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管理探析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kiqp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对大学班级中非正式组织的类型、特征、影响进行分析以后,主要针对其消极影响提出班级管理者必须正确认识大学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区别对待大学班级中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组织;完善大学班级的功能,以达到消除班级中非正式组织消极影响的目的。
  关键词:大学班级;非正式组织;管理策略
  作者简介:翟春光(1982-),女,吉林长春人,江西师范大学高教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黄云(1986-),女,江西上饶人,江西师范大学高教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江西 南昌 33002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1-0121-01
  
  非正式组织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梅奥通过霍桑试验提出的,他认为非正式组织是脱胎于正式组织,是在正式组织的工作过程中形成的,以成员间的某些共同特征如共同的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地缘特征等为纽带而自发形成的松散组织,并且不受到正式组织管理限制,非正式组织内部没有固定的正式编制,但其成员之间有约定俗成的不成文的规范。大学生非正式组织是大学生之间以某些共同的价值目标、兴趣、地缘、习惯、特长、追求等自发形成的团体,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但没有系统的管理规范,组织内部构架松散、组织活动是灵活机动的。大学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就是运行在大学班集体内部的非正式组织。
  一、大学班级中非正式组织的类型
  大学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分类,可以参照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分类。根据非正式组织对学生管理的影响来划分,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可分成积极型、消极型和中间型三种。[1]大学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同样也可以分为以上三类。
  (1)大学班级中的积极型非正式组织的组织目标是积极向上的,与班级中正式组织的组织目标是不冲突的,甚至高度一致的,其对班级建设产生积极影响,这类组织如学习学术型的和健康兴趣型的。
  (2)大学班级中的消极型非正式组织的组织目标与正式组织的组织目标经常是相违背的、冲突的,其对班级建设经常产生消极影响,如少数经常打架斗殴的小群体。
  (3)大学班级中的中间型非正式组织就是对于正式组织的目标不置可否,即不是积极的,也不是消极的一类组织,通常这种类型的组织对班级建设既没有积极影响,也没有消极影响。相对于大学班级中的消极型非正式组织,这类组织更容易向积极型非正式组织转化。
  除以上分类外,也可以按照其他标准对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进行分类,如兴趣型、地缘型、特长型、利益型等。但是无论按照什么标准分类,最终都归结到以上这三种类型之中。
  二、大学班级中非正式组织的特征
  (1)大学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易于形成。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视野和学识比一般社会人更为广阔,所以其要求是多样的。加之大学生所处的成长阶段本身容易产生孤独感,何况大学生刚入学、大部分是校内住宿,难免对于集体生活有适应不良的情况。由于同班级内部的学生同时入学,作息时间一致,接触时间最多,因此比较容易形成非正式组织,一旦其成员有了某方面的需求,特别是在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与学生接触的较少的情况下,大学生更倾向求助于自发凝聚起来的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
  (2)大学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相伴生交叉。班级、班委等都是正式组织,参与这些正式组织中大学生成员同时又是非正式组织的成员;班级中的正式组织主要通过教学活动、德育、班风建设等方式给学生施加教育影响,与此同时,非正式组织也以其独有方式如核心人物辐射作用等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加之非正式组织本身就是脱胎于正式组织,大学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也不例外。因此,二者伴生交叉,相互影响。
  (3)大学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具有稳定性。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内部结构本应是不稳定的。大学是铁打的衙门,大学生是流水的兵,随着入学、毕业的不断变化和成员间的了解加深,组织内部产生分歧或者冲突处理不当,其成员地位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甚至核心人物的位置会被取代。但是大学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不同,相同的入学时间、毕业时间,作息时间、相同的专业以及其他的相同之处使的其组织相对稳定,有些甚至毕业后一起工作,仍有长期来往。
  三、大学班级中非正式组织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结合体,大学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的影响也是双重的,它对班级管理即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1.大学班级中非正式组织的积极影响
