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计划运行现状与优化途径探析

来源 :社会科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cb26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
  
  〔摘要〕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和推广,对缓解大学生就业难、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拓宽后备干部队伍来源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存在大学生村官自身能力不足,身份模糊、工作职责不清,乡镇政府截留、挪用大学生村官的现象严重,政府对大学生村官管理缺位与期满后出路较窄等突出问题。进一步优化大学生村官计划应着重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科学定位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加强高校宣传培养与优化工作环境,以及进一步健全完善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培训、绩效考核、激励保障和出路管理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基层政府;农村;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D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2)06-0055-06
  从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课题组先后在四川省成都市、西昌市、雅安市、达州市、泸州市、乐山市、眉山市,重庆市大足县、璧山县,陕西省凤翔县、广西柳江等中西部地区,以及山东聊城、北京大兴区等一些东部地区发放问卷500份。截至2011年6月底,回收有效问卷450份,其中接受问卷调查的基层大学生村官234人,占比52%,内容包括受访大学生村官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对村官制度运行情况的评价与制度调整优化的建议等;基层政府工作人员216人,占比48%,内容包括受访官员的职务、对大学生村官的评价、对计划运行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和建议等。此外课题组还利用四川大学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基地这个平台,对参加培训的部分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做了深度访谈。本文的撰写即基于相关调查的统计数据和访谈实录。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运行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运行的主要成效
  1.缓解了大学生就业压力。高校扩招以后,特别是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拓宽了大学生就业的渠道。在我们对216位基层官员“您认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主要目的”的问卷调查中,选择“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达25%,比例最高。大学生村官对“您选择做大学生村官的主要动机”的回答,选择“就业压力大,作为暂缓之计”的为23%。部分大学生在其他就业选择不理想时,将做村官作为一条新出路。在调查走访中我们了解到,成都市郊县大学生村官的考试与选拔比率,有时甚至超过一些公务员考试的比率。由于城市就业竞争激烈,加上近年来乡村工作条件的改善,以及相关保障措施的出台,很多大学毕业生乐意参加村官计划。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农村基层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新领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2.充实了基层后备干部队伍。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工作与生活,有助于改善农村人才匮乏的状况。我们从问卷及实地调研过程中得知,许多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村官的服务经历为他们以后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从长远来看,大批的大学生村官选派到农村,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村人才的匮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持和组织保证,也对改变干部队伍来源的结构性缺陷、充实基层后备干部队伍具有重要的作用。
