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品牌建设研究

来源 :公关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umi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应向品牌化发展,依托专业优势和特色,为学生和社会提供优质的服务。阐述了开展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品牌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广西科技大学家电维修服务队为例,分析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策略,为高校开展志愿服务品牌的建设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志愿服务活动 家电维修服务队 品牌建设
  高校大学生作为志愿服务活动的主力军,他们利用自身优势、专业知识为社会提供公益性的服务,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既磨炼了自己的意志,又增强了社会实践能力。为了提升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服务品质、服务能力、宣传效应,需强化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品牌建设,立足专业优势,挖掘品牌内涵,坚持学生和社会需要为导向,建立完善管理机制,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化、常态化发展。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品牌化的意义
  (一)提升大学生的品德修养
  高校青年志愿者利用课余时间与精力进行不计报酬,不求名利志愿服务活动,不仅是服务社会大众,也能够有效实现自我价值,满足自我需求。“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也在活动中提醒着大学生们要保持热爱、学会欣赏、无私关怀、共同成长。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品牌化能让高校青年志愿者明白志愿服务活动不只是一场奉献了青春爱心的活动,而是代表着自身对社会的关怀、代表着雷锋精神中“奉献”精神的传承。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高校青年志愿者的意志得到锻炼,无私奉献的信念也会越来越坚定,品德修养不断提升。
  (二)增强大学生的专业兴趣
  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品牌化,要求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时,要与时代内涵、专业特色联系起来,使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不再“重形式轻内容”,让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展示不同专业的知识特点,体现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培养特色。高校青年志愿者们能够在品牌化的志愿服务活动中转换角度了解自身专业,从“专业用途”回溯本源,增强自身对所学专业的认知与兴趣。所学有所用,则学得更精通。
  (三)锻炼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品牌化要求活动内容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鼓励做到学以致用。高校青年志愿者们从活动成果中获得与自身理想、自我付出相匹配的满足感与成就感时,就需要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增强锻炼实践能力。高校青年志愿者们进入社会进行实践活动,既不完全脱离校园,又接触了解外面的社会,丰富社会履历,提高了社会实践能力。
  (四)扩大校园文化的影响力
  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品牌化与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方式是分不开的。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品牌化有着长效性、传承性。高校青年志愿者们能从品牌背后所蕴藏的精神文化中学习到沉淀的优秀品质,无形中营造了勤学敢做、乐于奉献的校园文化。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品牌化,为学生和社会提供了更好地服务,提高了服务队的口碑,丰富了校园文化,扩大优质校园文化、公益文化的影响范围。
  二、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种类多,发展方向不明确
  传统的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基本是宣传讲座、号召签名、环保回收、大型赛事助理、义务支教、文明环境等等,形式常见,活动创新性相对缺乏,对服务活动深入思考还不够,让大学生和人民群众受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高校青年志愿者流动性大,有时刚培训完成就要换届退任,或者是每开展活动都需要花费较长时间进行培训的现象,极大地阻碍了品牌化的效率。志愿服务活动种类繁多,发展方向不夠明确,在精细化和品牌化发展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团队建设难,管理制度不完善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品牌需要成熟的团队保障。有些高校志愿服务团队成立时间短,或者大学生加入数量不是很多,造成队员数量补充有限,团队建设相对困难,选拔骨干队员范围狭窄,没有人愿意担任团队的负责人。管理制度是一项工作可持续性的保障。有些高校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刚刚成立,一些章程规范没有及时建立,如社团的指导思想和创建的目的没有明确,对成员的权利义务没有具体说明,以及开展活动的流程及报批程序等。管理制度的缺失或不够完善,对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有效指导性不够。
