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幅度对角膜塑形术近视控制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uye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调节幅度对角膜塑形术控制近视眼作用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研究.对进行角膜塑形术治疗的49例(49只眼)7 ~14岁低中度青少年近视眼患者,分别进行综合验光、角膜地形图、调节幅度以及眼轴的检查,并按照角膜塑形镜的验配程序予以配戴,并在戴镜后测量患者的眼轴长度及调节幅度.将调节幅度的均值作为分割点将患者分为2组:调节幅度低于均值组和调节幅度高于均值组,比较两组的眼轴增长速度及调节幅度变化.对相关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及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配戴角膜塑形镜2年内,初始眼轴长度、戴镜1年后及戴镜2年后眼轴长度分别为(24.98±0.75)、(25.13±0.74)及(25.32±0.78)mm,眼轴显著增长(F=75.848,P<0.001).戴镜2年后的调节幅度为(16.12±2.41)D,较初始调节幅度(13.68±2.65)D显著升高(t=-6.461,P<0.001),并且调节幅度对眼轴的增长具有显著影响(F=7.395,P =0.009).调节幅度低于均值组与调节幅度高于均值组的眼轴增长分别为(0.23±0.25)和(0.44±0.30)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19,P=0.009),调节幅度低于均值组的眼轴增长速度仅为调节幅度高于均值组的52.27%.初始调节幅度与2年眼轴增长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502,P <0.001).且得出调节幅度与眼轴增长之间的回归方程:眼轴增长=0.055×调节幅度-0.409(F=15.806,P<0.001).调节幅度低于均值组2年后的调节幅度为(15.33±2.46)D,而调节幅度高于均值组的调节幅度为(16.88±2.14)D,两组之间的调节幅度改变分别为(4.04±2.16)和(0.91±2.1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84,P<0.001).结论 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调节幅度低的青少年近视眼患者往往可以获得更好的近视控制效果.调节功能的改善为角膜塑形术延缓近视进展的机制提供了一定依据。

其他文献
患儿男,1岁6个月,因"右下肢跛行20余天"于2010年7月5日入院.时有用手打头,无疼痛、肿胀、发热、咳嗽、吐泻、抽搐等.既往1个月前有"急性胃肠炎病史".入院当日急诊CT示:左侧颞顶叶囊实性肿块,境界清楚,最大层面大小约10.2 cm ×6.6 cm,边缘见结节状钙化,累及基底节放射冠区,灶周水肿明显,左侧脑室受压、变形.MRI示:左侧颞顶叶巨大囊实性异常信号灶区,大小约9.8 cm×6.4
期刊
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我国肺癌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2011年8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口服靶向药物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抑制剂克唑替尼(crizotinib)用于治疗ALK阳性(即有ALK基因重排)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201 3年1月克唑替尼获得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批准.克唑替尼为ALK阳性的N
期刊
期刊
目的 探讨实性型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改变、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收集3例实性型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复习相关文献,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点.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相关标志物.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方法检测EWSR1基因融合情况.结果 临床特点:3例患者,2例男性,1例女性,年龄9~12岁.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肿块,分别位于左前臂、左膝及背部.肿块均
经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批准,第14届全国角膜及眼表疾病学术大会暨第六届全国角膜屈光学术大会将于2014年4月24至27日在上海举行。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和会议承办单位——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诚邀国内外眼科专家与同道及眼科企业界人士踊跃出席。
期刊
患者女,33岁,因发现右颈部肿物1年余,于2002年4月2日入当地医院治疗.体检:右侧甲状腺可扪及一杏大结节,随吞咽上下活动,无压痛,与皮肤无粘连.颈部无肿大淋巴结.全身无其他异常发现.B超检查:甲状腺囊实性占位.临床诊断为甲状腺腺瘤,行甲状腺结节剜除手术。
期刊
恶性肿瘤是全球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据WHO统计,2008年全球死于癌症的人数为760万人,占全球所有死亡人数的13%[1].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是提高患者长期生存率、甚至治愈的关键,探索有效的早期诊断和对患者预后判断的可靠指标显得非常重要.癌基因的过表达是导致恶性肿瘤发生、侵袭和转移的重要因素,针对癌基因表达进行检测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判断和预后评估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靶向治疗则有可能使患者获得生命的
期刊
乳腺叶状肿瘤是一种发病率仅为女性乳腺肿瘤0.3%~1%的少见疾病.这种二相性纤维上皮性肿瘤由良性上皮细胞与大量增生的纤维母细胞等间质互相包绕而成,病变不典型时与具有分叶形态的乳腺纤维腺瘤相似.此病一般分为良性、交界性、恶性3种类型,均易复发,且复发后易进一步恶化.了解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病理机制从而准确诊断是降低复发与恶化风险的主要手段.目前对该肿瘤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分子标志物与基因变化,
期刊
期刊历年发表的论文被其他期刊和期刊本身引用的总次数,表明了该期刊在科学交流中被使用的程度.我们在对<中华病理学杂志>发表论文在1998~2001年间被引用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3年12月公布的<中华病理学杂志>发表论文在2002年间被引用情况进行分析,以期更全面、动态地了解<中华病理学杂志>发表的论文主要被哪些期刊引用,是哪些作者的论文在被引用,及有哪些作者引用了这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