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阅读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数学阅读能力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学题意的理解和问题的解决。现如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比较欠缺。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教学经验,结合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提出几点小学数学的阅读策略,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学添砖加瓦。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策略;陶行知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識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30-0033-02
引 言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阅读是人类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还是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现代科技信息日益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社会越来越数字化,对数学阅读能力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数学阅读能力也就成了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基础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学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和较强的数学阅读能力,是值得每一位数学教师重视的问题。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从他的理论中可以寻找到开展小学数学阅读教学的好办法。
一、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数学阅读教学
陶行知说过,“一本好的教科书,要给儿童以启发、以思考、以创造的作用,从而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目的”。将此理论应用到小学数学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呈现知识举一反三的功效,使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融会贯通,能了解和熟知更多的数学知识,逐渐形成数学理解体系,有助于其未来的数学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虽然是数学基础知识,但是依然具有数学的逻辑性,其内容皆是相互关联的,新旧知识之间存在过渡,也保持着一种内在的一致性。因此学生通过学习和总结来建立数学知识体系,是可以实现的。在进行数学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分析数学问题,从一般的角度剖析其深层含义,并以知识系统的角度来把握新材料,认识其中的新知识。而这个过程需要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在一旁可以稍加引导,使他们进入思考状态,减少思维的盲目性。如果教师先对数学阅读内容做出评论,学生容易据此来思考,不容易对知识融会贯通,再次遇到问题时,还是会不知所措。举一反三的能力能够提高学生接受新知识的速度。而融会贯通的教学则能揭开数学阅读的片面性,从数学题目的深层含义来理解和解决问题。学生可将题目所给出的条件分析清楚,厘清其中严密的逻辑关系,不仅能达到高层次的理解,还能增加自身解决问题的灵活性,使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从平面转化为立体,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二、动态阅读,提高数学阅读教学的实践力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更是长久以来教育者所信奉的教学宗旨。这句话点明了实践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也给小学数学阅读教学以更清晰的教学方向。阅读看似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动态似乎显得有些浮躁。可是从小学生的性格特点来看,“动”的事物对他们更有吸引力。再从数学阅读的内容和形式来看,片面的文字理解显得有些单调,且不利于学生的深入理解。而用动态的讲解和实践的演示,能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阅读内容,也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1]。
数学阅读理解有着数学的逻辑性,也有文字的语言描述性,只有拨开语言的面纱才能看到数学问题的本质,而这就是阅读过程。要想实现这一过程,首先就要完成“内部语言转化”,就是我们所说的将需要阅读的内容转变成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这样可以启发学生在阅读时采用此种方法,这是实践的开始。从数学问题的形式上来看,应该是简单的、简洁的,是数学观念和数量之间的交叉。例如,在学习苏教版数学《图形面积》时,有这么一道问题:“将一个圆分为若干相等的扇形,然后拼成近似长方形,后发现其周长增加五厘米,那么长方形面积为多少?”如果从字面上理解这个题目,很难想象出图形变化的特征,甚至很难理解题目意思。但是用一张纸,剪出一个圆,然后剪出几个扇形,再拼接成长方形,很快就能明白题意,发现只是增加了两条半径,问题便得到了解决。小学生刚开始接触几何图形,自然觉得比较抽象,在脑海中想象是比较困难的,此时一张纸便能解决问题,这就是阅读与实践的优势,是在小学数学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方法。
三、兴趣教学,用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思考
在陶行知的教学思想中,一直强调:“要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以他们想要知道的事情为教学根本,延伸到其他的教学方面。”这也就要求教师在小学数学阅读教学中,采用兴趣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其学习能力。而反映到教师的教学中,建议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通过观察小学生的学习行为可以发现,如果让他们完全没有目的地学习,很容易造成其精神不集中、注意力分散、学习效果差。相反,如果给学生设定一个学习目标,或者让他们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阅读,那么他们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问题也往往可以迎刃而解。这就是问题教学方法的精髓所在,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使其进行仔细阅读。再者数学课本上的概念比较枯燥,也不容易理解,单纯地去看课本上的文字,没有什么动力,学生也提不起兴趣。所以教师在要求学生阅读数学课本之前,先让学生清楚阅读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有什么意义等。学生明确了阅读的意义后,会提起阅读的兴趣,而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更容易集中精神,寻找问题的答案。这也在告诉学生,阅读是有目的地阅读,而不是盲目地看。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才能在阅读中形成思考的习惯,而不是一目十行地机械阅读。而对于数学阅读教学来说,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实现了从喜欢数学,到喜欢阅读数学,再到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2]。
四、教学生学,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与策略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这是陶行知很有名的一句话,也被当今教育者所践行。数学新课标也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在小学数学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教会学生阅读,而不是代替学生阅读,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数学阅读,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和策略。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要求,列出完整而细致的提纲,准备好引导步骤和方案。另外,教师要根据阅读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实质性质,提出更加合理的阅读要求,从而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在教学方案的设计上,教师要标出教学重点,并在课堂上围绕此重点教学;对学生的阅读过程进行良好的引导,使其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阅读习惯,理解数学课本中的公式、定理和原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阅读中联系所需要的知识,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结 语
总之,数学本身就属于理科性质学科,需要学生用理性的思维进行数学问题的解读。小学数学阅读教学策略要践行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做到教有所依,学有所依,成有所依,在数学逻辑的清晰思维下,更好地将数学阅读教学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徐万军.思维让数学阅读走向理性——浅谈小学数学阅读中积极思维策略[J].辽宁教育,2011(03):45-46.
余杭明.有效阅读,小学数学教学的助推器——关于如何将有效阅读策略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探索[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2(05):26.
