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集、生活形态的生成

来源 :视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z63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天伟:上海新天地总设计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建筑系主任;中国建筑师学会建筑创作与理论专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师学会建筑创作与理论专业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曾主持的重要项目有《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宴厅改造设计研究》、《上海太平桥地区城市更新和“新天地广场”建筑设计》、《上海怡和毛纺厂、杨浦水厂保护性规划与改扩建设计研究》等。
  莫弘之:MSc. Renewable Energy and Architecture, the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摘要:一切空间形态都是由其基本的生活行为决定的,行为表达为形态便是空间的拓扑关系。市、集,商业是一种生活形态,不可简单理解为商业地产,也不可脱离其行为表达的规律,来进行城市设计、形态设计、形象规划。希望在城市空间的构建中恢复创造生活方式的能力。
  
  Abstract: Essential living activities determine the form of space.The conformation of activity is Analysissitus of space.Town, bazaar, trade are the behave of living form.It is unwarrantable to simplify it into commercial estate, and not be able to shake off the rules of behavior.Also, urban design, form design, visualized design, all these factors should be concentrated on the ability in bring back the living activity.
  关键词:生活形态、商业空间、行为表达、生成规律
  Key Words: living activity, commercial form, behavior expression, conduce disciplinarian
  一段时间以来各地在大量地兴建商业空间。统计资料显示,开发面积中分配给商业的比例超过3:7的项目比比皆是;仅零售业中的购物中心一项,至2003年末开业总建筑面积达3070万平方米;占地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的购物中心开始升温;2005年中国购物中心的平均建筑面积预估为20万平方米,均投资额将达到l0亿元,三、五十万平米建筑面积,一、二百台自动电梯的巨型购物中心也有所闻……。 在此借杂志展开对商业空间研究讨论的机会,尝试探讨商业空间的生成,希望有益于商业地产的热潮减少泡沫,商业空间的兴建能有序思考、顺序渐进。
  
  市——商业空间的原生形态
  
  一切空间形态都是由其基本的生活行为决定的,行为表达为形态便是空间的拓扑关系。商业行为的形态与商业行为所需要的空间,其拓扑关系就是“市”。几乎所有的辞书都把“市”解释为:“交易;集中买卖货物的(固定)场所” ,也就是说“市”是做买卖(行为),和做买卖的地方(空间)。把做买卖的行为表达为形态模式:“每个人(摊位、店铺)都有一个向前的面,需要一定的宽度,向左右延伸,不需要很大的进深”,这便是商业行为表达为形态后决定的空间基本拓扑关系;发生行为的场所就有了特定的空间形态——左右伸展形成进深不大的“街”。由街而有了市镇,而有了商业步行街,而有了盖了顶的街(图-3),再于是有移向城市外沿,而变大了的街(mall)。变大了的街我们叫他为购物中心,还是由几个“主力店”带起一群“专卖店”,作为“接插件”插在“街”上,因此这种购物中心还是叫mall。“主力店”、“专卖店”、“接插件”都成为了运作商业空间的专用名词。据说在没有签定下来三、四家主力店的情况下,是没有人敢动工建设购物中心的,何况几十万平方米的形象工程。
  “街”与“ mall”只是空间的形式,是供集中买卖货物的场所,市,交易,才是能决定空间拓扑关系的生活行为。“接插件”的概念表达了商业行为的基本形态——“每个人(摊位、店铺)都有一个向前的面,需要一定的宽度,尽可能减少进深,向左右延伸”。基本的空间拓扑关系在变大了的mall中也没有改变。甚至于有一个阶段英国的购物中心曾经有过每家专卖店所谓的6x 16平方公尺“标准店面”的模式。与百货公司的概念一样,郊区的购物中心的概念也会过时,但是商业购物的基本行为模式、形态发生的规律不会改变。即使发生了网上购物的新事物,英国有专家调查认为,事实上从家中通过互联网购买一些物品(如杂货和旅行查询及订房购票),反而可以多出一些时间去购物中心逛街。
  
