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针对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的现状提出将研究性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教学,并就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方案设计及预期效果进行分析、计划与展望。通过研究性教学探索将科学研究的思想和过程融入课堂教学中,从而增强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 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性教学
一、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国际金融课程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目前在全国各个财经类和非财经类高等学校普遍开设,也是考研的热门专业之一。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理解货币资本在国际间的运动规律并初步具备运用一些有关的国际金融实务操作技术解决现实生活中国际金融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是国际金融教学的最终目标。然而,当前的国际金融课程教学过于强调课本知识单向纬度的课堂讲授,忽视对学生研究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的全面培养。学生学习方式死板,知识僵化,教师忽视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性和发展性。这些情况与国际金融的教学目标相距甚远。因此,寻求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思路和方法的突破,增强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效果,是当前该课程教学研究中的关键。
研究性教学是在综合美国心理学者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模式”和瑞士心理学者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基础上构建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新途径。与传统的识记性教学模式不同,研究性教学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学科基础知识和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运用多种创新性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能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培养研究创新能力。研究性教学将科学研究的思想和过程融入课堂教学中,鼓励和带领学生从课本固有知识框架中走出来,勇敢且智慧地发现未知,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某一事物的分析路径和独特观点。毫无疑问,将这一教学模式引入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是课程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
二、实施基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研究性教学的内容
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的重心是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方法与设计上要遵循以下原则:(1)肯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导地位的基础上,更强调以学生学习为本位,教师的教学设计是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的;(2)在肯定传授书本知识的基础上,更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强调多元化的知识来源,而不应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上;(3)在肯定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更强调师生之间的交流,更注重学生的反馈,更重视动态的学习方法,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按照以上原则,在国际金融课堂教学中,需根据学科特点,积极进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
(一)案例导入
案例导入也常被称为问题导入,通过案例中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把学生引入课程内容。在国际金融教学过程中,以丰富的案例、生动的表象,广泛重大的影响或者其中的趣闻逸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置独辟蹊径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此基础上进行核心内容的教学。理论部分内容掌握后,再让学生对案例的认识从“看热闹”转向“看门道”,思考其背后的原因和可能的影响,并联系我国经济金融的特殊性,分析启示。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深入理解、融会贯通,又使教师的授课更有深度与广度。
(二)专题讨论
课堂讨论是发挥学生自主性并使其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策略。在讨论中,学生必须思维、倾听,做出判断,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启迪,灵感得以凸显,从而提出创造性的观点。专题讨论的一般策略为:抛出主题——提出主题中的问题——思考讨论问题——寻找答案——归纳总结。教师在前两个环节是主导,学生在中间两个环节为主导,最后教师做主题发言,也可请学生代表做主题发言。这种方法主题明确,条理清楚,探讨深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三)情景模拟
情景模拟是通过对各种真实金融交易环境的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增强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的感性认识及领悟能力。如:利用某些证券、银行网站提供的在线模拟炒股、炒汇交易等免费资源模拟下单操作;利用学校现成的金融教学综合模拟实验室,模拟金融企业进行证券、期货、外汇投资分析和模拟交易。到知名的证券公司、金融机构参观见习。通过这样逼真的“实战”体验,容易使学生对学习保持长久的兴趣,增强对知识持久探索和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网络教学
国际金融课程具备的时代性特征本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在学习时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优势丰富教学内容,更新专业资讯。让学生及时、全面地了解最新的国际金融信息和国内外金融理论的发展动态、及时更新金融数据和搜索教学资源,有助于学生对基本知识、理论、热点问题有更全面的认识。除此之外,还可借助诸如网络教学平台、博客、QQ群等学生常用的学习、社交平台广泛与学生进行交流,将课堂搬到学生身边,实现即时与学生沟通,随时解决在课下出现的问题。
三、实施基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研究性教学的总体方案及预期效果
(一)方案设计
本课程将采用基于研究性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有形课堂与网络课堂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教师授课与师生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根据大纲要求的教学任务,结合章节内容特点,通过理论授课、案例分析、小组专题讨论、课外实践操作和网络教学平台运用多种方法完成课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确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表,明确学生在各阶段的具体任务,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全过程。
(二)教学组织
