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平义丰 意味深长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kui19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典散文《老王》,朴素的语言传达出作者丰富细腻的情思,显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本文从看似多余的话语、答非所问的话语等三个方面去品析文字背后的情思,领略《老王》一文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话语形式 文字意味  情感表达
   《老王》一文,词句朴素,温婉简淡,气度从容,意蕴丰富。精准的语言表达契合作者情思,高超的语言艺术值得读者研究。
   “品味语言,实质是挖掘文学作品中字里行间的意思、意味,因而,散文的‘文学鉴赏’不仅仅只是对形式方面。”本文将从话语的形式与文字背后的意思、意味的相统一角度去品析《老王》一文的语言艺术。
   一、看似多余的话语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文章开头这一句话中“常坐”二字表明“我”经常照顾老王的生意,“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表明“我”与老王的关系比较融洽。“我常坐老王的三轮”句中“坐”字已含有“他蹬,我坐”的意思,从语言简洁的角度看,“他蹬,我坐”,就显得多余了。可是仔细品味,有了这四个字,正好强化了“我”和老王虽然很熟,但是仅限于我们是司机和乘客的关系。表明“我”常坐他的车,仅是同情他的不幸而已。这实际上為“我”后文的“愧怍”做了暗示。
   据老王自己讲。
   第二段开头的这句话,看似可有可无,但去掉后不能表达是老王主动向“我”倾诉他的“不幸”,不能表明老王视“我”为知心朋友的意思,也不能表明老王诉说的不幸的话语在“我”眼中只是“闲话”的意味。
   看似多余的话语,实际独具匠心。
   二、答非所问的话语
   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我”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一般情况应该答“是”或“不是”,老王却回答“住那儿多年了”。老王的回答表明破败的房屋只是老王的安身之所,老王没有得到过家的温暖,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老王的不幸。
   又如: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老王的回答,按常理应说“给你们吃”之类,但老王却说“我不吃”。这样回答究竟是什么意思?是“我”不吃,你们吃?是“我”以前不吃,专门积攒下来,送给你们?是“我”以后不能吃……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同时,当我们想象老王说话时的情态,就仿佛看到了老王病入膏肓的形象。
   答非所问的话从逻辑上讲,不合常理,但这样的话语在文学作品中却意蕴丰富。
   三、点睛的话语
   《老王》一文中有三处议论抒情句,非常精辟。
   (1)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2)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3)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第一句写在老王身体缺陷之后,表现了对老王的同情,这是作者站在悲天悯人的高处来看待芸芸众生。第二句写在老王送冰之后,表现了对老王的老实厚道品质的敬重,这是作者站在平处看待老王。第三句写在文章的结尾处,显示我对老王的“愧怍”,这是作者站在低处仰视老王。
   总之,《老王》一文,作者对以言逮意的追求,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地步。本文仅从三个方面予以品析,挂一漏万。经常体味,必将有更多更新的发现。
   参考文献:
   [1]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9:177.
   [2]钱理群,孙绍振,蔡义江,童庆炳.《名家六十讲:语文课上的文学》[M].语文出版社,2013:153.
