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高校思政工作体系建设新征程

来源 :陕西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wx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策划语
   构建思政育人大格局大体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关键抓手。《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的出台,对高校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有着深远的意义,推进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的构建、对疫情下线上思政教学的思考和大胆实践,也共同推动着高校新时代思政育人体系的建立。本刊记者带着相关问题走访了省内部分高校马院书记、院长,本期“思政大视野”分享呈现六位教授的思考,以期对各位读者带来新的启迪,并力求在不断地思考和行动中,共同推动思政育人大体系的构建。
   在思政体系构建中增添新动力
   记者:今年教育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政法委、中央网信办、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青团中央等联合印发了《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您认为,该《意见》的出台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有何深远意义?
   闫文浩:《意见》不仅从队伍建设和经费保障等方面就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作出了规定,同时强调要把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估、学科专业质量评价、人才项目评审、教学科研成果评比的重要指标。这些规定,既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有利于推动高校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始终,也将进一步推动高校加快建立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工作格局。
   夏永林:《意见》的出台是对2020年3月1日起实行的《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6号)的督促令。《意见》从理论武装体系、学科教学体系、日常教育体系、管理服务体系、安全稳定体系、队伍建设体系、评估督导体系入手,构筑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指导与具体操作”“政治要求与育人规律”“建设内容与环境因素”有机结合的工作体系,目标清晰、责任到位、同向同行、保障有力。
   陈怀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是与“十大育人体系”“三全育人”体制机制以及“新时代人才培养体系”一脉相承的。该《意见》体现了新时代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最新、最全面、最系统的要求,不仅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而且给出了具体的任务,是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象化、具体化的重要文件,将极大地促进高校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确保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切实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同时,为高校破解立德树人实效性难题提供精准指导,将有力推动解决新时代高校“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记者:《意见》详细规划了包括理论武装体系、学科教学体系、日常教育体系、管理服务体系、安全稳定体系、队伍建设体系、评估督导体系在内的七个子体系。这样细致又大规模的规划要求,从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来看,对马院未来建设有哪方面的促进?
   沈宝莲:高校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需要在高校内部形成育人合力。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一直承担着培育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任,但毕竟在高校这个大盘子中所占比例较小、工作涉及面也不够广。就《意见》所规划的七个方面的体系来看,应该说除了“评估督导”体系以外,其他“理论武装体系、学科教学体系、日常教育体系、管理服务体系、安全稳定体系、队伍建设体系”六个方面都涉及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担子更重了,压力也更大了,但是压力越大动力更足,我们要变压力为动力,以《意见》的颁布为契机,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阵地和排头兵作用,通过思想理论引领,教学科研创新、校内校外联动,使马院的各项工作开新局、上台阶。
   陈怀平:对于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而言,一方面,《意见》对高校每个职能部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分工做出了具体安排,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撑,而且对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推进教学改革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意见》要求各地要因地制宜设置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纳入绩效工资管理,并相应核增学校绩效工资总量,有利于进一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师的职业归属感。
   记者:《意见》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构建指明了路径,在您看来,要打通各个体系的建设,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请谈谈您的思考。
   夏永林:对于各个高校目前而言,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已经上升至“四个意识”和“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个人认为目前主要包括认知不平衡、行动不同步、效果差异性大等问题。
   所谓认知不平衡,指的是工作中对于“思政”育人的认知有差异,决定了工作理念和工作态度上的主动性与被动性表现明显;行动不同步,指的是目前在工作中存在着各自为政、单打独斗、功利性强的特征,对工作表現出有超前、有想干、有反对等不同工作态度;效果差异大,指的是认知与行动不一致导致育人实效的差异性大。面对这些问题需要解决思想认识和协调工作机制。
   陈怀平:要打通各个体系的建设,首先,各校党委要高度重视,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做好思政工作体系建构的顶层设计,杜绝“条块分割”现象;其次,各高校必须结合学校实际,分条目逐项制定工作举措,建立工作台账、实施挂图作战,推动落实落地落细,杜绝“用制度落实制度,用文件落实文件”现象;再次,强化对牵头部门、责任部门、协同部门的任务分配,并将此项工作完成情况纳入到部门绩效考核之中,杜绝“推诿扯皮”现象。
   沈宝莲:首先,高校应成立一个机构,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委员会,由党委书记任负责人,校党委委员、马院、各二级学院、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统一领导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各部门主动担责,协调工作。就实践经验而言,学校党委层面的重视与否,是《意见》中的各项工作能否落到实处的关键。其次,要想工作取得成效,《意见》中各项政策的落实也很重要。第三,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就高校对《意见》的落实情况进行实地督查,以防高校工作只停留在收文件、学文件的层面。    在推动一体化建设中直面问题,主动作为
   记者: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学校思政课程改革创新工作的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实际,谈谈您的思考和建议。
   夏永林:在推动大中小一體化工作中要按照各学段学生的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既要种好责任田、守好一段渠,又要一体化同向同行,搞好协作关系。高校在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工作中要真正发挥理论指导和队伍素质提升的作用。
   沈宝莲:长期以来,由于物理空间的阻隔,大中小学的思政课基本是“背靠背”不见面的,大中小学教师“各管一段”的现象普遍存在。现在,在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新目标、新任务的大背景下,首先要解决的是大中小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协同作战”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接力。
   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相对而言拥有较为丰厚的教学资源,如较高学历的教师队伍、较深厚的理论修养、较强的科研能力等,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有必要与中小学思政教师建立思政课教学联盟或思政课教学共同体,在面对面深入地交流和探讨中解决如何守好自己的一段渠、如何提高教育的有效性等问题。
   相对而言,大学拥有相对丰富的教研资源,让这些优质资源下沉,帮助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真正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之间的相互衔接,这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专业发展一体化建设的关键。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也明确提出:“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辐射作用,主动对接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开发专门培训项目,并鼓励教师走进中小学校开展教学实践。”
   记者:您认为,当下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面临着哪些问题,有何解决之道?
