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的痛苦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njinwei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存在主义探讨人存在的困境,生活的无意义、无目的,人在荒谬的世界中的异化和焦虑,同时也强调在荒谬的世界中追求真我。现实主义小说家哈代在他的最后一部小说《无名的裘德》中展现了生活在荒谬的教育体制和婚姻制度下的主人公裘德的异化和焦虑,以及他在异己的环境中对自我价值、真我的追求。裘德的这种生活状态与存在主义所讨论的人的生存状态极为相似,表现出存在的荒诞性。
  关键词:异化 焦虑 真我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存在主义哲学是盛行于西方的一种反理性、反传统的哲学思潮,起源于19世纪。丹麦的克尔凯郭尔被认为是存在主义的鼻祖,主要代表人物有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马赛尔、卡谬、萨特等人,其中萨特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存在主义大师。存在主义哲学并非一个流派,而且存在主义大师们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分歧。尽管如此,从宏观视角来看,他们是有共识的。存在主义者们探讨的是个体的人的存在问题,人存在的困境。他们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生活是无意义、无目的的,自然界是没有主宰的,无理性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处处会遇到障碍,每个人都是荒谬而冷酷环境中的一个痛苦而孤独的个体;人在荒谬、异己的环境中将面临不可知的境遇,会经历不同程度的异化,产生焦虑感;同时,存在主义者也强调在荒谬的世界中寻求真正的存在,真正的自我。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伟大的小说家、诗人。生活在社会转型期的哈代,经历了信仰上的变化,目睹了人们生存的困境,并在其小说中反映了维多利亚后期人们的这种生活状况。哈代称自己的小说是“性格与环境小说”。他通过小说探讨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在他后期的悲剧小说中,主人公有自己的理想和愿望,但是面对荒谬的世界和令人困惑的社会,他们不可避免地被异化了,被焦虑所困扰,到达的终点是痛苦的深渊。即便如此,他们仍然不断地与异己的环境抗争,在荒谬的世界里寻求自我的价值,真正的自我。哈代在其悲剧小说中反映的人的生存状态与存在主义大师们所探讨的如出一辙。因此,本文将从存在主义的视角分析哈代最后一部小说《无名的裘德》中主人公所体现的存在主义特征。
  一 异化
  “异化”一词最初由黑格尔提出,后马克思将这个词用来形容资本主义社会的客观矛盾,他认为,异化就是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换言之,人创造了物,而物对人而言却成了一种强大的力量并统治着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逐渐表现为物的关系从而导致人与人之间物质化,非人化,孤立化。萨特提出了“匮乏与异化”的理论,他认为异化来源于匮乏。物质、情感、精神的匮乏必将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存在主义文学的主题之一就是人的存在的荒谬性。人存在的荒谬性主要指我们在一个冷漠、毫无温情的现实里追求生命的意义。世界的荒谬必然导致人的异化。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他者的关系物化了,甚至是人与自己也异化了,从而不可避免地陷入孤独、无助的境遇。一般而言,异化的人没有归属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流放、被遗弃的感觉。小说的主人公裘德就被异化了,他的一生是短暂、孤独、没有归属感、不断被遗弃的一生。
  1 随着父母的双亡,小裘德被孤零零地遗弃在世界上。年老的姑妈收养了他,然而姑妈却并不喜欢他,把他当成一个负担,希望他尽早离开。物质的匮乏导致亲情的弱化,裘德与姑妈关系的物质化趋势,使小小年纪的他就体会到了孤独与被遗弃的感觉。
  2 在乡村教师的影响下,小裘德立志去基督寺上大学,于是开始为之做准备。在玛丽格林的十几年时间里。裘德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花在了书本上,在别人的眼里,他的追求是不现实的,大学不是像他这样的穷人能去的地方。裘德的理想不被他人所理解,玛丽格林物质与精神的荒芜使裘德与周围人——他者的关系异化了。裘德只好一人在异化的环境中孤独地战斗。
