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呈现图片 提高课堂艺术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wer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术教学目标是美术课堂教学的根本所在,是美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规定了美术课程教与学的共同指向,预设了学生学习结果的框架。教学中,对“图片呈现对于达到教学目标的艺术性、有效性”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教学实践,认为美术课堂艺术地呈现教学素材图片,善于斟酌和把握呈现图片的目的性、视觉性和程序性,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艺术和教学目标达成度。
  关键词:图片呈现;课堂教学;艺术性;有效性
  一、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图片呈现有效性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美术课堂,多媒体被大量地运用,图片充斥着整节课堂,教师对图片,缺少精选,所选图片目的性不强,典型性不够,同时呈现的方法缺少变化,没有章法,导致图片呈现无法很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面对繁复的画面信息应接不暇,阻碍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深度与广度。在这样的微观课堂背景下,教师通过对图片进行精选,并且合理地进行呈现,使每一张图片都能为达成教学目标而服务,并在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呈现图片艺术性、有效性的优化策略
  (一)呈现图片的目的性
  1.呈现图片要具有引导性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中发现,除了语言的引导,呈现的图片同样对教学起到很好的引导性作用。艺术地图片呈现,可以创设课堂情境,创设课堂氛围,定向学习目标,引导学习进程。因此,成功的课堂图片呈现,其效果往往胜过千言万语。在教学实践中,精选和适时呈现图片,力求所呈现的图片,妥帖地服务于知识点的学习、教学目标的达到。
  例如,笔者在执教《如何运用我们的眼睛》一课时,在“感悟鉴赏”这个环节,选用了形式要素对比非常强烈的齐白石老师的《蛙声十里处山泉》这幅作品,通过“在画面中你看到了什么?通过看到的你想到了什么?”两个问题让学生观察作品并对作品进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去“发现”形式要素在作品中的运用,感受形式美的魅力,进而引出“形式鉴赏”。
  2.呈现图片要具有适切性
  呈现图片的适切性是指教学素材图片的选择和呈现契合课堂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水平、认知规律、认知情境。
  例如,笔者曾执教过《图像与眼睛》一课,这节课预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具象、意象、抽象美术作品。因此,在设计课的时候笔者选择了塞尚的《静物》、蜡染的《鸡》和康定斯基的《光之间五五九号》三张图片作品,旨在通过图片对比,让学生在第一时间感受到具象、意象、抽象美术作品的区别,从而了解具象、意象、抽象美术作品的概念。
  (二)呈现图片的视觉性
  一张好的图片,其视觉语言是新颖感人的,会给读者带来新的视觉体验,增添新的视觉认识,呈现图片的选择,要十分关注图片的视觉效果。主要策略有:
  1.呈现图片要关注清晰度
  美术是一种视觉的艺术,因此在呈现作品时,我们首先要关注的就是图片的质量,图片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笔者有过这样的一个经历。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上了一节新老师“亮相课”,内容是《工艺花瓶的制作》,当时,我选择了十几张非常漂亮的纸质花瓶图片,预想这些作品肯定会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未曾想,学生看后一点反应也没有,课后,我审视我的幻灯片,发现呈现的图片太小了,模糊不清,学生看不清楚。从此,我明白了,呈现图片的时候要注意图片本身的质量、图片的大小、图片与背景色之间的色彩对比等几个方面。只有呈现的图片清晰了,才能打好学生通过图片去感受图片背后所蕴含的意义的基础。
  2.呈现图片要力求经典性
  经典图片以其旺盛、持久的艺术生命力,用作课堂教学素材,一方面让学生见识、欣赏了经典作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关注呈现图片的经典性,要求呈现的图片是艺术精品,具有视觉上的冲击力,能抓住学生的眼球,给学生带来新的视觉体验,增添新的视觉认识。
  例如,执教的《神奇的手》这一课时,教学目标是通过对手的认识,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情感方面的沟通,并通过恰当的作品,开拓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完成对手的联想造型。课堂上,笔者呈现了两组图片,第一组图片孩子稚嫩的小手,让人心生怜爱;成年人有力量的握拳,踏实而有劲头;老人的饱经沧桑的大手,给人无限遐想。第二组图片是在手上进行装饰的图片,很新颖、色彩很漂亮,感觉非常有趣。这两组所呈现的图片都相当的经典,让学生在美的体验中感受到心灵的震撼,从画面中体味出亲情与关爱。使学生在欣赏、分析图片的同时,将学科的基础知识引申到思想情感的教育。并为下面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选择具有良好的清晰度、最好是清晰度上佳的经典作品,是建构美术高效课堂的重要努力方向。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应养成勤于积累图片素材的习惯,做到“巧妇而善为有米之炊”。
