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创新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lian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语文是中学课程中一门基础类的科目,语文是人们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是承载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性学科,中学语文教学在我国的教学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此,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对于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意识到没有明确的改革目标,没有有效的改革策略,是很难达到有效成果的。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创新
  一、前言
  21世纪是科技化信息化的时代,必须提高我们国民的素质。语文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其重要性不可忽视。近年来,有关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声此起彼伏,上至国家教育部规定、出台了不少加强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政策。虽然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一定突破,但是其本质还是没能发生转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极大。应试教育下,教师不敢过多的涉及课本以外的东西,导致教学改革和应试教育发生冲突。如何在保证教学改革真正落到实处又能够考虑到应试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的情况下,找到一条有效途径,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没有转变,教学思路墨守成规
  教学模式的改革无疑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关系到改革的成败。但是目前很多学校仍然是沿袭着过去的方法,没有进行改革,使得在教学改革中所做的努力都是微乎其微的,没有成效。很多地区的教师在课堂上依旧是从头到尾“原汁原味”的照搬,没有在备课中设计新的教学思路和新的教学方案,没有激情,没有吸引力。不管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好,传统的教学思路也罢,都是不利于培养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利于祖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二)课堂目标是应试
  家长出于对孩子的期望,用成绩来衡量学校的教学水平,而教师是教学水平也是由学生的成绩来衡量,因此,许多教师会更加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考试水平,在课堂上所讲解的知识更多是围绕考点、考试技巧、考试分数展开,用量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态度,而不是用质。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是考试的机器,顺应了应试教育,但违背了教学改革的初衷,忽视了中学语文学科的特性。
  (三)“满堂灌”“放羊式”课堂
  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路的枯燥无味,学生失去独立思考能力与实践能力,教师占用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进行应试教育的教学,向满堂灌和放羊式教学模式上转变,学生一直处于听课的状态,没有独立思考,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明确的语文教学改革目标,教学效率较为低下
  新课程标准下,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为了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往往过于追求课堂氛围,没有明确的教学改革目标,教师在课堂上对一些内容的铺垫和延伸过多,导致课堂主次不分、本末倒置的混乱现象。由此,教学效率受到影响,不能达到正常的教学效率水平,从而忽视了教学改革目标。
  (二)语文与高考,指导思想存误区
  由于高考仍然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导向者,高考成绩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衡量语文教学阶段性成果的重要指标,因此,教师在高考指挥棒的左右下,在素质教育的幌子下还是注重应试教育,学生唯书唯师,不敢质疑,生搬硬套。教师教学过程重视训练记忆、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重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而忽视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重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而忽视不同学科的知识的沟通,以及建立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伦理的联系,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个性的充分发展,这种枯燥乏味的应试训练,是改革中的错误认识。
  (三)没有合适有效的教学改革策略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方法单一,枯燥乏味,教学手段陈旧,没有将现代科技与教学方法结合,没办法满足新课程改革的标准,教学改革一定要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与现实情况相结合。教学改革要具有实效性,在教学中,没有制定和完善有效的教学策略,会导致语文教学目标的偏离。
  (四)对学科认识不深,对“以生为本”认识错误
  尽管国家大力推行新课程教学改革,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灌输考试内容,而把语文学科的真正定义给忽略了。在中学期间是培养听、说、读、写的重要时期,太过于注重考试,学生的语文基础不扎实,语文素质不过关。在课堂上,学生才是本,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要载体,有些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交流互动太少,没有达到应有的效率。教师没有根据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来授课,使得学生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低下。
  (五)教学方法失当,教材设置不够合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忽视学生的思维、情感、兴趣等因素,一味按传统模式教学各类课文,上语文课似乎就是为了给文章分段,概括中心思想,找出文章记述了什么,歌颂了什么,批判了什么,教师按部就班的灌输知识,在知识传授中只注意标准答案的统一,极大程度的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沉闷、单调、乏味,阻塞了学生接受语文信息的渠道,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材中,过多旧篇目,缺乏时代感。目前新信息、新知识不断涌现,而我们的教材仍然停留在几十年前的状态,远离学生生活,难以引起学生共鸣,这种强烈的反差,也限制了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背标准答案,完全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四、语文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方式切断了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教育工作者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往往忽视学生的价值观、审美能力、思想情感以及综合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忽略了中学生活跃灵动的思想及创造性思维方式。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但是缺乏科学的指导,一些中学在进行语文教学改革时比较盲目,没有明确的教学改革目标,改革的成果也不明显。因此,要从根本上杜绝这种状况的发生,就要进行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的发展。当我们形象的将中学语文教学当成是一颗小树苗,那么要想让这样的小树苗多余枝桠除去,随后将相应的肥料施加给树苗,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够开出鲜艳花朵并结出丰硕果实。   五、语文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措施
