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玩得太少,说到底和家长有关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juser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10月,习近平主席访问英国期间,看了BBC制作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强吗》之后,深情亦深刻地说:“中国的孩子玩得太少了,要让他们多玩一玩。”
  此话一出,相信不仅是我,包括大多数家长听到都会点头称赞,孩子们闻之更欢呼雀跃,这可是他们最想说而又不敢说的话。
  国家体育总局在2015年末发布的一份“关于我国青少年体育锻炼”公报中显示,44.2%的青少年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是“害怕影响学习”,仅有12.9%的中、小学生每周体育运动的时间在7小时以上,71.7%的人认为青少年不运动是因为课业负担太重,也有很多人认为出于安全因素考虑,学校将体育课缩减,导致中、小学生体育运动量急剧下滑。
  的确,中国孩子玩得太少了,从一出生甚至还在娘胎里时,就被年轻父母画出了人生规划图,像小鸟一样圈在了笼子里。胎教要听贝多芬的古典音乐,要听夏青、虹云朗诵的唐诗宋词,妈妈要天天对着金喜善、金秀贤的照片看。生下来的规矩就更是多如牛毛,连长得丑的爸爸都不能直面宝贝,只能开一道门缝偷瞅一眼。出了满月就去婴幼儿游泳馆,刚会挪步就在脚下放一足球,那叫从娃娃抓起。牙牙学语就背诵《千字文》、《弟子规》,4岁写大仿,5岁学钢琴,6岁就要去听音乐会、旅游……上了学就等于上了套,一环紧扣一环,特别是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这些关键节点上,孩子们更是背着书包从这个班跑步去另外一个班,脚步一步紧过一步。拿家长的话说,就是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落下一步就步步落后,落下一圈,一辈子都赶不上。
  玩是孩子的天性,想玩而捞不着玩,那种痛苦不言而喻。
  于是,我们的孩子出现了这样的倒挂怪相,该玩的年龄没时间玩,好不容易连滚带爬考上大学,耍开了,玩大了。大学本是人生最美好的读书、学习的时光,却成了“找回来”的战场。总有人要倒在这个战场之上,挂科、作弊、跑分,成了大学校园的常态,而因体质差晕倒在军训操场上,更是屡见不鲜。大学生们把从小捞不着玩的习惯带到大学,慢慢养成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的恶习。
  据某省一些高校大体匡算,每周锻炼超过10小时的学生仅占5%,每周运动3次的学生占30%,大约有37%的学生每周的体育运动时间不足2小时。从小没有打下运动基础的大学生,不是怕累,就是睡不够,然后就是没时间。长此以往,中国人的体质就会成为大问题,势必影响整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该玩的孩子没时间玩,他们累,家长跟着也是累得晕头转向。同样,老师也不轻松,他们要背负着家长的重托,让孩子们考上重点初中、重点高中,乃至重点大学。
  如此累倒一片,问题出在哪里呢?


  有人将其归结到教育制度,是目前一味追求升学率、单一的成才发展通道,把孩子们玩的时间抢走了。检讨教育制度,固然说有其欠妥之处。然而,一股脑地将“孩子玩得太少”甩给制度,其实是有失公允的。像素质教育,减少学生课外作业,教育主管部门早已喊破嗓子,有的地方还派专人去给学生的书包称重量。甚至派出暗访人员,像特务一样到处抓课外补习班,一经发现,轻者警告处分,重则开除撤职。力度不可谓不强,手段也是相当到位,到头来却是,你抓你的,我补我的,孩子还是没时间玩。
  单敲教育制度的脑袋,解决不了“孩子玩得太少”。一张疏而不漏的隐形之网早已在全社会铺开,教育部门、家长,都是这张大网的缔造者。有个流传广泛的笑话说,一位年轻的母亲为了让孩子能够努力学习,将来到美国的世界一流大学读书,就利用假期带着孩子去了美国一趟。参观了那里的大学、中学、小学,孩子非常羡慕,表示一定好好学习,长大了去美国读书学习。怎样才能刺激孩子多读书,多做课外作业呢?年轻母亲想了一招,把国内时间和美国时间之差抹平。回国后,到了晚上,孩子一有倦怠,不想学习了,母亲就说,你想想美国的小朋友这个时间是不是都在学校读书,孩子称是。母亲就说,人家都在学习,你却想睡觉,这样不就被美国小朋友落下了,将来怎么去读书啊!岂不知,咱们的晚上十点多,正是美国当地时间上午的十点多,是人家读书学习的好时间。这是一个笑话,但反映出我们部分家长的心态,有这样的心态作祟,教育部门只能“空悲切,干着急”。
  解铃还须系铃人,要像习主席所说的那样,“要让他们多玩玩”,还是要教育主管部门和家长们齐心协力,一块把孩子玩的时间还给孩子。让孩子们多玩一会儿,不是一件难于上青天的事。教育部门明令规定学生玩的时间,每天不能少于几节课,如体育、音乐、艺术,规定严格时间。另外春游、秋游必须几次,到博物馆、纪念馆几次,违者严办。现在的教育主管部门眼睛直盯着课外老师补习,制订了一系列防范措施,扬言违者重处之类。效果如何呢?估计不会太乐观,这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事。因为课外补习的主角除了老师,还有一个与老师一样重要,甚至比补课老师还能起决定性主导作用的角色,那就是家长。送孩子去补习班的家长,一方面抱怨加重了经济负担,牺牲了孩子玩耍的时间,另一方面又乐此不疲,赶鸭子上架,这班那班,赶场似地马不停蹄。当然,这里有家长的无奈,但是,作为家长,思路是否应该更宽广些,切勿眼盯英美高校,耳听邻里孩子如何优秀。孩子的未来是他们自己的,你这样抓着不放,将来会受埋怨的。家长能否勇敢地作出一些牺牲,不送孩子去补习呢!