  3 19岁的时候,裘德被粗俗的阿拉贝娜诱骗结婚。当她发现他无法挣钱养家时,阿拉贝娜绝然地弃裘德而去。多年之后,阿拉贝娜再次成功诱骗裘德结婚,意识到裘德对自己无用后,阿拉贝娜后悔不已,当裘德奄奄一息躺在病床上时,她却在与其他男人调情。物质、情感的匮乏导致夫妻关系的物化,阿拉贝拉与裘德的关系变得非人化。在这样的婚姻关系中,孤独的裘德一次又一次地被无情地抛弃。
  4 淑是裘德一生中最重要的女人。诸多评论家认为他们是心灵的伴侣。经历过多种曲折后,他们终于同居在一起,但是在世俗的眼里,他们是不道德的,是应该被唾弃的。“时光小老人”(阿拉贝娜与裘德的孩子)杀死了淑与裘德的两个孩子然后自杀的悲剧促使淑选择离开裘德。从某种程度上说,淑也遗弃了裘德,裘德再次与孤独为伴。在毫无温情的荒诞世界中追求真爱的裘德被异化了,因此,他最终遭到遗弃然后在孤独中度过凄凉的余生。
  为了追求儿时树下的理想,裘德在孤独中苦读,为了追求完美的两性关系,裘德从一个地方游移到另一个地方。然而存在于一个荒诞,毫无理性的匮乏世界里,他被异化了,尽管不断地努力抗争,结果却是在孤独中被一次次遗弃,在被遗弃后陷入更加孤独与无助的境遇。
  二 焦虑
  存在主义者认为,焦虑是人共有的一种心理。克尔凯郭尔认为焦虑是对人生存状态可怕的不确定性的反应。焦虑的产生来自根本的存在焦虑,存在焦虑是对个体存在的责任和限制的恐惧。换言之,焦虑也来源于认识到世界的荒谬及自身的局限性,同时也来源于对于自身所作出的选择所要承担的责任。人存在于冷酷的现实世界中对未来是一片茫然,面对世界的荒谬和异化,人的理想、目标无法实现,必然会产生焦虑感。裘德存在的社会中的教育体制和婚姻制度的局限性与荒谬性,必然使他产生焦虑感。他在荒谬、异己的社会环境中追求知识与真爱,寻求生命的意义注定会以失败而告终,这使他处于痛苦的焦虑状态。
  费洛特桑的一句话激起了裘德对知识、对大学的渴求,并认为上大学是他人生成功的关键,于是开始努力学习和挣钱,希望有朝一日能进入基督寺大学的殿堂。在裘德的眼里,基督寺是“光明之城”,是他心中的“耶路撒冷”。然而,他十几年的努力准备,换来的却是大学幻想的破灭。在这个荒谬的世界里,大学只为富人开放,教育体制的荒谬带来人自身存在的局限,并最终导致人的存在的焦虑。在异己的环境中,无论裘德多么努力,他也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他所得到的只有失败和无尽的焦虑。
  如果说事业上的失败使裘德陷入不断的焦虑中,那么,爱情则把裘德推向了绝望的、痛苦的、焦虑的深渊。裘德在爱情上经历了两个女人:阿拉贝娜和淑。阿拉贝娜大胆、性感但粗俗、世故,她激起了裘德对女人与性的渴望,并两次成功诱骗裘德与她结婚。然而,他们之间并无爱可言。初次知道阿拉贝娜怀孕并必须要跟她结婚后,裘德陷入了极度痛苦之中,寻求自杀未果。多年后,因淑的离去,阿拉贝娜再次骗取裘德与其结婚。而此时的裘德整天以酒为伴,浑浑噩噩,处于麻木当中。
  淑是裘德心灵的伴侣,两人间的感情是炽烈的,在经历了多种曲折后,两人同居在一起而没有结婚,因为婚姻给他们带来了太多的痛苦,淑甚至认为“婚姻只不过是一个愚笨的契约”, 这个“铁一般的契约”会把他们之间真挚的爱都毁灭掉。然而,他们的“非法”同居为世人所不容,裘德想成为牧师的幻想也因此破灭,最终做为一名石匠的他也被工地开除。外在的唾弃与排挤使裘德苦恼不堪。“时光小老人”酿成的悲剧却使淑永远地离开了裘德。面对外来的压力以及孩子们的悲剧,淑的心理不堪重负。她认为孩子的悲剧是上天对她跟裘德之间不合时代的感情的惩罚。在这个荒谬、异己的社会环境中,裘德为了实现人生的价值,爱情的梦想,不断地与异己的环境抗争。然而,坚持与努力给裘德带来的不是慰藉,而是无尽的痛苦和焦虑。
  婚姻与道德体系的荒缪必将给人的存在带来焦虑。裘德存在于这样一个世界里,婚姻与道德体系的荒谬给裘德造成了他自身的局限,并给他带来存在的焦虑。自我选择的责任与自我局限性的意识,最终将裘德与淑推进了绝望、痛苦、焦虑的深渊。
  三 寻求真我
  存在主义者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的终极目标就是在荒谬的世界中寻求真正的自我。真我指人的行为思想的真正存在。要获得真我,人必须认识到自我意识与现实的差距,现实的局限与自身的潜力,并在此基础上做出选择与思考;同时,承担起这些选择所带来的一切责任与风险。但是,从非真我到真我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要经历失败、痛苦、焦虑甚至绝望。
  裘德为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做出了选择。他想要在荒谬的世界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寻求真正的自我。为此,他经历了异化、焦虑、痛苦和绝望。费洛特桑的话语激起裘德对于大学的梦想。然而,裘德当时所在社会的教育体制是不公平的,大学对于像裘德这样有抱负但贫穷的人是不开放的。而裘德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现实状况。他花了十几年时间为上大学做准备,结果却被拒之门外。大学梦想的破灭,使裘德对于残酷的社会现实开始有所认识、了解,明白了教育并非为穷人所设置的。从大学梦破灭的痛苦中恢复过来后,裘德选择了牧师作为自己的事业目标,然而也以失败而告终。最后,他连成为一名小小的石匠的愿望都被冷酷、无情的现实扼杀。而原因则是当时的社会无法容忍他与淑的关系。根据当时荒谬的婚姻制度,尽管裘德与淑的结合是真爱的结果,但是他们的“非法”结合是不道德的。裘德处于非真我的状态,并没有意识到当时社会婚姻制度的荒谬性,仍然坚持追求完美两性的理想、追求真爱。他与淑的行为遭到唾弃,在巨大的压力下,淑选择了离开,而留下裘德独自在绝望、痛苦中挣扎。
