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琵琶音乐创作与演奏技法创新的研究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eo551218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刘德海先生创作的《秦俑》琵琶作品进行分析与阐述,总结作品中独特的音乐构思创新和精湛的技法创新。从宏观上介绍刘德海的艺术阶段和作品中的艺术创新;叙述《秦俑》音乐创作创新和演奏技法创新;比较艺术构思与琵琶技法创新的价值、琵琶艺术发展的价值这几个部分进行说明与比较研究。
  关键词:琵琶 《秦俑》 创作创新 技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3-0014-02
  《秦俑》是琵琶大师刘德海先生在1985年创作完成的,作品的音乐逼真再现兵马俑气势磅礴的规模深深地震撼着每一位艺术家、演奏家的内心。刘德海以秦始皇兵马俑为素材,刻画了兵马俑的在音乐艺术当中的形象再现,以独特音乐创作手法、创新的演奏技法描绘出了一个探索音乐历史音响的神秘世界。
  一、《秦俑》的音乐创作与演奏技法创新
  《秦俑》曲目创作的音乐构思上大胆巧妙, 把音乐结合战争的兵器音响,模仿不同的声效,同时在演奏技法中更加大胆的体现出兵马俑的精神。在《秦俑》中体现了出的新的音乐构思主要分为三部分:音乐形式的创新、演奏形式的创新、思想表达的创新等一些列的创新月实践运用的过程。
  (一)主观意识上的创新体现
  1.音乐形式的创新
  《秦俑》简易的创作手法,《秦俑》的曲式其实是二部曲式结构,即:A + B + 尾声,曲式结构并没有的特别之处,但是在曲式结构的框架之下音乐的素材表现突出了创作的新型式。A、B 两段鲜明的对比,在听觉上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尾声简短再现了A 段中的音乐素材,在结构上达到了全曲的完美统一。《秦俑》乐曲结构的创新在于刘德海运用了非旋律音乐演奏的创作手法, 音乐主题松散和自由的音乐结构, 段落与乐句之间紧密联系, 通过段律对当时战争的再现,使整个乐曲既充满大胆丰富的想象再现,又有音乐语言严密、极具逻辑性的结构表现形式。
  2.演奏形式的创新
  《秦俑》是在演奏风格上将武曲音乐与文曲音乐风格的创新结果。琵琶传统武曲多以戏剧性的表现为主,激烈、壮观多用扫拂和绞弦等技巧,表现武战时的人物动态与兵器之间的碰撞产生的音乐效果。在《秦俑》中既有传统琵琶武曲刚毅的风格,也有传统文曲清新婉约的文人气息,通过流畅的旋律把战争背后的人物思绪体现的淋漓尽致,《秦俑》正是将武曲与文曲的风格进行了创新结合。
  3.思想表达的创新
  《秦俑》这首乐曲中所要表现出的深刻思想内涵是突出对我国悠久历史的描绘和对灿烂文化音乐描写。运用琵琶音乐作为历史表象的工具器,来揭示中华民族灵魂之所在,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与信念,《秦俑》生动形象的体现艺术发展的多元化的统一。
  (二)客观技术上的创新体现
  1.技法的延伸创新
  延伸和组合式的创新是指将原有的琵琶技法进行重新组合和延伸性运用而达到的创新成果。《秦俑》乐曲开始运用了绞弦专业技法。绞弦是一种金属色彩性的音响,并非乐音范畴内的音乐演奏技巧,传统琵琶曲目中有对二弦、三弦、四弦的绞弦演奏技法,均是用左手无名指(或中指) 将一弦分别推到二弦、三老弦、四弦之下,再用食指拉出所推之弦,所以绞弦发出的声音不列入乐音之内,而是有一定音位的噪音,这种技法在描写传统曲目或是现代曲目中的激烈场景、戏曲打斗场面的描绘时都会经常用到。
  刘德海在《秦俑》中使用了绞弦的技法,在原有绞弦基础的演奏方式上还延伸了绞弦的新演奏方式,创造了“离品绞弦”的新技法。“离品绞弦”是在“按品绞弦”的基础上,将手指离开琴品,音色与“按品绞弦”相比较为暗淡、空洞,同时又将传统的“按品绞弦”和“离品绞弦”相组合,做出大幅度的“推、拉”以此来变换音高,创造出独特的噪音效果,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气氛,营造了特殊的音乐意境。
