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情、国际观

来源 :上海艺术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lcc10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汉民,我国知名的平面设计家和设计教育家,1931年出生于上海,1955年开始在中央美术学院留校任教。陈汉民先生艺术之路延续了半个多世纪,众多的标志设计作品成为经典,同时,陈先生辛勤培育出了活跃在国内外设计顶尖领域的一代代的优秀设计人才,堪称我国设计领域的“泰山北斗”。我平生有幸第一次见到陈汉民先生是在2001年的秋天,古稀之年的陈先生刚刚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学岗位上退休的第一年,便接受我们学校的邀请,来到师生中间,分别作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和深入的教师座谈会。作为主持设计过多项国家级重大项目的专家以及具有五十多年教育经历的学者,面前的陈老,精神矍铄、风趣幽默,在场的师生难以相信这是一位七十岁的老者,更像是奋战在平面设计和设计教育一线的年轻斗士。后来,为了更好地推进学校的“名师建设”,我们在陈汉民先生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陈汉民设计奖”。于是自2007年开始,我们每年都要到陈老家中拜望先生,汇报我们一年的工作,推出我们的获奖师生,由陈先生亲自为他们颁发“陈汉民设计奖”,接受陈先生的谆谆教诲。在有幸与陈汉民先生相识、相熟的十几年时间里,自己感触颇多,让我们一起来回味老一辈设计家教育家的风采,是反思,更是为了我们事业的进步。
  一、陈汉民与设计实践
  “好懂、好记、好看、好用”是陈汉民先生推出的标志设计“八字方针”,这种口语化的学术观点对我们的设计实践和教学起到了弥足珍贵的启迪和指导作用。
  关于“好懂”,陈先生讲到,图形标志有对内涵的表达问题,这个表达要建立在大多数人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去创新;“好记”,告诉我们一个好的作品其要有长久的生命力,使人回味无穷;“好看”,要求创意新颖,独特的形式美感能够能使人眼前一亮,能够使人产生印象的是耳目一新的形象而非平庸乏味的视觉污染;关于“好用”,陈先生指出:“任何设计都要通过一定的工艺制作才能体现设计价值,因此,创造一个便于制作的条件,对标志应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陈先生告诉我们:“我们要时刻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把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成果引进到设计之中,好用的标志一定是与时俱进的。”
  针对这“八字方针”,陈先生强调不能追求新奇怪异,简单而又内涵丰富才是设计作品的灵魂。这八字箴言通俗易懂、人人熟知,然而,对于一名从事设计艺术的工作者来讲,难就难在如何把拗口的、复杂的理论用轻松、易解的语言传达出来,以此来指导设计实践。陈汉民先生的风趣幽默,聊博一笑,背后却是我们对其作品的深刻内涵所产生的视觉享受。王府井饭店、中国老人节、《读者》、四大银行标志等经典设计让我们不禁对陈先生的“八字方针”佩服不已。
  对于设计工作,陈汉民先生经常说:“当你已经选择了设计专业,那么,你的一生就要下决心放下艺术家的架子,去做那些平凡的、贴近实际的、被受众欢迎的设计。”作为一名设计人员,要始终把弘扬民族文化作为自己毕生的责任和义务,陈先生的民族品格让晚辈没齿难忘。
  二、陈汉民与设计教育
  陈先生在任清华大学教学督导期间,为学院教学建言献策,严谨、规范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用自己的学识和人格魅力帮助年轻教师的成长。陈先生总结了教学过程中的“十大关系”,为设计教学提供了珍贵的理论基础。这十大关系分别是:“基础与专业”、“绘画与设计”、“理论与实践”、“讲授与辅导”、“创意与制约”、“过程与结果”、“电脑与手绘”、“传统与现代”、“命题与自选”、“本土与未来”。
  对于基础教育,陈汉民先生用“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来比喻它的重要性,设计是一门限制的艺术,设计师的设计素养和设计技巧要通过厚实的基本功训练来达到,所谓“博观约取,厚积薄发”。陈汉民教育观紧扣中国传统文化,重视过程学习,提倡动手实践。
