轻人。我找了一天去参加他们定期的管理会议,我跟管理团队说:“我是来做观察员的,你们该谈什么就谈什么,不用管我。”看了半个小时左右,我大概知道什么情况了,就请大家暂时休会,然后全部离开会议室。在请他们重新回到会议室之前,我要求他们将自己“部门主管的帽子”给脱了。大家重新回到会议室坐下,我就说:“大家继续开会吧。记住,你现在是公司的管理团队,你要谈的是怎样解决公司的问题。请忘记你们是哪个部门的主管,这个帽子已经留在门外,你们开始开会吧。”然后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出现了,大家都你看我、我看你,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为什么没有声音?因为我将游戏规矩改了。不对,应该说是再次说清楚了。以前,估计没有人知道什么是管理团队,每次来开会都是以部门主管的身份来开会,目的就是向老板争取到最多的资源。公司的问题是老板的问题,我只关心自己部门的问题。老板每次开会都头大,不仅没有解决任何公司层面的问题,还惹起另一场资源争夺战。
团队沉默了一会儿,感觉很长,但可能还不到20秒,终于,一个年轻的、代表研发的小伙子先发言了。他说:“我现在终于明白过去为什么一开会就吵架,因为我们从来就是代表自己部门来这里向老板争取资源的,从来就没有考虑我们来这里是替公司解决问题的。我们都假设公司有无限资源,不拿白不拿,所以就你争我夺,哪来什么管理团队啊!”
上面这种团队其实很普遍。这种就是所谓的“山头主义”。很多人以为,山头主义是很多员工特意去组织的。这种情况当然有,但很多时候,这些情况的形成都不是刻意的。我自己的分析是这样,大部分的创业者都比较年轻,缺乏管理经验,当公司具备一定规模时,当然会组成不同的部门来解决公司面对的问题。但当组织这些部门时,创业者没有注意到组织架构在管理上面的一些考虑,像激励机制、人事培养系统等,所以每个部门都突然间多了一些资源。很多部门经理都是第一次当管理者,完全不知道什么叫管理,公司也没有提供任何的培训或者示范,所以就百花齐放,什么管理风格都出现了。
很多企业的管理团队都是由各部门的主管组合而成,他们大多数都没有正确认识到作为管理团队中的一员有哪些责任,以为就是代表所属团队向公司争取最大的资源与福利。所以说到底,还是CEO的问题。在建立这些部门之前,CEO缺乏全面考虑,没有将团队的游戏规矩想清楚,所以之后问题来了才会很被动地见招拆招,但是出招也缺乏系统,结果就培养出山头主义的局面。
很明显,山头主义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内耗。很多创业者会发觉,人越多,部门越多,工作就越忙,还更乱。最近,我的一位學员也在面对这个问题,他发觉他招聘团队时只是请了救火队,从来没有考虑组织架构的合理性,价值观是否匹配。最后他痛下决心,换掉团队大部分的成员,重新组织,公司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所以我建议创业者在建立管理团队时,必须要考虑价值观的契合与组织架构的合理性。人事组织是一种长线的投资,不能用短线的眼光与手段来处理。一个团队的最高境界就是每个人都有CEO心态,公司的利益在部门利益之上,这种团队价值观需要CEO时时刻刻地坚持与捍卫。
创新是一种基因
我任职高管的时候,曾请过一名员工,他是一位经验丰富、很有责任心的员工。但我发觉一个现象,如果我不在,没有给他任何要求,他就一动不动。最后,我忍不住就跟他坐下来沟通了一下,我要知道为什么我不在时,他会什么都不做。
通过沟通,我才知道他的原单位的管理方式就是不能容忍错误的那种,所以他养成这种习惯,少做少错,我不在时,他就什么都不敢做。我后来跟他说:“我们这里不是这种管理方法。我希望员工都能好好发挥,不怕犯错。不尝试不会有创新,尝试就会有可能犯错。如果你不犯错,只能说明你什么都没有做。”
其实,我过去入职思科时,做事情也比较小心,也是担心犯错。有一天,一名同事这样跟我说:“我们的文化是创新,鼓励员工自由发挥,公司有足够的机制保证我们不会犯大错误,其余你就放心去做。如果你过分了,就会有人出来叫停,如果没有人叫停,你就放胆去做吧。”
在思科过去的 12年,我深深感受到什么叫“创新”。创新不是口号,不是某个人多点想法,或发明了一些新产品。创新是一种基因,所有员工的行为都可以带上创新的味道。每次员工来汇报工作进度时,我都习惯说:“这次完成得不错,但是我们必须要记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下次我们必须想法儿做得更好。”我们对所有供应商也是这样要求,永远不能原地踏步。这种基因也会延伸到对业绩的关注上,所以我们每个季度的策略会议必然会问“我们的新机会在哪”,如果没有新机会,企业的业绩就不能持续改善。
学会“直接讨论”
和少做少错一样,“打小报告”在每个公司也都存在。有人说“互掐”与“打小报告”有什么不一样?两者之间的确很像,但是对我来说,“互掐”是死线,“打小报告”属于可容忍范围。有一次,我调岗到一个新的工作岗位,很快我就发觉新团队里有打小报告的坏习惯,我马上安排在员工大会上宣布一个关于“打小报告”的新规矩。
我首先定义了什么叫“打小报告”。在同事互相合作的过程中,因为大家的价值观、做事方法不一样,一点小误会的产生是很难避免的。如果你遇上这些“小误会”,请先不要跑到我这里来“打小报告”。我要求你先与那位同事打招呼,清晰阐述你的“小误会”。如果你的“小误会”得不到让你满意的解决,那你就可以将事情拿到我这里来寻求解决,如果这样,就不算是“打小报告”。我当天宣布的新游戏规矩就是:在来我这里“告状”之前,必须先将意见对当事人提出来,如果得不到合适的处理,再来我这里“告状”。
