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阅读专业期刊提升专业水平,毋庸置疑是一个很重要的成长方式。那么如何处理好深读与内化的关系?《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9年第10期导读,围绕“深读”是前提,“内化”是重点,为大家呈现作者的思考和读者的点滴感悟。
一、深读中成长:挖掘文章的精神价值
深读文章,我们要树立“从粗到细”的意识,读懂文章的基本观点;要有“从远及近”的聚焦,读透文章的精神实质,为研究改进教学行为打好基础。笔者以郑毓信教授的《关于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点思考》为例,谈谈深读文章的两个基本观点。
(一)从粗到细:读懂文章
初步浏览文章之后,我们需要把目光聚焦到文章的具体细节,并尽可能站在一线教师的立场,对观点进行客观评析。首先,解读观点。郑毓信教授提出:我们应当将日常的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更好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应当以促进教学作为研究工作的主要目的,包括经由深入分析很好地去确定自己努力的方向,并能持之以恒地去进行工作,而不只是满足于提出一个简单的口号,乃至于就以“与众不同”作为主要的追求。郑教授的观点有利于我们一线教师树立求真务实的研究态度。其次,解读例子。郑教授呈现了不同的例子,比如《红楼梦》的数学解读等等,对数学深度教学做出了具体界定:“数学教学必须超越具体知识和技能深入到思维的层面,由具体的数学方法和策略过渡到一般性的思维策略和思维品质的提升,我们还应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后,解读关系。显然,郑教授强调树立辩证意识,尤其是列举了数学浅度教学的表现,提出了关于数学深度教学的具体建议以及需要特别重视的四个环节:联系的观点;问题引领;充分的交流和互动;努力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二)从远及近:读透文章
研读文章,要重视挖掘文章当中的逻辑联系,能够使得文章之间具有彼此的联系。这里所谓的从远及近,包含着两个层次的含义。其一,纵向观照。了解郑毓信教授的观点,尤其是郑教授针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问题曾经提到的一些具体建议,相对于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而言,应当更加重视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特别是这样三项基本功:善于提问、善于举例、善于比较与优化。当然,后者并不能说已经穷尽了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例如,“善于交流与互动”显然应被看成是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其二,横向分析。“追求真理意味着研究者具有理性的真诚。研究者以自律的方式说话,思想无畏,论证审慎,言说有制;对于研究的问题,博学之,明辨之;对于提出的观点,审问之,慎思之。”金生鈜先生在《教育研究的逻辑》中的这段话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思考研究者的精神。阅读郑教授的文章,我们会读到这样的句子:“当然,我们又应坚持这样一个立场,即评论或批评都应‘对事不对人’,并切实立足于促进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这样一个目标,这也就是指‘这不应是居高临下、不讲道理的简单指责,也不应追求‘面面俱到’而畏言畏语。恰恰相反,评论应当‘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虚实并重,小中见大。’”因此,横向分析,具有研究的精神,也是我们一线教师对于研究的态度。
概而言之,郑毓信教授有着文化自觉的立场,有着高度的教育理想,让我们一线教师深切地感受到自身的巨大责任,让我们葆有教育的情怀。
二、内化中思考:挖掘文章的实践价值
创造性聚焦,依托于本杂志上的丰富内涵,构建有效的自我成长的发展路径。具体地说,需要关注两个方面。
(一)从破到立:实践出真知
教材有固定的逻辑顺序,但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改变呈现方式,增加一些本质的问题,既能够达成目标,也可以让学生深刻学习。对教材上的材料进行深度反思和重构设计,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比如《变教材“要求”为学生的需求——“整数除以分数”教学实践与思考》一文,陈进生老师对比了人教版和苏教版这两个版本教材存在的问题,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立足于实际情况,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课堂上,依次呈现了三个题目的展示过程,把4个同样大的橙子分给小朋友,每人分到[12]个,可以分给几人?每人分到[13]个,可以分给几人?每人分到[23]个,可以分给几人?在学生的算法中,直观的合情计算和抽象的合理,聚焦了方法的优化,让学生意识到“除以一个分数,等于乘这个分数的倒数”的方法是应用商不变性质的优化形式。
因此,通过打破教材的束缚,尽量避免教材的一些弊端,也就是说,为了突出学生的学习,设计出适合学生的习题,这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知识本质的整体认识。上述案例非常妙。作者充分从实证的角度研究了学生的需求,使学生有意识地思考,巧妙地处理了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关系。
(二)从局部到整体:提问出智慧
朱孟迪老师的《从“数”“怎么数”到“不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教学实践》一文,让我们认识到“数”单位面积是一个基本策略。平行四边形面积这一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数达到不数,并在怎么做的过程中,发展解决问题的方法——剪拼法。
这节课问题是这样展开的:
(1)出示了一个无数据的平行四边形,提问:你想知道什么?
