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与演绎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ti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3年冬天,旷代学人陈寅恪在燕京大学为中文系开课“元白诗”,第一讲《长恨歌》,首先讲杨玉环是否以处女入宫。当时话剧导演孟斧久闻陈先生大名,想去旁听。当被告知陈先生的这节课内容是杨贵妃入宫时是否是处女的问题时,他觉得无聊,放弃了听讲的机会。当然,陈先生不是哗众取宠、赚取眼球的虚伪学者,他是以这个问题为切入点,抽丝剥茧,回环深入,最终带出唐代婚姻制度这一严肃课题。陈寅恪一直主张研究历史要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以诗证史,史诗互证。
  引用陈寅恪先生授课一事,是想引出学术领域中一个事关思维方式的根本问题:选择演绎还是归纳?所谓归纳是从个别性的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性的,归纳是对经验事实的概括;演绎是从一般性的前提推出个别性的结论,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然性的,演绎是对一般性原理的应用。从上面的事例可见,陈寅恪先生的授课方式应属于归纳法,当然陈先生课的整体过程也不可能只用归纳法,在一些层面也可能采用演绎的思路,当然在另一些层面上也可能是二者结合的结果。
  作为思维方法,不能简单定性孰优孰劣,其实各自存在不同的优点以及弊端,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在研究的道路上有着不同的作用。但如果一种思维方式占了绝对的统治地位,就会使这种思维方式中的缺点无限放大。而当下无论是在教学实践中还是文章的写作上,演绎法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以下三个方面即是证明。
  
  教材编织演绎思维网
  
  打开我们现有的教科书,几乎所有的学科,从小学到大学,基本上都是按照演绎法的思路来编写的。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学科一定是定理、原理、概念先行,然后通过具体的例题或者现象来加以说明;人文学科中虽然没有那么明显,但骨子里依然是演绎的思路。历史教材是按照定性的体例划分,以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历史8年级上学期用书为例,教材的整体结构分为:上古人类社会、中古亚欧文明、古代文明的交融、跨入近代社会等单元。之所以说这从本质上也是演绎的思路,是因为你首先就有了基本概念:古代社会、近代社会、文明等,你要理解的史实就被固定在了框架中。至于类似新民主主义革命、封建社会等概念则相当于不容质疑的基本原理了。再看最不应有约束的语文,我们还是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9年级上的自读课本为例,其实课本选编的文章都不错,甚至可以说都是文学中的精华,但整体思路却依然是演绎的,众多文章被归类为:厚重的土地、绵绵的乡愁、田园颂歌、人生咏叹、自由之声、不朽的声音等内容。如此分类,可能你不先读文章就已经有了预设,这是一篇怀念故乡的文字,那是一篇爱国之作,或是歌颂自然或是赞美人生的文章。其实,很多文字或者说绝大多数文章,有时真很难把它们归为某一类,事情往往是你看似歌颂自然,但实质是化解伤悲;热爱祖国有时仅仅是个人苦闷时的替代表达。如此过早的定性,实际上造成了思维的狭隘。
  
  教学模式的演绎化
  
  教科书在中国几乎称得上是绝对刚性的标准,在这个标准下,教学模式的演绎化也就是自然的行为了。首先扫清概念和原理,然后展开深入教学几乎成了大家共同遵守的教育规律。于是,连板书也被牵连进来,板书是否有条理,体系是否明了也成了刚性的评价指标。
  美籍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曾做过这样的表达:“中国学物理的方法是演绎法,先有许多定理,然后进行推演;美国对物理的了解是从现象出发,倒过来的,物理定理是从现象归纳出来的,是归纳法。演绎法是学习考试的人用的办法,归纳法是做学问的办法。演绎法有利于培养理论思维,但习惯于从理论到理论,往往多数是形式化的东西,在理论中打转转,A写篇文章,B说不对,去修改一下,C说B不对,又去修改一下。你去看了C的文章,就会被困扰在别人没有根据的胡思乱想中。”
  其实,教学完全可以是反方向的,不先对付概念,先从具体事例入手,也能到达需要到达的地方。演绎法是从一般到特殊,优点是由定义根本规律等出发一步步递推,逻辑严密,结论可靠,且能体现事物的特性,缺点是缩小了范围,使根本规律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展现。而如果在教学中采用归纳法则能最大范围地接触特殊性及个性,能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众多事物的根本规律,一般和共性的得出是一个自如的过程。
  
