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三语文的复习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jaminz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三同学在上完语文课之后,面临的是中考前的语文复习。许多同学这时候都会有不知所措的心理,对中考语文的复习,心里总是没谱儿。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分析了初三语文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语文复习措施
  多年来,我们语文老师似乎都被一个问题所困扰:复习计划如此周密,为何复习效果不明显,甚至有的学生经过总复习之后成绩反而会下降?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知识的机械重复,忽视知识的运用技能。
  有些老师的复习,仅仅是将初中一至六册的基本课文重讲一遍。小到字词音形义,大到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也都一一重讲;也有的老师将基本课文按照体裁分类,然后逐篇细致讲解分析。以上两种复习方法大同小异,教者不管学生以前是否掌握或掌握到什么程度,多是将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进行了简单的重复讲授,殊不学生花两三年的都没有完全掌握的知识,能在短短的一两个月的复习中完全掌握?教者的愿望不论多少美好,其复习结果是会与之背道而驰的。通过这样的一轮甚至两轮的复习,学生只能获得一些机械的死知识,还是没有把所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复习时间越长,学生思维越僵化,钻进了死记硬背的怪圈中不能自拔,哪会有什么复习效果?
  二、热衷于知识的专题讲座,忽略了语言的整体感受。
  我们有的老师将语法知识、文体知识的复习,以专题讲座的方式复习,如语法知识的复习分为:语音、语义、词类、短语类型、句子分类、句子用途、修辞等若干个小的课题,教者每节课精讲一个专题,以期达到加深学生理解的效果。从打牢基础来看,这样做也许十分必要;但从初三总复习的要求来看,这样只能是给知识划清界限,不能给学生以整体感知语言的基本能力。这与近年来侧重于考查学生语段阅读能力的中考趋势相背离。初三的总复习,应是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侧重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语言实际运用中一些具体的问题的能力,是由掌握理解阶段向运用阶段的飞跃。教者所要完成的任务不是继续打基础,而是为学生搭设一架通向运用阶段的梯子,让学生顺利完成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转化。
  三、走进“题海战”误区,迷失学生的主动性
  新学期伊始,各种复习资料和配套训练铺天盖地而来。诚然,其中不乏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试题。但绝大多数所谓的配套试题都只是出题者东拼西凑和剪刀加浆糊的产物,粗制滥造痕迹斑斑,大多是一些常见题的简单重复。有些试题甚至根本背离新课标的要求。学生被埋在这样的题海中,应接不暇,精神疲惫,整天被讲义试卷牵着鼻子走,哪还有自学的时间,更不用谈“广泛的阅读”了。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丧失殆尽。难怪一些对语文本来还感兴趣的学生,也对语文丧失了信心。
  四、强化阅读复习,淡化作文训练
  语文中考命题趋势越来越明朗;侧重于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这两项能力是语文教学效果的最高表现形式,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绝大多数初三语文老师在制定复习计划时,也考虑到这两项能力。但在具体实施复习计划的过程中,阅读复习往往被得到强化,而作文训练却常常被忽视。究其原因,阅读复习的范围较窄,无非是有限的基本课文中的重点篇目,花大量的时间复习,也许在中考中能碰上几道题,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作文训练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预期效果的,作文水平高低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审题能力等综合素质密切相关,而这些综合素质都是学生长期在语言训练中形成的,非短期训练所能奏效,教者感到无处着手。久而久之,作文训练就成为语文复习中的难题。
  中国有句古話:“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说做任何事都要有计划性。中考前的语文复习是一个系统严密的过程,更要认真筹划一番。计划应根据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如果学生的语文基本功较为扎实,那么计划应侧重于对基础知识查漏补缺,对基本能力加强训练;如果学生的语文基本功不是很好,那么计划就应花大力气夯实基础,提高能力。笔者认为,在复习语文的过程中,处理好复习各环节的关系,是达到预期复习目的的关键。
  1、理清头绪,做一个优秀的“编曲者”。理清头绪,就是要弄清复习的内容、复习的步骤和方法等。这里只就复习内容略谈一二。初中语文复习的内容,简言之,可归纳为基础知识、现代文阅读、听说能力、文言文阅读和写作五大板块。基础知识包括语音知识、文字知识(形声字;同音字、形似字、多音多意字;汉字形体的演变等)、词汇知识(同义词、反义词、多义词;词语的感情色彩;成语及其运用;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等)、标点符号知识、语法知识(单纯词与合成词;词类;短语类型;病句分析;复句类型;句群等等)、修辞知识(比喻、比拟、排比、夸张、对比、对偶、设问、反问、反复、引用、借代等修辞格)和文学文化常识(包括重要作家及作品,文体知识,古代文化常识等)。对这些基础知识,我们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做到可理解,会分析,能运用,不必死记硬背名词术语。现代文阅读是对基础知识和学生能力的综合考查,而现代文阅读能力则源于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广泛而灵活的阅读训练。文言文阅读是对学生古文语感和基本理解能力的考查,因此,作为初中学生,应重视文言文的背诵、常见文言实词与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对文言文思想内容与写法的基本理解。写作是对考生综合语文素质的总体考查,需要我们平时多观察,多思考、多阅读、多搜集、多练习。听说能力主要是对学生外在语文素质的考查,但由于条件限制,在现代语文考试中占分很少。但大家平时仍应重视对自己这方面能力的训练(如听新闻后复述要点,即席讲话或演讲等)。