  3.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很多大学生村官认为,目前农村基层干部年龄整体偏大,知识结构落后,思想相对保守僵化,缺乏活力与创造力,这是我国农村落后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大学生村官不断地被充实到农村,特别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村官被选为村两委会成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结构有所改善,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较明显的提升,使农村基层组织更具创造力、战斗力,有利于提高农村公共管理的层次与水平。大学生村官深入农村基层工作,广泛宣传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进一步夯实了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4.促进了大学生自身成长。调查结果显示,其中43.8%的大学生村官来自城镇家庭,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生者为多。据成都市龙泉驿区同安街道办事处下辖的几个相对偏僻村组的大学生村官介绍,来农村基层工作,不仅让他们认识到理想中的乡村田园生活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让他们感触最深的还是直接体验到了农民生活的艰辛、基层事务的繁琐,在基层锻炼所得到的远非校园所能学到。在四川较落后的凉山州金阳县红联乡,大学生村官对当地贫穷落后的现状感到震惊,当地卫生、教育、交通发展的滞后,加深了他们对基层的认识,也使他们更加体会到自己作为大学生村官存在的价值。在对216位农村基层官员关于“您认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目的”的调查中,近23%的官员认为,实行大学生村官计划可以丰富大学毕业生的人生阅历,锻炼其能力。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大学生村官自身能力不足。大学生村官普遍缺乏工作经验,专业不对口,学到的知识很难直接运用于农村工作中。据调查,毕业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村官占了近84%。据对大学生村官工作期间遇到的主要问题的调查,234名村官中有173人认为自身经验或阅历不足,还有75人认为专业不对口,难以施展拳脚。当问及大学生村官最需要的培训项目时,很多村官认为需要加强能力提升、人生规划、人际交流等方面的培训。在对农村基层官员的调查中,12%的人认为当前大学生村官最突出的问题是自身能力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则由于他们不直接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缺乏了解,不习惯农村生活,导致“水土不服”的现象;二则在于专业差异很大,工科、理科学生占很大比例,缺乏涉农工作的专业知识,当面对农村复杂的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
  2.大学生村官身份模糊、工作职责不清。在问卷调查及走访中,村官和政府官员谈论较多的是大学生村官身份的定位问题。不论问及官员及周围的人对村官的态度,还是对大学生村官的相关保障措施、未来出路时,村官身份问题始终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这在法律和工作上都遇到了难题。2010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下简称《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目前,大部分大学生村官担任村主任助理或村支部副书记,少数村官通过参加村委会选举成为村主任。问卷调查数据表明,回原籍村工作的大学生村官仅占11%,其他均为非本村籍的。从理论上来说,大学生村官村主任助理的任职与《组织法》的规定不吻合。近42%的官员也认为,现行大学生村官计划与村民自治制度存在一定冲突。大部分村官是外来者,任期较短,而且部分被长时间抽调到上级部门,“游离”于村与乡镇之间,真正扎根基层的较少。从事的工作一般集中为文字处理、整理档案资料、电脑录入等文秘工作。大学生村官的身份模糊,既不是农民,也不是公务员。村官身份的模糊,导致其权责不明、职责不清,村民也对其缺乏认同,从而无法真正发挥作用。   3.乡镇政府截留、挪用村官现象严重。从村官的管理主体来看,直接管理部门是乡镇党政办(或团委)。在往下分配村官的时候,很多村官名义上分至某村,但实际上大部分时间被截留在乡镇政府做事。其原因在于当前一些乡镇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无法完全适应信息技术进步对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据统计,在对大学生村官“大部分工作时间在哪里”的调查中,近68%的村官回答在乡镇及以上部门,大学生村官被上级部门截留的问题十分严重。很多乡镇官员在谈到村官作用的时候,也认为村官减少了乡镇干部的工作量,为他们做了很多实际工作,如文秘、计划生育、产权改革、国土统计等。