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教师博览·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0707033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外祖父,据说是赣江以西一名出色的乡村拳师,精通南拳的多种招式,不过我从来没看见他耍过,在人们的口碑中,也没有他以寡敌众的事迹传播。同时他还是个郎中,通晓草药、针灸。凭此特长,新中国成立后他被政府安排在村庄的医疗合作社上班,成了村里少有的拿十个工分的享受干部待遇的人。
  外祖父的医术到底如何,我知之甚少,一个堂叔告诉我,说曾经当场看到他治疗一个中暑的人。他随身掏出一套银针,只是简单地在躺倒的患者身上扎了几针,那名原本浑身无力、面色苍白的患者,脸上立即有了血气,走起路来也稳健如初。患者忙不迭地向外祖父道谢,而外祖父只是淡淡一笑,挥了挥手。这样的外祖父形象让我满意。不过,在我母亲的口中,外祖父又是另外一个样子。母亲偶尔说过,外祖父年轻的时候好赌,是个泼皮,经常到另一个村庄赌上几天几夜不归,把家里钱财全部输尽。有一回,我外祖母去劝他回家,输红了眼的他竟然当众把外祖母痛打了一顿。
  我承认,我对外祖父的印象淡薄,因为在我七岁的时候,有病在身的他因贪吃鹅肉加剧了病情而死去。他患了什么病,竟连鹅肉也吃不得?作为郎中,他明知不能吃为何又偏要贪吃?我并不知究竟。在我的记忆中,他瘦高身材,是赣江以西的乡村难得一见的瘦长之人,身高应该在一米八左右。因为身材太高,他背部就显得有些驼,不过走起路来倒颇有风度,步码较大,喜欢背着手,一边走一边与路人打着招呼,看起来很有些身份。在我的记忆中,几次和他同走的经历,都是我一路小跑,才能与他平齐。他却并不停下来,似乎要训练我的脚力,这让我们的行走,有了一些刻意制造的戏谑之味,让我至今想起来都无比温暖。值得一提的是,我的外祖父其实是个秃子,头发几乎没有,锃亮的光秃秃的头顶上还有几条白色的难看的花纹。他因此得了一个外号,叫作“炳茂腊帝”(“炳茂”是我外祖父的名字;“腊帝”为方言,秃顶的意思)。时隔三十多年,想起他来,我首先想到的是他那光秃秃的有花纹的头顶。
  对外祖母的印象,我倒是深一些。在我近三十岁的时候,她才谢世。她个子不高,脾气好得很,整天一副低眉顺眼的南方乡间小媳妇的样子,老了就成了慈眉善目的外祖母的模样。夏天她一天到晚穿着青色斜襟短衫,短衫上一般有不多的几个针脚整齐的补丁。很小的时候,我经常找理由去看她,吃她做的饭菜,还有秋天堆在墙角的红薯。被母亲揍打后,我更是殷勤地跑到外祖母那里吃喝拉撒,仿佛外祖母的家成了我的庇护所。
  其实,我在村庄的名声并不好,经常闯祸,挨揍是常有的事,父母和老师都不喜欢我,可在外祖母家我完全是另外一副样子。我聪明伶俐,乖巧,讨外祖母的喜欢,并且有了一些朋友。等我长大了,外祖母也老了。每年暑期赣江边的村庄过新米节时,家中会宴请各路亲人,我都会骑着自行车去把外祖母接来我家。我依然记得她坐在自行车后面的样子:侧坐,双手紧紧抓住后座,生怕随时会掉下来。外祖母的身体实在太轻了,我骑起来根本感觉不到后座的重量,可从我家到外祖母家都是山路,我怕颠着外祖母,还怕她老人家坐不稳会摔下来,所以每次都小心把持自行车龙头,双脚均匀地缓慢踏行,并一路问她有没有颠簸,要不要再慢一些。及至后来,我参加工作,外祖母的背驼了,腿也走不动了。我每次过去,都看见她坐在舅舅家新盖的房子后门的一条小凳子上,望着门口往来稀少的行人,似乎是想趁着还没去世多和活着的人说上几句话。
  外祖父和外祖母的村庄叫积富,离我家只有三里远。从我家过去,要经过一大片田野,一个叫七里坪的红土大坪山,再经过一个叫岭背的小村子,穿过一段长满湿地松的山路。村庄都是杨姓,几百年前从杨万里的故乡湴塘“分蘖”而来(这让我隐隐有些骄傲,仿佛我的血液里也融入了诗歌的因子)。我对这个村庄有很深的记忆,那里的红薯特别好吃,因为它们不像我们村的红薯长在泥巴田里,而是长在红壤的山上。