  琵琶独特的噪音效果是其他乐器很难模仿到的, 虽然与很多的乐器有异曲同工的发生模仿效果,但是在音色的表现力度上却相差甚远。正是技术的结合运用恰当地发挥了它的独特音响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噪音给乐曲带来的意境和美感。
  2.泛音技法的延伸创新
  《秦俑》中将传统的泛音技法进行演变改良,将泛音技法发挥到演奏难度和音乐表现力度共同完美体现。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高音泛音;(2)八度人工泛音;(3)弹点变化泛音。高音泛音:在传统自然泛音的基础上,结合强弹的力度表现,在相把位可以发出不同于传统轻奏时的泛音。运用转换弦序、双音交替等手法组合将一个相把位的自然泛音悉数展示。八度人工泛音:是琵琶第四把位约18 品以下,重弹人工泛音,即可同时出现低于泛音八度音的双音八度效果。弹点变化泛音:演奏这种泛音时,按音始终不离弦,而是由右手变换泛音点来分别奏出八度、十二度、十五度、十八度四个音高不同的泛音。
  3.轮指技法创新
  轮指几乎是每首琵琶作品中必不可少的技法之一,而在《秦俑》大篇幅地采用了右手极弱轮指,成为此曲的重点部分,乐曲中轮指是对高水平技术要求和音色表现力提出了挑战性。轮指部分用极弱的长轮来演奏单线条的长旋律,音色柔和朦胧,突出音乐技能的稳定性。
  二、创新的价值体现
  (一)音乐创作创新价值
  纵观《秦俑》的创作思路,两段主题的音乐特征统一对立,为乐思的发展储备了丰厚的潜力,引用的材料十分简洁,但其中所蕴藏的内涵却非常丰富,前者描绘了磅礴的气势,后面的轮指段落委婉、抒情。《秦俑》的音乐构思对于琵琶乐曲的创作无疑具有很高的学习和参考价值。
  《秦俑》在结构形式上精妙独特的艺术构思对于琵琶乐曲的创作具有很高的价值。刘德海将《秦俑》的音乐放置在“古代- 现代- 将来”这三个时间与空间的转换中,并创造性地运用了电影蒙太奇的手法進行各种不同角度的描写与切换,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不仅音乐形象的描绘逼真贴切,艺术效果精美绝伦,而且曲思和音调的不断发展和演绎又带给人无限的憧憬与暇想。其次,《秦俑》中传统武曲与文曲的创新结合也给今后琵琶乐曲的创作以很大的启迪。在音乐形象的刻画上,《秦俑》开篇的动机音型和节奏的律动感,仿佛让人沉浸在充斥着金戈铁马和兵器碰撞的刀光剑影中,传统武曲《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中的那些厮杀声、金属声,还有连绵不绝的军队行进的步伐声回响在耳边,震撼着人的心灵。而“长轮”段落曲调委婉流动,尽显文曲的风格特色,表达了今人对古人的怀念,在忽隐忽现的声响和忽紧忽弛的节奏里,整个段落充满着怀古抒情的气氛,这淳朴的“长轮”表现了丰富的内心情感,诉说了古人与今人共同的情结。   刘德海对于《秦俑》的作曲理念建立在一种新的作曲思维理念的基础上,既充满着民族的风格,又具有时代的精神和人生的哲理,从曲目的艺术构思上可以说为琵琶乐曲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对于如何尝试着从乐曲结构、节奏规律、表现形式、精神内涵等方面寻找出民族音乐的特点,是今后的琵琶曲目更具有前瞻性、时代性、民族性的问题上,《秦俑》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标本。
  (二)音乐音色被影响价值
  《秦俑》中创立的新技法和新音色变幻莫测, 刘德海先生对于乐曲的创作一直致力于开发琵琶指法与技法的新功能。这些丰富多变的音响表现,不仅是一次技术上的革新,更是一次美学观念上的更新,极大提高了乐曲的艺术感染力。