大量村官被截留在乡镇及以上党政机关,导致大学生村官作用难以真正发挥,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初衷相违背,对村级治理的优化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4.政府对大学生村官管理缺位。为了保证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质量,很多省市对大学生村官的选聘、管理,作了较严格的规定,但这些规定到了基层往往难以有效落实。在对大学生村官“您认为影响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最重要的外部条件”的调查中,其中61%的村官回答,各级政府的重视和相关保障制度的落实,是影响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的最重要的外部条件。为鼓励优秀大学生担任村官,许多省市出台了很多激励措施,如定向招聘村官、考研及公务员招考加分等政策。但一些政策又与公务员法所要求的公务员“凡进必考”原则相矛盾。由于村官分布地域较广,即便在同一县乡内,村官的联络机制也存在很大问题,使大学生村官队伍经常处于游离、放任状态,缺乏必要的交流沟通。村官的管理主体到底是村还是乡镇,缺乏明晰的规定。在培养管理制度上也不规范,没有固定的培养机制与有效的激励机制,影响了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积极性。
  5.期满后大学生村官的出路较窄。课题组调查统计数据表明,怀着投身基层和了解农村的村官只占14%,绝大多数的村官只是将其作为一个跳板,真正将村官作为长久之计的只是少部分。在访谈中我们得知,有些基层官员认为,如果上级政府不把村官的出路解决好,有些人甚至可能成为引起乡村社会不稳的根源。这种看法虽然偏激,但也体现出部分基层干部意识到解决大学生村官出路问题的极端重要性。虽然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等联合下发的《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长效机制的意见》,为大学生村官期满之后指明了五条出路:担任村干部、推荐参加公务员考试、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引导大学生另行择业、支持大学生村官继续学习深造。但在具体操作上,保障大学生村官出路的政策,要么与现行制度相悖,要么缺乏可操作性。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大学生村官的出路问题,势必减弱大学生加入村官队伍的积极性,使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成效大打折扣。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因素
  大学生村官计划运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大学生村官自身的原因,有制度设计及管理的原因,也有中国政治、社会运行环境方面的原因。
  (一)大学生村官自身素质存在的不足
  大学生村官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价值理想与个人素质,直接关系到计划实施的成效。
  1.工作、生活能力较差。据问卷调查,约23%的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难以融入农村社会”,难以适应艰苦的农村生活和繁琐的村务工作。由于缺乏基本的适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难以在农村有所作为。74%的大学生村官承认“自身经验或阅历不足”,缺乏相应的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32.05%的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专业不对口,难以施展拳脚”。专业不对口,“学”“用”严重脱节,制约了他们工作能力的提高。
  2.人生价值的迷茫。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深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蔓延。一些大学生村官也深受这一思潮的影响,崇尚物质享受,精神生活匮乏,个人理想和价值追求也模糊不清。中国人民大学孙柏英教授认为,众多大学生选择当村官并不是出自内在价值的驱动、不是出自对农村的热爱和责任,而是受到服务期满后能够享受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吸引和诱惑。1从访谈中我们了解到,许多村官觉得自己属于“跟随社会潮流”者,对自己的未来“比较迷茫,尚未考虑好”。一些大学生村官人生价值、目标追求的模糊、迷茫,是制约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工作能力的内在原因。
  (二)制度设计和政策规定的不规范和易变性