  去外祖父家,要穿过一条很深的巷子,巷子开始很宽,到另一头就只能容身。过了那一头,就能看到外祖父家的房子。房子是土砖做的,上面盖着飘出屋檐的瓦,显得极其简陋,似乎是外祖父年轻时孟浪好赌的证明。不过房子被外祖母收拾得非常干净,几乎称得上是一尘不染,饭桌的木头缝里从没见过有饭粒,桌面上也没有油渍。后来,在外祖父死去多年之后,舅舅把土砖房子的材料拆下,在另一个地方盖起了一幢新瓦房。我对后来的新瓦房并没有多少认同感,倒是偷偷去看过老房子。过去的土砖房已经成了一片废墟,原本人来人往的巷子里空无一人,让我不由得生出惆怅之感。
  再后来,我舅舅家也搬离村庄去了县城,这个村庄和我就没有多少瓜葛。至今,我每年从省城回家过春节,偶尔路过积富村时,有时还会遇见一些貌似熟悉的人。如果他们认出我来,与我招呼,我都会慌忙回应,凡中年以上男子我統称为舅舅,女子统称为舅母,老人就一律称为外公或外婆。而他们到底是谁,和我母亲家到底有多少恩怨,只有天知道。
  我的外祖父,至今已死去三十多年,外祖母也离开这个世界十余年了。他们就像空中的飞鸟,已经越飞越远。而他们身后的世界已经物是人非,比如随着他们的离世,我们一家与母亲支系的感情已远没有他们在世时浓了。我这个当年淘气的小外孙,已经长成了一个很有沧桑感的男子。他们留在世上的痕迹似乎越来越少。我没有他们的照片作为留念,他们在世时本就穷困潦倒,也没能给我留下什么金银珠宝。我只有一顶虎头帽随身携带,那是他们在我小时候专门送给我的。
  在赣江以西,男孩出生三天或百日,外祖母家要给孩子送毛线和虎头帽作为礼物。毛线自然是去圩镇购买,虎头帽则必须出自外祖母的手艺。这样的风俗从何时开始不得而知,其用意自然是以血缘的名义护佑婴孩健康成长。
  邪恶不在,爱的力量无穷。
  我终于说到虎了,那是一只咆哮在布上的虎。准确地说,是一只露出了一个头的老虎。蓝色的布上,那老虎长着折叠的双耳,橘红色的凸起的鼻子,紫色的眼帘,白色的眼睛,黑色的眼珠。鼻子上绣着一个小小的白色的“王”字。白色的嘴里有红黄两色,红色呈“V”字波纹形,仿佛老虎似笑似怒中咧开了嘴,露出了尖锐的牙。嘴角两边还绣了黄色的植物卷须般的虎须——那是一只有几分憨态的小虎崽子,用现在的话说,有几分卡通的可爱味道。
  那布帽上的老虎,针脚均匀细密,足以证明外祖母的优秀。造型和色彩都让人觉得似乎来自遥远的古代,起源于一个尚不被我深刻了解却与我息息相关的传统。
  我在如此深远传统的祝福和护佑中逐渐长大,那血脉延伸的道路如此绵长。
  这小小的帽子早已容不下我的脑袋,成了废品。可我仍然携带着它,从乡村到城市。只要看到布帽上的虎,我依然能感到外祖父和外祖母的护佑和祝福;只要看到虎头帽的针脚,我就感到外祖母缝合时的手温宛然在握。是的,他们并没有远去。他们已经成为我所在的赣江以西的故乡传统中的一部分,而我,不管是年轻还是老迈,永远都是那个受到护佑的婴儿。
其他文献
“三野”是一个别称,与三个女子有关。这个称号来自一次笑谈。2019年夏天,我赴苏州参加“第五届教育行走教师公益研修夏令营”。活动间隙,大家闲聊,一位熟悉的师长说,香香身上有一股野性。这种形容很特别、有诗意,的确很符合香香生命自由自在生长的特质。香香也觉得不错。明霞赶紧接话说:“我一直觉得自己像野生植物一样,‘野生’这词属于我!”大家笑着看我,问:“那你是‘野……’”?我被十多双眼睛一盯,大脑快速搜
期刊
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即老师是传授真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我们都明白,“传道”,即通过言传身教,逐渐引导学生掌握事物的普遍运行规律,拥有独立看待事物的方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授业”,是指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同样的,“解惑”,在很多老师的眼里,就是解答学生的疑惑、问题,让学生带着明白离开教室。  然而,“解惑”,
期刊
街巷间秋色迷人,红绿树间疏黄点点。在这美景如画的仲秋时节,拜读北京市育英学校密云分校李志欣校长的《教育微创新:发现细节的力量》,紧随灵动的文字,顿感金秋绚烂,丰厚浓郁,如同沐浴在暖暖的阳光下,让人心旷神怡。我惊叹且发自内心地敬佩这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有思想、特别有情怀、特别有思考、特别有开阔学术视野的优秀校长。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过:“所有的工作都是空虚的,除非有爱。”李志欣校长就是一