  技法创新的出发点和结果都是对音色再升级的追求,其目的是提高音色的丰富性。刘德海作为近代琵琶事业的先锋人物,改变了琵琶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没有显著进步的状况。随着世界音乐以及各民族音乐的融合,刘德海博取众家之长,将各个乐器的技法、音响的特色进行吸收、转化,丰富了琵琶演奏的音色效果。创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理念让古老的乐器注入了新的血液,这便是刘德海作用于音色多变的技法创新。
  创新的技法有很多,比如较为突出的八度人工泛音、按音不变,弹点变化的泛音和轮指的继承式开发应用等技法。这些技法的开拓与创新为琵琶带来的音色价值,丰富了琵琶音乐独奏的表现力。例如同样是描写杀气腾腾的战争场面,《十面埋伏》中的绞弦技巧真实地再现了战争时的场面。《秦俑》中“按品”绞弦与“离品”绞弦的相结合,不仅再现了两千年前惊心动魄的的战争沙场,而且“离品”绞弦的个性音色还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特殊的音乐意境,将人们带回古代。例如,《春雨》《虚籁》等传统曲目中对泛音技法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而自然泛音在传统曲目中的应用都细致地描绘了轻巧、空灵的音乐意境,不仅有春雨的柔和细润,也有万物无声的寂静感。而《秦俑》中相把位的泛音“武”弹却改变以往的柔和轻盈,用泛音来描绘战争中的刀光剑影,音响中带有金属猛烈坚硬的敲击效果,营造了一种清冷锐利如同剑锋寒光的音乐氛围。在琵琶传统曲目中,人工泛音往往起着色彩点缀的作用,而《秦俑》中将人工泛音进行延伸创新,产生时空穿越、发人深思的意境。音乐与技术的创新价值在于为我们提供了音色应用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使琵琶的语言更为得丰富多彩。
  刘德海先生作为一名当代著名的演奏家及学者,秉承传统艺术家对艺术的追求的精神,同时不断创新和发展本民族音乐向更高的水平发展进步。无论在技术上还是音乐构思上都大胆尝试打破原有传统的模式,以新的思维方式理念、新的创作技术指导为民乐注了新鲜血液,为后一辈学习者不断积累了音乐文化知识。在他创新思想的支持和鼓励下,启迪我们在演奏和创作等方面要进行更为深入的进行理性探索,把主观与客观结合利用在创作与演奏当中,努力为琵琶、为国乐的发展做出积极推动作用,不断使民族音乐获得长线、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德海.刘德海琵琶作品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李景侠.中国琵琶演奏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邝宇忠.琵琶演奏技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4]葛咏.初探刘德海琵琶音色的把握及应用[J].人民音乐,2009,(10):62-64.
  [5]焦志丽.简论琵琶演奏家刘德海的艺术创新[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05).
  [6]張岚.以春蚕为例分析刘德海琵琶技法的创新[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10年.
  [7]刘德海.刘德海传统琵琶曲集[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
  [8]张伟.现代琵琶武曲的佳作,浅议刘德海的琵琶曲秦俑[J].中国音乐(季刊),2004,(04).
  [9]齐瑶.论刘德海琵琶技巧的革新与创新[D].天津:天津音乐学院,2006年.