  在裘德短暂的一生中,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始终在痛苦中勇敢地与异己的环境抗争。然而他处于非真我的状态,并没有认识到现实对于人的种种限制,还一直盲目地追求在荒谬的世界中永远无法实现的理想。在绝望与痛苦中,裘德思考自己所经历的所有不如意和失败,终于认识到他所生活的世界是荒谬的,人在这个荒谬的世界必将被异化,即便经历无数的焦虑也无法找到生活的意义。于是,裘德选择了死亡并独自担起死亡的责任。裘德的死是对荒谬世界最有力的反抗,也是对有意义生活最强烈的渴求。裘德在死亡中实现了自己的真正存在,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并从异化、焦虑中永远地解脱出来。
  四 结语
  《无名的裘德》被誉为是哈代最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一部小说。哈代在这部小说中反映了主人公裘德所处的困境,以及他为寻找摆脱困境的途径所作的努力。生活在教育体制和婚姻制度荒谬的世界中,无论付出多大的努力,裘德的愿望总是受到阻力而难以实现。在种种不自由的境遇和制度面前,裘德被异化了,并感到无助、孤独、焦虑、绝望。然而,他仍然顽强地在异己的环境中寻求生活的意义,真正的自我。裘德的这种生活状态与存在主义所揭示的现代人的生存状态极为相似,表现出了存在的荒诞性。
  
   参考文献:
   [1] 托马斯·哈代,刘荣跃译:《无名的裘德》,中国和平出版社,1999年版。
   [2] 聂珍钊:《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 张中载:《托马斯·哈代——思想与创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年版。
   [4] 耶日·科萨克,王念宁译:《存在主义大师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5] 萨特,陈宣良等译:《存在于虚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6] 萨特,汤永宽等译:《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7] 徐崇温主编:《存在主义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作者简介:
   王丽,女,1981—,湖南永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
   邓萍,女,1983—,湖南邵阳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工作单位:广西贺州学院。
   董红芸,女,1981—,河北邢台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英语教育,工作单位: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沈从文的散文为读者打开了一幅关于湘西神奇瑰丽的长卷。在这一长卷中,作者一方面延续了其小说创作中构建的那个理想化的湘西世界,另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现实中真实的湘西世界,其中既渗透着作者对湘西复杂人生形态的关照,又表现了其对湘西命运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沈从文 散文 湘西  中图分类号:I207.6 文献标识码:A    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文学创作中,沈从文可以算是比较特立独行的一个,他
期刊
摘要《紫色》的主人公茜丽,从男权统治里解脱出来,实现了自我,并争取到了与男人平等的地位。茜丽在宗教信仰上的转变帮助她摆脱了男权的压迫。她赢得与男性平等地位的方式对冲突不断的当今社会有很强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信仰转变 自我实现 博爱与宽容 《紫色》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紫色》是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最成功、最著名的一部小说,作者也因此书而获得了1983年的普利
期刊