  (三)文化主题浅,活动内涵不深刻
  部分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内涵不够深刻,内涵的挖掘和宣传的力度不够,只重视活动起名,喊口号,贴字报等,却不注重引导志愿者们理解品牌内涵的行为,没有讲清楚开展这项志愿服务活动的价值,存在重形式而空内容。过于注重形式的活动,高校青年志愿者们体验不到活动过程中所得的收获,难以在活动中获得满足感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四)品牌活力低,影响效果不广泛
  在品牌化的过程中,一个品牌是否有活力关系到品牌传承的有效性。品牌的活力表现在品牌的健康程度、品牌的推广度、品牌的影响效应中。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层次较低,品牌影响力不是很高,在群众或学生口碑不是很好,特色化和服务化程度不够高,停留在为建立社团而建立社团的层次上,打造志愿服务活动没有与当代高校青年志愿者、当代社会需求、新时代精神相结合。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缺乏创新,活动载体形式单一,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和影响力,为社会提供服务能力也不足。总而言之,志愿服务活动的品牌没有打造好,所开展的活动对学生和群众的吸引力和服务性不强。
  三、推进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品牌建设的路径
  (一)立足专业优势,创活动特色
  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品牌建设应着眼于各个高校学科专业优势,立足于专业知识,在社会的需求中发现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品牌建设的方向,并通过品牌建设与学科专业相结合,挖掘品牌特色。有特色的品牌活动不仅能够加强高校青年志愿者对自身专业的认识,还可以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具有品牌特色的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有着独特的吸引力,有较强的竞争力。例如医学院校可以选择爱心义诊,关心社区居民身体状况方向。法学院可以选择法律援助、普法小栏目等活动。广西科技大学家电维修服务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与学科特长,注重技术性、应用性的导向,为学校周边的居民提供义务维修服务,树立自己的口碑,树立自己的品牌。   (二)结合社会需求,立发展目标
  广西科技大学家电维修服务队的人才培养目标着眼于队员的能力,同时也注重他们社会价值的充分体现。家电维修队的成员并不是只管着维修,而是需要和其他部门的成员一起,完成义务支教、大型赛事助理、科技馆讲解、献血宣传等活动,在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维修技术和培养自身与人交际、团结合作的能力。当前新智能家电已经基本覆盖城市社区,居民维修新智能家电更加多,广西科技大学家电维修服务队坚持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入学习掌握最新的理论知识和新智能家电维修技术,对居民开展有针对性的用电安全科普,及时对维修队成员新型家电的维修技术进行培训,提升团队整体维修技术水平。
  (三)强化管理机制,稳团队力量
  良好的愿服务活动管理机制,是打造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品牌的基础。出台志愿服务活动的管理制度,做到有规矩,有章程,确保活动的高校开展。广西科技大学家电维修服务队完善了家电维修基地管理条例,为日常的管理和成员维修技术的提升,提供有效的保障。善于借鉴优秀品牌团队的管理方法,维修队实行队长负责制,队内培训采取以老带新、理论结合实践的模式,注重新成员的培训,做好新老成员的传帮带,形成较好地培养机制,搭建多种平台,定期开展社团服务活动经验交流分享会,增强主人翁意识,鼓励新成员善于思考、勤于思考,为打造志愿服务活动品牌贡献自己的智慧。建立相对固定维修基地和值班制度,广西科技大学家电维修服务队在校团委和院团委的大力支持下,设立维修队基地,依托维修基地开展常态化培训,并实行基地值班制度,主动向成员们介绍基地使用的规则。善于从技术过硬和敢于担当的队员中选拔负责人,充实团队管理的力量,做好梯队的衔接,提升整个团队整体实力。
  (四)挖掘品牌内涵,学精神榜样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要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在实践育人的同时达成文化育人的目的。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品牌化与新时代的主旋律相结合,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要注重培养青年志愿者的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担当意识,树立不断進取,终身学习的理念。除却实践活动中的收获,活动过后的总结与表彰也很重要。重视表彰是为了通过优质的活动,优秀的人物事迹影响人们,让大家对无私奉献,热心助人、互助锻炼,自我提升的精神品质产生共鸣,引起人们对此类优秀的精神产生向往,进而引导更多的人关注志愿服务活动。广西科技大学家电维修服务队在日常的维修中,把品牌建设与新时代精神高度融合在一起,在打造品牌的同时,我们也在培育队员的工匠精神、雷锋精神和服务意识,让维修队员在为社区居民维修服务中长见识、拓技术和育精神,打造广西科技大学家电维修服务队成为社区居民最欢迎的服务队,善于利于各种平台宣传服务队义务维修,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增强维修队员荣誉感和自豪感,在义务维修中实现人生价值的升华。
  基金项目:2020年度广西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品牌建设研究(20201059414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周友凤.困境与突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品牌培育机制研究——以贵州医科大学团学品牌活动为例[J].长江丛刊,2020(22):129+131.
  [2]刘淼,詹海林.激发团员青年活力.打造志愿服务品牌[J].城市公共交通,2020(1):8-11.
