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华民族振兴的离不开教育。我们的教育必须努力培养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依赖于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的培养。笔者从创新能力的含义和重要性出发,从四个方面阐述了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如何使受教育者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呢?这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也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教育改革战略工程。历史科目作为实现完成中学基础教育任务的一门基础科目,同其它科目一样,其目的应该旨在为培养有思维,有见解,有创造性的人才奠定基础。那么,中学历史教师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谈一谈我的看法。
一、创新能力的含义和重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什么是创新能力呢?创新能力指的是能产生新的认识或新的事物的结果的认识过程在人脑中的反映,这种被人意识到了,就转化为人的创新能力。人的创新能力就是一种创新的认识本领。人运用这种认识本领去认识某一未知对象,就会产生一种新的认识或一种新的事物。我们基础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就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具备创新的基本素质,如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
当前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在教学方式上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改变过于强调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由“愿学”到“会学”。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1﹒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鼓励学生质疑问题
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广泛的想象,引导学生克服惰性、刻板、呆滞的思维定势。要让学生敢于怀疑历史的结论,以自己的方式质疑问题,使他们敢于标新立异,大胆猜想,敢于评论。有些历史问答题看似平淡无奇,如果变换思维方式,深入挖掘,就会有不同的结论,这正是发散思维的表现。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可以持肯定态度,也可以持否定态度,只要言之有理便可。而有些不同的历史现象看似差异很大甚至于南辕北辙,但却有同样的理由和目的。克伦威尔的独裁和雅各宾派的民主都是具有巩固统治的共同目的。
要引导学生进行变式学习,把知识变得“活”起来。即变换学习材料的限制因素和条件,变换提供材料的形式,从而启发学生多方面、多维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鲁迅先生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这些发明出自中国却没有在中国成为资产阶级社会的“预告”,而在西方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这究竟是为什么?使学生质疑,从而培养其积极思考。
2.赏识学生、多鼓励学生
“学生都是朝着教师鼓励的方向发展”、“生活在赞美声中的学生学会了自信,生活在批评声中的学生学会了指责……”。马太效应说明了一个道理:没有哪个学生不期盼老师的赏识,没有哪个老师的赏识不会激发学生的潜能。托尔斯泰说过:“激励能使人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促使他人创造奇迹的催化剂和导火线。”因此,教师要用经常的鼓励和赞美来激发学生的热情,杜绝“这样简单的问题你都不会!”“你真蠢!”等说法。教师在设计活动或提出问题时,应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不要急风暴雨似的要学生立刻做出反映;要尽量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启发学生思考。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向教师提问、假设和陈述,其中包括虽不成熟,却闪烁着创造性思维火花的一得之见;要鼓励全体学生都参与活动,并能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兴趣;不要排斥学生的失败和错误,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学习,从失败中获得经验,从而形成师生相互交流、共享教学民主的现代性“师生场”。
3﹒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创新的人格和动机
在历史教学中,人们往往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略非智力因素,这是培养历史创新思维的一大误区。美国哲学家莫里斯说:“如果人的潜力和人的差别受到尊重,自我创新的方法就必然是多样的。”教育工作者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间的差异,对不同的学生以成功的期待。这种期待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能激发学生的潜在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要培养学生人格上的独立性,使他们能坦然地对历史问题大胆质疑,依靠自己的思考去作决定,不盲从,不轻附众议。但对正确意见却能尽量采纳。例如,太平天国运动的积极意义是可以肯定的。然而它的消极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天朝田亩制度》对未来社会的构想极具落后性-----希图建立小农经济的社会。太平军所到之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名胜古迹遭到空前的破坏,引起人们的极大反感,被马克思称之为“丑恶万状的破坏。”
4﹒开展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从选题到制定计划,再到收集资料,最终呈现成果的主动探究过程,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逐步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在学完了李鸿章这个人物后,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人设计了这样的课题:李鸿章在中国历史上以前基本是对他持否定态度,请你结合最新历史研究成果,对李鸿章进行全面评价。要求每班以小组长为核心,带领自己的组员分工协作,主要从课本上查找资料、图片,发挥集体智慧。课题布置后,同学们热情高涨,积极参与。通过研究性学习,开拓学生眼界,增长知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培养中学生历史创新思维精神,尊重学生主体性参与地位,让中学历史教学气氛活跃起来,对于改变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窘境,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良方。历史教师要善于总结,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还要注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历史活起来,切实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既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效率,也将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如何使受教育者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呢?这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也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教育改革战略工程。历史科目作为实现完成中学基础教育任务的一门基础科目,同其它科目一样,其目的应该旨在为培养有思维,有见解,有创造性的人才奠定基础。那么,中学历史教师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谈一谈我的看法。