  2、理清了头绪,就好比有了协奏曲谱,我们已经有“谱”可依了。那么,依据这个“谱”应选择什么样的“独奏乐器”呢?我觉得应选择“读”。作为一门语言,缺少了读,就缺少了直接的运用,学起来就显得特别困难。因此,我建议大家每日“两读”----早读和晚读,把课文读得熟能上口,优秀篇章要背得滚瓜烂熟。有了独奏乐章,还少不了管弦乐队的烘托与补充。语文复习“协奏曲”中的“管弦乐队”可由“思考”、“观察”、“想象”、“分析”、“概括”、“总结”等组成,可用这些方法在“读”的过程中再现前面的“主旋律乐谱”(基础知识)。
  3、我们已经有了一首现成的优秀“协奏曲”,但要使这首曲子产生魅力,经久不衰,就必须在推广上下些功夫,所以语文复习最终离不开练习。练习应灵活使用,可在系统复习五大板块时配套使用,也可在单元复习时配套使用,还可在小综合、大综合时使用。总之,练习应遵循精炼、扎实、有效的原则。
  
其他文献
“新课程”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衔接中的一大亮点,也是素质教育中最体现教与学双方价值的思想的改革。“新课程”的出台,尤其为应试教育下的传统语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气息,语文品质和写作素质在“新课程”的人文关注中得到了发展和提高,让我们感受到写作教学已经走出瓶颈,教师正运用新理念把它变成让学生终身受用的生活能力之一。可以说,从“新课程”里看到了教育的明天。语文教师如何将这一世纪重任得以完美无憾地承传下去,
期刊
基层政府是我国行政结构中的基础层级,在政策过程中作为政策的输出端,主要负责政策执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政府被纳入到市场化的洪流中,政府机构中存在的一些非全社会
摘要:家庭作业是为了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而设计的供学生课外進行的练习,是反馈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巩固学生已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学生的智力,它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起,构成了完整小学语文教学的巩固和运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作为语文教学重要内容之一的家庭作业,不能局限于课内学习内容中,拘泥于课本知识中,也不能把书面作业作为唯一的形式,我们应该开放作
为了完善我国交通体系,国家近些年投入大量资金兴建道桥工程,一方面为人们出行提供便利,另一方面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受到人们广泛关注.防水路基面施工一直是道桥工程的重要部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的数量迅速增加,使用规模不断扩大,特种设备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就应当让他们对这一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喜欢语文,爱上语文课,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求索,这样才会事半功倍,才会有更好的效果。本文对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课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字:学习语文  爱因思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就应当让他们对这一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喜欢语文,爱上语文课,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求
期刊
税务稽查是税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公共管理内容之一,它不仅关系到整体公共管理的质量,更关系到国家整体的经济运行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然而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
劳动合同制度是我国现行的劳动用工制度,它在我国的劳动法律关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建立劳动关系就应当订立劳动合同。劳动者应该了解与劳动合同订立相关的法律规定,了解自己
中国是诗的国度。几千年来,古诗文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他任何时候都与教育同存,都与学子同存。诗教对于一个人灵魂的纯净、理想的升华,有着强烈的熏陶作用。   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的古诗文句堪称千古绝唱,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这些诗句无不包含着作家的“情”与“志”。有的表现出宽阔
期刊
现如今,人们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生活追求也越来越高,农村向城市迁移的人口也越来越多,这就给城市人口的安置带来了巨大压力,在这种社会环境下高层建筑也就受到了更多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