   刘力波:当下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从思想层面来看,由于这一理念明确提出的时间还不长,尚在探索之中,社会各界包括不少思政课教师对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内涵的把握还不够准确;二是从实践层面来看,目前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课程标准修订步调不一,课程目标设置的整体性和明确性尚需加强,教材编写机构的合力有待形成,教材内容重复的现象也较为突出,教学方法的创新与衔接不够,教学评价方式亟待完善。
   解决这些问题,一要不断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方向的研究,为开展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并营造良好氛围;二要探索修订规律,一体化设定各学段课程标准;三要建构目标体系,实现各学段课程目标一体化设计;四要健全组织管理机构,打造各学段思政课教师的一体化研究交流平台;五要统筹规划各学段思政课教材内容,注重系统性和层次性;六要完善评价体系,丰富评价的内容与方式,充分调动思政课教师推动一体化建设的积极性;七要一体化创优教学方法,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夏永林:主要问题是脱节,尤其是高校不了解或不重视与中小学思政教育的一体化建设。因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高校应当主动认识和了解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现状,解决与中小学教育的脱节问题;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摒弃“高校优越于中小学”的惯性思维,诚心向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第三,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合作,比如在中小学设立思想政治教育实习实践基地,与中小学联合开展申报项目、教育改革等方面的专项研究,建立互聘导师、师生交流等多方面的工作机制。
   在疫情挑战中上活思政课
   记者: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众多鲜活的教材,请您结合实际,谈谈贵院是如何用好这些“教材”的?有学生反映疫情题材的内容多了会有“免疫”,如何让学生产生“共鸣”?
   李新萍:新冠肺炎疫情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众多鲜活的教材,为了用好这些素材,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及时通过线上线下形式,加强集体备课,与山西工程职业学院等学校跨省跨校开展线上集体备课。一是及时创新教学内容,及时将党中央决策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联防联控措施成效、疫情防控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等作为案例和“活素材”,融入思政课教学,讲好中国抗击疫情的故事。二是研究教学方法,巧用情境带入、问题启发、学生讲思政课等方法,让学生感受疫情当下的感人故事和生动事例,引发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三是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开设《在战役中思考,在感悟中成长——从全球抗疫的对比中更加坚定中国自信》专题,通过中西方对比展现中国优势,增强政治认同。
   沈宝莲:作为高等艺术院校,我们从一开始就带领学生投入到了艺术战“疫”的队伍中,一方面,我们将各种媒体和学院推出的由全国艺术工作者们创作的表现奔赴一线的医护人员和解放军战士、坚守岗位的公安干警和社区干部、刻苦攻关的专家学者和科研人员以及勇挑重担的共产党员等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的美术作品引入我们的思政课堂,作为抗疫期间思政课教学的鲜活资源和教学案例,激活抽象的书本理论,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另一方面,我们组织学生进行防疫抗议美术作品创作,并在马院微信公众号向全院学生和社会公众推送,既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自信和能力,又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觉得要让学生产生共鸣,就得说到学生的心坎里去,就得让学生有感同身受的效果。而要达此效果,需要在案例的选择上下功夫,选择案例要考虑学生的阅历、感受度和兴趣点,比如在疫情防控中,广大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真情奉献,展现了当代中国青年的担当精神,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可结合抗疫一线青年的先进事迹和精彩表现,让青年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同时,还应该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将该行业在本次防疫抗疫中的典型案例融入课堂,让学生有所触动、有所思考。
   记者: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的开展为高校思政教学带来了新挑战,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深度融合成为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您认为高校思政教学要做到线上和线下的深度融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面临着哪些问题?该如何应对?    夏永林:我的个人观点是不要高估线上教学的效果,单靠技术是解决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问题;线上教学的确让教师学习了很多,实现了资源的快速便捷的共享,但这仅限于知识的传递。教育的思想性、价值观的导向等问题需要靠的是“真”:教师真心地教、学生真心地学,做不到这一点,线上教学搞得再花哨也很难打通进学生头脑的“最后一公里”。所以,线上也好、线下也好,都只是形式。线上线下都有效果好的,也有效果差的,最关键的还是“教师”,在于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沈寶莲:我认为主要的问题有二:第一是技术问题,第二是线上教学中学生“名在人不在”的问题。
   学校教务部门的专业服务是搞好线上线下教学的必要条件,这里首先是指技术上的专业支持,同时应及时出台相应的政策,以适应教学形态的新变化。比如在线上课堂讲授中,允许和鼓励一定比例的合班上课,有优秀教师授课,其他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跟班听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使教与学双方受益。
   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参与现实问题讨论,有表达、有辩论,就能更好地激发他们深入思考理论问题的兴趣和潜能。在线上教学中可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主题微课展示、读书报告、学习小组自学成果汇报等多种形式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以体现现代教育思想所倡导的学生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非客体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主体性,构建师生“合唱”型教学关系而非教师“独唱”,甚至教师“自言自语”。
   李新萍:存在的问题有:一是教师的思想认识和教学能力有待提高;二是教学内容杂而不精,容易引发“免疫”;三是教学形式不灵活,教学互动和课堂效果难以保证;四是考核方式单一,不能全面地评测学生的学习。