  一幅1890年的上海共同租界地价分布图(图-1上)很能说明这个生成关系。需要特别注意南京路边上的地价分布情况,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地块紧缩、面宽紧张,进深被迫不得不有控制地加深……的情况,社会、经济各种行为力量的逼迫、紧张、挤压等等,充分体现在了他的空间拓扑关系中。分布图上形态所体现的张力和紧张感就如30、40年代一幅表现形态动力学的抽象艺术(图-1右下),这样的拓扑关系是有生命的。商业空间的这种原生形态根本就不能规划,也不能设计,我们现在所说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不能左右城市的地方,就是指这些地方。在这张地价分布图之后,先后创办于1918年左右的永安公司、先施公司,创办于1936年左右的新新公司、大新公司,则依次占据西侧紧邻而地价较低的地块。新兴的四大百货商店,当年均以售卖“环球百货”著称,它们作为“主力店”,相互攀比竞争的同时,又复带动起南京路东段的商业,初步造就了南京路的繁华,成为了当时上海城市生活的中心,留下中国曾经有过的第一次畸形的“消费时代”的象征。这是南京路商业空间形态的生成过程。
  上图的拓扑关系一直保留到现在的上海(图-1下)。南京路多次改造后,商业的容量成倍扩大,很大地改善了购物环境。而商业局部变坏的地方,也可以在比较两图肌理中发现,正是由于把地块合并,穿越商业街的通道减少,将“接插件”都形成均质的“主力店”而造成的,均质的“主力店”造成了均质的空间,减弱和释放了商业空间原生形态的逼迫、紧张、挤压感,使局部商业行为减弱了活力。天津、武汉、广州、哈尔滨等大量老商业街区的城市肌理,有相同特点。尤其在哈尔滨地图上看,老的中心商业区的城市肌理在这个地段变得极富特点:垂直中央大街的街道密度很大,而平行中央大街方向的道路密度相对要小得多。同样的情况到了欧洲的商业街区看到的也多有如此的形态。应该讲这就是化到了城市形态中去了的都市生活和历史文化形态吧。很多城市新建设的商业街一条步行街五百米以上,少有或者没有通路穿过,却热衷于欧陆建筑、明清风格。那种都市生活的“感人”和“活力”就随之消失。其实街、市的城市肌理形态就是值得我们去尊重和保护的历史文化,是一种继续了多少年的,在现当代也活生生的生活形态。
  
  集——商业是一种重要的城市生活形态
  
  英国购物中心协会(BCSC)2001年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英国的劳动力中每5个就有1个在零售行业工作 ,这样的趋势的确惊人。同样的趋势在中国近当代发生着,集镇的生成,城市中心的形成,是人口向商业集积、聚合的过程,商业的集积聚合就是城市化的过程。购物是一种重要的城市生活形态,是城市化的必要条件,造就了城市化生活,形成了城市文化。商业的集积聚合效果也是当前大建商业空间、大兴商业地产的原动力。
  辞典把“集”解释为:“定期或临时的市场,固亦称市镇为集”。《说文解字》解释“集”字的意思为“群鸟”停在、聚集在“木”上,“集”字古老的写法为上部三个“佳(鸟)”,下部一个“木”。“集”是一种生机勃勃的动态。
  江南水乡集镇“更多是一种生活状态中的商业可能。都能经商,都能做买卖,靠买卖把所有人联系在一起。这可能是所有的,有生命力的城市赖以生存的一种状态——自发的、个体的、自由的、多向交换的可能。这在北方是完全不可能见到的。北方的集需要去赶,而这儿本身就是一个集,这才是城市对人最深层次的贡献。”这样的理解是对城市本体的思考,对于当前的城市商业空间同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目前往往给商业空间赋予太多太大的外在概念,可以是城市的标志,形态的面子,让经济唱戏的文化台子,解决城市问题的“车子” ……,而不太注意商业空间创造生活方式生活形态的能力,这种城市对人最深层次的贡献和关怀。
  