  陈先生特别重视教师的作用,他认为在师生关系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教师,没有错误的学生只有错误的老师。一个好的教师,应该专业能力、教学水平、人格魅力兼备。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鼓励学生发展优点,使他臻于完善,而不可全部否定批评。陈先生经常鼓励年轻教师,要树立自己的职业意识,多钻研设计实践,多分析教学规律,多探讨教学方法。对于眼下教学过程中唯作业论、不讲过程、没有反复等现象并且结合清华美院近几年的教学工作中的问题,陈先生提出要重视教学档案的建设,教师应该注重教学过程的实施和总结,客观、科学地对待教学评估。教学要强调科学、规律的传授,而不是简单的解释经验。
  改革开放后,陈先生更加珍惜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陈先生提出“民族情、国际观”的设计主张,矢志不移地走中国设计之路。陈先生认为我国现代设计步入一个繁荣期,各种设计形式、各类设计人才层出不穷,这是值得欣慰的一点,与我国经济的发展是分不开的。然而在繁荣的背后,我们应该有更多的反思,目前社会上有一股浮躁的心态。设计同样如此,学生甚至老师的浮躁导致在校生及毕业生专业水平的降低。时代的转型期出现的一些问题是正常的,我们要杜绝不良习气、戒骄戒躁,坚持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谈到文化,陈汉民先生果断地指出,文化要有自己的特色,文化与经济不同,是不能接轨的,不同文化之间需要交流、沟通而不是简单的拼接。设计是一种文化,要有文化的品位,做设计要植根于文化之中,不要盲目地跟随时尚去玩弄设计。
  中国的现代设计顺应时代潮流,取得了飞跃的发展,在世界级的竞赛中中国设计师的名字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时尚、国际化、现代感等词汇充斥大小街区。有人说了,陈汉民设计植根五六十年代的工艺美术,已经跟不上社会的节奏,已经过时了;还有人说了,陈汉民做的是政治的设计,是政治形象的工程……在这里,我无需阐述时尚与传统孰是孰非,也没有资格对政治评头论足,因为这就是一个融合与发展的问题。持这种论调的人只是片面地看到了陈先生所处的历史时期,并没有真正地从陈先生设计与教育知识体系中全面、立体地掌握其理论结构。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陈先生的成就,不仅在于其不倦的学术气节,也不仅在于身上所凝聚的民族精神,其高尚的“红色”品格和职业追求是我们的榜样。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从教五十年没有一次迟到,不只是一张扎实的写生习作,不只是一堂深入浅出的专业课。陈先生卓越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成就了其创作与教学的成功,带领新生代设计前行,铸就了设计之魂!
其他文献
2012年是上海美专成立一百周年。在百年的历史中,这所中国现代意义上最早的美术学校经历了创校、拓展、完善和最终与其他学校合并改组的过程。它的发展经历映射了早期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演变,是研究中国美术学校发展的标本;同时它也是研究民国美术发生的重要场域,围绕它汇聚了许多重要的文化人物和艺术事件,是众多文化元素交汇的聚焦点,因而上海美专成为研究民国美术乃至民国文化的重要例证。  一个世纪前的1912年1
期刊
问:张馆长,今年是上海美专建校100周年,刘海粟美术馆准备如何来纪念这所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美术学校?  答:从1912年,刘海粟、乌始光等建立上海图画美术院至今已经有100年的历史了。时间飞逝,刘海粟美术馆到今天建馆16年了。当初,刘海粟先生把毕生的收藏和创作全部都捐献给国家,为了纪念这位爱国的伟大艺术家,上海于1994年建立了刘海粟美术馆。刘海粟美术馆不仅继承了刘海粟先生的艺术作品,同时也继承
期刊