摘要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教育传统的国家,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观念。而美国作为一个新兴的自由的国家,也因其思想的自由,个性的张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于是,由中美所分别代表的东西方不同教育观念的冲突也就一直存在着,并在华裔美籍第二代移民身上有所体现。本文将以谭恩美小说中所体现的中美教育观念的冲突作为研究的支点,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中美教育观念的差异,以及产生这种冲突的原因
期刊
摘要美国华裔女作家伍慧明的处女作《骨》描述了美国华裔生活的新经历。本文将通过解读骨的意象,来理解作者作为一个华裔通过故事传达的在双重文化环境中的文化认同和文化选择,即兼容并蓄和谐共存的跨文化观。  关键词:《骨》 新华裔形象 文化选择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美国华裔女作家伍慧明是美国文坛上近几年出现的后起之秀,她的处女作《骨》因深刻描述了美国华裔生活的新经历,而受到广泛
期刊
摘要后现代主义文学和文化思潮的兴起,是后苏联文学中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本文通过对俄罗斯当红作家维克多·佩列文《物种起源》的解读,进一步探索俄罗斯后现代作家写作风格,并从其作品中透视俄罗斯社会转型后的社会现象,关注社会的生存状态,揭示社会生活的矛盾根源,在分析人们心理的变化过程中去发现对待现实生存意义的态度。  关键词:后现代解读 历史背景 生存现实 心理状态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老人与海》的问世不仅确立了海明威的不朽声誉,而且给世人带来了心灵的震撼。本文以该作品的象征寓意为切入点,解读蕴含在作品中的丰富的思想内涵:人与自然的对话如同人在现实中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即使失败了,这种毅力也值得敬佩。这也是海明威通过作品所要表达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象征主义 人类 自然 现实 理想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欧内斯特
期刊
摘要《伊芙琳》是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最短但却很具代表性的一篇作品。作品主要描绘了20世纪初,以伊芙琳为代表的爱尔兰年轻女性的精神状态。在伊芙琳身上,处处体现了自我身份与自我意识的缺失。自我意识的缺失是伊芙琳最终放弃同生活抗争的根源所在,也是整个爱尔兰民族精神瘫痪的核心表现。  关键词:精神瘫痪 自我身份 自我意识 缺失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现代主义文学创始人
期刊
摘要揭露人性的阴暗面是毛姆短篇小说创作的一个主要主题。本文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对其短篇小说《午餐》的文体特征进行分析,并从词汇、语法、修辞以及语境和衔接层面探讨毛姆是怎样在讽刺中揭示人性的。  关键词:文体分析 讽刺 人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是英国文学史上雅俗共赏、深受广大读者青睐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有着较强的
期刊
摘要乔伊斯在表现《为芬尼根守灵》中的对立面时,化笼统为具体,向读者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方式:他不着重对比善恶之间的差异,而是利用评判善恶标准的可变性,获得反讽的艺术效果。谢姆和肖恩之间的对立表现出重大变革时代中现代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以及西方艺术家眼中20世纪初期那支离破碎的物质世界的一个侧面。  关键词:为芬尼根守灵 兄弟相迫 乔伊斯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创作背景以及主人公霍尔顿变异的纯真和性格特点的深入分析,说明了西方青少年的悲观厌世及生活的空虚,是西方文化本身颓废影响的必然产物。而孩子们纯洁的心灵则是黑暗世界的希望和光明。  关键词:守望 挣扎 纯真 颓废 直觉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麦田里的守望者》(以下简称《麦》)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创作的一部关于孩子成长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