  1.制度设计不规范。根据相关政策规定,大学生村官一般担任村两委会助理的职务,若是中共正式党员,一般安排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非中共党员的一般安排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大学生村官在服务期满后若被选举为村干部,其身份才转变为村级组织的正式成员。这一规定表明,大学生村官不是村级组织的正式成员,而是充当协助者的角色,其实际工作中的职能定位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大学生村官的职责分配权主要掌控在村两委负责人手中,这一制度设计造成大学生村官职能定位与职责作用发挥的随意性。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的个人因素,如个人修养、领导能力、识人用人能力等,对大学生村官的履职和作用发挥具有重要的影响。课题组对大学生村官所从事工作的调查结果也显示,村官的工作杂乱,随意性强。制度设计的不规范导致大学生村官的作用难以真正发挥。
  2.政策规定的不统一和易变性。“考录事业单位人员、公务员时享受加分”2的规定对大学生参与村官计划,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许多省市制定了具体的加分细则,然而各地的规定不尽相同,造成实际运行中的许多问题。2010年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对上述政策作了调整,提出“大学生村官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报考公务员,既可报考定向考录的职位,也可报考其他职位,不再实行加分等优惠政策。”3尽管一些政策解读者认为,新规定对大学生村官考录工作不会产生太大影响,但它用定向招录取代考试加分,还是引发了诸多不满,许多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被骗了”。此外,普遍开展的大学生村官招录工作缺乏统一规范性。国家与各省市、不同省市之间在招考政策上存在较大差异,如补助办法,优惠政策,特别是关系大学生村官出路的政策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如重庆市规定“到村工作的大学生工作满两年拟录用为公务员的,应进行录用考察。”许多省市却没有如此规定,这让其他省市的大学生村官感到明显不公平,影响了大学生村官队伍的稳定性。   3.配套措施的滞后性。除岗前培训外,许多大学生村官在工作期间没有参加过其他培训。工作中的截留、借调、挪用现象也十分严重。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考核,大多采用工作汇报、书面总结形式,缺乏可操作性。课题组的调查发现,大学生村官平均年龄约25岁,即将面临结婚生子等人生大事,如何保障他们在工作、生活、人生发展方面的利益,成为大学生村官群体最关注的问题。但目前大学生村官的制度安排,未能很好地回应这一群体的诉求。
  (三)现阶段中国政治、社会环境造成的运行障碍
  当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环境,是大学生村官计划运行的现实土壤,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绩效具有重要的影响。
  1.农村发展滞后。传统中国社会的城乡差别,以及1949年以后日益严重的城乡二元体制,造成农村发展的严重落后。与城市相比,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工作生活环境艰苦,加之工资待遇太低,使大学生村官不愿扎根基层。问卷统计数据表明,16.24%的“大学生村官”认为“工作环境较差,难以适应 ”,68.5%的人对目前待遇表示不满。此外,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还受其重要工作对象——农民群众文化知识水平、道德修养与风俗习惯的影响。目前由于大量中青年农民进城务工,农村日益空心化,留在农村的基本上是老人儿童,这既是当前乡村治理困境的根源所在,也是大学生村官工作难度很大的重要原因。
  2.乡政机构工作效率较低。由于我国行政体制按照上下级对应设置,造成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乡镇政府工作人员存在工作积极性不高,办事效率低下等问题。参加工作不久的大学生村官工作充满激情,效率较高,特别是文字处理、信息收集工作能力较强,往往被乡镇机构借用。一些农村基层官员也表示,乡镇机构使用大学生村官可以“弥补乡镇机构严重缺编情况”,为乡镇机关注入新鲜血液。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大学生村官变成乡镇政府的“打杂人员”,这既违背了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初衷,也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
  三、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定位大学生村官的角色
  1.政策、法律定位。针对大学生村官计划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国家应尽快出台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与具体实施办法,特别是必须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行相应修改,使那些愿意继续留在农村发展的优秀村官,能够获得参与村两委竞选的合法身份资格,在政策、法律层面对其职能、角色进行明确而清晰的界定,并充分保障其工资待遇,改善工作条件,以切实增强大学生村官的吸引力。