  [3]牛金芳.构建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体系长效机制探究——中美比较的视角[J].智库时代,2019(15):128-129.
其他文献
摘要:高校育人的各个环节我们都要牢记思想政治引领是教育的关键,校内的课程教育和校外的实践活动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要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具有传播性广、实践性强、创新性快等特点,实践中要结合传统思政教学模式与播音专业课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的完美融合,并不断进行创新,通过具体的专业实践及志愿服务工作,实现专业学习与思政教育的互融互进,促进学生的
期刊
摘要:以人情味交织关系网连接人与人之间互动行为的社会结构中,礼物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观察与研究视角。伴随仪式场合与活动的随礼行为,更是探索国人社会关系缔结,及其随时代变迁的关键且独特的视角。对此,文章在对以往随礼行为的理论梳理基础上,以陕南竹村为例,对随礼背后交织的身份认同与功能的二重性与累叠性进行分析并指出,随礼行为背后的驱动力是自我身份的认同和被社区的认同,在身份认同的背后隐藏着重要的三个层面的社
期刊
摘要:黑山露天煤矿采掘场北帮边坡为顺向坡,且含有软弱层,局部稳定性较差,部分台阶边坡产生了数十厘米的裂缝,局部发生了台阶滑坡。通过对边坡发生滑动时的临界参数进行反分析,对黑山煤矿采掘场北帮边坡的潜在失稳模式开展了研究,为边坡稳定性评价以及处治方案设计提供依据,結果表明:当边坡潜在滑动模式为圆弧滑动时,边坡最易发生单一台阶局部失稳;当潜在滑动模式为平面滑动时,边坡最易发生整体台阶失稳;边坡发生圆弧滑
期刊
摘要:学好四史是领导干部的一门必修课。高职院领导干部和师生要重视历史精神的学习与传承,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追求。通过开展“一本三优、‘五学’四史”学习教育探索实践新范式的解读,探索实践“视听演说学”五学新方式,引导了解历史进程,学史而惜今;引导感悟历史成就,知史而自信;引导把握历史大势,信史而笃行,从而更好的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立德树人 四史学习 视听演说学  一、四史学习教育的实践
期刊
摘要:通说认为,违反环境法上应负的义务,就应承担相应的环境法律责任。根据其违反义务内容和性质的不同,所承担的环境法律责任可以分为环境民事责任、环境刑事责任和环境行政责任。然这与其他部门法所规定的法律责任的承担模式似乎有交融之处,环境法律责任是否就是其他部门法律责任在环境法领域的再现?其实不然,纵使环境法律责任与其他部门法律责任的承担模式有相似之处,就其本质而言,其始终具有专属性,因而不能笼统地将其
期刊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科学社会主义无疑在其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中国共产党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指引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以此作为思想指引,催生出这一体系的飞跃性历史发展成果,也就是人们最为熟知的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在思想层面指引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所产生的必然结果,从其内容组成体系看来,科学社会主
期刊
摘要:伴随着社会科技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在当前时代中,人们对多种能源的需求数量逐年递增,在能源带动国家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因为工作人员操作不规范而导致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十分严重。电厂汽机的实际运行需要将大程度的能源损耗为基础,在汽机开始运行的环节中,若是想增强运行效果,提高汽机热效率,获得越来越多的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就一定要契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当前实际情形,对增强汽机热效率的安装施工方法进行分析
期刊
摘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高度评价“十三五”时期的成就,再次提到“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并明确了我国国
期刊
摘要:在我国交通事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高速公路在交通领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保证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在现阶段高速公路项目管理过程当中依然存有某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措施,节省更多的成本支出。基于此,本文就高速公路项目管理中的成本控制方法展开了全面以及深入地探究分析,以此为有关研究提供合理的参考。  关键词:高速公路;项目管理;成本控制
期刊
摘要:自然主义研究范式要求研究者以真实的方式叙述研究对象,这需要研究者实地研究进行参与观察。互动性参与式观察是为了能更深入理解研究对象,但深度参与会影响研究者价值中立甚至影响被观察者,反而不利于研究的“科学客观性”。我们不由陷入这样的困境:越深入才能越理解,越深入就越无法客观。参与观察者对社区的感情是一种难以名状的复杂,其中既包含价值中立的研究态度,同时也有无法避免的主观理念,调和主客观之间的微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