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其中,地理实践力素养是目前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最欠缺的。对此,厦门市海沧中学结合本校特色开设活动类校本作业,实践证明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主要以地理活动类校本作业中的绘制教室平面图为例,描述活动设计的过程以及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提出初中阶段开展活动类校本作业的意义和对活动类校本作业实施的几点思考,为初中阶段校本课程的开展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
绘制内容选择 绘制地图需要确认图名及图中要表达的地理事物,设计中由教师确定图名为“海沧中学初一某班教室平面圖”。考虑到本校的生源基础薄弱,教师给学生设置了两个完成选项:一是只绘制教室的长和宽以及教室中的桌子、讲台和门的位置;二是自行选择地理实物绘制教室平面图。
数据的测量 本次活动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再由组长安排组内组员的分工。在数据测量过程中,学生也遇到了一些问题。第一,每组学生测量的数据不同,比如测量同一个讲台,有些组测出来宽是80cm,有些测的数据则是72cm,差距比较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学生在测量中使用的方法不对,如没有垂直沿着边缘测量或者斜着测量;二是由于使用的工具不同造成了测量误差。第二,记录员记录的数据标注不明确或者有些数据忘记记录。第三,要求并没有提出需要测量桌子的高度,但很多学生测量了桌子的高度并记录数据,原因可能是没有理解俯视图的概念。
比例尺的选择 我们在绘制平面图时使用的都是A4纸,A4纸图幅长宽分别是30cm和21cm,比如测量得出教室的长是900cm(实际是920cm),根据“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的公式,最终经过师生之间的共同探讨,确定1:40和1:50的比例尺。
方向的确定 根据海沧中学地理平面图中校门的方向来确定地图的方向。学校的北门位于学校的正北方向,而初一教室1到11班的黑板刚好对着正北方向,因此很快确定了平面图的方向。
教室平面图的绘制 学生绘制平面图的第一步通常是先画教室的长和宽,然后开始绘制其他地理事物。在绘制过程中,学生们又遇到了以下问题:一是地理事物定位不准确,如讲台的位置是否位于中央,偏左偏右的都有;二是只绘制平面图,但地图三要素标注不全;三是有些学生的数学基础比较薄弱,即使给予既定的比例尺,也较难将实际距离转换成图上距离。
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绘制的初稿都比较粗糙,出现了地图三要素标注不全、地理事物定位不清楚、比例尺换算不标准等问题。但在经过教师展示优秀作品、点评和指导后,学生再进行修订,完成的第二份作品比第一次完成得更显成熟。
完善初中地理校本课程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就一些基本地理图表明确提出“阅读”和“绘制”的要求,本活动是基于课标要求而设计,实施中根据实际调整实施方案,最终形成初中地理校本课程体系的案例,丰富了地理校本课程的内容,并为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实证案例。
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素养指通过实践活动形成的意志品质和能力,强调地理课程落实在考察、调查、模拟实验等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学生在绘制教室平面图的过程中,亲身经历了平面图绘制的整个过程,切实提升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体现课程育人价值 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绘图的整个过程,同时,小组之间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合作,提升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这都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
评价体系应该多样化 例如,在教室平面图绘制活动中,有些学困生因为数学基础薄弱,较难将实际距离转换成图上距离。针对这种学生,教师可以适当放低要求,如要求他们只绘制教室的长和宽,然后添加地图三要素。此外,有些学生在整个绘制过程参与度很高,但成果图效果欠佳,对于这种学生,要考虑其过程的评价,可以添加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如小组互评、组长评分、教师评分等综合评价机制。
校本活动开展的时间把握 校本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周实践,仅仅依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校本活动的开展只能利用课余时间,但关键环节需要利用课堂时间。
设计基于任务导向的学习单 地理是多学科融合的学科,参与地理校本活动也需要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因此,教师可以设计基于任务导向的学习单,将学生在活动中可能遇到的涉及相关学科的问题进行梳理,供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查看解决,增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操作的可实施性。
总之,地理活动类校本作业的开发与实施对初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适当开展活动类的校本课程,既能体现育人技能,又能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基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要求的校本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XB20-6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厦门市海沧中学)