  其实,国外的孩子也并不是家长、学校放开了玩。曾经获得普利策奖的美国记者爱德华·休姆斯用一年的时间,蹲点加州一所公立高中。发现美国学生从学前班到12年级,平均要参加112个必须的标准化考试,高中生一天只睡4个小时,喝下4大罐咖啡。与我们最大的不同或许就是学之有度,玩之有数,寓教于乐,玩中有学。该玩的就玩,幼儿园就是玩,小学以玩为主,学习为辅,在玩中发现培养孩子的特长、爱好。此后步步加码,实现自然成长、自然淘汰,自己培养自己的情趣爱好。打一个不是很贴切的比喻,现在人们对散养在房前屋后、田边沟壑的小鸡十分感兴趣。道理很简单,关在笼子里的小鸡顿顿吃的是一样的饲料,无论口味还是味觉已经完全一律化,换个花样还不适应呢!散养的小鸡则自己寻食,吃得丰富,活动得也多,营养丰富,身体健硕。
  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成长起来的孩子,他的爱好与兴趣是一辈子的事,什么时候都不会无辜扔掉;违背孩子的意志,不顾他们的兴趣与爱好,强制而为之,大多半途而废。让孩子多玩玩,在玩中发现自己的爱好,培养自己的兴趣,像散养在房前屋后的溜达鸡,天性,自然,健壮。
  一个国家优良的教育制度,需要很多代人共同努力,齐心打造。如果说过去给孩子减负,进行素质教育,“让他们多玩一玩”是教育部门和家长的事,今天开始就不一样了。国家主席都注意到这事了,一方面习主席体恤民情,细致入微;另一方面说明,“让他们多玩一玩”已经上升到国家的最高层级,是天大的事了。有关部门不可再敷衍了事,到了真抓实干,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了。玩,一个多简单的事,到咱这里却成了“天大的事”。玩不出雅的、高的、帅的,来个土得掉渣的行不?像我小时候没啥可玩的,棋琴书画都不捣鼓,就知道顺着铁道瞎跑,也算跑出了一副好身板,挺值得。
  同在一片蓝天下,其实我们也没有在孩子玩这个问题上,设下多少条篱笆,将孩子拒之玩的世界之外,留下的结论却是我们的孩子玩得太少了,的确值得反思。教育是一条拉得很长的战线,哪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整条战线的节奏和质量。在强调幼教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个段落的许多问题,玩得少之类。在梳理小学阶段的教育方式方法时,又有新的发现,出台减负、快乐教育、素质教育之类。到了高中阶段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惨烈竞争,又催生了推荐免试,不一而足。其实,这是典型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病急乱投医的做法,根本没意识到这是一条理也乱,扯不断的犬牙交错的链条,就像人的一辈子哪个年龄段都不能出现问题,否则的话就有被落下的可能。
  为什么不能做一个全身的体检呢?把各个阶段出现的问题拉出来,综合分析,系统解决。否则,只能是作秀般的口号,玩不好也学不好,误人子弟,贻笑大方。
其他文献
和很多妈妈一样,我很乐于带孩子指认东西,告诉她:这是企鹅,这是瀑布,这是小河,这是路灯……活像一个导游,带领着初到这个世界观光的游客。小游客也很能“举一反三”,认识了海带之后,看见地上散落一地的彩带条,就兴奋地喊:“妈妈,好多海带在地上!”认识了瀑布后,看见河里排水管排出的污水,那也是瀑布;认识了小桥之后,所有的拱形物体都成了桥。名词越认越多,孩子的兴趣也越来越大,连做梦都说着梦话:“这个是什么呢
期刊
老爹:  在老爹那儿学到不少好习惯,读书的、惜时如金的、多个角度看问题的。其实孩子走多远都带着爹妈的烙印。有个我喜欢的明星欧阳娜娜,去年在北京听了她的音乐会,她生活在一个明星家庭,爸妈是台湾地区有名的演员,姐姐欧阳妮妮也是名气很大的学生演员,前些天欧阳妮妮为出国玩儿找枪手代替她在大学期末考试,网上一片热闹。一个家庭不管多么有钱多么有名,孩子的教育,爸妈的作用比学校的重要,忙于工作忙于赚钱,孩子损失
期刊
