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之差,谬以千里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zho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甄子丹、姜文主演的年度太片《关云长》的热映,对武圣关羽所中毒箭及其“刮骨疗毒”前因后果的讨论’一直也很热烈。《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佗曰:‘此乃弩箭所伤,其中有乌。头之药,直透入骨:若不早治,此臂无用矣。”’那么,“乌头之药”指的是什么毒药呢?很多学者认为“乌头”就是。‘首乌”,即“何首乌”,关羽所中毒箭就是何首乌之汁炮制的,例如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子午书简》曾作过专题“揭秘”,《济南时报》《山西法制报》《民间故事选刊》等报刊也先后登文参与解密。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乌头”与“首乌”都有一个相同的语素“乌”,二者有关系吗?
  其实,“乌头”和“首乌”,虽然仅有一字之差,却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众所周知,何首乌可以食用,不仅无毒,还可以解毒,有补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补肝肾、润肠通便等功效,中学教材选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说:“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也可见何首乌素来是有延年益寿之用的,怎么会有剧毒呢?
  而“乌头”是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块根,有剧毒,古人往往用来制作毒箭,《神农本草经·下品》:“乌头……其汁煎之,名射罔。”射罔,就是乌头块根所煎制成的毒液。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部·乌头》:“射罔,气味苦,有大毒”又引南朝梁医学家陶弘景的话说:
  “猎人以傅射禽兽,十步即倒,中人亦死。”很多,媒体据抗倭英雄威继光所著《纪效新书》,认为此毒为明代“北方军队”常用,其实它早在战国时期就很常见了,那时又称为“堇毒”,《吕氏春秋·劝学》:“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陈奇猷注:“堇,乌头也,毒药。”汉代法律中甚至有专门的律文规定其使用范围,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贼律》规定私藏或者私下调制“乌头”类毒都是死罪,只有边境守卫的军吏才能按照规定使用,而且使用以后要立即归还;用过之后没有归还,超过五天,就是死罪。
  那么:“乌头”之毒是否致命呢?中了乌头汁液炮制的毒箭是否可以医治呢?铺天盖地的媒体“解密”认为关羽中毒箭而未死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关羽体格特别好;对毒药抵抗力强;二是曹仁的箭有问题,即箭毒用的是川乌不是草乌,区别是前者属于栽培,后者属于野生;第三是这—箭射得太巧了,箭镞整个钉到了臂骨上,大部分毒没发挥作用就被骨头挡住了,未能进入血管和肌肉。其实,这些解释也是受到了古代典籍说这种毒“中者立死”的“夸张”修辞方法的误导。
  首先,乌头虽有剧毒,但并不至于“中者立死”,尤其毒箭上的量并不是太大,而且这种毒其实也是可以解的。乌头形似乌鸦之喙,又称为“乌喙”,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中有“毒乌喙”一方,记载了七个治疗中乌头之毒箭的方子,如用芍药末掺入酒或者米汁饮用,或者用川穹、苦荠等一起外敷。《三国志·蜀书·关羽传》:“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日:‘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从《三国志》等正史来看,关羽之箭伤已经愈合,主要的毒已被军医消除,只是有残余之毒入骨,未能清除彻底,只是“每至阴雨,骨常疼痛”而已,并不致命,因此中毒未死是合情合理的。
  其次,曹仁的箭用的是川乌还是草乌呢?其实川乌与草乌的说法是明代才出现的,此前多统称为“乌头”,二者的区别也不是栽培与野生的区别,而是产地不同。《本草纲目·草部·附子》:“乌头有两种: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人谓之川乌头是也。……其产江左、山南等处者,乃《本经》所列乌头,今人谓之草乌头是也。”彰明,今天的四川省绵阳市彰明镇,是乌头的主产地之一,可见所谓“川乌”指产地为四川的乌头;而“草乌”的产地为“江左、山南等处,即今天的浙江、江苏一带。汉代对此毒控制极严,而四川是蜀地,曹仁所用毒箭用魏地所产草乌的可能性更大些。
  另外,历史上给关羽刮骨疗毒的并非“华佗”,而是关羽的军医,但很多媒体阐释的理由却很不合理:“那时候交通不便,华佗没有那么灵通的消息,只不过他确实做过关于乌头等药物的研究。”其实从史实的角度来看,按《三国志》所载关羽“刮骨疗毒”是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而早在11年前,即建安十三(208年)华佗已死。
  至于媒体其他一些推测,如:“中国自古南方比北方制作毒剂和用毒的水平就更高,关羽的军医极可能来自蜀占荆州的湘西一带。”则更只能是臆测而已,因为我们前面提到 早在西汉的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诸多治疗毒箭的方法了。而且,既然早在汉代军队使用毒箭已经非常普遍,当时的军医对这种毒的医治方法应该也是很熟悉的。而且乌头虽然有剧毒,但炮制后其毒性可大大减弱,而且,乌头还是非常重要的中药材,主治甚广,如风寒湿痹、关节疼痛、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等。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113个方子中有33个加入了乌头,后来《本草纲目》中使用乌头的方子则达到160多个。由此也可以推测当时医生对乌头的毒性应该是非常了解的。