  摆脱不了框架的文章
  
  由教科书到教学模式的演绎化可以断定:常年接受这样的教育的结果是,写下的文字肯定也摆脱不了框架的限制。这不是危言耸听,请看今日,甚至连发言、致辞都可怜到只能以这么乏味的方式进行,要么是几句话,要么是几层意思。这样表达看似思维严谨,实则限制了想像力的自由发挥。现实的纠结是:虽然大家并不喜欢这种领导式的讲话方式,但却找不到更好的办法来表达内心想法,那种自然流淌的方式几乎消失殆尽了。翻开我们的论文集和所有的杂志,你几乎找不到不分点、不列出几级标题的文章。但就是这些看似高深的文章,如果仔细研读就会发现,缺乏逻辑线索,不遵守演绎原则的何其多也!不管什么样的文字,如果始终有中心思想在牵引,始终有条块分割的原则要遵守,就注定不会有什么新奇的发现,就注定严重缺乏生命力。
  当然,任何事物总有属于本类事情的规则和法度,这也是世界丰富多彩的原因,著文立说自然有内在的原则需要遵守,但这个原则绝不能是单一的几个模式,因为每个人的情感层次千差万别,每个人总有属于个人特点的表达方式。例如,在怀念故乡的主题表达上,黄永玉在《乡梦不曾休》这篇短文里是这样表达的:
  家乡的长辈和老师们大多不在了,小学的同学也已剩下不几个,我生活在陌生的河流里,河流的语言和温度却都是熟悉的。
  我走在50年前(半个世纪,天哪!)上学的路上,石板铺就的路。我沿途嗅闻着曾经怀念过的气息,听一些温暖的声音。我来到文昌阁小学,我走近二年级的课堂,坐在自己的座位上:
  “黄永玉,六乘六等于几?”
  我慢慢站了起来。
  课堂里空无一人。
  作为画家的黄永玉,著书立文本不属于专业内的事情,但恰恰是这种非专业领域的尝试,才有了比有些文字大师更为质朴而富于温暖的文字。也许没有框架,没有先入为主的模式,才让文字有了像墨迹在纸上流淌的感觉:寥寥几笔,大片留白,但情绪既浓烈又轻松。
  总之,演绎法在学术领域的这种统治地位所带来的负面作用集中在这样两点上:一是权威的理念深入人心,原有的模式不容易突破,创新就变得极其艰难;两是苛求结构的完美,重视形式超过内容,容易忽视细节的力量。如何突破这种演绎的包围,是学术建设不能回避的一个话题。当然,绝不是用归纳来代替演绎走向另一个极端,而是怎样协调演绎和归纳的关系,让学术思维以一种丰富的形式出现。
  如何突破演绎的模式,走不同的道路来完成同样的使命?下面以教学中归纳法的运用为例,来看思维方式变化带来的不同作用。以高中哲学课的一个内容为例:哲学部分有一个重要内容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原理,怎样讲授这个原理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谓惯常的思路就是按照演绎的轨迹,先讲授概念、原理,然后通过具体事例来加以阐释。这么讲授当然没有问题,也是考试的路数、得分的标准。但从理论出发,容易在学生的思想深处形成往理论上强行依靠的趋势,虽然这么做可能最安全、最实用。现在,我们换一种思维方式进行教学,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先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形成对一个具体事物的思考,再从中体味蕴含的哲理,这样更容易让学生真正体会哲学的精妙。
  这个原理的基本内容是这样表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原理的方法论是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对于有着深厚哲学背景的人来说,这当然不过是一段简单的叙述,但对于高中生来说就显得极为抽象,往往在解释这个概念的时候,就会有更多的概念加入,即便这个时候有具体的事例加入帮助理解的队伍,但那个无形的框架始终困扰着人的思维。所以,能否在教学过程中,先不立起这个理论框架,让学生的全部注意力集中指向具体事例?这个内容完全可以用这样的思路来讲:
  引入具体事例。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1943年2月,日本的一支舰队企图从南太平洋的新不列颠岛开往新几内亚岛(依里安岛)。美国军方获悉后,命令其西南太平洋空军拦截并炸沉这支日本舰队。从新不列颠岛到新几内亚岛有南北两条航线,航程都是三天。天气预报表明未来三天北路航线连日阴雨,南路天气较好。要完成这个任务,美军必须先派少量飞机进行侦察。因为在不知道敌人走哪条路的情况下,如果全体轰炸机出动,损失太大(如果飞往南路,敌人选择了北路,大批轰炸机再从南路飞往北路,飞机燃料不足。当然飞到哪路,敌人就走了哪路,最好不过。可这种想当然的判断,猜中的概率连50%都不到。它可能走南路,也可能走北路,也可能按兵不动),侦察的重点放在南路好还是北路好?
  分析事例。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可能把它当作一个趣味问题来对待,但对当时来说,这可是一个生死存亡的大事。如果你作为美军的指挥官,你会选择南路还是北路为侦察重点?(不能只侦察一路,两路必须都得侦察,因为你不能肯定,如果南路没发现,日军就一定走了北路。)我们必须把方方面面的问题考虑周全。下面我们作如下分析:
  1.如果重点搜索北路,假如敌人也走北路。北路虽然天气不好,能见度低,但搜索力量集中,可望一天之内发现日舰,这样就有两天的轰炸时间。
  2.如果重点搜索北路,但敌人走南路。南路虽然天气好,但由于侦察力量不够,发现日舰也得用一天,这样轰炸时间也有两天。