作为新时期崛起的中国画家,张雷平无疑代表了上海这一代人对于传统与现代的认知,她的艺术探索,尤其是在山水画形式意味的凸显以及形式、媒材与笔墨之间构成的个性化语式方面,也更加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画的现代性推进和传统构成的多种内在关联性。  或许,正是金石重彩大写意那种浑厚、苍茫、凝重的笔墨给予她的震撼与启悟,她才试图通过西部山水的表现来承载这种审美品格,以此和传统文人山水画拉开距离。  在?90?年代创作
期刊
帛画是我国古老的画种,有三千余年的历史。在平面的真丝织品绢、纺、纱、绸、绫上绘制图画,有其独特的技巧和特殊的艺术表现力,但后来因纸质绘画的出现而逐渐衰落,以至使有些人产生误解,以为中国画的传统仅纸上绘画一宗。传世帛画年代最早的,是在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时期楚墓帛画三幅。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湖南、山东等地的汉墓中,又陆续发现帛画,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并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除了学者们从艺术史的角度进行考察
期刊
沈虎和我是同学,也是同庚,更是志同道合的画友。二十年前我们有幸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卢沉工作室主攻水墨人物画,同样的专业,同样的导师,同样的学习气氛,使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沈虎淳厚朴实,天智出众,勤奋好学,在同学中有一种崇高的威望,在那时起就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由于工作之故,沈虎回到了上海,我回到武汉,每逢节日通通电话,有时在展览和一些杂志上看到他的作品,就感到亲切和欣慰。近几年我经常
期刊
人的本质趋向于美好的事物,而有意回避黑暗深处的恐惧。艺术与美学,正是鉴于此而诞生。但有一个异类,人们称之为“疯子”,他性格扭曲,漠视美好,热衷黑暗;他的作品冷漠、怪诞,不为世人理解。在他的概念里,比起美好,疼痛的感觉会停留得更长久,所以他的艺术,是以最直接的方式触及人心深处的恐惧。有人喜欢他的黑暗,也几乎等量的人厌恶他,他既是在世最富有的艺术家,但也随时会被舆论抨击得一无是处,他的名字是达米恩·赫
期刊
“克勒门”的三位主创中,担任主持人的阎华是年纪最轻的,却自称最为“保守”。每期为了台上的几分钟呈现,台下都要做大量选题策划、采访沟通和资料查找,这个过程令她十分享受,因为在老人、旧闻中,找到了一种打破、寻觅、沉淀、重新绽放的心心相印。  阎华绝对符合张爱玲说的“出名要趁早”,1993年,15岁的她因在上海首届东亚运动会上出任点火的“东亚圣女”而名声大噪,大学毕业后做起了令人艳羡的新闻主播,却突然选
期刊
由上海艺术研究所、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和武汉博物馆联合主办的《衣袭华美——百年海派旗袍的前世今生》展览于2012年7月18日在武汉博物馆开幕。  《衣袭华美——百年海派旗袍的前世今生》展览共分四个部分,分别从上海艺术研究所和上海市服饰协会四家高级旗袍定制企业珍藏服饰中精选出70余件精品旗袍,配合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馆藏图影,以服饰文化为主线,围绕旗袍文化的变迁、传承与创新,反映了海派旗袍的发展历程,全面
期刊
66岁的上海著名风景画家雷震先生上个月随上海美术家协会组团到土耳其采风,从伊斯坦布尔到以弗所、安塔利亚、卡帕多奇亚,途中的乡村小镇、大海山谷、神庙教堂、古城都市,经画家的眼和手记录下来。构图、透视、色彩、调子一如既往的成熟老练。  雷震先生生不逢时。这个年龄的人赶上了中国所有的荒唐岁月,好在上海毕竟林大水深,20岁出头的青年雷震竟然辗转找到了颜文樑在上海淮海中路的新康公寓,向七旬留法画家颜文樑学画
期刊
宁波博物馆在2012年春节举办了刘海粟先生的画展。这位被誉为“我国新美术运动的拓荒者、现代艺术教育的奠基人”的画坛前辈,在上海虹桥地区有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美术馆,但我没有机会去欣赏先生的作品,于是心里惦记着,“这次可不能错过家门口的机会了”。  博物馆一楼左侧大厅就是题为《沧海一粟——刘海粟美术精品特展》,作品全是先生的中国画,共78幅,山水为主,花鸟为辅。立轴、长卷占了大部分,只看到两幅册页。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