其他文献
摘要:小提琴是一门技巧复杂,音乐表现力极其丰富的乐器。它的演奏也因此带有鲜明的个人风格。但是,在交响乐队中,小提琴的演奏方式却要求高度的统一性,这是由交响乐的主要音乐特征所决定的。文章将从“统一”的原因、方式和效果等方面,对这一问题作出粗浅探讨,以引起大家在演奏中,对于“统一”问题的更充分的重视。  关键词:交响乐 统一 声部内 声部外  中图分类号:J6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期刊
摘要:梵高的一生创作了数百幅油画,尤以1888年最为多产,本文重点选取了这一年梵高的主要创作,从色彩学的角度进行解读。  关键词:梵高 阿尔 油画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3-0043-02  文森特·梵高(1853-1890)是荷兰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1888年2月,梵高来到了法國南部城市阿尔,这里明亮的光线和淳朴的民风,对梵高产生了强烈
期刊
摘要:当今,舞蹈已经走进千家万户,舞蹈教育也成为学校普及的重任,高中阶段的舞蹈教育覆盖面广,开发青少年身心有着深远的意义。舞蹈表现力是舞蹈的灵魂,没有了舞蹈表现力,舞蹈就如杂技与体操。先了解何为舞蹈表现力,分析高中舞蹈生的舞蹈表现力在强身健体、综合素质、舞蹈基本功、艺考等几个方面的作用,得出舞蹈表现力对高中生的重要性。培养高中舞蹈生表现力是要从外部形态与内部情态来提高。本论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经验
期刊
艺术简历  郑亚林,男,1969年生。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中国画写意花鸟方向硕士研究生,文学硕士学位,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山东分会会员,香港书画院高级画家,数家刊物、媒体特约美术编辑,长期从事美术学科教学、绘画理论及作品的研究和创作,为艺术高校培养了大批绘画人才和众多的美术爱好者。有多篇美术教学论文和个人作品专版发表于《国画家》《美术观察》《美术
期刊
摘要:本篇论文是针对编剧人才培养的一些思考。尤其是针对以培养专业编剧人才队伍的艺术院校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探讨。目前的状况,好的剧本奇缺,好的编剧更是凤毛麟角。许多编剧写的剧本,人物虚假故事空洞。国内目前对编剧的训练似乎有所欠缺,编剧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也有待于完善和提高。愿我们引导这些专业“特殊人才”的老师们,能正确的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科学的开发他们的创作才智,培养出优秀的编剧人才。  关键词:编
期刊
摘要:大众文化与电影的结合,催生了大众文化话语的影像表达。本文以电影《港囧》和《煎饼侠》为例,分析了大众文化话语的影像表达策略。《港囧》《煎饼侠》对电影创作大众化的展现,传达了大众主体性与电影创作不对等关系转变的诉求。而为了追求电影的刺激性节奏,这两部影片也都表现出了内容向结构转向的趋势。对怀旧情结的赤裸展示、对经典电影桥段的模仿,以及碎片化的结构处理方式等,背后也对应着大众文化自身所固有的特性。
期刊
摘要:钢琴触键是钢琴演奏中最为基本和重要的问题,掌握正确触键是我们理解和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关于触键的说法林林总总,举不胜举。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无一套全面科学的体系来充分说明触键的原理、如何分辨及运用、具体的训练方法等。在平时的钢琴教学过程中是一个盲区。本文用五个“度”的分类来解释钢琴的触键,简单易记又科学易懂。试图从触键的高度、速度、力度、角度、深度这五个方面来全方位阐释钢琴触键的方法,以及不同的
期刊
摘要:中国的书法文化源远流长,古代很多书法研究者和评论家已经开始零星的探讨中国书法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门类所具有的美学范畴和文化起源。《书谱》是中国古代一部相对完整的书学论著,其研究表现出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和作者孙过庭一生远离政治漩涡,夹杂极少的政治意图有直接的关系,也和孙过庭一生系统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展现出较高的美学抽象和理论提炼能力不无关系。  关键词:书法 审美 象形 气韵  中图分类号:J29
期刊
摘要:山东落子是由唐代莲花落发展而来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清中叶时流行于山东地区,有“南口”“北口”“东口”之分。山东落子的演出形式较为简单,无弦乐伴奏,主要伴奏乐器是大钹和竹板,半说半唱。在社会转型的历史潮流下,山东落子这一传统曲艺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挑战,几近失传,如何对其加以保护与宣传值得我们深思。徐立平作为济南及附近地区山东落子的代表人物,为落子的传承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与贡献。  关键词:山东
期刊
摘要:民歌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与民间习俗依附共生的。少数民族民歌常常是族群“原始共同面目”的代表。音乐是集民事、民意、民情、民风、民俗、民艺为一体的复杂现象,有着极为广泛的指喻和意义。①少数民族音乐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承载着族群历史文化的记忆。本文以平果嘹歌女性演唱研究为个案,坚持“文化多样性”的研究视角,从中反观当代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视野,为民族音乐学的当代研究提出新的思考和建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