  总之,媒体“解密”不能仅仅依靠主观的推测,还要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辨析相似词语的异同,再进一步考察史书中确切的记载情况,综合文史多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科学的合理的解释。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表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给每一位炎黄子孙,贯穿到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当中,才能形成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教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学校以年段为单位研究,制订单元文化主题对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使语文教育根植于更深厚、肥沃的生存土壤。  一、利用早读、午读等,营造吟诵经典的氛围 
尊敬的编辑老师:    您好!我是西部一位语文教师,已经自费订阅《语文建设》4年,在教学一线中深受其激励,收获也不浅,非常感谢你们能编发这么好的杂志。  拜读贵刊今年第1期刊登的一节课堂实录课一江苏省特级教师张赛琴老师的《小螺蛳的“细节”》后,内心不由感叹:作文还能这样教!    启悟一:生活就是作文的基础。    站在生活的角度学语文,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给语文课堂
《诗经·卫风·氓》(以下简称“《氓》”)是入选高中语文教材时间并不算特别长的古诗,怎样的教学才能真正体现出语文课堂的教学特质,背后是关乎古典诗歌教学效果的大问题。  《氓》的篇幅较长,有的教师着眼于文言字词,索性将其上成文言文课,完全抹杀了《氓》作为诗歌的文学特质;也有的教师为了营造探究性课堂的氛围,就采取务虚的态度,将字词以诸如小检测等形式一带而过,然后脱离诗歌具体的语言与情境空谈人物形象、文化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边的蛇山上,始建于三国时期,是我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有“天下绝景”之称。古往今来,骚人墨客纷纷登临揽胜,留下了无数传唱千古的不朽诗篇。李白的两首黄鹤楼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虽是一人一地之作,却情随事迁,风格迥异,耐人玩味。    一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
在日常生活和跨学科学习中,我们获取信息的文本,不仅仅是比较熟悉的连续性文本,如文学类、实用类、论说类等,还有图表、广告、目录、索引等多种形式的非连续性文本。然而,目前高中语文教学重视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忽视、漠视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仅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为例,其中只有一篇非连续性文本——《图片两组》,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对图片阅读的策略知之不多,对如何读图、如何实现图文转换、如何让学生自
在开放图书室的时候,趁学生在查找图书的时间,我也随手拎出一本看看。拿到手的是云南与文化名人的丛书之一——《云烟渺渺——汪曾祺与云南》。我喜欢汪老的文章,喜欢教《端午的鸭蛋》一文,喜欢触摸他在云南的经历及他作品中浓浓的云南情、云南味。他很多文章都写云南的风物,如昆明的雨、昆明的花、昆明的小吃等等,让人倍感亲切。而众多的写云南的文章中,我对两篇特别感兴趣:一篇是《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发表于《人民文
新诗教育在我国语文教育中一直处于边缘或者夹缝中,语文课本中新诗数量少,其中和当代生活贴近的新诗作品难成重点。诗人不再受到关注,师生日渐远离现代诗歌。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推出的新课标教材在新诗选篇上做了一些尝试和突破,但一波三折,争议不断,教学效果评价难以取得一致,文本选择僵化与随意并存,标准和目标取向模糊不清。本文选择“流传最广的当代诗篇”[1]——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案例做一分析,以从理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问题,一直以来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难点。其难点既表现为现代文学作品话语属性之于日常生活同一性而形成的“平庸性”,也表现为审美意蕴存在方式和解读方式相比于古典或域外文学作品解读的差异性。显然,设置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的“陌生化”状态,是解决难题的有效方式之一。本文试图通过中国现代作家“同题作品”的并置解析,从而形成“陌生化”情景,并在此情景中呈现中国现代文学
编者按  教材建設是国家事权,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载体。根据党中央的决策部署,2019年9月之后,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统编教材覆盖了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年级。普通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语文、历史教材也于2019年开始在全国陆续投入使用。  随着新教材的投入使用,教材的编写特色、使用策略等相关问题也成为一线教师关注的重点。因此,本期专题我们特邀部分
按照教育部、国家语委部署,在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有力推动和悉心指导下,语文出版社编写的《普通话1000句》已正式出版。这是语文出版社在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方面承擔的一项重大任务,是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语委《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年)》,有效促进贫困地区普通话推广的具体行动。  “植根教育,服务语言文字事业”是语文出版社的重要使命和任务,大力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