  (一)转变教学模式
  1.新的教学思路
  语文教师的教学不应局限在有限的课本,不要照搬教师用书中的内容,在备课的过程当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按照具体情况来设计教学思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思路包括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方法的设计、课堂环节设计,从学生的接受能力、思维、兴趣出发,改变语文教学课堂沉闷、乏味的情况。
  2.让语文课堂有“生命张力”
  应试教育的语文学科考的是中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和思考能力、分析、归纳能力以及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目标没有冲突。弄清应试教育和教学改革二者间的联系,可以达到双重效果。语文是一门人文性的综合学科,单纯的由教师讲课会限制中学生的语文思维,在课堂上,教师应以引导为主,成为一名辅导者,而不是领导者,课堂上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会分析、总结。
  第一,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教师要“精学”、“精讲”,课堂要讲究高效简约,在课堂上留出时间提出几个问题给学生思考、讨论。课堂上要有生动的课堂活动,改变一节课下来学生不用开口的情况,改变按部就班的教师灌输式教法,改变重教轻练的满堂灌教学方式,调动中学生的主动性。
  第二,适当地拓展与课堂有关的知识,建构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给学生思考、领悟的空间,使学生在思考中学得更轻松,在思考中学的更多。教师在课堂上应让学生沉入课堂,感受语文学科的魅力,从根本上扭转课堂由教师控制的情况,达到授学生以渔的效果。
  3.拓宽教学渠道
  首先,改变单一的教学渠道;教材是万源之本,但是既要应对应试教育又要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有限的几本教材是无法达到双重效果的。新的教学改革要求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渠道,语文学科的教学渠道其实是丰富多彩的,因为语文学科的灵活性大。教师在教好教材的基础上,要突破教材的局限性,将一切适合阅读的文字材料当作教材,有选择、有重点、有目的地去阅读。材料可以是报刊、杂志,可以是影视作品,可以是古今中外的不朽篇章。以这样的方式来丰富语文教学,拓宽教学视野,注重语文知识的延伸。这样的教学渠道可以大大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拓宽中学生的知识面,改变现在中学生阅读量少和知识面窄的状况,达到语文教学的双重效果。
  其次,课堂延伸到课外;切实提高语文的教学水平以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仅仅依靠有限的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要引导学生走进图书馆、生活、大自然来提高中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散发中学生的语文思维。使学生明白语文学科不仅仅是停留在课堂上,语文学科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尤为重要。
  增加丰富多彩的语文相关知识活动,学校或老师应增加语文教学的多样性。如举办辩论赛或者演讲比赛或者知识竞赛。以此方式,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另一方面使中学生加深对语文学科的认知和理解。丰富多彩的语文知识活动可以使学生学得更好,摆脱语文学科教学的单调性。
  新课程主张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教学,因此课外的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课堂延伸到课外可以使中学生的情感素质得到发展。
  4.有效利用现代教学设备来提高课堂质量
  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的效率,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与教材相关的语文材料。一方面可以丰富课堂内容,延长教材的尺度,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动态化地展示出来,另一方面可增加课堂趣味性,激发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对中学生进行阅读和思维训练。应试教育的语文教学在考试中很大程度上是考中学生的阅读量和思维能力,而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不仅满足了应试教育的需要,也符合教学改革的要求。
  (二)教师转变观念
  有一部分中学语文教师认为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就是提高了语文的教学质量,提高了中学生的语文水平。其实这种观念是不全面的,语文的教学质量不是仅仅体现在学生的成绩上。语文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中学生能够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培养中学生对语文的探究能力,能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生活、学习上的问题的能力。教师要结合中考实际,切实改变中学语文教学现状。
  (三)教师能力提升
  在信息化的时代,在新课标的不断深入下,教师需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教好语文学科。新课程改革还处于不成熟阶段,教师需提高自身的教研能力才能使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反思以及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四)转变学生思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达到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目的,单从学校、教师去努力还不行,需要中学生的配合。现在的中学生也由于考试的压力,一味地注重提高数理化的成绩而忽视对自身语文素养的培养。因此要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引导,培养中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正确认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提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学校多举办关于语文学科的活动,教师应对中学生讲明语文学科的重要性,。潜移默化地引导中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五)改变教材设置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学生的思维、心理也大有变化,接受方式也改变了,教材的设置要从中学生的角度出发,激发中学生的感知力和想象力,应要分层次,逐层深入。改革教材就要改变教材体系,变人文修养的单元主题为语言习得的单元组块,变文选组合为训练系统,变阅读本位为四线合击,变文体循环为能级递进,变讲读中心为自学指导。
  六、结语
  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水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对中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中学生自身长期的知识积累,以及有效的语文教学改革目标与措施,结合实际情况,转变教学模式、拓宽教学渠道、创建新的教学思路、转变教师及学生思想观念、不断加强对教师执业能力的提升等明确有效的方法,进一步进行中心语文教学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王雁飞,尹珊娜.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的探究 [J].考试(中考教师版),2013.