  2.大学生村官自身定位。大学生村官应主动学习涉农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涉农法律法规,不断提高与当地群众沟通交流的技能。高校可以举办一些励志讲座和村官就业指导会,政府应定期举办一些村官培训班、优秀村官经验交流会;大学生村官自身也可以组织一些学习会和经验交流会。通过各种方式,让大学生村官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肩上所担负的责任与使命,重新对自己进行科学定位,坚定服务基层、努力成才的决心。
  (二)进一步优化外部环境
  1.加强高校的宣传和培养。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道德教育的重要基地,应当为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和输送提供强有力的教育支撑和创造良好的条件。首先,应鼓励高校创新培养模式,更多开设一些与“三农”问题密切相关的专业、课程与讲座,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更多吃苦耐劳的优秀人才。通过邀请优秀农村干部、优秀大学生村官代表和农业专家,到学校举办交流会、报告会、学习会等形式,宣传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并出台一些奖励措施鼓励大学生到农村服务。其次,高校应鼓励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农村实习和农村调研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了解农村、关心农村,并立志服务“三农”。再次,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多接收农村基层干部委培生,并针对“准大学生村官”开设一些涉农技术、政策与法律法规的专业培养课程。另外,加快建立本校大学生村官的跟踪服务系统,关心和帮助本校大学生村官的发展、成长。
  2.优化工作环境。为了鼓励大学生村官更加积极和高效的工作,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政府和社会都应该为大学生村官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首先,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尤其是支持大学生村官政策。其次,政府要不断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各项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更好地保障大学生村官的各项权利和待遇,解决其后顾之忧。再次,政府主管部门应信任和支持大学生村官的各项工作,在必要监管和充分信任的基础上,充分向其放权,使大学生村官有更多的自主权,能放手工作。
  (三)健全大学生村官管理制度
  针对目前大学生村官政策“重前期审批、轻后期管理”所导致的问题,应加快构建包含选拔、培训、考核、激励、退出等各个环节的动态管理系统,使真正有志于服务“三农”的大学生“进得来、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1.完善和创新大学生村官选拔模式。各地可根据区域实际,丰富和创新大学生村官的选拔方式,使更多的优秀大学生加入村官队伍。首先,要保证选拔的科学性、合理性。在考试内容方面,适当增加一些涉及农村发展现状、农业生产知识、涉农政策法规和农村人际沟通等方面的知识测试。增强选拔考试的透明度,将各阶段考生名单、成绩等信息公开,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在村官选拔过程中,须着重考察大学生的思想觉悟、服务热情和工作能力情况,尤其是扎根农村的决心。对那些专业对口、工作积极,又立志于服务农村的大学生,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取。村官招录的本土化,村官招录可以采用“原籍优先,就近安排”,鼓励大学生回原籍或附近乡村担任村官。一方面,村官本地化,可凭借其对家乡风俗人情、思维习惯的了解,更得心应手地投入工作;另一方面,就近工作可降低食宿成本,有助于与村民进行沟通交流。对于具有涉农法律、养殖、种植等特殊技能的大学生,有本地农村实习或工作经验,且获得村两委会、村民一致肯定的,可特招或者破格录取为大学生村官。其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从农村基层直接选拔一批既熟悉乡村事物,又愿意留在农村发展的适龄青年,由政府出资委托高校进行培养,毕业后回本地担任村官。   2.完善培训机制。一是加强岗前培训,根据培训计划开展专业、系统的技能培训,让大学生村官深入了解当地实情,并初步掌握基本的岗位技能。通过新老村官交流会、座谈会等形式,让优秀老村官结合自身经历、体会和感受,把自己的经验、教训与新人分享,使他们能吸取经验教训,更好地投入工作。建立“3+1”导师结对帮扶制度,即在大学生村官到基层后,由当地人事部门安排一位县(市、区)的分管领导,一位乡镇(或街道)分管干部,一位村(或社区)干部,作为大学生村官的导师,负责定期与他们联络和交流,在工作、思想上给予他们相应的培养、关怀,这既可以促进大学生村官的成长,又可以在出现问题时明确相关人员的责任。