   可以从以下方面应对:一是加强教师培训和集体备课,提高教师对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理解认识,以及设计组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能力,创新思政教育开展形式。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云”为媒,科学谋划思政课线上教学新策略,坚守“标准不降低、学习不停顿、效果不打折”基本原则,确定了“学习通云课堂自学—师生在线互动—直播精讲答疑”三位一体教学模式。二是坚持“内容为王”,要善于将“活素材”适当地运用到思政教育教学内容中。三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能力素质提高为导向,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创新教学形式,拓展线上实践教学的新形式;四是坚持考核方式多元化,特别是要将线上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考核合理地纳入学生的总评考核中。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新冠肺炎疫情下艺术类院校建筑构造及造型设计课程如何开展教学成为了一个现实问题,本文以西安美术学院环艺系建筑艺术方向课程为例,通过对该课程在线授课特点的分析,以及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课程设计等方面的探讨,希望找到更适合艺术类院校建筑构造及造型设计课程的授课模式。  [关键词]建筑构造 疫情概念 媒介 表达  2020年伊始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的各个方面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2020年1月
期刊
[摘 要]习近平文艺思想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组成部分,其中“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思想是习近平文艺思想的重要内容。如何在艺术类高校教学中把“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思想讲好,以理论研究成果促进教学并打造课外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新平台,是本文尝试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精神 社会主义文艺 灵魂 艺术类高校 实践探索  基
期刊
[摘 要]基于地方文化资源优势,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已成为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安康汉调二黄文化内涵丰厚,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将其作为高职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素材,有利于师生共同成长,有利于保护与传承传统地域文化。本文从安康汉调二黄文化高职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内容、实施和评价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对校本课程开发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汉调二黄 高职语文 校本课程开发
期刊
[摘 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担负着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法治观念、法学素养的重任。但是长期以来,该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滞后等问题,使得教学实效性不强,严重制约了其功能的发挥。因此,探索高校法治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十分迫切。  [关键词]“三同”式“以案说法”创新思政教学法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
期刊
[摘 要]课程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落脚点,如何有效提升课程质量是关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质量提升的关键所在。本文在“三教”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车辆与驾驶人管理课程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从教师、教材、教法三个角度对提升课程质量的有效策略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三教”改革 课程质量 策略研究  “三教”改革的背景和内涵  2019年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元年,职业教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20
期刊
[摘 要]“1+X”证书制度作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重要改革部署,是新時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顶层设计,也是契合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制度保障,将指导职业院校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确定职业院校走中国特色类型教育道路。本文围绕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内涵,明确“1+X”证书制度赋予高等职业教育的新目标,分析“1+X”证书制度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新要求,提出了“1+X”证书制度下的高等职
期刊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校课程体系建设也在向纵深发展。在“大商科”理念下,社会对商科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更高了。文章以西安欧亚学院为例,探讨“大商科”理念下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多元化设计与教学实践,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不同维度出发,采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分析了“大商科”理念下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效果,并针对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大
期刊
[摘 要]近年来,来华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加,高职院校逐渐成为国际教育合作的重要领域,高职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以高职留学生公选课课堂为例,探索适合留学生的教学方法,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留学生,找到适合留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提升高职留学生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 留学生 公选课 教学方法  问题的提出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扩大教
期刊
[摘 要]当前,公安机关“信息化侦查”“合成作战”等警务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开始倒逼全国公安类院校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实战化改革。本文从陕西警官职业学院刑事侦查专业核心课程的实战化教学改革出发,审视目前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发现其已落后于公安一线的侦查实战。因此,进一步深化实战化教学改革是顺应当前警务模式改革创新的必然选择,学校必须改变以往的单一课程教学方法,使用“互联网+实战+创新”三平台驱动的教学改革思
期刊
[摘 要]当前,我国越来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把其当作是新型国家战略落实的重要环节。现阶段,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创新创业教育得以快速发展。高职院校以为我国培养高素养的优秀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但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未获得理想成效,这主要是因为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之间难以实现共同发展。本文以双创教育与《短视频创作实务》课程之间的有效融合为例,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