  生活形态首先是一种态度、一种方式。是人们面对生活环境表现出来的姿态与姿势。需要去赶的间隔的集,除了实际的交易需求外,最大的意义是,象群鸟趋向于聚集到木上,是生活中的节日;而集镇,固定了的商业空间,其意义便是不散的节日。南京路商业空间的生成发展过程证实了这点。1936年大新公司的创办,追求这样的节日意义(图-6)。占地达三千六百平方米,高度达10层;集中布置了环球百货、舞厅酒家、商品展览和游乐场;带有空调设备的地下商场,电动机当场表演特制“多福饼”,轰动上海的自动扶梯。后进的新新公司则创办私营广播电台(俗称玻璃电台),电台日夜不停地为公司和商品大作广告,为消费指南。商业行为充满各种事件,似乎一个时代都卷入了购物活动。我们现在说到三十年代,就是旗袍、礼帽、里弄还有Art-decorate建筑式样,那些当地过去的东西,也许是因为他们死了,变成文化了,我们回忆(怀念)它们。但是应该还有更多,旗袍是当时人们为了行动方便改良的衣装,脚步跨大了节奏变快了,而Art-decorate建筑式样却更完全是适应那个年代的商业而生的,多用在商业性的环境里,特别适合那个年代的氛围。一些30年代在上海流行的风俗画和广告(图-5)传达了那种心态、氛围和生活形态,我们可以看到不论风俗画中的英国商业街(图-4)还是大新公司的设计效果图(图-6),都特别渲染了商业购物这种沸沸扬扬的节日氛围。最为主动表达这样的立意的有一本叫《百货公司》的美国小说,描写了当时百货公司行业的开端,在那充满装饰风格的背景中,人们牵着分发给他们的有公司名称的彩色气球,提着有公司名称的马粪纸袋,捧着装了商品的各种纸盒子……这一切“营销手段”都是小说主人公的创造。看这书的年代,当时还没有看到现在的超市的塑料袋呢,却对那场景印象深刻。这是当时人们的一种活法,一种商业的活法,现在再回想上海30年代的都市电影、城市文学等形式,要是去掉了装了商品的马粪纸袋、各种纸盒子等道具,那么Art-decorate式样的生活场景不复存在,那怕你还穿旗袍带礼帽!对比一下这个年代以前,1892年摄影的上海共同租界(当时上海的核心地段)的照片,是还没有这样氛围的(图-2);而我们当前很多买门票卖文化的古镇“保护”也没有这样的氛围,因为市没了,集没了,抽去了原真的灵魂,市镇已徒有虚壳。
  商业当然是一种重要的城市生活形态。
  我们知道没有死去的生活形态的确不是文化,或者还不是文化,就象那还在使用的纸袋和塑料袋,因为人们与他们太接近,我们往往不注意,看不见它们,看不到它们的意义,甚至于干脆视而不见。但是它们确实是“指代”那一种实在生活的“符号”,对于城市的意义是更重要的,只是我们还不重视它们而已。精英们似乎总是有那么一种倾向,无论是面对城市还是乡土(“乡土”,在这儿指“当地的过去”,不是指“乡下”),好象理论的注意、同情、立场和价值倾向总是面向乡土的,城市永远是他者。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是城市化,却是不可回避的,为什么我们在看待城市的缺陷和不足时,理论却总是不假思索地退回到乡土呢?这是不是理论与创作在批判文明世界时的一种无力呢?” 商业与都市生活是实实在在的,我们在城市里不能解决的问题、面临的困境,回到乡土同样是无法实现的。设计理论规划研究应该面对城市生活,保持“留驻城市的权利”。
  宁波天一广场是一个比较好的例子(图-7),该地块原先按CBD规划的几何形态明显破坏了城市肌理,更麻烦的是改变为商业用地后这个CBD形态很难发生市、集的行为。进一步的策划和设计努力改善这种状态,尽量地减少商业空间的进深,扩大商业的展开面,减小商业街巷的尺度;更巧妙的是在广场无当的大空间,利用水体、绿化面积将人流逼迫、挤压向商业面;一些尺度和细节的设计处理,也帮衬了创造氛围,比如室外广场的地面,设计得高于周围酒吧、咖啡的室内地坪,那很象南京路、淮海路,因为历史上马路不断抬高,由马路进入室内反而要下几步,坐在店内地坪和加建的阁楼上人们的视线与外面的人之间的那种种关系,真实表达了因为历史的积淀形成的特别都市化的生活形态。听说有一个外国建筑师讲街道尺度:男士坐着能对着女士的眼神,就是尺度。很有趣,但是这却是一种对历史尊重的态度和方法,人们的行为中,尺度以及细节往往更能体现一种“活法”。因为种种对于商业形态商业行为的运作,天一广场实际效果呈现出勃勃生机,市民都愿意主动向外人介绍这张“城市名片”,天一广场充满了事件性。
  