女儿不喜欢去幼儿园了  下班回家,女儿拉拉正在挨训。拉爸一本正经儿地对我说:“拉拉一天没吃饭,冲老师耍脾气,还尿了裤子…….”  拉拉“哇”地一声哭了起来。  拉拉尿裤子了,我断定她一定是着急了。两岁多那会,拉拉就有个小毛病,一旦害怕、紧张,就会尿裤子,如今快四岁了,已经很久没发生这种事了。  在我的引导下,拉拉慢吞吞地说出了部分事情经过。幼儿园的午饭和晚饭,拉拉吃不了,剩下许多在碗里,老师说必须
期刊
每天早上我都在为Marvin的拖拉抓狂,因为他会发呆,而且是做着事情的时候,突然就心不在焉地停下来了。  肩膀上挂着一只袖子,嘴里叼著半块面包,盯着从水杯中漫出来的漱口水,开始思考问题……  我都在厨房和客厅里来回三圈了,他就像延时摄影中的雕塑一样,静止在时间切片之中。  如果变成文字,“快点”这个词会变形出各种“炸裂”“摇晃”“癫狂”“燃烧”的字体,而后面的感叹号会以我分贝的变化成倍增加,我觉得
期刊
晚上,孩子无缘无故发起了低烧。姥姥说是吃多了,老人叫“食烧”。我家娃儿很贪吃,所以,我也就没上心,以为空空肚子,拉泡屎就好了。可是,第二天,孩子仍旧低烧,晚上温度就超过39℃了,我赶紧给孩子吃了退烧药。  经历了几次孩子发烧,我发现,有些发烧真的要多加重视。发烧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原因。就像这次发烧,我和孩他爸就都忽视了,而这次的原因还真是可怕:小儿急性喉炎。  第三天半夜,孩子的烧完全退了,但
期刊
这天上午,我带着心心去打疫苗。两岁之后,疫苗就少了很多,心心早已忘记打针的感受,加之近期看的《巧虎》里有谈到打针的内容,心心反而对此期待满满。  挂号、排队,一系列手续办妥后,我和心心坐在了醫生面前。我把她的衣服打开,露出肉肉的小胳膊,她看着医生摇着药剂,再把药剂吸上针管,我能感受到她那一丝丝的紧张,她看着细长的针头不停地问我:“这是什么呢?阿姨在干什么?”我一一回答她并告诉她:“心心,打针会有一
期刊
因为一面镜子,我拿凳子砸向了舍友  汲俐美从外边回来,一屁股就坐在了我的床上。以往她也喜欢坐我床上,我也不计较,可那天我心里有股火,气急败坏地捡起一本书朝她脸上砸了过去。  因为几天前她把我的镜子摔坏了,虽然我看到她是失手,并不是故意的,但她一句道歉都没有!就这,还要坐我的床!要脸吗?  开始,汲俐美以为我跟她开玩笑,但当她看到我愤怒的样子,脸色随之变了。我们俩吵了起来。这时,我男友推门来到宿舍。
期刊
女儿刚上幼儿园,开始走出家庭,跟小朋友们一起生活、玩耍。孩子适应和享受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也有了自己的好朋友,但有两个男孩给大家带来了很多麻烦。  一个男孩跟好几个孩子打过架,还欺负女生,女儿就被他推倒過,额头上还落了个小疤,老师不得不每天特意看着他。还有一个男孩一上幼儿园就哭闹,中午也不睡觉,一直哭个不停。这两个孩子成了大家眼中的“问题儿童”。  最近家长微信群有人发了一篇《多动症危害有多大》的
期刊
浠浠两岁七个月,算是个社交慢热的孩子。有次,小区里有两个姐姐在地上画画,浠浠很想和她们玩,又不知道如何加入,就在她们的地盘捣乱,姐姐不高兴了,使劲推浠浠,想让她走开。  浠浠被推了一下,老大不愿意,憋鼓着小嘴要哭。我挨着姐姐画画的地方站着,刚好那个地方是个正方形,有不同颜色的砖来区分,突然有了一个游戏灵感。  我张牙舞爪地说:我是个魔鬼,好饿啊,我被囚禁在这里好多年了,你们千万不要到我这个地方来哦
期刊
时代不同了,有些思維得改变了  我们这代人属于啥也“没赶上”。没赶上毕业包分配,没赶上福利分房,好不容易生了孩子,发现竟然也没赶上可以理直气壮地跟孩子讲“我走的桥比你走的路多,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面多”。  这个延续几代的古训,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被彻底颠覆了。自打有了孩子,觉得自己分分秒被拍死在沙滩上……而且是心甘情愿的。感觉孩子真是一种神奇的存在,比大人纯净、智慧、大度。  所以,当孩子有什么事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