二是强化岗中培训,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大学生村官一般能较快适应工作,也会发现工作中和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因此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具有针对性的专门培训,以更好地适应工作需要。课题组调研发现,大学生村官所接受的现有培训比较有限,且大部分集中于岗前培训,缺乏岗中培训。为切实提高在岗培训的绩效,首先要了解大学生村官的现实需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其次鼓励大学生村官组织各种内部交流活动,让大家通过交流会、学习会、QQ群讨论、《大学生村官报》等各种形式和途径,交流工作心得体会,达到互相鼓励,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效果;同时各级领导也要借此机会听取大学生村官的意见和建议,改善工作,为村官创造更良好的工作环境。三是进一步健全离岗培训,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各级人事部门针对即将离岗大学生村官的培训极少,甚至完全没有进行必要的离岗培训,不利于大学生村官尽快适应以后的工作。加强大学生村官离岗培训,首先要通过调查统计,了解即将离岗大学生的就业倾向,据此开展专门的考研、公务员考试培训与自主创业培训等。其次,当地人事部门应帮助联系当地企事业单位,落实离岗村官的工作和生活,并进行相关的岗位培训。
  3.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只有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绩效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并给予相对称的激励,才能有效调动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
  一是结合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性质,建议组织、人事部门构建多维的大学生村官考核体系,即建立涵盖村官自评、上级考评、同级评议、村民评议相结合的综合评议体系。自评由村官本人根据自己工作情况打分;上级考评主要由市县组织人事部门召集县、乡镇分管领导、村支书、村长,及村官的“导师”对村官工作进行评议;同级评议由大学生村官的同事评议打分;村民评议由村两委召集一半以上村民或村民代表对村官工作做评议。四部分总分为100分,在综合考虑各部分权重的基础上得出如下计算公式:考评总分=自评得分×20%+上级考评得分×30%+同级评议得分×20%+村民评议得分×30%。这一综合考核方式,能更好地保障村官评议的公正性、客观性。二是量化考核标准,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村官考核的科学性,有必要将各种考核标准具体量化,制作成统一的评分表,使考评者在拿到评分表后,能对评分标准一目了然,并能根据评分要求迅速、客观地进行评价和打分。评分表应囊括德、能、勤、绩四方面内容,以确保考评内容的全面、准确。三是分阶段考核并与奖惩挂钩,即对大学生村官分别作初期、中期与离岗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奖惩挂钩,促使其不断吸取经验和教训。初期考核一般在大学生村官到基层工作的前两季度,由人事部门组织,了解他们在基层工作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督促“3+1”导师对存在严重问题的大学生村官作重点帮扶,对表现优秀的进行宣传表扬。中期考核放在大学生村官工作一年至一年半的阶段,由人事部门组织实施,对考核优秀者给予一定表彰,并在发展党员、评优评奖、推荐竞选两委成员等方面优先考虑。对在中期考核中存在明显问题和不足的村官,人事部门和导师要深入了解情况,督促其及时整改。对中期考核成绩不达标的村官,在经过导师谈话、组织教育、个人申诉等程序后,仍无改观的,经“两委”讨论、表决并报乡镇批准后可将其辞退。离岗考核由组织人事部门针对期满即将离任或中途离岗的大学生村官作专门考核,对考核优秀、表现突出的大学生村官,除发放聘书和优秀称号证书外,应在考研、公务员、企事业单位人员考录与选调生遴选,或推荐参选村两委成员等方面优先考虑。对于考核不达标、表现极差者,经过个人申诉和组织讨论后,予以辞退。
  4.进一步完善激励保障机制。现有激励保障机制对大学生村官的保障、激励严重不足,不利于调动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健全、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激励保障机制已势在必行。首先,必须大力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待遇水平,保障其基本生活。问卷调查显示,60%的大学生村官对其待遇不满,认为只有提高待遇,才能留住大学生村官的人心。应建立大学生村官工资待遇由中央和地方共同分担的财政体制,由中央财政提供专项资金负责发放村官的基本工资,由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物价水平、财政能力和村官的实际表现,决定当地大学生村官的绩效工资,应明确规定绩效工资不得低于当地低保水平。这样,既可以减轻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又可以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从而激励其更加努力地工作。其次,切实解决驻村大学生村官的就地住宿问题,这既有利于减轻大学生村官的经济负担;又有利于其充分融入农村,便捷、顺利地开展各项工作。对于那些工作成绩突出、且愿意继续留在基层农村工作的大学生,应在签订留村合同后,给予一笔安家费,鼓励其留在当地继续工作。