其他文献
传统的作文评改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现代学习方式,不能适应新的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育理念。基于以上认识,有感于当前作文教学的状况,我在作文批改这一环节做了一些探索。   一、小学生当前作文现状分析   很长时间以来,作文教学一直呈现着这样一种固定模式: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阅。这中间,学生一直没有做自己的主人
期刊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每一课都是写字指导课,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书法作为学生的一项重要基本功,越来越受到重视。我认为学生的写字学习、写字训练可以结合每一篇课文进行,让每一课都成为写字课。在写字教学中有效利用时间,充分利用好每一篇课文的第一课时的教学时间,对学生进行坐姿要领、执笔姿势、运笔技巧以及汉字的笔顺、间架结构等知
期刊
阅读、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两者相辅相成。阅读是吸纳语言的过程,写作是倾吐语言的过程,吸纳得好,学生才能将文章写得有广度、有深度;写作是吸纳思想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获得的零散碎片,未经充分的消化,无法成为自己的东西,只有经过深层次的加工,重新用语言进行组织、表达,才能成为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教师要借助写作,引导学生重新组织内容,建构知识体系,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在吸纳、重组的过程中促进阅
期刊
天空之上,万里无云,唯有一轮红日,渲染整片天际,照着西方,缓缓落下。那是一片属于他的天空,也只有仰望这片天空的人知道:他,不普通。  朝阳   年仅二十的他,随着伴侣奔波在祖国的土地。他是一名木匠,那双粗糙而有力的大手,总能雕琢出细腻而精致的作品。他坚实的臂膀,撑起了一整片早晨的天空,每一秒都生机勃勃。   即使是挥汗如雨、精疲力竭,他也是天空中那一轮带来光明与希望的朝阳。   这片朝阳绽放
期刊
今年,我担任三年级的英语教学工作。在英语教学中,我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口语活动中不想说,或者想说却又找不到适当的语言,他们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怕开口的现象。我也常常这样抱怨:“某某学生作业、考试都不错,就是上课不举手,不喜欢发言。”那么怎样才能解决学生口语表达中存在的问题呢?目前,许多英语教师都把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了各种教法的研究和实施上,而忽略了对学生学法、口语的研究和指导。我将从指导学生学
期刊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沿着朦胧氤氲的历史云雾之间,浮现一个东晋的女子,世人爱她、赞她、敬她、念她,她敢说、敢行、敢斗、敢教,于夕阳古巷中,送雨归去,在林下别浦间,杏坛施教。这个寒假,和谢道韫相遇,《世说新语》欣赏咏雪奇才。出身名门的她,以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名动京城,年少聪颖令当时的宰相谢安赞叹不已。春吟、夏乐、秋礼、冬读,在伯父的训导下,谢道韫胸怀天下,颇有男儿英气;饱读诗书、才
期刊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份亘古的触动来自心底。   李煜,南唐后主,亡国之君。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多么浓重的哀愁啊!一代国君,却落得无言深院,是何等的可悲啊!无尽哀思萦绕心头,痛失至爱,有负先帝,心想那时的你,又是如何踏上西楼的!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纵然心中万种愁丝,却还理得清,虽说不明,但心已明,那时那地,
期刊
【摘要】王国维读书有“三重境界”。教师也要指导学生,突破固有思维模式,走进“乐读、善读、悦读”这“三重门”。本文旨在论述教师如何引领学生开启快乐阅读 ,提升阅读素养。   【关键词】三重门;阅读素养;善读;阅读   “得阅读者得天下”。作为阅读教学的主阵地,语文学科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重任。小学阶段是阅读素养培养的重要时期。那么,如何引领学生爱上阅读,提升阅读素养呢?   一、第一重门:打造阅
期刊
皎皎秋中月,团圆海中生。   当夏日的葱郁风光,悉数泛了黄;当皎皎的月色涌起,轻转入阁户。   中秋之夜已悄然而至。   夜的帷幕緩缓落下,一片宁静祥和。空中繁星未出,只余日的残红。一家人围坐桌前,吃着妈妈忙碌一天的饭菜。虽然准备时间长了些,端上桌却依然热气腾腾。丰盛的饭菜,吃起来有滋有味,让人赞叹。品尝家中吃饭时从不强调“食不言”,嫌其过于冷清,少了些人气。这样,吃着饭菜,聊些家常。一家人
期刊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聚焦课堂资源的基础上展开群文阅读,将一篇或若干篇课文作为阅读的基础,适当地补充一些课外读物,这样能有机地利用课本资源。同时,教师在组织学生展开群文阅读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让学生在多文本语境的交叉建构中拓宽阅读视野,掌握阅读方法,开阔思维角度,参与体验过程,从而提高阅读效果。   初中生的思维开始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由阅读积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