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玉瓯心翠涛起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21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代的范仲淹在《斗茶歌》中说:“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翠涛起。”诗中的“紫玉瓯”指的就是建窑生产的兔毫盏。
  一
  建窑的窑址位于福建省建阳县水吉镇。建阳县始建于东汉末年,最初名为建平,后在西晋改名为建阳,唐代改为建州,宋代以“图书之府”和“理学名邦”而闻名于世[1]。
  建窑生产的器物,胎体中含铁量较高,所以胎体的色泽多呈黑色、黑灰色或深褐色,历史上又称之为“乌泥建”“黑建”或“紫建”。器物内外皆施黑釉,釉色乌黑晶亮,釉面上常渗透出自然形成的黄棕色或铁锈色丝条状纹,俗称“兔毫”,在宋代又称为“玉毫”“兔褐金丝”“兔毛斑”等。由于建窑生产的茶盏上常有此类结晶,故又称“兔毫盏”。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说:“盏色贵黑青,玉毫条达者为上。”其中“玉毫”指的就是建窑兔毫盏。
  建窑历来被认为是宋代瓷窑,近年来的考古发掘证明,建窑始烧于晚唐、五代,宋代达到鼎盛,宋代以后衰落[2]。建窑在宋代的突然兴起与宋代社会的饮茶和斗茶风俗有直接的关系。宋代蔡襄在《茶录》中说:“茶色白,宜黑盏。建窑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之久热难冷,最为重要。出他处者,或薄霍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自不同。”
  斗茶是先把茶叶制成半发酵的膏饼,把膏饼碾成细末放在茶盏内, 再沏以初沸的开水,水面上会浮起一层白沫。观察茶盏内壁留下的白色茶痕,先退去者为负。斗茶的重点在于它的观赏性,尤其是当初沸的水倒入茶盏白沫尽显之时,不仅扣人心弦,而且妙趣横生。使用黑釉茶盏盛茶,便于观察茶沫的白色茶痕。视觉上黑白分明,较为清晰。斗茶之风在宋代盛极一时,甚至连皇帝也不能免俗。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说:“天下之士励志清白,竟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由于宋徽宗赵佶的倡导,上行下效,一时间文人士大夫均以斗茶作为高雅的嗜好。
  二
  虽然宋代的茶盏多种多样,各种釉色如白釉、青釉、青白釉、酱色釉、黑釉等应有尽有。但若以斗茶的效果而论,建窑兔毫盏的实用效果最佳。这是因为:第一,建窑兔毫盏的釉色黑亮,能够与白色的茶沫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建窑兔毫盏的胎体厚重,保温效果好,茶水不易变凉。所以随着斗茶之风在宋代的盛行,建窑生产的兔毫盏也摇身一变,成为宫廷的御用供器,部分器物的底部甚至刻有“供御”或“进琖”等字样。
  黑釉本身不是讨人喜欢的色调,但是建窑的制瓷工匠经过实践,利用釉料中所含金属氧化物的呈色原理和窑炉的烧造气氛,烧造出了富有变化的结晶釉,变化无穷,丰富多彩。比如在黑釉上呈现出条状或油滴状的结晶釉,又比如在黑釉上烧出闪耀银光细如兔毛的结晶釉,前者被称为“油滴”,后者被称为“兔毫”。“兔毫”又被细分为“金兔毫”“银兔毫”和“灰兔毫”三种。在黑亮的釉面上,并排闪现出带有金属光泽的丝状条纹,形似小兔的毫毛筋脉,又如细雨霏霏,自然垂流。既不需要施加艳丽的色彩,又不需要附加彩绘的雕饰,仅仅凭借自然本质的美感,就能产生震撼人心的强大艺术魅力。所以宋代蔡襄在《试茶》中称赞道:“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
  虽然建窑兔毫盏有大小规格上的不同,但是胎重釉厚是其共同的特征。造型口大底小,腹壁斜直,浑厚中不失秀巧。不仅便于饮茶,而且有助于斗茶,真正做到了实用性与功能性的完美统一。所以宋徽宗赵佶对建窑兔毫盏爱不释手,并且在《大观茶论》中大加赞赏:“建盏胎骨既厚,宜于久热,且釉色黑,水痕易验,故最宜斗试。”
  三
  建窑兔毫盏的黄棕色或铁锈色条状结晶,是如何产生的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经过分析研究,已成功解析兔毫纹的形成原理[3]。