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涵盖内容丰富、包含多个层面、线索复杂多样、各部分知识多有交叉、与现实经济联系紧密、信息量大、专业性强等特点。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限于有限的学时,很难面面俱到。教师在理论授课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教学计划,合理整合教学内容,以教师精讲为主,做到点面结合,以点带面,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在小组合作案例分析和专题讨论环节,教师扮演“导学、督学”的角色,学期初下发教学任务,明确本学期总体学习要求。在网络教学平台根据教学计划按章节布置任务,任务中涉及的相关视频、文献资料、任务说明及具体要求均明确交代。学生基于合作性学习小组,合作完成案例分析及专题讨论任务。任务完成后,教师负责记录任务完成情况并根据学生表现给予成绩评定。实践任务环节由学生个人完成,教师给予实践任务指导,由学生在课下通过网络、专业模拟软件等工具完成任务要求。
(三)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方式。“一张试卷定乾坤”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结果往往是不客观的,既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又不能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因此,要把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作为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的落脚点。鉴于国际金融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要改变以单纯闭卷笔试为主的传统理论课考核方式,把总评成绩分为平时成绩、理论考核成绩两部分。其中平时成绩通过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小组专题报告、课后作业等形式进行测定,比重为总成绩的40%左右,其中小组主题发言、案例报告、课堂讨论表现是平时成绩测定的重要依据。以小组的形式布置任务和组织讨论,既可以使学生熟悉课题研究的基本程序,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理论考核方式可采取开卷或闭卷,尽量减少机械记忆的考题,加大案例分析、材料分析和论述题的比重,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及综合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50%左右。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多角度和全方位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考试变成刺激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手段。
(四)预期效果
基于研究性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有形课堂与网络课堂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教师授课与师生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已经基本摒弃了“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促进师生互动,通过理论讲授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国际金融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及技能,通过小组案例分析、专题讨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会自主学习,而且能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可以预见学生的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通过实践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货币运行规律,掌握外汇交易基本技能,培养运用现有知识、资源,分析、解释现实金融现象与解决金融问题的能力。总之,研究性教学能够使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内化为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真正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方英.国际贸易专业《国际金融》教学改革探讨[J].当代经济,2010(7):112-113.
[2]王晓军.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与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金融经济,2008(7):91-92.
[3]陈雪.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8(8):278-279.
关键词: 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性教学
一、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国际金融课程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目前在全国各个财经类和非财经类高等学校普遍开设,也是考研的热门专业之一。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理解货币资本在国际间的运动规律并初步具备运用一些有关的国际金融实务操作技术解决现实生活中国际金融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是国际金融教学的最终目标。然而,当前的国际金融课程教学过于强调课本知识单向纬度的课堂讲授,忽视对学生研究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的全面培养。学生学习方式死板,知识僵化,教师忽视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性和发展性。这些情况与国际金融的教学目标相距甚远。因此,寻求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思路和方法的突破,增强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效果,是当前该课程教学研究中的关键。
研究性教学是在综合美国心理学者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模式”和瑞士心理学者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基础上构建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新途径。与传统的识记性教学模式不同,研究性教学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学科基础知识和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运用多种创新性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能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培养研究创新能力。研究性教学将科学研究的思想和过程融入课堂教学中,鼓励和带领学生从课本固有知识框架中走出来,勇敢且智慧地发现未知,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某一事物的分析路径和独特观点。毫无疑问,将这一教学模式引入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是课程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
二、实施基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研究性教学的内容
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的重心是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方法与设计上要遵循以下原则:(1)肯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导地位的基础上,更强调以学生学习为本位,教师的教学设计是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的;(2)在肯定传授书本知识的基础上,更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强调多元化的知识来源,而不应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上;(3)在肯定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更强调师生之间的交流,更注重学生的反馈,更重视动态的学习方法,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按照以上原则,在国际金融课堂教学中,需根据学科特点,积极进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
(一)案例导入