没多久,有一位同事来“告状”。我首先问他有没有听到我宣布的新的“告状”规矩,他说有。我又问他是否已经与当事人沟通过,他迟疑了一下,最后承认没有。我马上通知秘书将当事人也请到我的办公室来。当事人坐下后,我就对“告状者”说:“你先跟他沟通你对他的意见,我做公证,如果事情得不到妥当处理,我再受理。”
“告状者”最后要求另外找机会先与当事人沟通,然后再来找我。我当然同意这个建议,但“告状者”以后都没有再来告状了。从那之后,我基本上再也没有接过任何“小报告”了。
一把手直接负责团队的工作环境与气氛,如果有“打小报告”的习惯存在,这个一定是CEO的问题,因为这种习惯是在他的容许下才发生的。打小报告说明缺乏互信,还企图互掐,是一种不能容忍的行为。当CEO察觉到这种行为出现时,一定要马上处理,否则很容易被误会成为“默认”。
健康的团队价值观是要鼓励“对事不对人”,任何合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误会都需要“直接讨论”。“打小报告”是一种低效的沟通行为,如果受到姑息,企业的内耗就会开始滋生。
在外企,我观察到这样一种现象:越是基层的会议,大家越客气,都绕着圈说话,但到了高层会议,大家都用一种“brutally honest”(冷酷的诚实)的方法来沟通,甚至可以说“pulling no punches”(绝不手软)。所以高层会议里面,都是针针见血,丝毫不给情面,很多没有进入过高层管理的员工是想象不到的。
作为一名职业经理人,修炼之一就是不断培养自己高效的价值观与行为。学会“直接讨论”,避开“打小报告”,是职业经理人必备的能力。
山头主义新解
在一些企业中,我们还会发现山头主义问题。一个在深圳创业的企业家,有一天找我说,他的公司有一些问题,请我过去看一下。公司很年轻,大家基本上都没有太多管理经验,管理层也都是年轻人。我找了一天去参加他们定期的管理会议,我跟管理团队说:“我是来做观察员的,你们该谈什么就谈什么,不用管我。”看了半个小时左右,我大概知道什么情况了,就请大家暂时休会,然后全部离开会议室。在请他们重新回到会议室之前,我要求他们将自己“部门主管的帽子”给脱了。大家重新回到会议室坐下,我就说:“大家继续开会吧。记住,你现在是公司的管理团队,你要谈的是怎样解决公司的问题。请忘记你们是哪个部门的主管,这个帽子已经留在门外,你们开始开会吧。”然后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出现了,大家都你看我、我看你,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为什么没有声音?因为我将游戏规矩改了。不对,应该说是再次说清楚了。以前,估计没有人知道什么是管理团队,每次来开会都是以部门主管的身份来开会,目的就是向老板争取到最多的资源。公司的问题是老板的问题,我只关心自己部门的问题。老板每次开会都头大,不仅没有解决任何公司层面的问题,还惹起另一场资源争夺战。
团队沉默了一会儿,感觉很长,但可能还不到20秒,终于,一个年轻的、代表研发的小伙子先发言了。他说:“我现在终于明白过去为什么一开会就吵架,因为我们从来就是代表自己部门来这里向老板争取资源的,从来就没有考虑我们来这里是替公司解决问题的。我们都假设公司有无限资源,不拿白不拿,所以就你争我夺,哪来什么管理团队啊!”
上面这种团队其实很普遍。这种就是所谓的“山头主义”。很多人以为,山头主义是很多员工特意去组织的。这种情况当然有,但很多时候,这些情况的形成都不是刻意的。我自己的分析是这样,大部分的创业者都比较年轻,缺乏管理经验,当公司具备一定规模时,当然会组成不同的部门来解决公司面对的问题。但当组织这些部门时,创业者没有注意到组织架构在管理上面的一些考虑,像激励机制、人事培养系统等,所以每个部门都突然间多了一些资源。很多部门经理都是第一次当管理者,完全不知道什么叫管理,公司也没有提供任何的培训或者示范,所以就百花齐放,什么管理风格都出现了。
很多企业的管理团队都是由各部门的主管组合而成,他们大多数都没有正确认识到作为管理团队中的一员有哪些责任,以为就是代表所属团队向公司争取最大的资源与福利。所以说到底,还是CEO的问题。在建立这些部门之前,CEO缺乏全面考虑,没有将团队的游戏规矩想清楚,所以之后问题来了才会很被动地见招拆招,但是出招也缺乏系统,结果就培养出山头主义的局面。
很明显,山头主义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内耗。很多创业者会发觉,人越多,部门越多,工作就越忙,还更乱。最近,我的一位學员也在面对这个问题,他发觉他招聘团队时只是请了救火队,从来没有考虑组织架构的合理性,价值观是否匹配。最后他痛下决心,换掉团队大部分的成员,重新组织,公司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所以我建议创业者在建立管理团队时,必须要考虑价值观的契合与组织架构的合理性。人事组织是一种长线的投资,不能用短线的眼光与手段来处理。一个团队的最高境界就是每个人都有CEO心态,公司的利益在部门利益之上,这种团队价值观需要CEO时时刻刻地坚持与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