(2)给定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高是4cm,底是6cm,邻边是5cm,现在你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吗?(学生很可能想到邻边相乘。直接对接学生的学习经验)
(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来确定面积呢?
(4)跟长方形相比,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困难是什么?
(5)既然數格子帮了我们这么大的忙,那么,用这个方法应该可以快速说出下面这些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吧……看来“数格子”并不是万能的。那么,还有别的方法可以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
(6)你是怎么想到的?
朱老师敏锐地抓住了思维的轨道,以一个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从局部到整体,真正处理好了引和思的关系。学生学习的不再是冷冰冰的死知识。
我们不能回避学生的错误经验,更为重要的是,在思辨“数格子”还是“不数格子”的问题上,教师要关注到数格子的价值,一方面,既直面了学生的困惑,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聚焦了核心问题,感悟到基本方法的局限性,积累了新的经验,学习由此有序展开。的确,课尾教师也让学生回望了整个学习过程,使得整个学习充满了智慧。
读书对于专业成长的意义在于:一是深读让我们少走弯路。二是在领悟、内化中提升自己的教育品质。以科学的研究精神,以真切的实践态度,且读且行。
(内蒙古一机集团基础教育中心第五子弟小学
014030)
一、深读中成长:挖掘文章的精神价值
深读文章,我们要树立“从粗到细”的意识,读懂文章的基本观点;要有“从远及近”的聚焦,读透文章的精神实质,为研究改进教学行为打好基础。笔者以郑毓信教授的《关于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点思考》为例,谈谈深读文章的两个基本观点。
(一)从粗到细:读懂文章
初步浏览文章之后,我们需要把目光聚焦到文章的具体细节,并尽可能站在一线教师的立场,对观点进行客观评析。首先,解读观点。郑毓信教授提出:我们应当将日常的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更好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应当以促进教学作为研究工作的主要目的,包括经由深入分析很好地去确定自己努力的方向,并能持之以恒地去进行工作,而不只是满足于提出一个简单的口号,乃至于就以“与众不同”作为主要的追求。郑教授的观点有利于我们一线教师树立求真务实的研究态度。其次,解读例子。郑教授呈现了不同的例子,比如《红楼梦》的数学解读等等,对数学深度教学做出了具体界定:“数学教学必须超越具体知识和技能深入到思维的层面,由具体的数学方法和策略过渡到一般性的思维策略和思维品质的提升,我们还应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后,解读关系。显然,郑教授强调树立辩证意识,尤其是列举了数学浅度教学的表现,提出了关于数学深度教学的具体建议以及需要特别重视的四个环节:联系的观点;问题引领;充分的交流和互动;努力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二)从远及近:读透文章
研读文章,要重视挖掘文章当中的逻辑联系,能够使得文章之间具有彼此的联系。这里所谓的从远及近,包含着两个层次的含义。其一,纵向观照。了解郑毓信教授的观点,尤其是郑教授针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问题曾经提到的一些具体建议,相对于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而言,应当更加重视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特别是这样三项基本功:善于提问、善于举例、善于比较与优化。当然,后者并不能说已经穷尽了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例如,“善于交流与互动”显然应被看成是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其二,横向分析。“追求真理意味着研究者具有理性的真诚。研究者以自律的方式说话,思想无畏,论证审慎,言说有制;对于研究的问题,博学之,明辨之;对于提出的观点,审问之,慎思之。”金生鈜先生在《教育研究的逻辑》中的这段话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思考研究者的精神。阅读郑教授的文章,我们会读到这样的句子:“当然,我们又应坚持这样一个立场,即评论或批评都应‘对事不对人’,并切实立足于促进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这样一个目标,这也就是指‘这不应是居高临下、不讲道理的简单指责,也不应追求‘面面俱到’而畏言畏语。恰恰相反,评论应当‘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虚实并重,小中见大。’”因此,横向分析,具有研究的精神,也是我们一线教师对于研究的态度。