  [2]曾庆梁.中学语文的教学现状及思考[J].三峡大学学报,2007,(S1).
  [3]张伶.中学语文教学论课程教学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4.
  [4]杨建辉.素质教育背景下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理性思考[J].考试周刊,2009,(30).
  [5]刘恩樵.改善语文教学的方式:打破、建构与行动[J].新课程研究,2014,(08).
  作者简介:梁巨锋(1979.08--),男,汉,重庆云阳人,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重庆市云阳县外郎初级中学,主要从事初中语文、政治教学及教研。
其他文献
海南师范大学  摘要:《孟子·腾文公上》:“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中的“舍”字学界存在诸多争议。本文在各家研究的基础上对“舍”进行了分析,通过考察认为此“舍”当表示总括范围的副词,与“皆”同义并用。“舍皆”当为同义副词连用。  关键词:“舍”;《孟子·滕文公章句》  《孟子·腾文公章句上》里有一段话:“以票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诚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摘 要:在实践探究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通过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之间的联系来具体实施。努力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能与数学核心素养相得益彰。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科交叉;信息提取;提高  数学核心素养包含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六个方面。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通过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之间的联系来具体实施。以高考研究为例,试题的
贡山是云南最偏远的县份.1970年,这里还没有通公路.到贡山去,从怒江的匹河镇走路,跨越福贡县,走十来天才能到达贡山县城.这一年,我随筑路大军到怒江,修的就是这条公路.那一年
目的:探讨甲状腺全切除术患者疼痛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方法:按照手术顺序单双号将100甲状腺全切除术患者分为观察组(围术期优质护理,n=50)与参考组(常规护理,n=50),比较两组
1、两全其美的选择rn杨松留下的著述很多,多得可以称得上是革命理论家,而他讲述自己rn生平的文字却很少,后人只能从浩繁的文史和档案资料中去挖掘寻找.
摘要:随着网络通讯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微博、微信、Facebook等社交媒体风靡全球。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已成为趋势,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手段应运而生。当前,微课已成为引领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热点。本文就高职院校引入微课的现实意义进行了阐述,并对微课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应用的策略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高职教育;微课程开发;微课程应用  一、微课的概念与特点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
摘 要:根据教育部最新的文件,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小学教育的共同任务。小学数学的学习就可以充分结合优秀传统文化,创设更加有趣的教学活动。本文基于小学数学教材,结合本人多年一线教育经验,对如何在数学课堂上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展开论述。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在社会文化体系要素逐渐多元化的今天,优秀传统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的共同体。在多元化的文化冲击下,学生们的德育教育越来
羌姆和能乐作为中日两国具有特色的宗教祭祀表演形式,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其中以面具为最。本文立足于西藏羌姆及日本能乐面具的特征,探索其异同点 There are many similari
在互联网+的时代浪潮里,网络媒介的迅猛发展,必将会使当今社会的编辑工作者在工作方式上发生转变,这场转变又催生出一个新兴的职业——网络编辑。接着,随着网络编辑的出现使