  生活中有一些更重要的东西,是隐含的、延续的、时刻涌动着的,是属于人群的、更广义的历史行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需要保护、更新、发展的“原真形态”。上海新天地项目由于对地点、进入方式、租户组合、设计、管理、销售和促销等要素进行了深入的综合研究,组织多个开发商联合开发等方面完全利用国际化的平台,特别是对承租商和项目的进入机制进行了有效的控制,商业策划对设计的指向就更要明确得多。(图-8)在设计运作中,内部街巷的走向和开口是方案修改的重点,大弄堂排开的商铺和小弄堂深处的会所,依商业活动的行为顺序渐进,设计预期达到的商业氛围和实际的效果非常接近(图-9)。对于都市生活形态的理解是它成功的关键,事实上它为城市营造了,或者说找回了,一种真正都市化的生活形态,通过集中的品牌效应,让城市生活充满欲望和戏剧性的事件。新天地品牌的附加价值,其外延扩大到都市的更新、文化的张扬甚至形象于政治开明,这些外延又全部返回到了商业赢利。在这儿商业确实成为一种重要的城市生活形态。
  法国社会学家亨利·列菲伏尔认为:城市不只是一种空间的聚集。聚集空间的本意是创造一种生存形式,就是所谓的城市文化。而现在随着普遍的城市化,我们却失去了这种创造能力,失去了那种城市文化,出现了所谓“没有城市文化的城市化”。他认为这种现象是不正常的,人们需要不断地反省,思考如何在城市空间的构建中恢复创造生活方式的能力。
  
  生活建筑学——恢复商业空间构建和创造生活方式的能力
  
  我国经济起飞的十多年里,经济快速发展,政治环境逐渐宽松,国内和国际的交往空前频繁,新东西层出不穷,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内容和观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张扬个性成了时髦,各色人等都在竭力表现自己、展示自己……中国社会突然加速,进入了一个大变动的时期,必然的结果就是兴市造集。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商业是推动城市进步的动力,商业已经大大地改变了我们原有的生活方式。继住宅产业化后,购物中心、商业街区、标志性商业建筑等等,最近还有“创意文化”(“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雅称),又扩大了“商业地产”这个新领域。地产商和政府成为了商业空间建设的主要推动者(图-10),2003年底统计,上海市购物中心按发展商类型划分,地产开发商占了68%,更不用说其他性质地块开发中的商业空间。这是一个让人喜忧参半的现象。虽然同样有飞速发展,中国零售商尚处于弱势,能成其为主力的占大多数集中于食品类为主的超市,对于各类不同业态的发展,包括娱乐休闲、文化教育等更大含量的服务商业发展还缺少经验。因此地产商和政府力量的参与,成为推动商业空间建设短期里飞速发展的优势条件。地产商占据主要位置,发挥了资源的优势;政府意志可以左右商业空间开发配合城市建设、城市改造和城市更新。但选址、发展方向、租售组合方式等经营不善,也给商业空间的发展带来了一个严峻的课题,往往成为“商业地产”无序发展的起因。
  无序有时候可能起因于立场不同,造成目的指向的分散。比如我们参与哈尔滨市中央大街九道街至十一道街区的改造项目(图-11),期望通过对城市空间的整理,进一步激活这一街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设计方案虽然保留了整个区域中所有可能保留的老建筑的墙面、立面片段和院落空间,把这些东西都作为设计要素,组织到新建筑的空间里去。但是这些老建筑的元素的保留仅仅是为了延续原有的城市印象。适合哈尔滨的气候,方案将地块中间的一条街改造,形成一个内街形式的中庭广场。内街一侧原来还有比较连续的一组立面修缮,作为内街空间的主角,另一侧的旧有建筑早已被拆除,则不做立面,各层空间全部向内街开畅,这一没有立面的界面,使得内街中庭增加了新的功能,具有对街区整体的辐射力,能让历史更凸现其自身价值,商业行为更具活力。由于上部的屋顶把修缮保留的部分也覆盖进去,内院与屋面等各层空间流通,商业空间变得非常有效积极也有意义。这个构想突显了对街区生活形态和街区形象的保护和更新的目的,更激活了商业。
  
  而政府职能部门的指向就很具体,具体为要完成“建设一条欧洲建筑街”的承诺,更看重仿古样式,希望新老建筑全部做成欧洲建筑立面。也许从地产商角度,两个指向与他标的不会有矛盾,但是对于商业运作呢?对于承租商呢?对于另外的政府职能部门的目标呢?对于城市活力呢?看来我们需要更为明确的、更可能统一的目标指向。
  