概而言之,郑毓信教授有着文化自觉的立场,有着高度的教育理想,让我们一线教师深切地感受到自身的巨大责任,让我们葆有教育的情怀。
二、内化中思考:挖掘文章的实践价值
创造性聚焦,依托于本杂志上的丰富内涵,构建有效的自我成长的发展路径。具体地说,需要关注两个方面。
(一)从破到立:实践出真知
教材有固定的逻辑顺序,但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改变呈现方式,增加一些本质的问题,既能够达成目标,也可以让学生深刻学习。对教材上的材料进行深度反思和重构设计,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比如《变教材“要求”为学生的需求——“整数除以分数”教学实践与思考》一文,陈进生老师对比了人教版和苏教版这两个版本教材存在的问题,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立足于实际情况,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课堂上,依次呈现了三个题目的展示过程,把4个同样大的橙子分给小朋友,每人分到[12]个,可以分给几人?每人分到[13]个,可以分给几人?每人分到[23]个,可以分给几人?在学生的算法中,直观的合情计算和抽象的合理,聚焦了方法的优化,让学生意识到“除以一个分数,等于乘这个分数的倒数”的方法是应用商不变性质的优化形式。
因此,通过打破教材的束缚,尽量避免教材的一些弊端,也就是说,为了突出学生的学习,设计出适合学生的习题,这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知识本质的整体认识。上述案例非常妙。作者充分从实证的角度研究了学生的需求,使学生有意识地思考,巧妙地处理了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关系。
(二)从局部到整体:提问出智慧
朱孟迪老师的《从“数”“怎么数”到“不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教学实践》一文,让我们认识到“数”单位面积是一个基本策略。平行四边形面积这一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数达到不数,并在怎么做的过程中,发展解决问题的方法——剪拼法。
这节课问题是这样展开的:
(1)出示了一个无数据的平行四边形,提问:你想知道什么?
(2)给定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高是4cm,底是6cm,邻边是5cm,现在你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吗?(学生很可能想到邻边相乘。直接对接学生的学习经验)
(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来确定面积呢?
(4)跟长方形相比,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困难是什么?
(5)既然數格子帮了我们这么大的忙,那么,用这个方法应该可以快速说出下面这些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吧……看来“数格子”并不是万能的。那么,还有别的方法可以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
(6)你是怎么想到的?
朱老师敏锐地抓住了思维的轨道,以一个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从局部到整体,真正处理好了引和思的关系。学生学习的不再是冷冰冰的死知识。
我们不能回避学生的错误经验,更为重要的是,在思辨“数格子”还是“不数格子”的问题上,教师要关注到数格子的价值,一方面,既直面了学生的困惑,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聚焦了核心问题,感悟到基本方法的局限性,积累了新的经验,学习由此有序展开。的确,课尾教师也让学生回望了整个学习过程,使得整个学习充满了智慧。
读书对于专业成长的意义在于:一是深读让我们少走弯路。二是在领悟、内化中提升自己的教育品质。以科学的研究精神,以真切的实践态度,且读且行。
(内蒙古一机集团基础教育中心第五子弟小学
014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