一、创新能力的含义和重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什么是创新能力呢?创新能力指的是能产生新的认识或新的事物的结果的认识过程在人脑中的反映,这种被人意识到了,就转化为人的创新能力。人的创新能力就是一种创新的认识本领。人运用这种认识本领去认识某一未知对象,就会产生一种新的认识或一种新的事物。我们基础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就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具备创新的基本素质,如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
当前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在教学方式上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改变过于强调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由“愿学”到“会学”。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1﹒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鼓励学生质疑问题
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广泛的想象,引导学生克服惰性、刻板、呆滞的思维定势。要让学生敢于怀疑历史的结论,以自己的方式质疑问题,使他们敢于标新立异,大胆猜想,敢于评论。有些历史问答题看似平淡无奇,如果变换思维方式,深入挖掘,就会有不同的结论,这正是发散思维的表现。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可以持肯定态度,也可以持否定态度,只要言之有理便可。而有些不同的历史现象看似差异很大甚至于南辕北辙,但却有同样的理由和目的。克伦威尔的独裁和雅各宾派的民主都是具有巩固统治的共同目的。
要引导学生进行变式学习,把知识变得“活”起来。即变换学习材料的限制因素和条件,变换提供材料的形式,从而启发学生多方面、多维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鲁迅先生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这些发明出自中国却没有在中国成为资产阶级社会的“预告”,而在西方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这究竟是为什么?使学生质疑,从而培养其积极思考。
2.赏识学生、多鼓励学生
“学生都是朝着教师鼓励的方向发展”、“生活在赞美声中的学生学会了自信,生活在批评声中的学生学会了指责……”。马太效应说明了一个道理:没有哪个学生不期盼老师的赏识,没有哪个老师的赏识不会激发学生的潜能。托尔斯泰说过:“激励能使人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促使他人创造奇迹的催化剂和导火线。”因此,教师要用经常的鼓励和赞美来激发学生的热情,杜绝“这样简单的问题你都不会!”“你真蠢!”等说法。教师在设计活动或提出问题时,应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不要急风暴雨似的要学生立刻做出反映;要尽量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启发学生思考。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向教师提问、假设和陈述,其中包括虽不成熟,却闪烁着创造性思维火花的一得之见;要鼓励全体学生都参与活动,并能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兴趣;不要排斥学生的失败和错误,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学习,从失败中获得经验,从而形成师生相互交流、共享教学民主的现代性“师生场”。
3﹒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创新的人格和动机
在历史教学中,人们往往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略非智力因素,这是培养历史创新思维的一大误区。美国哲学家莫里斯说:“如果人的潜力和人的差别受到尊重,自我创新的方法就必然是多样的。”教育工作者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间的差异,对不同的学生以成功的期待。这种期待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能激发学生的潜在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要培养学生人格上的独立性,使他们能坦然地对历史问题大胆质疑,依靠自己的思考去作决定,不盲从,不轻附众议。但对正确意见却能尽量采纳。例如,太平天国运动的积极意义是可以肯定的。然而它的消极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天朝田亩制度》对未来社会的构想极具落后性-----希图建立小农经济的社会。太平军所到之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名胜古迹遭到空前的破坏,引起人们的极大反感,被马克思称之为“丑恶万状的破坏。”
4﹒开展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从选题到制定计划,再到收集资料,最终呈现成果的主动探究过程,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逐步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在学完了李鸿章这个人物后,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人设计了这样的课题:李鸿章在中国历史上以前基本是对他持否定态度,请你结合最新历史研究成果,对李鸿章进行全面评价。要求每班以小组长为核心,带领自己的组员分工协作,主要从课本上查找资料、图片,发挥集体智慧。课题布置后,同学们热情高涨,积极参与。通过研究性学习,开拓学生眼界,增长知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培养中学生历史创新思维精神,尊重学生主体性参与地位,让中学历史教学气氛活跃起来,对于改变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窘境,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良方。历史教师要善于总结,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还要注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历史活起来,切实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既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效率,也将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