  (三)呈现图片的程序性
  追求呈现图片良好的程序性,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呈现图片的时机把握,二是呈现图片的梯度掌控。
  1.把握呈现图片的时机
  美术课堂呈现图片的“时机”,不是一个“点”的概念,而是一个“阶段”的概念。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经验,同样的图片,呈现的时机不一样,会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产生深远的影响。呈现时机合适,可以很好地说明问题,达成最终目标;呈现的时机不宜,最好的图片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例如,《生活中的纹样》课例改进前后的不同设计和实施。图片呈现时机的变化给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生活中的事物变成纹样的过程,直指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掌控呈现图片的梯度
  一开始就呈现难度很大的图片,学生难以理解,有意义的学习就难以发生。而且图片难度过大,会降低学生学习效能感,削弱学生学习动机。所以,我们呈现图片要艺术地掌控图片的梯度。呈现图片的梯度遵循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进程中针对学生课堂反馈信息,渐次加大呈现图片的认知难度、容量。
  如,在执教《肖像漫画》时,第一次执教,我对图片呈现的梯度关注不够,教学环节不够流畅,直接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到。第二次课堂教学,我对图片的呈现顺序做了反复斟酌,将上节课中的第四组图片提前,而将原来的第三组QQ表情图片后移,让学生先对比人物照片和漫画作品,看看漫画作品抓住了人物的那些特征,再展现QQ表情,这种呈现时机的递进性变化,使学生更清楚地知道在抓住人物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可以强化人物的情绪。从而使图片对于目标达到的指向性更明确,环节更流畅。艺术地掌控图片呈现的时机和梯度,关注教学目标的达到,不可轻视。
  三、艺术性、有效性呈现图片取得的成效
  (一)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通过有效的图片呈现,培养了教师思辨的能力,在图片的选择,对作品从认识到了解,由浅及深地进行探究,整个过程不仅激发了教师对作品求知的欲望,还加大了教师知识储备,为课堂教学的预设做足了充分的准备,同时也因为对图片内容信息的掌握,使教师面对学生的生成能够不慌、不乱,进行有效的点评和引导。做到在生成面前教师能够通过丰富的知识含量在预设的前提下以不变应万变,同时使学生的生成有的放矢,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通过有效的图片呈现,能够做到学生先行,教师断后,打破教师是演员学生为观众的局面,让学生从容易接受的图片呈现入手,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的美术知识,对作品进行初体验,并能够简单地进行分析、阐述。教师利用呈现图片的顺序、对比等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的对作品的形式要素,作品对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等方面利用进行探究、分析,然后教师再进行归纳和点拨,使学生的学习能力真正地得到提升。
  (三)课堂实效的提升
  通过有效的图片呈现,使图片呈现更加具有引导性,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更加经典、更有逻辑性,能够更好地为教学目标而服务。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对图片的精选,改变了走马观花式的欣赏,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所呈现的图片清楚地知道学习的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一步一步自主地对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消化、吸收知识,并做到学有所用,从而大大地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
  综上所述,图片教学是美术教师课堂教学最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如何科学、艺术地呈现图片就成了我们每位教师课前策划和预设必做的功课。我们要对搜集来的大量图片进行筛选、整合,根据教学目标,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年龄特征等因素,精心取舍、选择,使取舍、选择的过程也成为斟酌图片呈现的目的性、图片呈现的视觉性、设计图片呈现的程序性的过程,力求图片呈现能最大限度地服务和提高教学目标达到的有效性,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并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审视美、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高丽芳.《神奇的手》教学案例.中国美术教育,2012(05).
