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服装设计的著作权的保护由于行业环境、法律以及服装自身特点等因素处于多种困境之中.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法律条文以及对服装行业内的侵权抄袭问题开展分析梳理.两类研究给出的建议多从国家、企业角度出发,较为宽泛.结合设计与法律探讨在中国何种服装设计能受著作权保护,并从设计师角度给出具体著作权保护建议的文章较少,因此本研究从此角度出发,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首先分析何种服装设计能受著作权保护,然后在设计前、中、后的过程中,为服装设计的著作权保护从设计师角度提出阶段性具体对策.设计师一方面要通过对独有文化的创新传承,不断
【机 构】
:
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上海200051;东华大学现代服装设计与技术教育部,上海20005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服装设计的著作权的保护由于行业环境、法律以及服装自身特点等因素处于多种困境之中.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法律条文以及对服装行业内的侵权抄袭问题开展分析梳理.两类研究给出的建议多从国家、企业角度出发,较为宽泛.结合设计与法律探讨在中国何种服装设计能受著作权保护,并从设计师角度给出具体著作权保护建议的文章较少,因此本研究从此角度出发,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首先分析何种服装设计能受著作权保护,然后在设计前、中、后的过程中,为服装设计的著作权保护从设计师角度提出阶段性具体对策.设计师一方面要通过对独有文化的创新传承,不断增加服装设计作品的艺术创新成分,以建立服装设计领域的鲜明形象和影响力;另一方面也要学会相关法律和设计经营方式,保护设计作品不受随意复制.该文的意义在于通过保护服装设计作品的著作权,保护设计作品的经济价值,以激发服装设计师本人的创作动力,促进中国服装设计行业的创新活力发展.
其他文献
随着上海日报公会观察团1929年5月的东北之行及其相关报道和旅行书写的问世,长期为南方媒体上穷兵黩武和粗野无文的"刻板印象"所遮蔽的东北,终于有机会显现自身.当此"东北易帜"完成不久而"中原大战"山雨欲来之际,"东北"不仅是左右中国政局走向的胜负手,更是侦测救亡图存之时代主题的潜望镜.而赵君豪和严独鹤各自以"旧文学"形式记述此行的长篇游记《东北屐痕记》与《北游杂纪》,最早和最为深入地向南方读者介绍了"新东北"形象.通过观察、倾听和交谈,他们尝试理解东北社会建构自身价值与意义系统的资源与方式,从其"固旧式"
模因论从语言文化视角为高校英语演讲教学改革设计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教师应将优质语言模因在复制、传播与变异过程中的要素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去.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学生在课前进行较简单的认知学习,即记忆和理解演讲范例中的语言模因,在课堂上接受教师的指导进入较复杂的认知学习阶段,对这些语言模因进行应用、分析、评估和创造,从而提高英语演讲的语言综合能力.这种新的教学理念也为高校英语演讲教学改革和创新提供了依据.
空间量度系统一直广受关注,以往研究聚焦空间量度系统、隐喻义及跨语言对比研究,忽略了英、汉空间量度形容词的空间多义性.英、汉空间量度形容词词义中包含类型、方向、维度含义,真实语料显示英、汉空间量度形容词在空间义类型、方向性和凸显维度数目方面都发生了泛化,因而呈现出多义性和丰富性:有些英、汉空间量度形容词兼表距离义、位置义和维度义;描述垂直方向无生物位置和量度的空间量度词参照面发生平移和旋转因而发生空间义泛化,但是垂直于参照面的方向特征得以保留,这说明方向特征在垂直维度中是核心特征;有些空间量度形容词描述维度
辛弃疾与陈亮作为辛派词人群的主要成员,因心系故国、力言恢复中原而成为南宋以来爱国志士的精神楷模.辛陈二人之交游行迹及相互酬唱被历代学者文人津津乐道,然由于文献遗失,学界对二人定交、铅山之会、考亭之会等重要交游事件之发生时间争议颇多.结合前贤研究成果,通过史料考辨,可以推定辛弃疾与陈亮初识于孝宗乾道六年(1170);第二次会面于江西铅山,事在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第三次会面于福建考亭,事在光宗绍熙三年(1192).
碑刻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器物.作为书写记录的媒介载体,碑刻不仅承载了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礼乐文明,而且是"器以藏礼"的重要表征.以曲阜汉碑为例,从"器以藏礼"这一礼制造物的视域来探究汉碑作为礼器生成的观念,揭示汉碑作为儒家的象征物——礼器在公共空间里所蕴含的儒家德政、孝悌、忠诚等观念,从而昭示出儒家思想中人生价值追求、伦理观念、生命智慧与美学理想.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人的品德胚胎于家庭之中,家庭德育是整个德育体系的根基.面对家庭德育处于被淡化、弱化、边缘化的现实状况,本文阐述了家庭德育的责任使命、主要任务,家庭在孩子品德教育上的独有优势和不可替代性,提出了增强家庭德育有效性的具体策略,旨在补齐家庭德育短板,为孩子长远发展立德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和造就能够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技能人才是人才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是加强我国新时期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保障制度.加快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是关系百姓就业的民生工程,也关系到我国技能人才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参与全球经济发展一体化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国家层面、长期性、系统性的重大人才工程.文章对建立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义、推进现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下一步的对策进行了分析,希望为促进全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已经走过一百年光辉历程.党和人民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演变的历史产物,是以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发生的一系列现代要素以及组合方式为标志的突破性的变革过程.英国的工业革命引领了现代化的浪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辟了以工业化为核心的西式现代化道路.这种现代化道路在内部通过生产资料私有制与雇佣劳动制度剥削劳动人民,在外部通过其优势的军事力量进行殖民扩张和大肆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使整个世界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议》总结了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伟大奋斗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其中第一条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后的历史命运、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①着眼于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180多年历史,着眼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壮大的170多年历史,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