期刊
最近,本地一学校为两位即将退休的教师举行“荣退仪式”。仪式上,校长90度的鞠躬致谢,退休教师感人肺腑的发言,全体教师的起立含泪鼓掌,无不让人动容。40年的教书生涯就此画上一个句号,40年风风雨雨过去,从此风轻云淡,开启安享晚年的人生。  看完这个仪式的视频,作为从教36年、再过4年也将告别讲台的我,不免心有戚戚,感慨良多。  两年前,我曾在《中国青年报》上读到过朱华贤老师的《别让教师成为吃青春饭一
期刊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教育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此重视之下,学校教育百花齐放,孩子们的发展理应有很大的变化。可综观学校内外,越来越多的孩子少年老成,缺失了一份孩童般的天真烂漫。带着一份教育者的思考,我觉得教育应该有很多种可能,教师要于日常点点滴滴中,去滋养孩子的成长。  一、课堂自由,让孩子思维多元发展  “教学的生命力是什么,是学生成绩的稳步提升。只有如此,才能减少生源的流失
期刊
1   “教育学是人学”,这在业界已成共识。人学,或者称之为“人文学”,是一个大家族,是一个学科群。关注并探索人的成长、发展路径与策略,都属于教育学的范畴。因为每个人都有成长、发展的问题,也几乎所有人都会见证甚至参与别人的成长、发展,所以,大家都可以对教育发声;但真正有价值的观点只可能从深谙人性、自我发展有一定高度的人的嚴肃思考中生发出来。作为人文学的教育学,就是要集“智慧之见”之大成,劝导、感
期刊
游牧阅读,是一种以开放、自由、多元化的阅读心态为基础,以师生共同在阅读中游历语言、情感和思想,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能力和精神生活品质为目标的阅读教学样态。当我们的阅读教学开放游牧空间、归还个体自由,开启精神游牧、实现平等对话,开发旅游游牧、包容多元生成,就瓦解了封闭而固定的教学层级化空间,逃离了被模式规训的“阅读定居”生活,复归充满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自由与流动。  为改变固有的精耕细作的“圈养”阅读
期刊
我做教师几十年,接触和交往的人也以教师居多。但我发现,许多教师只关心职业内部的事情,活在职业身份之中,和他们谈职业外部的世界,没有多少话题。不少教师对一些重要事情的判断,价值水准也很低。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关心一个人的精神格局。虽然每个人基本都是职业化生存,笔者在他人眼里也只不过是个教书匠,但一个人不能仅仅活在职业中,视野、胸怀应该大一点。不管职业身份如何,每个人都需要终身学习,持续成长,
期刊
一个民族发展前景如何,要看这个民族的青年理想是什么。  理想最好是多元的。有人想当明星,有人想当科学家,有人想种水稻,有人愿为环保贡献一份力量。理想多元的好处是,在社会分工上,谁都很重要,然后,彼此尊重,又彼此成全。如此,这个民族才会有希望。  一个社会,不怕有很多的信仰,就怕没有真正的信仰。  一心为己的信仰,无论有多虔诚,都不会是真正的信仰。伟大的信仰必然呈现的是一种宇宙意识,因为它首先是利他
期刊
从1993年师范毕业走上讲台触摸语文,到而今与语文深入对话,28年的跋涉,有过刻意的模仿,有过探索的迷茫,有过慌乱的坚守,但我始终向着光前行,在这一过程中逐渐理解了语文教育的“道”,即用传统美学的德行教育肩负起生命的语文教育。   [憧憬语文教育的美好]  1993年从师范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一所乡镇中学任教。19岁的我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期望带着梦想创造自己的人生。那是充满挑战的几年,每一天,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