作者简介:张秀芳(1972.7—),女,江苏宿迁人,现任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史集小学教师,荣获泗阳县“先进工作者”泗阳县“小学数学优质课教师”等荣誉称号。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策略;陶行知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識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30-0033-02
引 言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阅读是人类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还是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现代科技信息日益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社会越来越数字化,对数学阅读能力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数学阅读能力也就成了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基础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学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和较强的数学阅读能力,是值得每一位数学教师重视的问题。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从他的理论中可以寻找到开展小学数学阅读教学的好办法。
一、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数学阅读教学
陶行知说过,“一本好的教科书,要给儿童以启发、以思考、以创造的作用,从而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目的”。将此理论应用到小学数学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呈现知识举一反三的功效,使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融会贯通,能了解和熟知更多的数学知识,逐渐形成数学理解体系,有助于其未来的数学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虽然是数学基础知识,但是依然具有数学的逻辑性,其内容皆是相互关联的,新旧知识之间存在过渡,也保持着一种内在的一致性。因此学生通过学习和总结来建立数学知识体系,是可以实现的。在进行数学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分析数学问题,从一般的角度剖析其深层含义,并以知识系统的角度来把握新材料,认识其中的新知识。而这个过程需要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在一旁可以稍加引导,使他们进入思考状态,减少思维的盲目性。如果教师先对数学阅读内容做出评论,学生容易据此来思考,不容易对知识融会贯通,再次遇到问题时,还是会不知所措。举一反三的能力能够提高学生接受新知识的速度。而融会贯通的教学则能揭开数学阅读的片面性,从数学题目的深层含义来理解和解决问题。学生可将题目所给出的条件分析清楚,厘清其中严密的逻辑关系,不仅能达到高层次的理解,还能增加自身解决问题的灵活性,使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从平面转化为立体,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二、动态阅读,提高数学阅读教学的实践力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更是长久以来教育者所信奉的教学宗旨。这句话点明了实践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也给小学数学阅读教学以更清晰的教学方向。阅读看似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动态似乎显得有些浮躁。可是从小学生的性格特点来看,“动”的事物对他们更有吸引力。再从数学阅读的内容和形式来看,片面的文字理解显得有些单调,且不利于学生的深入理解。而用动态的讲解和实践的演示,能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阅读内容,也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1]。
数学阅读理解有着数学的逻辑性,也有文字的语言描述性,只有拨开语言的面纱才能看到数学问题的本质,而这就是阅读过程。要想实现这一过程,首先就要完成“内部语言转化”,就是我们所说的将需要阅读的内容转变成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这样可以启发学生在阅读时采用此种方法,这是实践的开始。从数学问题的形式上来看,应该是简单的、简洁的,是数学观念和数量之间的交叉。例如,在学习苏教版数学《图形面积》时,有这么一道问题:“将一个圆分为若干相等的扇形,然后拼成近似长方形,后发现其周长增加五厘米,那么长方形面积为多少?”如果从字面上理解这个题目,很难想象出图形变化的特征,甚至很难理解题目意思。但是用一张纸,剪出一个圆,然后剪出几个扇形,再拼接成长方形,很快就能明白题意,发现只是增加了两条半径,问题便得到了解决。小学生刚开始接触几何图形,自然觉得比较抽象,在脑海中想象是比较困难的,此时一张纸便能解决问题,这就是阅读与实践的优势,是在小学数学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方法。
三、兴趣教学,用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思考
在陶行知的教学思想中,一直强调:“要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以他们想要知道的事情为教学根本,延伸到其他的教学方面。”这也就要求教师在小学数学阅读教学中,采用兴趣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其学习能力。而反映到教师的教学中,建议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通过观察小学生的学习行为可以发现,如果让他们完全没有目的地学习,很容易造成其精神不集中、注意力分散、学习效果差。相反,如果给学生设定一个学习目标,或者让他们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阅读,那么他们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问题也往往可以迎刃而解。这就是问题教学方法的精髓所在,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使其进行仔细阅读。再者数学课本上的概念比较枯燥,也不容易理解,单纯地去看课本上的文字,没有什么动力,学生也提不起兴趣。所以教师在要求学生阅读数学课本之前,先让学生清楚阅读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有什么意义等。学生明确了阅读的意义后,会提起阅读的兴趣,而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更容易集中精神,寻找问题的答案。这也在告诉学生,阅读是有目的地阅读,而不是盲目地看。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才能在阅读中形成思考的习惯,而不是一目十行地机械阅读。而对于数学阅读教学来说,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实现了从喜欢数学,到喜欢阅读数学,再到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2]。
四、教学生学,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与策略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这是陶行知很有名的一句话,也被当今教育者所践行。数学新课标也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在小学数学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教会学生阅读,而不是代替学生阅读,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数学阅读,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和策略。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要求,列出完整而细致的提纲,准备好引导步骤和方案。另外,教师要根据阅读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实质性质,提出更加合理的阅读要求,从而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在教学方案的设计上,教师要标出教学重点,并在课堂上围绕此重点教学;对学生的阅读过程进行良好的引导,使其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阅读习惯,理解数学课本中的公式、定理和原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阅读中联系所需要的知识,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结 语
总之,数学本身就属于理科性质学科,需要学生用理性的思维进行数学问题的解读。小学数学阅读教学策略要践行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做到教有所依,学有所依,成有所依,在数学逻辑的清晰思维下,更好地将数学阅读教学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徐万军.思维让数学阅读走向理性——浅谈小学数学阅读中积极思维策略[J].辽宁教育,2011(03):45-46.
余杭明.有效阅读,小学数学教学的助推器——关于如何将有效阅读策略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探索[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2(05):26.
作者简介:张秀芳(1972.7—),女,江苏宿迁人,现任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史集小学教师,荣获泗阳县“先进工作者”泗阳县“小学数学优质课教师”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