  (1)满足大学生的某些需要。大学生们的身心需要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精力充沛,求知欲强,有热情,敏感,班级中的正式组织固然不能完全满足任何一个大学生的任何需要,当大学生在班级中的正式组织寻求认同感、安全感和归属感等需要未果或者效果不理想的时候,由于大学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更贴近个体的学习和生活,就容易转而向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求助,又因为大学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内部成员具有某些共同的特性,因此个体更容易获得同类成员的认同感。
  (2)活跃了班风。班风通常是指一个班集体经过长期的活动和交往,而形成和具有的共同心理倾向,并且体现出的一种精神风貌。[2]大学班级中的积极型非正式组织对班风建设无疑具有推进作用;大学班级中的消极型非正式组织的目标经常与正式组织目标背离,因此会和班级中的正式组织起冲突。但是无论两个组织的目标是冲突还是协调都是班风建设的一部分。二者之间的良性的冲突可以给班级管理者提供改革的源泉,使得班风建设充满活力。
  2.大学班级中非正式组织的消极影响
  (1)当其目标与班级正式组织目标背离时,会危害正式组织目标的达成。当两个组织目标一致时,能够形成合力,大学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成员会有更高的积极性去实现该目标;但是当大学班级中的正式组织的集体利益即将受到或者已经受到侵害时,出于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出发点,必将要求任何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都要调整自己的目标和行动方向与正式组织的利益相一致。在此过程中,大学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的内聚力就会受到剧烈冲击,因此产生抵触情绪,甚至进行消极抵抗。
  (2)歪曲事实,在班级中散播小道消息。非正式组织的信息传播主要是一种人际传播,又因为成员之间联系的十分紧密,所以信息传播是比较顺畅的。当大学班级中的正式组织的决策对非正式组织不利或者其成员利益受到其他外来损害的时候,组织内部便开始主观故意的歪曲事实、散播小道消息,导致信息传播失真,削弱大学班级作为正式组织的凝聚力,给其他大学生心理上带来了消极影响,同时也影响班级管理者做出准确决策。
  (3)可使得各项学生参与的评估工作结果失真。对于学生评教,班团干部竞选活动,评优评先等评估工作,由于大学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内部的特殊关系,这些小群体有明确的排斥对象和支持对象,因此会出现拉选票现象,甚至仅因为核心人物个人观点就可以带动整个组织做出对事物的评判,最终导致学生无法进行客观的评判,导致评估结果失真。
  四、大学班级中非正式组织的管理策略
  1.必须承认大学班级中非正式组织的客观存在
  它和正式组织都是普遍存在的两种人群结合方式,都是人类社会关系总和中不可分割的部分,非正式组织作为一种客观的社会存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3]非正式组织脱胎于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伴生交叉,有正式组织的群体就有非正式组织,大学班级中的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关系也不例外,只有承认大学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是客观存在的,才能对其进行有效管理。
  2.区别对待大学班级中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组织
  大学班级管理者不能见到非正式组织就一味地围追堵截,要认识到它不只有消极影响,也有积极影响。对于大学班级中的积极型非正式组织要给予鼓励和支持,要吸纳优秀的非正式组织成为正式组织;对于大学班级中的消极型非正式组织要采取多样化手段施加影响和教育;对于大学班级中的中间型非正式组织班级管理者应该通过多种教育方式极力争取。总之,对于大学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要扬长避短,发挥其积极影响,抵制消极影响。
  3.完善大学班级的功能,消除大学班级中非正式组织的消极影响
  由于大学班级管理的缺位,使得一些本该由正式组织解决的问题转嫁给非正式组织去处理。因此完善正式组织的功能来消除非正式组织的消极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应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与学生的平等沟通。要打破大学班级中的班主任和辅导员普遍与学生接触甚少的局面,真正及时了解大学生的生存状态,关心班级中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积极对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进行引导,使之组织目标积极向上。第二,建立一支认真负责的班干部队伍。班干部要以身作则,增加学生干部的标兵意识,对于非正式组织,不是一味的压制和排斥,要做好和辅导员和班主任助手,调动全班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以班干部的热情,奉献的精神感动班级成员,将班级营造团结奋进的集体。第三,营造良好的班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班风建设中的重点,但是班风建设中不能只注重在班级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也要通过多种途径如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教育等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定位自我、发展自我,从而在未来社会生活中扮演积极而有意义的角色。
  
  参考文献:
  [1]安宁.论高校对非正式组织的有效利用[D].苏州:苏州大学,2010.