  5.完善村官出路管理机制,拓宽出路渠道。采取有效措施拓宽大学生村官的出路,是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重要途径。一是对提前离岗的大学生村官,为保障其基本生活,应发放一定量的离岗补贴或加发两个月工资,以便淘汰不合格的大学生村官。对于各阶段考核优秀、表现突出,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较大贡献,且有意愿继续留在基层农村工作的,应出台政策鼓励其续聘大学生村官。并对续聘的次数和年限进行明确规定,续聘达到一定年限,考核优秀的,直接转为基层公务员。如果在续聘期内,通过竞选进入村两委班子的,应保障其续聘至任期结束。在“两委”任期结束后,准备另谋出路的,应加发半年工资作为补偿和保障。对于续聘到一定年限但未达到转为公务员年限,工作比较突出,且愿意长期留在当地农村工作的,经村民大会投票表决后,可以解决户口问题,为其竞选村“两委”成员提供条件。有条件的还应分给其承包地、宅基地,并由县乡政府发放一定安家费或住房补贴,使其能真正扎根农村。二是采取多种举措,为优秀大学生村官进入公务员队伍创造条件。在基层锻练过的优秀大学生村官,既有较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又有基层工作经历,更适合基层公务员的工作。可借鉴重庆“大学生—村官—公务员—党政领导干部”的培养模式,降低党政领导干部“空降兵”的比例,更好地落实中央关于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的精神。在公务员招考时,应拿出一定比例的公务员岗位,面向大学生村官定向招考,且该比例要随着大学生村官制度的不断完善逐年提高。将大学生村官的考核与公务员考录挂钩,即在定向招考公务员时,根据大学生村官的服务年限、考核等级和表现情况分梯度累积加分。这既可以鼓励大学生村官努力工作,又可将优秀大学生村官吸纳入公务员队伍。对于考核优秀、表现突出的大学生村官,还可以借调到其他乡镇锻炼培养,工作一至两年后考核优秀的,可直接转为乡镇公务员或乡镇驻村干部。还可以将考核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吸纳入选调生队伍,将其作为后备干部进行培养。三是鼓励学习深造,对于有意进入高校继续深造的大学生村官,应给予考试加分鼓励。对于知识基础良好且表现优异的大学生村官,可采取免试深造的鼓励政策。在完成学业后,仍然选择回基层工作的,政府应以退还学费、发放安家费等形式予以奖励。有条件的地方,可选择委托培养的方式,选送部分优秀大学生村官到高校培养深造,学习当地急需的农业科技、涉农政策法律等知识和技能,学成后须回派出单位服务一定年限。四是广开就业门路,支持大学生村官就业、创业。第一,加强职业训练,对于那些服务期满后准备进企事业单位的大学生村官,地方政府一方面应提供技能培训、面试技巧培训、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的免费就业服务;另一方面帮助推荐优秀大学生村官到当地事业单位实习甚至直接就业。第二,通过建立大学生村官人才信息库,举办“双选”专场招聘会等形式,帮助其就业。第三,建立导师责任跟踪制,让大学生村官“3+1”导师帮助和指导其择业、就业。第四,鼓励自主创业,政府应大力支持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并在资金、信息、技术和政策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和鼓励。提高大学生村官创业的积极性和成功率,既有助于拓宽大学生村官的出口渠道,也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新宝,李文波.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108.
  〔2〕关于大学生村(社区)干部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享受加分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川组通〔2010〕4号)〔Z〕.
  〔3〕关于开展从大学生“村官”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中考试录用公务员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52号)〔Z〕.
  (责任编辑:石本惠)
其他文献
近期,巴蜀书社出版了陈德述教授所著《周易正本解》(以下省作《正本解》)。《正本解》是陈德述教授多年心血之结晶。中国周易研究会首任会长、著名易学家唐明邦先生誉之为“对数千年来解《易》方式正本清源而获得的易学硕果”,披览之余,深以为然,谨述感言于次。  一、表面上看,《周易》是卜筮之书,然而文王、周公、孔子借此向世人传播了历代圣贤的思想,此即所谓“神道设教”,“寓教于筮”。《正本解》抓住《周易》义理寓
期刊