教室平面图活动设计
绘制内容选择 绘制地图需要确认图名及图中要表达的地理事物,设计中由教师确定图名为“海沧中学初一某班教室平面圖”。考虑到本校的生源基础薄弱,教师给学生设置了两个完成选项:一是只绘制教室的长和宽以及教室中的桌子、讲台和门的位置;二是自行选择地理实物绘制教室平面图。
数据的测量 本次活动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再由组长安排组内组员的分工。在数据测量过程中,学生也遇到了一些问题。第一,每组学生测量的数据不同,比如测量同一个讲台,有些组测出来宽是80cm,有些测的数据则是72cm,差距比较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学生在测量中使用的方法不对,如没有垂直沿着边缘测量或者斜着测量;二是由于使用的工具不同造成了测量误差。第二,记录员记录的数据标注不明确或者有些数据忘记记录。第三,要求并没有提出需要测量桌子的高度,但很多学生测量了桌子的高度并记录数据,原因可能是没有理解俯视图的概念。
比例尺的选择 我们在绘制平面图时使用的都是A4纸,A4纸图幅长宽分别是30cm和21cm,比如测量得出教室的长是900cm(实际是920cm),根据“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的公式,最终经过师生之间的共同探讨,确定1:40和1:50的比例尺。
方向的确定 根据海沧中学地理平面图中校门的方向来确定地图的方向。学校的北门位于学校的正北方向,而初一教室1到11班的黑板刚好对着正北方向,因此很快确定了平面图的方向。
教室平面图的绘制 学生绘制平面图的第一步通常是先画教室的长和宽,然后开始绘制其他地理事物。在绘制过程中,学生们又遇到了以下问题:一是地理事物定位不准确,如讲台的位置是否位于中央,偏左偏右的都有;二是只绘制平面图,但地图三要素标注不全;三是有些学生的数学基础比较薄弱,即使给予既定的比例尺,也较难将实际距离转换成图上距离。
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绘制的初稿都比较粗糙,出现了地图三要素标注不全、地理事物定位不清楚、比例尺换算不标准等问题。但在经过教师展示优秀作品、点评和指导后,学生再进行修订,完成的第二份作品比第一次完成得更显成熟。
绘制教室平面图的意义
完善初中地理校本课程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就一些基本地理图表明确提出“阅读”和“绘制”的要求,本活动是基于课标要求而设计,实施中根据实际调整实施方案,最终形成初中地理校本课程体系的案例,丰富了地理校本课程的内容,并为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实证案例。
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素养指通过实践活动形成的意志品质和能力,强调地理课程落实在考察、调查、模拟实验等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学生在绘制教室平面图的过程中,亲身经历了平面图绘制的整个过程,切实提升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体现课程育人价值 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绘图的整个过程,同时,小组之间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合作,提升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这都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
对于地理校本活动设计的几点思考
评价体系应该多样化 例如,在教室平面图绘制活动中,有些学困生因为数学基础薄弱,较难将实际距离转换成图上距离。针对这种学生,教师可以适当放低要求,如要求他们只绘制教室的长和宽,然后添加地图三要素。此外,有些学生在整个绘制过程参与度很高,但成果图效果欠佳,对于这种学生,要考虑其过程的评价,可以添加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如小组互评、组长评分、教师评分等综合评价机制。
校本活动开展的时间把握 校本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周实践,仅仅依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校本活动的开展只能利用课余时间,但关键环节需要利用课堂时间。
设计基于任务导向的学习单 地理是多学科融合的学科,参与地理校本活动也需要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因此,教师可以设计基于任务导向的学习单,将学生在活动中可能遇到的涉及相关学科的问题进行梳理,供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查看解决,增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操作的可实施性。
总之,地理活动类校本作业的开发与实施对初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适当开展活动类的校本课程,既能体现育人技能,又能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基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要求的校本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XB20-6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厦门市海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