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典散文《老王》,朴素的语言传达出作者丰富细腻的情思,显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本文从看似多余的话语、答非所问的话语等三个方面去品析文字背后的情思,领略《老王》一文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话语形式 文字意味 情感表达
《老王》一文,词句朴素,温婉简淡,气度从容,意蕴丰富。精准的语言表达契合作者情思,高超的语言艺术值得读者研究。
“品味语言,实质是挖掘文学作品中字里行间的意思、意味,因而,散文的‘文学鉴赏’不仅仅只是对形式方面。”本文将从话语的形式与文字背后的意思、意味的相统一角度去品析《老王》一文的语言艺术。
一、看似多余的话语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文章开头这一句话中“常坐”二字表明“我”经常照顾老王的生意,“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表明“我”与老王的关系比较融洽。“我常坐老王的三轮”句中“坐”字已含有“他蹬,我坐”的意思,从语言简洁的角度看,“他蹬,我坐”,就显得多余了。可是仔细品味,有了这四个字,正好强化了“我”和老王虽然很熟,但是仅限于我们是司机和乘客的关系。表明“我”常坐他的车,仅是同情他的不幸而已。这实际上為“我”后文的“愧怍”做了暗示。
据老王自己讲。
第二段开头的这句话,看似可有可无,但去掉后不能表达是老王主动向“我”倾诉他的“不幸”,不能表明老王视“我”为知心朋友的意思,也不能表明老王诉说的不幸的话语在“我”眼中只是“闲话”的意味。
看似多余的话语,实际独具匠心。
二、答非所问的话语
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我”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一般情况应该答“是”或“不是”,老王却回答“住那儿多年了”。老王的回答表明破败的房屋只是老王的安身之所,老王没有得到过家的温暖,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老王的不幸。
又如: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老王的回答,按常理应说“给你们吃”之类,但老王却说“我不吃”。这样回答究竟是什么意思?是“我”不吃,你们吃?是“我”以前不吃,专门积攒下来,送给你们?是“我”以后不能吃……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同时,当我们想象老王说话时的情态,就仿佛看到了老王病入膏肓的形象。
答非所问的话从逻辑上讲,不合常理,但这样的话语在文学作品中却意蕴丰富。
三、点睛的话语
《老王》一文中有三处议论抒情句,非常精辟。
(1)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2)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3)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第一句写在老王身体缺陷之后,表现了对老王的同情,这是作者站在悲天悯人的高处来看待芸芸众生。第二句写在老王送冰之后,表现了对老王的老实厚道品质的敬重,这是作者站在平处看待老王。第三句写在文章的结尾处,显示我对老王的“愧怍”,这是作者站在低处仰视老王。
总之,《老王》一文,作者对以言逮意的追求,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地步。本文仅从三个方面予以品析,挂一漏万。经常体味,必将有更多更新的发现。
参考文献:
[1]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9:177.
[2]钱理群,孙绍振,蔡义江,童庆炳.《名家六十讲:语文课上的文学》[M].语文出版社,2013:153.
【关键词】话语形式 文字意味 情感表达
《老王》一文,词句朴素,温婉简淡,气度从容,意蕴丰富。精准的语言表达契合作者情思,高超的语言艺术值得读者研究。
“品味语言,实质是挖掘文学作品中字里行间的意思、意味,因而,散文的‘文学鉴赏’不仅仅只是对形式方面。”本文将从话语的形式与文字背后的意思、意味的相统一角度去品析《老王》一文的语言艺术。
一、看似多余的话语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文章开头这一句话中“常坐”二字表明“我”经常照顾老王的生意,“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表明“我”与老王的关系比较融洽。“我常坐老王的三轮”句中“坐”字已含有“他蹬,我坐”的意思,从语言简洁的角度看,“他蹬,我坐”,就显得多余了。可是仔细品味,有了这四个字,正好强化了“我”和老王虽然很熟,但是仅限于我们是司机和乘客的关系。表明“我”常坐他的车,仅是同情他的不幸而已。这实际上為“我”后文的“愧怍”做了暗示。
据老王自己讲。
第二段开头的这句话,看似可有可无,但去掉后不能表达是老王主动向“我”倾诉他的“不幸”,不能表明老王视“我”为知心朋友的意思,也不能表明老王诉说的不幸的话语在“我”眼中只是“闲话”的意味。
看似多余的话语,实际独具匠心。
二、答非所问的话语
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我”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一般情况应该答“是”或“不是”,老王却回答“住那儿多年了”。老王的回答表明破败的房屋只是老王的安身之所,老王没有得到过家的温暖,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老王的不幸。
又如: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老王的回答,按常理应说“给你们吃”之类,但老王却说“我不吃”。这样回答究竟是什么意思?是“我”不吃,你们吃?是“我”以前不吃,专门积攒下来,送给你们?是“我”以后不能吃……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同时,当我们想象老王说话时的情态,就仿佛看到了老王病入膏肓的形象。
答非所问的话从逻辑上讲,不合常理,但这样的话语在文学作品中却意蕴丰富。
三、点睛的话语
《老王》一文中有三处议论抒情句,非常精辟。
(1)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2)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3)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第一句写在老王身体缺陷之后,表现了对老王的同情,这是作者站在悲天悯人的高处来看待芸芸众生。第二句写在老王送冰之后,表现了对老王的老实厚道品质的敬重,这是作者站在平处看待老王。第三句写在文章的结尾处,显示我对老王的“愧怍”,这是作者站在低处仰视老王。
总之,《老王》一文,作者对以言逮意的追求,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地步。本文仅从三个方面予以品析,挂一漏万。经常体味,必将有更多更新的发现。
参考文献:
[1]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9:177.
[2]钱理群,孙绍振,蔡义江,童庆炳.《名家六十讲:语文课上的文学》[M].语文出版社,2013: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