  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可以发现兔毫呈鱼鳞状结构。在毫毛的两侧边缘上各有一道黑色粗线纹,是由赤铁矿晶体构成。兔毫实际上是由许多小的赤铁矿晶体组成的。
  建窑兔毫盏胎体中的含铁量高达9%以上,在高温时胎体的部分铁质熔入釉层中,对兔毫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兔毫的形成实际上是釉层在烧造过程中产生的气泡将铁质带到了釉面,在1300℃的高温中随着釉层的流动,富含铁质的部分就会流成条纹,在冷却时则从中析出赤铁矿晶体。
  根据兔毫纹的形成原理,不仅仅建窑可以烧造出来,事实上山西临汾窑、河北彭城窑、河南鹤壁窑、广西兴安窑、四川广元窑等地的瓷窑也能烧造出来,而且各有特色、别具风味[4]。比如,位于河北的定窑也能烧造黑釉茶盏,质地致密,色黑如漆,胎轻体薄,兔毫纹若隐若现,制作精美。而河北又距离北宋首都汴梁开封很近,那么宋徽宗赵佶为什么会舍近求远,在斗茶时一定要选用建窑的兔毫盏呢?这是因为:
  第一,建窑兔毫盏胎体中的含铁量特别高,这与建窑当地的瓷土原料有关。第二,建窑兔毫盏的胎体特别厚重,因为胎体含铁量高,所以增加了拉坯的难度,不易拉出薄胎。第三,建窑兔毫盏的烧造温度在1300℃以上,在高温中含铁量越高,胎体越薄,就越容易增加次品率,所以只有厚胎才能提高产量,减少残次品的出现。正是因为建窑兔毫盏胎体中含铁量高,所以烧成的颜色乌黑发亮,才能够与斗茶的白色茶痕形成鲜明的对比。正是因为建窑兔毫盏胎体中含铁量高,所以只能烧造厚胎,避免出现残次品,这反而增强了兔毫盏的保温性,使得茶水不易变凉。
  再反观其他瓷窑烧造的黑釉茶盏,就会发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之处。比如,定窑烧造的黑釉茶盏,胎轻体薄,保温效果太差,茶水容易变冷,水痕不易显现,因此不符合斗茶的需要。至于其他瓷窑烧造的黑釉茶盏,要么色泽不够黑亮,要么胎体不够厚重,要么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要么制作不够精细。所以只有建窑生产的兔毫盏,不仅颜色黑亮,而且胎体厚重,制作精益求精,完全符合斗茶的需要。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才使得建窑兔毫盏能够战胜大江南北的各地瓷窑,独领风骚近百年,成为宋代斗茶活动的标配。
  随着人们饮茶习惯的改变,泡茶逐渐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斗茶渐渐淡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视野。曾经风光无限的建窑兔毫盏也走到了时代的尽头,最终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留下的只有无数文人墨客的颂扬之辞。
  注释:
  [1] 陈明考.建阳县志[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4.
  [2] 冯先铭.中国陶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 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4] 杨静荣.古陶瓷鉴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其他文献
兵器是我国战争史、兵器史研究的重要实物资料。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开始发现使用戈、镞、戚等青铜兵器,到后来各时代的墓葬中出土的大量兵器,品种逐步增多,反映不同时期的战争状态。兵器的演变与战争的组织方式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又具备宗教暴力的象征。“国之大事,在祀和戎。”由此可见,在古人眼中,青铜兵器与祭祀用礼器的地位同等重要。  滕州市博物馆藏有大量青铜兵器。这些青铜兵器不仅铸造精美,形制多样,而且多
期刊
在西汉武帝征服西南夷的过程中,滇王因实力不济而臣服。但从一系列考古发掘出土的资料来看,滇国并非任人宰割的“软柿子”一枚。至少已发现的滇国青铜兵器不仅数量多,制作精良,而且许多器物上面装饰了面积大小不同的图像。这些图像或平面、或立体,或动物、或人物,或冰冷、或暖意,生动、自然,引人入胜。本文选取多件云南省博物馆馆藏的西汉时期滇国青铜兵器,并介绍这些青铜兵器上的图像,供读者欣赏。  吊人铜矛,高30.