案例导入也常被称为问题导入,通过案例中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把学生引入课程内容。在国际金融教学过程中,以丰富的案例、生动的表象,广泛重大的影响或者其中的趣闻逸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置独辟蹊径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此基础上进行核心内容的教学。理论部分内容掌握后,再让学生对案例的认识从“看热闹”转向“看门道”,思考其背后的原因和可能的影响,并联系我国经济金融的特殊性,分析启示。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深入理解、融会贯通,又使教师的授课更有深度与广度。
(二)专题讨论
课堂讨论是发挥学生自主性并使其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策略。在讨论中,学生必须思维、倾听,做出判断,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启迪,灵感得以凸显,从而提出创造性的观点。专题讨论的一般策略为:抛出主题——提出主题中的问题——思考讨论问题——寻找答案——归纳总结。教师在前两个环节是主导,学生在中间两个环节为主导,最后教师做主题发言,也可请学生代表做主题发言。这种方法主题明确,条理清楚,探讨深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三)情景模拟
情景模拟是通过对各种真实金融交易环境的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增强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的感性认识及领悟能力。如:利用某些证券、银行网站提供的在线模拟炒股、炒汇交易等免费资源模拟下单操作;利用学校现成的金融教学综合模拟实验室,模拟金融企业进行证券、期货、外汇投资分析和模拟交易。到知名的证券公司、金融机构参观见习。通过这样逼真的“实战”体验,容易使学生对学习保持长久的兴趣,增强对知识持久探索和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网络教学
国际金融课程具备的时代性特征本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在学习时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优势丰富教学内容,更新专业资讯。让学生及时、全面地了解最新的国际金融信息和国内外金融理论的发展动态、及时更新金融数据和搜索教学资源,有助于学生对基本知识、理论、热点问题有更全面的认识。除此之外,还可借助诸如网络教学平台、博客、QQ群等学生常用的学习、社交平台广泛与学生进行交流,将课堂搬到学生身边,实现即时与学生沟通,随时解决在课下出现的问题。
三、实施基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研究性教学的总体方案及预期效果
(一)方案设计
本课程将采用基于研究性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有形课堂与网络课堂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教师授课与师生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根据大纲要求的教学任务,结合章节内容特点,通过理论授课、案例分析、小组专题讨论、课外实践操作和网络教学平台运用多种方法完成课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确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表,明确学生在各阶段的具体任务,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全过程。
(二)教学组织
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涵盖内容丰富、包含多个层面、线索复杂多样、各部分知识多有交叉、与现实经济联系紧密、信息量大、专业性强等特点。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限于有限的学时,很难面面俱到。教师在理论授课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教学计划,合理整合教学内容,以教师精讲为主,做到点面结合,以点带面,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在小组合作案例分析和专题讨论环节,教师扮演“导学、督学”的角色,学期初下发教学任务,明确本学期总体学习要求。在网络教学平台根据教学计划按章节布置任务,任务中涉及的相关视频、文献资料、任务说明及具体要求均明确交代。学生基于合作性学习小组,合作完成案例分析及专题讨论任务。任务完成后,教师负责记录任务完成情况并根据学生表现给予成绩评定。实践任务环节由学生个人完成,教师给予实践任务指导,由学生在课下通过网络、专业模拟软件等工具完成任务要求。
(三)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方式。“一张试卷定乾坤”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结果往往是不客观的,既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又不能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因此,要把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作为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的落脚点。鉴于国际金融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要改变以单纯闭卷笔试为主的传统理论课考核方式,把总评成绩分为平时成绩、理论考核成绩两部分。其中平时成绩通过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小组专题报告、课后作业等形式进行测定,比重为总成绩的40%左右,其中小组主题发言、案例报告、课堂讨论表现是平时成绩测定的重要依据。以小组的形式布置任务和组织讨论,既可以使学生熟悉课题研究的基本程序,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理论考核方式可采取开卷或闭卷,尽量减少机械记忆的考题,加大案例分析、材料分析和论述题的比重,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及综合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50%左右。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多角度和全方位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考试变成刺激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手段。
(四)预期效果
基于研究性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有形课堂与网络课堂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教师授课与师生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已经基本摒弃了“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促进师生互动,通过理论讲授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国际金融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及技能,通过小组案例分析、专题讨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会自主学习,而且能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可以预见学生的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通过实践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货币运行规律,掌握外汇交易基本技能,培养运用现有知识、资源,分析、解释现实金融现象与解决金融问题的能力。总之,研究性教学能够使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内化为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真正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方英.国际贸易专业《国际金融》教学改革探讨[J].当代经济,2010(7):112-113.
[2]王晓军.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与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金融经济,2008(7):91-92.
[3]陈雪.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8(8):278-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