  3.如果重点搜索南路,日舰也走南路。这是最理想的情况,由于搜索力量集中,天气又好,很快就能发现敌人,这样轰炸时间就能有三天。
  4.如果重点搜索南路,敌人却走了北路。这种情况最不理想。因为北路的搜索力量不够,加之天气又不好,得花两天的时间才能发现日舰,这样轰炸时间只有一天。
  通过上面的分析,你认为美军应该重点搜索南路还是北路?如果重点搜南路,要么最好、要么最坏,会冒一定的风险,可能导致任务完成的不好。而如果重点搜索北路,有一定的把握,总能保证两天的轰炸时间,所以应该重点搜索北路。历史的结果是,美军重点搜索了北路,日军也走了北路,一切如美军的预料,最后日舰全军覆灭。
  归纳哲学意义。以上这个事例中涉及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就是最为典型的系统方法。所谓系统就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大到宇宙天体,小到微观粒子都是由不同部分构成的整体,即系统。在这个具体事例中,对于美军来说,整个作战计划就是一个系统。系统总和周围其他环境发生关联,不是孤立的。这个作战计划包含了太多要素,例如天气、侦察、轰炸等,这些要素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关联。对于美军来讲,要保证作战成功,就必须把各要素放在整个系统中,要找到和分析与对象有关的因素,确定一个或多个系统。然后,从系统和部分、部分和部分、系统和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中综合地考察对象,以求达到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具体事件中,我们看到美军在选择南路还是北路这个问题上,把所有的因素都连接起来,分析可能性的方案,最后在可行性的方案中,选出最佳的方案。
  这个哲学中的重点内容,如果以这样的方法来讲解,至少能更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这就是以归纳为主导的授课思路。当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要以归纳法来应对,应该是认真分析哪些内容适宜用演绎,哪些内容用归纳更好。
  我们再以文章的写作为例来看一下如何避免片面演绎的问题。在本次学术建设系列谈的第一篇文章中,笔者提到当前学术研究中大而空的研究课题泛滥的问题,那为什么会出现大而空的研究课题呢?从思维方式上讲,就是因为被演绎思维控制,过分追求体系和完整而导致不能进入到具体事例中去分析问题,大量的精力被用在搭建框架上,而对具体问题要么蜻蜓点水,要么置之不理,因为体系和结构更容易被认可和推崇,所以在文章写作过程中的“抓大放小”就成了一个刚性标准,也因此在那些姑且被称为论文的文字中,没有底气的“气魄”随处可见,这就是那些“××策略”、“××意义”、“××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文章面世的原因。
  所以,修正这种思维一边倒局面的关键是从具体问题入手,了解问题的细微层面,然后从对这些细微层面的观察分析中,发现原来没有意识到的线索,接着通过不断论证去发现隐藏在事物背后的一般规律。这应该是当下学术研究的重点,这样才能真正有助于发现一些属于自己的文字,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重复建设。例如,与研究“艺术鉴赏策略”这个巨大课题相比,“美术鉴赏中的鉴赏词汇数量与鉴赏层次的关系”就是一个小问题,你可以在平日的鉴赏过程中,以鉴赏者贫乏的词汇作为线索而展开研究。当我们在称赞一个作品时,常用的词汇无非是“好”、“不错”、“很棒”、“震撼”等等,但你会发现这些词语基本上都相当于一个意思,并且你还会发现一个人在观赏一件作品时,所用的形容词数量很难超过5个,这时你就不要放过这个难得的课题。当然,这不是凭空而来的,你可以准备一幅作品,然后在一定数量的人群中展开实验,记录下人们观赏时说出的评价性的词汇。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然后再就可能存在的问题继续设计问卷进行调查。这种调查不一定都要用精准的数字,也可以是访谈的忠实记录,然后对这些第一手材料展开分析,你就有可能再发现一些必须要依靠数据才能支撑的观点,这样你的研究就在这不断的好奇和追问中层层深入了。论文不一定都要解决问题,很多时候,能够提出一个别人没有关注的问题,学术的意义同样很巨大。这种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就是归纳法。使用归纳的思维方式,至少能够让我们在面对具体问题时产生追问的勇气,而不是不屑面对具体问题而去追求高屋建瓴但不疼不痒的宏伟。多少文章看似分了若干层次,但各个层次之间根本没有递进关系,这就是典型的浮在表面而无深入思考的学术作风。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论文写作还是授课的方法,都必须直面归纳和演绎的正面冲突,既然我们在演绎的路上已经走得太远,那现在就必须想办法换一条归纳的道路来丰富自己。虽然演绎的道路相对安全,因为你只要顺着路标(演绎的原理和前提)走,就不会犯大错误,但你看不到路边的细微的风景;归纳是一条小路,通向何方充满了不确定性,但你一定会看到很多别人看不到的自然,而这个景色可能只属于你本人,这就是学术的至高价值所在。
  