期刊
凌炳奇,1956年5月生,江苏省建湖县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诗词协会会员。原政协建湖县委常委、海联委主任。  个人作品先后获“庆祝建国50周年暨澳门回归全国书画大赛”二等奖。中国国际科技文化成果博览会书画大赛成年组金奖。第二届海峡两岸书画交流大展“优秀奖”。千年宋词·第二届全国专题书法艺术展“书艺百强”提名奖。第三届中国环艺书画展最高奖,获中国环艺形象大使称号。魅力世
期刊
高密扑灰年画是我国山东胶东地区独有的一种年画画种,同时也是高密年画中最具特色的一种形式。高密地方史志中,对其起源并没有明确记载。在民间传说中,关于高密扑灰年画的起源时间说法大致相同。相传扑灰年画起源于明朝末年,其画法深受元明时期写意画的影响,大笔挥洒与精工勾染相结合,似国画中的兼工带写,雅俗共赏,被人们赞誉为“民间写意年画”。  一、高密扑灰年画概况  1.扑灰年画独特的制作工艺与艺术特色  扑灰
期刊
1957年2月2日,经江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江苏省国画院筹备委员会成立。吕凤子任主任,傅抱石、陈之佛、胡小石、亚明任副主任,拟定了筹建方案。5月4日,筹委会决议聘请钱松喦、魏紫熙、费新我等人担任画师或副画师。江苏省国画院一时人才聚集。8月1日,江苏省国画院筹备处在南京颐和路正式办公。  一年后,江苏省国画院因国画工作之重要由江苏省文化局监管转为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制,受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直接领
期刊
王富强,艺名:乃赓。道号:理赓。生于1961年,陕西榆林人,定居北京。国家一级美术师、陕西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院副院长、南武当画院院士等。早年受教于艺术大师徐悲鸿先生的夫人廖静文先生,恩受前辈的教导和厚爱;并得到徐悲鸿先生再传弟子、雕塑家、画马大师雷晓宁先生的真传。富强从小爱武,皈依中国武当,问道得道,道法自然,受益道教文化,文武兼备,形成独特个人风格。当代实力派画家,画马笔韵细腻,中西合璧,
期刊
胡增福,1961年生,山西临猗人,号宝骏阁主,民建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山西分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民建中央画院画师、山西省民建画院副院长、中国沫若书画院常务理事、山西省晋南工笔画研究院副院长。  作品《天骧雄风》被北京奥运书画组委会收藏,《扬蹄千里》入编《中国文化遗产年鉴·书画艺术卷》,作品悬挂于人民大会堂、中南海、钓鱼台国宾馆。
期刊
厚德載物
期刊
[摘要]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富裕,折扇深受文人雅士青昧,被赋予丰富的艺术内涵。其可纳凉遮羞,亦可载书法、绘画、诗词等,集实用功能与艺术观赏功能于一身,成为独具一格的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缩影。本文将对广东省博物馆所藏明代折扇(扇面)进行艺术赏析,以期向观者展现其方寸间的优雅,让观者更多感受到中华艺术的魅力。  [关键词]广东省博物馆 明代 折扇 扇面  一、折扇溯源  在我国历史上,关于折扇出现
期刊
【摘 要】擦什贡是藏地代表性的佛教用品,传入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具有经久耐用、小巧玲珑、便于携带的特点,对藏族宗教、历史、审美有着重要的价值和影响。  【关键词】藏传佛教 擦什贡 内容题材  四川博物院藏有大量的藏传佛教文物,其中有许多精美的擦什贡从未展出。擦什贡是制作擦擦的模具,擦擦是脱模泥塑的总称,初指一种与佛塔密切相关的小型泥塑,逐步发展为包含佛塔、造像、藏文或梵文经咒在内的藏传佛教艺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