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科技实验教学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dybo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技实验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如何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情感,真正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是摆在每一个科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我认为,培养学生在科技实验中的良好习惯对小学生至关重要。
  一、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观察是科技实验探究的开始,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需要有意识地进行培养。“看见了”不等于“观察到了”,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归功于科学家细致的观察结果。如:牛顿就是从大家熟视无睹的苹果落地现象,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傅科由简单的单摆现象得出了地球是自转的。所以,良好的观察习惯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十分重要。科学的观察作为一种思维活动,是将现在的观察与过去观察获得的经验联系起来进行加工改造。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认知能力的基础,也是构成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因素。创新能力的起点在于观察能力,没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就不会有很强的创新能力。观察是“源”,创新是“流”,只有使观察与思维互相渗透,才能促进学生的想象力,才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首先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开始。
  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深入细致观察的品质,学会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根据科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科学课以实验为主,而几乎每个实验都要进行观察,所以,在实验过程中,我总是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一是用眼看,眼是最重要的观察器官,如果不用眼仔细看,实验中的现象会“昙花一现”,要时刻提醒学生注意用眼观察每一个微小的环节、每一步细小的变化。如《冰、水和水蒸气》一课(教材四年级下册),在进行水的沸腾实验时,学生在老师提醒下用眼观察到了沸腾全过程的变化:底部聚集较小水泡→水泡变多变大不断上升→水上下翻滚→试管口出现水气。二是用手摸、用耳听、用鼻闻、用舌尝,手、耳、鼻、舌也是人体重要的感官,它能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感知事物。通过反复强化练习,学生的观察能力就会大大提高,从而促进兴趣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二、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
  新课程中小学科技教育倡导“做中学”,其实质是通过科学学习,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动手”只是一种手段,会“动脑”才是真正的目的。然而小学生往往是乐于动手,但不善于动脑,面对眼前的各种实验器材,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实验中也只顾“热闹”,看不到“门道”。所以科学教育要养成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学习习惯,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动手之前要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制定实验方案,即动手之前先动脑。活动中要提醒学生手、脑、眼、鼻、耳多种器官的并用,要及时捕捉事物的细微变化,善于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直观现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
  如:在探究《电磁铁》的性质时,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他们对于电磁铁感兴趣的问题:电磁铁是由什么构成的?怎样制作电磁铁?电磁铁能吸哪些物品?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什么有关?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若有极性,与什么有关?电磁铁与磁铁有什么区别?然后,让每个研究小组对本组感兴趣的问题先提出预测,再根据多种实验材料,提出实验方案,最后动手实验,寻求问题的答案。同时在活动中,要使学生养成勤于做科学笔记的习惯,要及时记录下自己瞬间闪现的智慧火花,把观察的现象、发现的问题、预测的结果、对现象的分析以及对活动的感悟,都要及时记录下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这样才是真正意义的探究,才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
  三、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又是科学学习的核心,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养,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然而,不少学生没有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尽管他们从学会说话开始,就可能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很少有父母会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他们会毫无保留地将答案告诉孩子,惟恐孩子听不明白。进入学校后,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也是“绞尽脑汁”地将知识通过语言、演示实验等方式传授给学生,或者学生只是机械地照着教师指定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依样画葫芦,没有探究性思维活动的参与。久而久之,孩子们习惯于从老师或家长那里“省时省力”地获取知识,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所以,小学科学教育应首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不依赖老师,自觉主动地去探究,自主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植物的根是否在喝水?怎样证明?物体的滚动摩擦大于还是小于滑动摩擦?怎样证明?遇到这些问题,学生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如何设计实验去探究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寻求老师的帮助和解答。当然,老师并不是要游离于学生探究学习之外“袖手旁观”,教师的引领和指导是必不可少的。
  总之,在科技实验中,养成小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比获取知识的多少更为重要。良好习惯的形成将决定着学生后继的学习与生活,甚至会对他们一生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其他文献
明代思想家李贽说:“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意思说:用语言打动人,他人的感触不会很深;用行动打动人,他人的反应必然迅速。这句话强调了身教比言传更重要、更有效果。转眼间,走上讲台已近三十年,其间,所教的学生不计其数,大大小小的事也多如牛毛,但有一个学生、一件事却一直铭记在心。  那是08年初三刚开学不久,学校通知班里成绩中等偏上、对美术感兴趣的同学参加一个学校组织的美术特长班学
期刊
随着全球性计算机网络化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教育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以“人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开发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电教手段愈来愈显出无穷的魅力。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对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和手段进行改革,使物理教学活动达到最佳效果,成为当今从事物理教学的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新课题。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在电脑技术迅速发展普及的今天,如何
期刊
摘 要:近年来课外文言文频频出现在试卷中,或是对比阅读,或是单独赏析,已经成为中考热点。这不意外也不可怕,它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能够体现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我们教师如果在教学中注意夯实课内所学,进行知识迁移,挖掘课程资源,培养孩子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徜徉在古人千百年的智慧中如鱼得水。  关键词:课外 文言文 阅读能力    2010年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出现的文言文阅读语段出自《晋书
期刊
摘 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地理教育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地理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关键词: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 地理教育 教学模式 创新思维 创新空间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灵魂,创新人才的培养有赖于教育的创新。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实施创新教育是我们教师肩负的重任。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有以下几点体会和尝试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就意味着,高中语文学科具有深厚的人文魅力,它贴近学生的情感世界——学生可以在诗歌中感悟诗人对命运、对灵魂的探讨或告白,在散文中领会语言中所浸润的作者丰富的情感,也可以在戏剧中体验世界真善美的存在,在小说中感受那些逝去现实的
期刊
和谐是一种教学关系、生活关系。实践证明: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的。“和谐的语文课堂是孩子成长的沃土”,是语文课堂美之所在。   一、和谐易于激发兴趣和热情,促进情感交融,彰显美   课堂教学,必须是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劳动,劳动过程中愉悦与否、劳动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能否创设一个能实
期刊
中学语文不在深而在广,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决定了语文综合素质的高低。而现在高中生学习紧张,课下学习的时间主要用于数理化,根本没有时间去读一些文学作品,甚至可以说学生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更不能静下心来去品位欣赏文学作品。而现在社会读书风气也不乐观,学生接触的东西都很低俗,所以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的缺少也是导致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差的原因之一。鉴于此种情况,对于语文的学习,笔者认为关键要靠课堂教学和学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完成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对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是基础,是学生写作的启蒙阶段,尤为重要。许多小学生都怕写作文,感到作文难,无兴趣。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从兴趣入手,使之达到作文“乐”的境界。就这个问题笔者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凡作文都要问“为什么”,这是培养作文观察的契机。引导学生
期刊
对许多刚进入高三的文科学生来说,地理很难,甚至在有些老师当中也会形成这么一种认识:“学好地理就等于学好了文科。”地理之难,许多同学会一致推举人教版高一地理的必修上册和区域地理分析部分。为什么许多同学会学不好这部分的内容呢?经过连续三年的高三地理教学,本人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症结在于学生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  一、 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欠缺的一般表现  在地理学习中,许多学生往往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思维方
期刊
一般而言,数学的能力分为两种:一种是独立创造具有社会价值的数学新成果的能力;一种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习数学的能力。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数学的运用与创新。不论是数学的运用还是数学创新,都离不开探索,没有了探索,任何学科——包括数学,都会失去灵魂。现在有许多人都在思考:从小学到中学,都是中国人领先,可到了成年以后,我们的研究成果怎么就不如别人呢?有人说,中国水平和世界水平,只差“一步”,这“一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