  [2]聂宇.优化班级管理创设良好班风[J].西江教育论丛,2010,(1).
  [3]李卫星.新形势下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现状与对策探析[J].高教论坛,2007,(12).
  (责任编辑:麻剑飞)
其他文献
摘要:针对“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教学中出现的实际动手能力不强、知识面不广等问题。提出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课程教学改革,通过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增加学生的工程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个人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工程系统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计算机控制技术;教学改革;CDIO  作者简介:方志明(1978-),男,江苏镇江人,江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讲
期刊
摘要:随着近几年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高校对自己的教育模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在高校开展并普及大学生科技创新。理工科院校历来强调提高学生的科技动手能力和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出了“自助式实验室”和“车间大课堂”两种适合理工院校学生特点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模式。  关键词:科技创新;模式;实验室;企业  作者简介:史杨(1982-),女,回族,江苏句容人,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
期刊
摘要:频域分析法是线性系统重要的分析方法之一,也一直是“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频域分析法可以根据开环频率特性曲线分析系统的闭环性能,使用方便,对问题的分析明确。因而绘制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曲线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如何根据系统开环传递函数绘制对数频率特性曲线的问题做了清晰、简明地阐述,并总结了规律和步骤,便于理解和掌握。  关键词:对数频率特性曲线;幅频特性;相频特性  作者简介:谷雷(198
期刊
摘要:近十年,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动向:改革依托学分调整,对高校的课程、专业与教学形式以及学位、学制乃至招生制度进行了变革。通过学分互认、学分转移和师生交换形式,进行校内外资源整合,打通了学科、专业和院校壁垒,沟通了不同类型的教育形式。这些改革将会对我国高校发展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学分制;课程改革;学分交流;资源整合  作者简介:薄建国(1968-),男,甘肃武山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高等院校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相应地不断扩充教师的数量,并补充了一大批青年教师。青年教师已成为地方高校教师队伍的主体。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地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  关键词: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培养  作者简介:汪萍(1981-),女,湖北红安人,长江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湖北荆州434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长江大学200
期刊
摘要:毕业设计是培养工科类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师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而指导教师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因素。文章分析了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教学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列出了强化指导教师作用的有效举措,包括加强青年教师工程实践经验的培养、安排学生提前进入毕业设计、建立教师与学生互相监督与评价机制等。这些措施在工科类本科毕业设计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切实有效地提高了毕业设计质量。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大学里的教学活动涉及到学校,教师和学生各个层面,全面提高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质量,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来努力。只有做到学校重视、教师热爱、学生喜欢,才能培养出新时代的创新性人才。  关键词:大学教学;物理实验;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苏剑峰(1982-),女,河南洛阳人,洛阳理工学院数理部,讲师;牛强(1981-),男,河南唐河人,洛阳理工学院,助教。(河南  洛阳471023)  基金项目:
期刊
摘要:军校研究生是军队人才培养的高层次群体,他们具有思想趋向主流、自我意识突出、现实需求增加、学习动机二元等特点。当前军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在观念、形式、理念等方面存在一定不足。只有从军校研究生思想的现状和特点出发,不断创新军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内容、形式,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军校研究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军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作者简介:刘铁林(197
期刊
摘要:文章以“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课程的开发为基础,从课程定位、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课程实施、多维度评价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教学效果。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职业素质;学习情境  作者简介:潘祯(1979-),女,河北深州人,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与管理系,讲师,河北农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工程硕士;(河北保定0
期刊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而独立学院作为上世纪末出现的新式教育办学形式,其思想政治教育也逐步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和重视。笔者采用内容分析法,依据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相关文献,对其研究的相关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两课  作者简介:何学欢(1983-),女,湖南常德人,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