  那个可能统一的目标就是,注重市、集、生活形态的生成规律,恢复商业创造生活方式的能力,构建更有活力更有效的都市空间。市与集、商业与商业空间,因为其处于城市生活中最为活跃的因素的地位,的确可以起到创造生活方式的作用。这十多年来商业已经大大地改变了我们原有的生活方式,但是这样的改变多多少少是被飞速的发展裹胁而行。超市百货的规模和功能越来越大,压迫其他的商业类型退化,结果是导致消费空间类型缺乏,比如新建设的住宅区多成了围墙圈出的庄园,老城区原来下楼就可以到街上购物,现在购物要去购物中心,我们原先的城市生活哪儿去了?我们的城市哪儿去了呢?我们没有选择。这样的问题是需要反思、研究和呼唤的。
  与美国拉斯维加斯形式接近的主题式购物中心,曼彻斯特附近的Trafford购物中心(图-12),虽然也受到英国消费者欢迎,但是这种形式没有完全应用到英国其他商场项目中去,因为有些人说,这种形式对英国来说是“俗气”了点。对于英国的消费者,在这儿无非体验一下“置身于时空倒转的空间,进入另一种购物体验”③。但是这种美国式样的东西可能今后几年会在中国大行其道,大量已建设中项目将涌现出来①,我们是否接受呢。
  在英国2003年的大约108个新建商业项目中,伯明翰市的Bull Ring中心(图-13)是最大的在建项目,提供l10000平方米的零售面积,约3000个停车位,包含2个百货公司的旗舰店、9个主要店、130个专门店和休闲设备。这么大的购物中心却完全藏在古老建筑中间,没有什么标志性要求,在外部基本上就看不出是什么规模。这个例子是与上一个例子完全不同的东西,表现出来不同的生活形态和文化背景,但是它同样提供良好的交通设施,邻近铁路和公共汽车站,提供好的服务,比如整合日常安全、清洁和顾客信息的机制,提高服务人员的灵活性,任何服务人员都可以对小问题进行处理,使问题可以很快得到解决。通过整合这些功能,褪去服务人员身上统一的制服,许多时候穿着运动衫替代制服,使服务人员成为购物人群中的一员,增加了消费者购物的自由性。
  不同的价值标准产生了不同的指向,不同的指向又构建和创造出不同的生活方式。当代世界购物活动的革新因素不断涌现,无线条形码等高科技的使用也将进一步推动生活方式改变。我们的商业空间的复兴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商业地产和标志建筑阶段,我们需要通过研究消费的空间、人群、技术和理念,分析我们的购物行为特征,更理智更科学地建设城市面貌,整合城市要素,复兴商业空间。
  如何购物,可以塑造城市风格,如何购物,可以提升市民形象。商业空间的复兴呼唤“生活建筑”学。
  ——原载于《时代建筑》
  