〔摘要〕 基于中国历史上国家政权对土地的运作,本文认为自然属性十分明显的土地是被社会按照政治产品来运作的,并指出我国封建社会土地的所有权存在以下结构:由政权从总体上拥有的——土地一级所有权;由地主或自耕农拥有的——土地二级所有权,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土地私有制的产权。进而研究了走向新中国过程中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土地作为政治产品运作的新情况,包括国家政权在不同阶段对农村和城市土地的配置方式、权利界定,以
期刊
〔摘要〕 “二代”收入差距可以分解为两部分:一是由个体负责因素造成的,可称之为公平合理的收入差距;二是由于环境变量差异或机会不等导致的不合理收入差距。机会不等对 “二代”收入差距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利用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数据(1989-2009),通过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测算机会不等对收入差距影响的上限,结果表明,户籍对“二代”收入差距的影响最大,其次为父辈收入和教育水平。将个体固定因子估计值作为“
期刊
〔摘要〕现代新儒学将儒学加以哲学化的特点之一,是其哲学与易学之间的深度关涉。这种关涉有时是显性的,例如熊十力的新唯识论;有时是隐性的,例如冯友兰的新理学。其共同点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表现为对《周易》的形而上学化的诠释。这与20世纪西方思想的去形而上学化趋向形成了鲜明反差。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去形而上学化就是不可商榷的、而现代新儒家哲学使得中国哲学再次落伍了。但是无论如何,一方面,旧形而上学确实是“
期刊
〔摘要〕 随着股东与董事争夺公司决策权之纷争的不断扩展,股东将倾向于采取提议修改上市公司章程这一更为积极的事前措施来介入董事会的经营决策,而上市公司的章程也由此成为两者激烈交锋的战场。我国公司章程自治理念的确立赋予了公司内部参与者对于公司更大程度的控制权,然而,基于股东会中心主义的倾向,对于股东如何介入董事的经营权,我国尚缺乏相应的规范体系,从而无法将上市公司的章程自治纳入到实现公司及全体股东利益
期刊
〔摘要〕 第二次金川战役后,清廷在金川地区实施了“废苯兴黄”的宗教政策,以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取代在金川地区居统治地位的苯教。或许是受到历史上“佛苯之争”以及清廷与藏传佛教格鲁派结盟传统的影响,研究者大都将黄、苯二者放在竞争与敌对的格局中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考察。事实上,战前格鲁派与金川地区苯教已有频繁的交流,两者间的对立可能并非想象中那么严重,甚而有相互影响乃至和谐融洽的一面。因而有必要就第二次
期刊
中国现代文学从产生伊始,有关其性质和命名的争论就从未停息。从强调相对于古典文学之新的“新文学”;启蒙论与阶级论相抗争的“中国现代文学”;到凸显文学自主性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再到宽泛而模糊的现代性视角的引入,在关于自身性质与价值判断的不断更新中,中国现代文学史这一学科既释放出历史阐释的巨大思想活力,又在命名的不稳定性中包含着自我颠覆的危机。   面对这样的困境,解决问题的可靠路径,就是重回历史
期刊
〔摘要〕 笔者在韩国发现的蔡钧著《出洋琐记》,是1885年由王韬在上海手校并刊印,早在19世纪末就被朝鲜国王收藏并成为了解欧美社会的参考资料。蔡钧属于近代中国最早一代的外交官,《出洋琐记》是他有关1881-1884年间先后在美国与西班牙担任外交官并环球旅行的个人记录,是有关1882-1884年间中国与西班牙关系几乎唯一的中文记载,而且可能也是整个晚清时期中国人有关西班牙最详细的见闻记录,在晚清中国
期刊
    〔摘要〕农民工对公共服务的重要性认知度较高,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意愿强烈,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险等基本公共服务是当前农民工最希望政府帮助解决的问题。但是,当前农民工享受公共服务的总体水平比较低,农民工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总体满意度不高。当前农民工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需求与城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关键词〕农民工;公共服务;广东省;公共服务均等化;积分制
期刊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我国居民的人均慈善捐赠有所增加;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通过对一项全国性抽样调查的数据分析发现,我国居民80%以上都曾经向慈善组织进行过捐赠,其中超过六成的人是自愿捐赠的。回归分析显示,居民的慈善认知、利他主义观念、税收减免、居民对慈善组织的关注等因素会影响到人们对慈善组织的捐赠;利他主义观念、税收减免、对慈善组织的关注、普遍信任程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