  结语:(“中学学术建设”系列谈主持人邰亚臣校长)
  承蒙各位读者的耐心和宽容,学术建设系列谈就此落笔。坦率地讲,四篇文章很不成熟,不是客套,更不想用准备不充分来搪塞,确实也只能努力到这个水平。但唯一能够聊以自慰的是文字还是表达了自己勇敢的精神(也可能是鲁莽)和难得的好奇之心。而尤其是好奇心在我看来弥足珍贵,不想从心理学或者哲学的高度来解释何为好奇,在我看来,好奇心在学术研究中很多时候就是文字要好玩,要有可读性,不要四平八稳地把自己的个性藏起来。当然这样势必会带来严谨性缺失的弊端,但如果不想背负过于沉重的意义,一定程度的残缺可能有助于发现另外一种路径。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直觉也告诉我不能为了轻松而忽视理性的力量,这是我常常自我警醒的话语。但我始终坚信:无论何种风格的文章,只要是用心之作,都具有莫大的价值。
  编后语:限于篇幅,“中学学术建设”系列谈到本期就结束了。邰校长让我们透过他的文字领略了他的精神世界中的一部分,让我们看到了他所发现的不一样的“细微风景”,并鼓励我们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景色。做编辑20多年了,邰校长的文字在我所编辑过的文章中是很特别的,那里面有时有很多引文,虽然有时觉得有的引文太长,但我却常常不忍删减,有时也是无法删减,因为删去就失去了意义和趣味。感谢邰校长!■
  
  参考文献
  1.《绝代风流-西南联大生活实录》刘宜庆
  2.《太阳下的风景》黄永玉
  3.《系统方法》张卓民、康荣平
  4.《杨振宁文集》杨振宁
  □编辑 王雪莉
其他文献
全国科学学会在九华山结束后,大家相约爬凤凰岭. 那天,我们几个人和夏禹龙同志结伴而行,老夏虽说早已过了大衍之年,但鹤发童颜,神采奕奕. 他身着运动衫、脚穿旅游鞋,步履轻快
期刊
为揭示合浦珠母贝幼虫至稚贝生长发育过程中其外部形态变化及内部器官改变的内在规律,掌握其形态和器官与运动和摄食行为之间的关联.在光学显微镜下对整个幼虫生长发育及变态
2008年6月,“巨人杯”首届全国中小学生听说读写大赛创办,初赛就一举突破8万人;2009年10月,“巨人杯”第二届大赛立意更新、题目更活、声势更大,初赛26万人、复赛8千人,北京1
个别教育计划,增强教学的科学性    个别教育计划是落实资源教室方案中最重要、最核心、最有效的教学策略。学期初,我们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制定个别教育计划。包括班级教学实施计划、小组教学计划、个别补救教学计划、家庭社区教育计划。根据不同学生的课堂学习目标和存在的困难,制定不同内容与形式的个别教育计划,给予适时适度的训练和辅导,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我校个别教育计划策略主要体现了以下三个特点:  尊重
<正>传统教学中,文化史的地位往往排列在政治经济史之后,由于教学时间、教师认知等因素的限制,有时只是对其内容进行一般性的介绍。而从近几年高中会考、高考的命题看,元杂剧
“把学校办成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不少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在思考、探索、实践着这个问题。  “教育是人性生长的领域。想让儿童成为什么样的人,就给他什么样的教育。给儿童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给他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未来!”  “学校是儿童的精神家园,这里是很有趣的地方,这里有老师的关爱,这里的每个儿童应该都能获得自我效能感。”  “教师是集放飞者与引领者、点燃者与对
中指出:“教师要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师发挥人格魅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助推力.“朝阳区教师心
在2010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特殊教育独立成章,这在建国以来历次国家有关教育发展战略中是绝无仅有的。《纲要》对全国特殊教育发展进程、指导思想、办学方向、办学宗旨、办学目标、根本任务都作了明确规定,并把特殊教育列为教育事业的十个重大建设项目之一。这表明了国家对特殊教育的极大关注。  目前,就北京市来说,不仅各区县的教育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提出,义务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我校领导班子在学习《纲要》内容、领会《纲要》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区教委提出的“三个聚焦”,进一步明确了完成基本任务的路径。    学校工作向教育教学聚焦,优化育人环境    教育教学工作处于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学校管理、后勤保障等各项工作,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的思想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特色学校建设迅速升温,成为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我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