  注释与参考文献:
  ①中国购物中心发展总论,中国商业联合会购物中心专业委员会产业研究部(执笔:郭增利),2003年,北京
  ②上海、都市与建设 一八四二—— 一九四九年,村松 伸,株式会社PARCO出版局 ,1991年4月,东京
  ③英国的购物中心产业,Anthony Banfield,DipProjMan FRICS,中国商业联合会购物中心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2003年,北京
  ④The Dynamics of Visual Form(视觉形态动力学),Maurice de Sausmarez ,VNR ,1964
  ⑤艰难的城市表达,李敬泽、洪治纲、朱小如,文汇报, 2005.01.02.8版
  ⑥有情江南——关于“新江南水乡”的对话与争论 ,孙继伟、陈丹青、张永和、施养德、马清运、卢永毅等,2004年12月,朱家角古镇江南第一茶楼
其他文献
过去:影响中国建筑设计格局的力量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阿特金斯是一家工程咨询公司,事实上,我们在建筑设计领域也具有很高的水准。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在顺应全球不同区域和多元文化的过程中,阿特金斯悉心设计了大量建筑作品。目前世界上100栋最高建筑中就有6栋是阿特金斯设计,其中不乏迪拜阿拉伯塔酒店和度拉巴林岛度假酒店这样的为世人熟知的经典之作。  1997年,阿特金斯进入中国。其在中国的建筑设
期刊
(一)“经历”Namba Park    Namba Park(难波公园1),一处位于大阪传统热闹商业区的现代建筑,并非传统意义的公园,其实是一个购物中心与办公楼的综合体。从远处看去,Namba Park是一个斜坡公园,从街道地平面上升至8层楼的高度,层层推进、绿树茵茵,仿佛是游离于城市之上的自然绿洲,与周围线形建筑的冷酷风格形成强烈对比,成为嘈杂背景下的一处生动、温馨的街景。  入口处,呈现在眼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从商业精神与城市演进的内在关系入手,深入地阐释了这一城市发展史上的永恒命题。既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指出了商业精神乃至商人阶层在现代城市形成中所起的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及其机理;也从驯服原始商业精神的角度,点明了怎样的商业精神才能对城市发展起到良性的作用。同时文章认为,一个完整的城市是由空间形态、文化准则与治理秩序三者构成的,这样的大城市观是我们制定有效的城市发展、规划政策的前提。  关
期刊
走近碧云虽已黄昏,但借着残阳极目远舒,可见宽阔的沥青马路、清晰的斑马线与路面标识,还有低密度的花园洋房。就在这际天极地的背景下,我开始探寻这个被称作“Green City”的高档国际社区的商业容貌。  沿着碧云路,南面是碧云花园二期,干净的白墙黑顶和摇曳在阳台栏杆上的鲜花,无不透露着国际社区端庄、高贵的气质;在其对面则是碧云社区商业中心,这里汇集了家乐福、欧贝德与碧云体育休闲中心等三大社区商业设施
期刊
张国言(Cheung Kwok Yin)先生:哈佛大学建筑设计硕士,美国建筑学会会员,深圳地王大厦设计师,在美国、香港及中国大陆有超过30年的服务经历,并于1999年加盟英国ATKINS顾问公司,现任ATKINS中国区董事、亚洲地区首席建筑设计师。  本文中“张”代表张国言先生,“视”代表本刊记者。    地标内涵——城市文脉的灵犀    视:您在30多年的从业经历中,创造了很多为人所熟知的“地标
期刊
编者按  本文作者在景观设计领域历练多年,在融汇丰富的实践经验后,提出“全局化景观思维”概念,旨在探索高品质景观设计的方法和手段。  所谓全局化景观思维,是指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始终从项目的整体性出发,以全局性的眼光审视项目所在区域的定位、项目本身的定位以及项目中各个区域的定位和他们之间的联系性与整体性,从而摒弃局部的过度关注及图案化的填空游戏,确定景观设计的主题定位和设计手段。  全局化景观思维提
期刊
翟辉:博士,昆明理工大学教授,曾师从建筑大师、两院院士吴良镛教授;见地工作室主持建筑师。曾主持的重要项目有:《滇西北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更新》;《云南历史文化城镇形象设计研究》《丽江束河茶马古镇》、《茶马驿栈》。主要设计成果有:《99世博会观景塔》、《绍兴瓜渚湖及周边地区规划设计》、《峨山文化中心》、《中甸独客宗古城保护与更新规划设计》等。    “既保护又发展”、“既文化又商业”虽然是个两难的命题,
期刊
摘要:本文从品牌是一种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心理契约的角度出发,构建了品牌的金字塔式三层结构并讨论了其对品牌培育的指导作用及其注意点。旨在对我国企业创建优势品牌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关键词:心理契约;品牌金字塔;品牌培育  中图分类号:F713.5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0)01-40-03    一、前言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的发展之路,从产品的供不应
期刊
摘要:客户忠诚可以划分成客户对公司的忠诚和客户对员工的忠诚,许多企业更多存在的是客户对员工的忠诚,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这种忠诚成为制约企业成长的瓶颈。怎样促进客户对公司的忠诚,避免客户对员工的忠诚?怎样把客户对员工的忠诚转化为客户对公司的忠诚?是我国企业面临的两个现实问题。本文在客户忠诚强度和忠诚方向驱动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客户-员工忠诚、客户-公司忠诚形成和转化机制模型。  关键词:客户-员
期刊
摘要:理论与实践表明,“以港兴市、以市促港”是世界范围内港口城市发展的共同战略。在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背景下,通过加快推进沿海三市港城互动发展,将江苏沿海地区打造成我国东部沿海新的经济增长扳,对提升长三角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和江苏沿海地区的辐射带动力意义重大。由于三市资源、区位、经济基础不同,因此在推进港城互动发展战略定位中,沿海三市应在整体性中体现出差异性。其中,南通市应以成为江苏沿海地区核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