  [2]郑桂华,顾颖.探究性学习教学示范.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09-01.
  [3]陈厚德.有效教学.教育科技出版社,2000.
  编辑 王团兰
其他文献
“善于学习”是在学校教育中获取知识、获得成就感、建立自信的一种很重要的手段,也是一种优秀的习惯。  我国伟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是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全的人格,而健全的人格应从培养良好的习惯开始。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性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关于习惯,还有这样一种说法: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习惯,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习惯。  ……  现代社会
提起数学表达,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认为在数学课堂上应该注意表达能力的培养,但是还有大部分教师认为在数学课堂上表达能力的培养不重要,表达只能归属于语文学科,所以,在小学生课堂上就出现了重视书面表达,轻视学生口语表达的现象,长此以往学生的表达能力下降,严重影响着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  一、教师的示范引领是培养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根本  小学生模仿性较强,教师就是他们的榜样,教学过程中,教师
摘 要: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知识的重要性逐渐突显,教育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提高学校教学效率,新一轮课改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新课程改革标准就明确指出,教学要坚持人本思想,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学生的学习为主,教师要伺机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以及探究等方法进行学习,并最终学会学习。就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教师面对的教学群体是一群小学生,他们活泼、好动,表现欲、虚荣心强,因此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性、具有探索价值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提供更为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例如,在七
摘 要:学生在取得学业成就的过程中需要依靠各类技能,而阅读技能的获得是先决条件,阅读技能的获得是从各类印刷或书写的文字符号中而来的,通过对这些实物的理解从而了解其意义,这是基本的智力技能。另外,阅读是需要通过自身知识对文字进行理解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阅读带来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阅读兴趣;初中语文;自主学习  一、激发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不无道理
在得知要准备一堂区级低段数学教研课时,一块沉甸甸的石头便装在了心里,走路、吃饭、乃至睡觉都时不时地在心里“咯噔”一下。然后,心绪不宁:上什么呢?怎么才能体现我们的121师生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呢?怎么体现双主共学呢?……一系列的问题就在脑海里翻滚着,直到上完《有余数的除法》后,心里的那块石头才慢慢地落了下来。  教研活动结束,整理抽屉,出现在我眼前的是一摞摞打印教案、手写教案、红的、黑的、密密麻麻的
所谓“曲问”,即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单刀直入、直截了当的设问,而是另辟蹊径,绕道迂回,从侧面或者反面提出问题,问在此而意在彼,使学生的思路拐个弯去探究解决问题。教师再通过旁敲侧击进行适当点拨,帮助学生疏通思路,清除思维障碍,加深理解。“曲问”采用的是“曲线迂回”、“欲擒故纵”的策略,往往能激发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欲望,从而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为透彻和深刻。作为提问的一种方式,“曲问”在课堂上往往能起
摘 要: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特点,恰当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共同作用,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声、像、图、文并茂的情境中经历知识生成的过程,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数学;有效  随着计算机的日趋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广泛的使用。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计算
摘 要:通过班主任培训之后,对班主任工作以及班级管理模式有了全新而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学生;成长平台;师生精彩  做班主任工作已经有十四个年头了,一直纠结于到底能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成长环境以及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让学生成长得更好。今年上半年我有幸在重庆七中参加了班主任培训,听了全国新生代优秀班主任梅洪建老师的“培育—发展”班级管理之后,我对班主任工作以及班级管理模式有了全新而更深刻地认识。  首
摘 要:从培养习惯入手,丰富教学手段,综合运用激励手段,培养小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打造快乐、精彩、和谐的课堂。  关键词:音乐课堂;习惯;培养;兴趣;音乐教育  孩子结束幼儿园的生活,刚进入一年级学习时,由于环境的变化,要求的不同,他们在课堂上一时难以适应。如何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的音乐课堂,认真进入音乐的学习,是每一个音乐教师都面临的课题。  一、抓好课堂常规习惯的培养  什么是习惯?用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